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鼓励孩子好好说话?和孩子,好好说话
《魔女宅急便》剧照。
养育孩子是一件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精力的事,且没有明确的标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兼顾工作和生活琐事,难免没有耐心、对孩子说出“伤人”的话语,甚至有的父母会在责备孩子后感到后悔。和孩子“好好说话”是不容易的,但很多人不知道,“好好说话”是可以练习的。
韩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专家医师吴恩瑛在她的育儿书《最温柔的教养》中,给父母提供了“育儿口语”指南。她从亲子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出发,展示父母习惯的语言表达误区,并给出“好好说话”的范例,解释其背后的儿童心理机制。
《最温柔的教养》,[韩]吴恩瑛 著,张梦蕊 译,光尘出品,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9月。
孩子需要父母的“包容”
当孩子提到父母,如果联想到的第一个词是“包容”就好了。
孩子学钢琴很久了,有一天,父母想让孩子弹一下,孩子却摇头拒绝。这时,请不要这样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没用,在爸爸妈妈面前都不敢弹吗?你为什么害羞啊?”
请不要训斥或贬低孩子,也不要露出失望的表情。比起外界的奖赏和称赞,孩子更重视父母的认可、支持和鼓励。
这种情况下,请面色温和、语气轻柔地对孩子说:“如果能听你弹一首,爸爸妈妈真的会很开心。等你下次准备好了,再弹给爸爸妈妈听吧。”如果以前我们的父母能这样说,该有多好啊!
《最温柔的教养》内文插图。
包容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是只有在你内心平和时才能发出的声音。所以请不要担忧地说:“在爸爸妈妈面前都不敢,他以后可怎么办啊?”
你的孩子还不到八岁,现在做不到也没关系,并不代表以后也做不到。而且,孩子在父母面前可能会更加害羞。因为他们想在父母面前表现得更好,他们担心做不好会挨批评。这时,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担忧,而是“包容”。
不经意的语言,
可能让孩子越发孤独
人在把自己粉饰成其他面目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孤独。别人眼里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都会有差距,但是差距越大,人就会越孤独。然而,有些父母常常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让孩子感到更孤独。
有个上初二的男孩子,学习成绩很好,在同学中备受欢迎,唯独不擅长收拾房间。无论父母怎么强调,孩子还是学不会整理,父母感到非常不满,于是说:“你只有学习好有什么用啊?房间像个猪圈似的,你的朋友们知道你这副样子吗?”父母误以为,这样说等于告诉孩子“你要整理房间”。
但孩子会怎么想呢?他会感到羞耻,会对自己产生巨大的困惑:“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啊?”他一边这样想,一边感到孤独,甚至会觉得自己很差劲。
你可以这样教育孩子,请出声朗读一下:
《最温柔的教养》内文插图。
每个人都是多面体,有时勤劳,有时懒惰,有时聪明伶俐,有时笨拙迟钝。有人喜欢你的某一面,而有人会讨厌你的某一面。如果我们去贬低还在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的心灵可能会受到伤害,很难接纳自己真实的多面性,从而在独处或与他人相处时感到孤独。并且,他们唯恐自己的某一面暴露出来会受到批评,于是不敢在他人面前堂堂正正地展现真实的自己。
父母看过最多孩子不成熟的一面,请认可并接受孩子的本来面目吧。人都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事情,不擅长的事可以慢慢改正,家长只需要帮助孩子就好了。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欣然接受自己真实的面貌。
好好说话能
提高孩子的“自尊”
自尊和自信有什么不同呢?自信是指在任何情况下都相信“我能做到”。比如,在才艺展示时间,如果让孩子去跳舞,孩子说:“我不太会跳舞,可以不跳吗?”这是不够自信。
但如果孩子说“我不太会跳舞,但我会唱歌,我来唱歌吧”,这就和自尊有关了。即便孩子不会跳舞,也不认为自己不够好。
自尊心,自尊,自信,三者中哪个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呢?我认为是自尊。自尊意味着正确认识真实的自己并全盘接受。只有清楚地知道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才能变得更有自尊。自尊感高的孩子,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人面前,都不会畏缩,即使是自己做不好的事,他们也能“自信地”承认。
那么,我们要怎么帮助孩子提高自尊呢?
不要一味强调成功或者结果,我们要格外注意孩子的想法和需求。现在改变也不算晚,请家长们真心地尊重自己的孩子吧。
我来教你一招最简单的对话方式,就是当孩子说“我不那么认为”的时候,亲切地反问他:“你为什么不这么认为呢?”
《最温柔的教养》内文插图。
比起指责,父母更需要
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
有一个七岁大的小男孩,情绪非常敏感,不善于表达感情。有一天,他对幼儿园老师说:“你这个傻瓜,快去死吧!”虽然在这之前,孩子的内心可能受了某种伤害,但这样说也是明显不合适的。那么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呢?
我会这样问孩子:“××啊,我听说你最近经常被老师责备?”孩子可能会问:“什么叫责备啊?”我回答:“嗯,就比如说,老师经常喊你的名字,叫你不要做这做那。”孩子含糊其词地应了声。“你心情很不好吧?我听说你叫老师‘傻瓜’?”孩子用很小的声音说了声:“是的……”然后他突然问我:“吴院长,我是坏小孩吗?我妈妈说,只有坏小孩才会说这么过分的话。”我说:“不是的,你不是坏小孩。你对老师这样说,其实是想表达‘我现在心情很糟糕,我对老师很生气’的意思吧?”他点点头,说:“是的是的!”
《魔女宅急便》剧照。
我告诉他:“人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情绪,生气的时候要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但是,更好的方法是直接对老师说:‘老师,我生你的气了!’而不是叫老师‘傻瓜’或‘笨蛋’。”孩子说:“是这样吗?这才是更好的方法吗?”“对啊,‘傻瓜’这个词会让人心情不好,你也不是真的想辱骂老师对吗?比起让老师‘去死’,更好的做法是说‘老师让我感到非常难过’。”孩子眼眸一亮,肯定地说道:“没错没错!”孩子又问:“我让老师‘去死’,是不是说明我是个坏小孩呢?”我说:“不是的,你不是坏小孩,只需要告诉老师你很难过就好了。”
如果仅仅告诉孩子“这么说是不对的”,其实是压抑孩子表达感情的语言方式。这样父母就无法靠近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无法教给孩子道理。因此,父母不能只指出问题,还应教给孩子“你这样说会伤害对方的心情,所以更好的表达是……”。
我们无法阻止孩子说出一些冲动的话。如果一味地批评孩子做得不对,虽然能够制止孩子的过激言论,但并没有帮助孩子学会该用什么表达去代替过分的言辞来宣泄负面情绪。这样一来,当孩子内心的愤怒再度爆发,极有可能做出过激行为。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一切问题都可以用话语来表达、用沟通来解决。所以不要只是告诉孩子“不对”“不可以”,而是应该教给孩子,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可以代替过激话语去宣泄内心情绪。
就算孩子做错了,
也请认可其中合理的部分
孩子睡觉前刷了牙,却突然想吃软糖。妈妈说:“你该睡觉了,都刷过牙了,不可以吃软糖。”孩子开始编瞎话:“不是想现在吃,我说的是明天吃。”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让孩子吃过软糖再刷一次牙。但父母往往会过度强调“现在不可以吃软糖”,很难做出让步。
孩子从幼儿园放学回家,桌上摆着妈妈做好的曲奇饼干。孩子想先吃一块,妈妈却大喊:“不行!”因为妈妈坚持“从外面回来吃东西前要先洗手”。
孩子放学后本应马上去补习班,今天却迟到了半个小时,补习班老师打电话称联系不上孩子。后来才知道,孩子是因为帮好朋友找丢失的手机才迟到的。父母批评孩子说:“你先管好自己吧,不是说好了一放学立刻去补习班吗?”
《魔女宅急便》剧照。
父母的话没错,但这样说,孩子会因无力反驳而说谎搪塞。在孩子看来,父母的话是正确的原则,丝毫没有反驳的余地。这样一来,孩子就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诉求。
我们可以这样说:“妈妈知道你很爱吃软糖,本来应该吃了再刷牙的,但你已经刷完牙了。你现在还是很想吃吗?”如果孩子点头,我们应该肯定孩子当下心情的合理性:“小孩都好喜欢吃软糖啊!妈妈理解你。”只有肯定这合理的部分,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才不会难办。然后请对孩子说:“那你就吃吧,但吃完要再刷一次牙。是不是很麻烦啊,但是必须要刷。”
对没洗手就想吃饼干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说:“你这么等不及要吃饼干啊。”然后可以喂孩子吃,或是先用湿纸巾帮孩子擦手,等吃完饼干后,再擦干净就好了。
我们需要教给孩子,刷牙和洗手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着想。我们需要认识到:尽管有时可能不合时宜,但孩子们想吃软糖和饼干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最温柔的陪伴》,[韩]吴恩瑛 著,张梦麟 译,光尘出品,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6月。
上补习班迟到的孩子也是如此,帮助朋友寻找丢失的手机,是助人为乐的行为。我们需要对这一部分的合理性表示赞同。然后,我们要教给孩子这种情况下更好的处理方式。
孩子们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同的孩子会遇到不同的问题,父母很难掌握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父母在看问题时,即便孩子的确做错了,也需要认可其行为中合理、正确的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些合理的部分,可能是孩子的想法,也可能是某些行为。哪怕是很微小的部分,父母也应该对其合理性和正当性表示认可:“这样想也没错”“你的判断是正确的”“这一点做得很好”。因为得到了这样的认可,孩子的自尊心会增强,才能更好地接受父母的说教。
原文作者/吴恩瑛
摘编/王铭博
导语校对/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