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鱼类>正文

黄颡鱼常见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黄颡鱼柱形病的防治要点

人气:335 ℃/2023-10-05 20:29:30

在黄颡鱼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水环境恶化等原因,黄颡鱼病害时有发生。常见有车轮虫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出血性水肿病等细菌性疾病,但柱形病引起黄颡鱼体表溃疡的病例鲜有报道。柱形病一般多见于斑点叉尾鮰,其病原菌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loumnare)一般危害鱼鳃。鱼类自然感染柱状黄杆菌一般发生在水温高于20℃的水环境中,虽然当水体温度为6~12℃时,淡水鱼也可感染发病,但报道不多。2014年12月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发现低水温条件下柱状黄杆菌感染于黄颡鱼成鱼,引起体表溃烂,发病率高达100%。现对其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指导生产实践。

一、柱形病发病简介

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学实习基地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发现少量濒死黄颡鱼,仔细观察可见:除尾部背肌处皮肤斑块状发白溃烂外,体色发黑,特别头部尤为明显;眼睛凹陷,体表黏液增多,但未见鳃丝肿胀、糜烂等异常情况;偶见腹部胸鳍处明显的破溃。病鱼离群独游,行动缓慢,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偶尔可见病鱼旋转翻滚。随后10天左右,每天死亡率约1%。10天之后,死亡率增加至3%~5%。病鱼死亡持续一个月左右,除转移进温室大棚的黄颡鱼外,其余无一幸免全部死亡。由于水温偏低,黄颡鱼已经不吃饲料。当时测得水温(12±1)℃,溶氧(9.64±0.23)毫克/升。

二、柱形病的确诊

随机选取黄颡鱼病鱼,先检查体表和鳃丝,未发现寄生虫。解剖观察内脏,未出现明显异常,在肝脏、******、肾脏处挑菌于Shieh培养基上,平板划线分离细菌,27℃生化培养箱培养,48小时后,可见大小不一的黄色菌落,中央较厚,呈树根状。用纯化后的细菌进行进一步的生理生化特点和分子生物学的分类鉴定,并进行人工回归感染引起健康黄颡鱼相同的病症。另取濒死黄颡鱼******和肾脏送样,未检测到病毒。综上可确定病原细菌为柱状黄杆菌,而所患鱼病为柱形病。

三、柱形病治疗方案

黄颡鱼柱形病确诊后,将部分病鱼转移至温室大棚养殖池。由于温室养殖池水体空间有限,只容纳了20%的病鱼。转移之前对鱼体和养殖池进行消毒处理,温室内水温稳定在19℃左右。温室大棚养殖池使用0.075克/米3用药量的百菌虫克全池均匀泼洒,每天早晚用恩诺沙星和高温VC拌饵投喂两次,投饲率为2%。用药一周后,病鱼痊愈。用药期间,黄颡鱼少量死亡。

将黄颡鱼病鱼转移至温室大棚养殖池是为了在冬季低温条件下使黄颡鱼正常摄食药饵。百菌虫克用于对养殖池水体杀虫灭菌,恩诺沙星用于杀灭黄颡鱼体内柱状黄杆菌。髙稳VC用于提高黄颡鱼抗应激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四、柱形病防治建议

通常情况下,柱状黄杆菌多引起淡水鱼烂鳃,而柱形病多发生于斑点叉尾鮰,但柱状黄杆菌引起黄颡鱼柱形病的情形不容小觑。因柱形病发病急、传播快、致病性高,对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因此,在人工养殖黄颡鱼的过程中,广大养殖户应引起足够重视,防患于未然,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对养殖池塘进水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日常饲喂过程中加强水质管理,定期使用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特别要重视对黄颡鱼养殖池塘的清塘消毒工作,可以施用漂******(13~15千克/亩)或强氯精(1~2千克/亩)进行全塘带水消毒,以彻底清除塘内的有害生物。黄颡鱼鱼苗下塘之前,用l%~3%的食盐水药浴15分钟,以对鱼体进行消毒。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病死鱼,不可随意乱扔,应挖坑深埋,以杜绝病原传播。

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转载自:中国农副产品供销网

更多内容来源可访问:政讯通-乡村干部法制调研中心官网进行了解

全国诚招“三农调研员”,主要从事有关农村发展方面问题的调研和法律援助、是针对涉农问题及项目重大选题的调研工作,有意者可直接在官网下载相关资料。

想了解更多三农资讯请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三农法制调研中心

搜索更多有关“黄颡鱼常见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黄颡鱼柱形病的防治要点”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