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猫咪>正文

为什么猫能让我们脱离危险呢?猫对这个星球如此有害

人气:216 ℃/2024-10-04 18:28:12

新西兰政府不久前宣布,计划消灭所有外来的掠食性动物,因为其中包括了野化家猫而招致爱猫人士的强烈不满。而同样位列“处决名单”中的白鼬等动物却没有得到任何同情,哪怕野化家猫跟这些动物一样,都位列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物种。

“新西兰人为了鸟,就要把猫咪都杀光。”有人网上愤愤不平地说。

“别指望把一个地区的猫清理干净,你不会成功的。”另一人警告说。

2015年,澳大利亚宣布,计划扑杀200万只流浪猫,英国创作歌手莫里西(Morrissey)便说,这相当于“200万只狮王Cecil,只是个头小点罢了。”女星碧姬·芭铎(Brigitte Bardot)称之为“动物界的种族大屠杀”。不用说,澳新两国在宣布昂贵的长期灭鼠计划时,就完全没有遭遇明星的谴责,或是网民的愤慨。

是什么使一种动物成为人类的宠物,成为我们情感寄托的对象?

这个问题竟然很难给出定论来。

猫尤其令人费解。

大约9,500年前,猫就已经被人类驯化,但时至今日,它们都并非百分之百的驯服。虽然和人类朝夕相处,但它们并不完全依附人类,更没有狗那样的情感依赖。猫的很多行为都缺乏合理解释,或许它们的魅力也大多来源于此:掏毯子、趴键盘、撕卫生纸,也许最富戏剧感的,就是排便后的癫狂举动了——我家供奉的那位小祖宗会秒变忍者,纵身跃起一米高,然后像消防员一样,顺着门框滑下来。

近几十年来,虽然有研究发现,猫携带的一种寄生虫可能导致精神分裂,而且,放养在室外的猫简直就是种生物武器,然而,人类跟这个毛茸茸的伴侣(也许说室友更准确一些)之间,依然维持着一种匪夷所思的不平衡关系,丝毫没有受外界的影响。

目前,美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家庭养猫(总数近1亿只左右),较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50%。

主人们喂猫、摸猫、给猫铲屎,又不知花多少时间,把相机对准它们,抓拍它打哈欠时的瞬间,好上传到社交网站。而它们对主人视若无睹,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间或充当一下呼呼作响的大腿加热器,偶尔在地毯上丢一只半死不活的老鼠。

猫固然神秘,但最令人不解的还是人类——猫对我们,以及对这个星球都如此有害,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不离不弃?

若能解开这个谜团,我们离“猫患”的解决是否也更近了一步?

在《猫战:呆萌杀手的灾难性后果》一书中,史密森尼候鸟研究中心主任彼得·P.马拉(Peter P. Marra)和旅行作家克里斯·桑德拉(Chris Santella)选择了冷眼旁观。他们很显然不属于猫粉,对其他人的爱猫之心,他们根本无从理解。

在“罪证确凿”的反猫大批斗中,他们只是勉为其难地为喵星人辩护一句:“人类之所以容忍自己的猫邻居,就是因为它们有着类似宠物的特点。”

只是容忍而已吗?

据记者阿比盖尔·塔克(Abigail Tucker)在《客厅里的狮子:家猫是如何驯服我们并征服世界的》一书记载,18和19世纪,殖民船上的“捕鼠将军”被引入太平洋诸岛后立刻就受到狂热追捧。翻看登陆萨摩亚的一艘船的航行日志,你会发现这样的记录:“猫成了抢手货,人们想尽办法,只为得到一只猫。”

对于这种至今不减的热情,塔克给了一个有趣的猜测。“猫的长相跟人出奇地相似。”她指出,猫的吸引力不在于它神经质般的气质,而在于它“看着面熟”,让人产生保护欲。“并且,它们长得像人类的婴儿。”婴儿大小的身体;一双前视的大眼睛;但又兼有掠食者的举止。难怪能把人类迷住了。

塔克说得没错,人类与这种可爱又神秘的生物之间,早早就存在一种匪夷所思的关系失衡,而当前,猫所制造的种种麻烦就源自于此。历史告诉我们,猫是终极机会主义者,它拥有的各种生理优势决定了,人类和其他众多生物一样,都会沦为它利用的对象。猫能四处流浪,快速繁衍,并且是无所不食的野蛮掠食者。1866年,马克·吐温(Mark Twain)来到夏威夷。那时,距猫咪们走下库克船长的跳板、征服当地人的心,已经过去九十年了。在那里,马克·吐温看到的是“猫的排,猫的连,猫的团,猫的军团,猫的海洋”。

血腥的占领活动仍在继续。它们的足迹遍布夏威夷群岛各处,在各自的领地中肆意繁殖,捕食海燕、夏威夷雁、黑背信天翁等濒危鸟类,而且是夏威夷乌鸦灭绝的祸首。在澳大利亚,300万只家猫和2000万只野化家猫(全澳洲人口也只有2300万左右)杀光了多个小鼠、大鼠和袋狸物种。眼下,它们又威胁到备受喜爱的兔耳袋狸的生存。一项研究显示,单就岛屿物种而言,有33种爬行类、哺乳类和鸟类的灭绝是跟猫有关,占到总数的14%。

猫所威胁的不仅仅是岛屿物种,还有全球各地的物种,包括人类在内。至少从表面上看,人与猫的关系越来越偏向共生关系了。一个世纪以前,猫还只是种半驯化的灭鼠动物,它本身也常被视为害畜——一种携带病菌的危险动物。比如,1911年脊髓灰质炎爆发时,纽约的防止虐待动物协会(SPCA)就扑杀了30万只流浪猫。1947年,猫砂问世,喵星人从此可以不必迈出家门,家猫也有了一种新的身份,或者说新的伪装:宠物。这也将它作为害畜的另一半身份掩盖了起来。

弓形虫是人类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主要见于户外猫的体内。据估计,世界上近半数人口感染了弓形虫,原因是吃了未煮熟的肉类,而提供这些肉类的牲畜恰好摄入了感染弓形虫的猫粪。弓形虫会导致弓形体病,对婴儿和免疫抑制人群尤其危险。弓形虫感染者似乎更容易患上老年痴呆症、焦虑、偏头痛、双相精神障碍、自杀倾向和强迫症等。还有证据显示,它跟精神分裂症也有关联。更诡异的是,弓形虫还可能改变人类行为,使男性对猫尿的气味产生好感……

想想,从环境适应的角度看,这是多么的高明:被家猫迷惑的人类越多,就有越多的人愿意站出来维护它(为它铲屎),进而忽略放养家猫的广泛危害。这种危害有多广泛?除了人类,弓形虫还会感染其他动物,大至白鲸,小至袋鼠。近几十年来,含有猫粪的污水经地面径流汇入海洋,对海豹(包括濒危的夏威夷僧海豹)、海獭和海牛等海洋哺乳动物产生严重影响。

2013年的一项研究估计,每年,户外猫捕杀的鸟类在13到40亿只之间,捕杀的哺乳动物在63到223亿头之间。借塔克的话来说,猫也许就是“噩梦一样的入侵者,足以将整个生态系统屠杀殆尽,凡是比它弱小的生命,它见一个杀一个。”听着耳熟?人类不也是如此吗?所以,猫的问题找不到解决方案,也就不足为怪了。

那么对于控制猫害,有没有折衷又可负担的解决办法?在美国(拥有1亿户外猫只),初步方案是捕捉—绝育—释放(TNR)。很多国家都采取了这种办法。支持者称,TNR能防止猫大量繁殖,且比安乐死更加人道。但这种办法的成效似乎不太显著。真要控制户外猫的数量,就需要将一个领地内所有的猫悉数绝育,而大多数TNR项目只能覆盖一小部分猫。对于这种繁殖能力异常强大的动物,此举只是杯水车薪。

近30年来,从加拉帕戈斯到加州圣尼古拉斯,有上百个岛屿展开了灭猫行动,通常都比较成功。但这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哪怕是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你得从岛屿的岩石缝里揪出每一只小猫,成本在每平方英里10万美元左右。围捕行动颇为艰难。多数项目用陷阱和******加以诱捕;有的仰赖“专门训练的猎猫犬”。完了还要面临可怕的公关挑战。

但着眼于非岛屿国家,也就是美国,《猫战》的作者们认为,最好使用捕捉并绝育、封闭性避难所和安乐死相结合的办法。至于会遇到何种障碍,他们清楚得很。

“如果能把所有的放养猫从环境中清除出去,那再好不过,只是,这可能不太现实。”作者们写道。这句“不太现实”,既承认了美国人强烈的爱猫之情,也是承认在实际操作上过于困难。

比这执行更困难的是,那还会面临巨大的政治阻力。新西兰慈善兼活动家加雷斯·摩根(Gareth Morgan)在2013年发布过一个网站,提倡新西兰户外无猫化。他说,在他收到的仇恨邮件中,大部分都来自美国。“像是跟枪支游说团体杠上了似的。”他告诉塔克。

当然,枪支不会打呼,更不会在你结束一天的劳累之后,躺在你的肚皮上,用它的呆萌来舒缓你的心情。

但无论多么可爱,猫毕竟是致命又无情的。

我敢说,这恰是它魅力所在:我们之所以这么在乎猫,就是因为,它们一点也不在乎我们。

就连打呼都看它们自己高不高兴。它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给自足,并不算真正的家养宠物。

我们更依赖它们,它们倒不怎么依赖我们——这种感觉倒让人欣喜。否则我们就养狗了。不过,出于这样一种私心,不惜让整个自然界付出代价,这的确是一种自私到极点的做法。也许,我们跟猫相处的时间有些太长了。

翻译:雁行

来源:The Atlantic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更多精彩内容及免费演讲门票,敬请关注微信:造就(xingshu100)

搜索更多有关“为什么猫能让我们脱离危险呢?猫对这个星球如此有害”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