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柔然公主vs花木兰,被花木兰打败的柔然为什么又被叫作

人气:273 ℃/2024-05-27 02:54:29

十年前立案计划,五年前正式启动,四年前全球选角,两年前拍摄杀青,一年前放出预告片,其后遭遇新冠几度推迟上映……

预热了一波又一波,迪士尼公主系列真人电影《花木兰》终于上映了。

迪士尼、花木兰、参演的刘亦菲、甄子丹、巩俐、李连杰等一众演员加在一起等于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超高期待值。

然而不幸的是,迪士尼的《花木兰》就如同那些一线奢侈品牌一样,到处都是中国元素却不得要领,想要赢得中国消费者的追捧却再次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

而这一次,中国观众拒绝为其买单。问题出在哪?令人吐槽的地方那可是太多了。

这明亮艳丽的画面布景,确定不是十年前粗制滥造的古偶剧吗?

这……红灯笼是这么用的吗?如此阴森诡异的氛围,一时间竟不知到底是喜事还是丧事。

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怎么妆容却穿越到了唐朝?那个年代大家都是潮流达人了吗?还有,这如出一辙的诡异气息是为什么?

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谁能告诉我西方文化中的女巫是怎么混进来的?

混进来就算了,这女巫还是象征女权的,为了表达这一主题,她刚开始和花木兰是对头,最后居然是因为自己的身份不被凡夫俗子接受而与花木兰惺惺相惜,并以肉身为花木兰挡箭而死……

还有花木兰作为北朝的人,这南方客家人的土楼是不是出现得不太合适?

当然,看得出来,迪士尼确实也是用心钻研过的,不然也不会出现这还原度一百,却让人无力吐槽的妆容——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虽然迪士尼为了《花木兰》砸了不少钱,但凭良心讲,这部影片的质量真的是不过关,在中国观众这里,连及格都很勉强。

缺少对中国文化的基本认知,机械地搬运中国元素,依然充斥着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挂羊头卖狗肉,这样的电影是不可能抓得住中国观众的心的。

说完电影,我们再来说说历史本身。大家都学过《木兰辞》,知道花木兰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个巾帼英雄。南北朝时期国家林立,战争频仍,那么,花木兰参加的是哪场战争,打败的是哪个敌人呢?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不断南下侵扰,于是北魏规定了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

根据《木兰辞》中相关描述和史书记载,我们一般认为木兰参加的是公元429年的北魏破柔然之战,即木兰打败的是柔然。

而柔然和拓跋鲜卑其实都是说古蒙古语的,它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别名——“蠕蠕”、“芮芮”、“茹茹”、“蝚蠕”,那么为什么这些名字都是它呢?

建邦立国,自号柔然

按照《北史·蠕蠕传》的说法,蠕蠕的始祖木骨闾死后,他的儿子车鹿会雄才大略很能干,在政治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于是“始有部众,自号柔然”。

此处划重点,自号柔然不是汉语,它是用自己民族的语言取的名,就比如美国自号America,我们将其译作美国,以前也有译作米利坚的。

根据中古时期用汉字音译北族名号的规律,“车鹿会”这个名字所对应的阿尔泰名号应该是Kül Qan。按照这个说法,从车鹿会开始,柔然作为一个政治体就拥有了较为稳定的名称“柔然”。

研究者相信,柔然的统治部族出自东胡系统,很可能本来是汉魏时期鲜卑集团的一个分支。

蝚蠕、柔然、芮芮和蠕蠕

虽然有了稳定的名称,但柔然国的精英们肯定顾不上给自己的国名确定正式的汉字译写方式,封土建邦、开疆拓土才是大事。因此译名这件事就只能落在与柔然差不多同时存在并且联系密切的各国身上了,毕竟,官方文书上得用啊。

那时与柔然有一定外交联系的,在中国南方有南朝(先后为宋、齐、梁三个王朝),在中国北方先有慕容鲜卑的后燕,后有拓跋鲜卑的北魏,在鄂尔多斯地区有赫连氏的大夏,在河西走廊和吐鲁番盆地有北凉及后来的高昌,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有吐谷浑,在辽东辽西地区有北燕,在朝鲜半岛有高句丽,在塔里木盆地中部及其以西的中亚有嚈哒。

其中南朝各政权、后燕、大夏、北魏、北凉、高昌、北燕和高句丽,尽管有些不是以汉语作为官方语言的,但他们在文书写作中却都是使用汉文的,也就是彼此说话听不明白,写字却能明白。

后燕和北燕的译法是一致的,《晋书·冯跋载记》称柔然为蝚蠕,直接的依据应该是北魏崔鸿所编纂的《十六国春秋》;崔鸿的依据,应该是北魏高闾所编纂的《燕志》;而高闾的依据,则极可能是北魏时仍能见到的北燕的原始史料。非常可能的情况是,后燕与北燕都把柔然的国名写成蝚蠕

而作为柔然盟友的南朝宋、齐、梁三朝,都采用芮芮这个译法。南朝是要经由吐谷浑和北凉(后来是高昌)才能与漠北的柔然取得联系的,因此南朝的译法也许与北凉颇有关联。

至于北魏,北魏自太武帝以后的译法是蠕蠕,之前则应该是柔然。

因此,蝚蠕、柔然、芮芮和蠕蠕,显然只是同一个北族名号的不同汉字音译而已。

北魏:从柔然到蠕蠕

有趣的是,北魏对柔然实际上有两种译法,而现存北魏史料(《魏书》和《北史》)却一概称柔然为蠕蠕,这是为什么呢?

北魏在史书中自己做了解释——“后太武帝以其无知,状类于虫,故改其号为蠕蠕。”

在太武帝给柔然改名为蠕蠕之前,北魏对柔然国名的汉字音译,应该就是“柔然”。而到太武帝时期,柔然已成为北魏最危险的外敌,对北魏的发展起了极大的牵制作用,这就是太武帝改用蠕蠕来音译柔然国名的时代背景。

虽然柔然、蠕蠕实际对应的是同一个北族名号,但蠕蠕作为汉字是明显含有贬义的。这种用含有贬义的汉字来音译境外各族的族名、人名的做法,就像是一种古老的华夏传统似的。

当然,这一动机也很好理解,毕竟是成天与自己作对抢地盘抢人的敌人,自然是不会给他好脸色的,就连名字也不想给他取得太好听。

但这也仅仅是对汉字的解释,与蠕蠕和柔然所对应的原阿尔泰名号是没有关系的。作为一个草原游牧政治体(后来还发展成为游牧帝国)的柔然,自从车鹿会以后,从来没有改变过名称。

而在汉语和汉文的环境下,如何用汉字音译柔然的国名,柔然也是有心无力,控制不了,或者说,在最初阶段,柔然也完全不在乎。

以茹茹替代蠕蠕

在北朝的几种正史中,《魏书》和《北史》使用的是蠕蠕,《北齐书》、《周书》和《隋书》使用的却是“茹茹”。

研究者都同意,茹茹乃是柔然为替代蠕蠕而设计出来的新译法。但是,茹茹的译法是什么时候才正式为北魏官方所接受的呢?

柔然也不是都不懂汉语,他们对蠕蠕这个译名所具有的侮辱意味肯定是清楚的,但当双方处在战争状态的时候,柔然再不满,也无可奈何。

北魏与柔然之间的对抗关系,从北魏道武帝攻击匹候跋开始(391年),到柔然可汗阿那瓌内外交困之下南奔洛阳(520年),前后差不多有130年之久。

但是在这130年的最后15年,敌对的情形有了显著的改变,双方再也没有发生重大战事。北魏宣武帝正始三年(506),刚刚当上柔然可汗的伏图遣使到洛阳“请求通和”,宣武帝没有接见使者,但是却派人对使者传达了一些富有善意的话。

伏图西征高车战死,其子丑奴继位为可汗,又派僧人到洛阳“奉献珠像”。宣武帝派骁骑将军马义舒出使柔然。种种迹象显示,宣武帝后期北魏与柔然的关系实际上已经大大改善。

因此,这个推论看起来是合乎逻辑的:柔然就是在这个时候向宣武帝提出把蠕蠕更改为茹茹,宣武帝予以接受,北魏官方此后使用的(应该)是茹茹而不是蠕蠕。

这个推论也可以得到第一手史料的支撑。1984年公布的在陕西华阴五方乡出土的六方北魏弘农杨氏墓志中,有一方杨播墓志,墓志里提到柔然的时候并没有用“蠕蠕”之名,而是用了“茹茹”:“率骑三万出鸡鹿塞五千余里,迫逐茹茹而还。”

华州刺史杨播墓志拓片

杨播墓志写作的时间是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秋,这说明北魏官方采用茹茹一词必在熙平元年秋以前。因此可以说,北魏接受柔然的提议放弃蠕蠕而采用茹茹,是在宣武帝在位的最后六、七年间,这个推测大致上是站得住脚的。

史书(如《魏书》和《北史》)仍然以蠕蠕作为北魏后期的柔然国名,一方面是为求体例一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史家对北魏的漠北宿敌抱有歧视。

《北史》记柔然事,综合了《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的相关内容,也可能本来是杂采两个名字的,表现在《北史》的古代版本上,就是茹茹和蠕蠕都用,但经过历代校勘家以体例一致为由加以整理,渐渐就只有蠕蠕而没有茹茹,《北史》在这个问题上的原始面貌也就无从探寻了。

而事实上,从宣武帝以来与柔然的关系已经大大改变,蠕蠕这个词至少在官方文件中早已被茹茹取代了。

柔然,一个简单的译名背后实际藏着一段复杂的历史过往,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政权林立、彼此纷争不断的历史画面就这样随着对柔然之名的追溯而展开在我们面前。

今日活动

小北的读者里有对中古史感兴趣的吗?分享你印象最深刻的中古史的历史细节或洞见

-End-

编辑:山鬼 黄泓

搜索更多有关“柔然公主vs花木兰,被花木兰打败的柔然为什么又被叫作”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