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正确悟道方法,道德经唯物辩证法系列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 ,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且粗阅一下古代两种通行版本关于这章的注释:
1.王弼 注《道德经》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下篇,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然则学求益所能,而进其智者也,若将无欲而足,何求于益。不知而中,何求于进。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寒乡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则忧。故续凫之足,何异截鹤之颈,畏誉而进,何异畏刑。唯阿美恶,相去若何?故人之所畏,吾亦异焉,未敢恃之以为用也。
荒兮其未央哉!叹与俗相返之远也。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众人迷于美进,惑于荣利,欲进心竞,故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也。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言我廓然,无形之可名,无兆之可举,如婴儿之未能孩也。儽儽兮,若无所归。若无所宅。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众人无不有怀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馀也。我独廓然,无为无欲,若遗失之也。我愚人之心也哉!绝愚之人,心无所别析,意无所美恶,犹然其情不可睹,我颓然若此也。沌沌兮,无所别析,不可为名。俗人昭昭,耀其光也。我独昏昏。俗人察察,分别别析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情不可睹。飂兮若无止。无所系絷。众人皆有以,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而我独顽似鄙。无所欲为,闷闷昏昏,若无所识,故曰,顽且鄙也。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弃生民之本,贵末饰之华,故曰,我独欲异于人。
2.河上公 注《道德经》异俗第二十
绝学绝学不真,不合道文。无忧。除浮华则无忧患。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同为应对,而相去几何。疾时君贱质而贵文。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善者称誉,恶者谏争,能相去何如。疾时君恶忠直用邪佞。人之所畏,人谓道人也。人所畏者,畏不绝学之君。不可不畏。近令色,杀贤人。
荒兮其未央哉。言世俗之人荒乱,欲进学为文,未央止也。众人熙熙,熙熙,淫放多情欲。如享太牢,如饥思太牢之具,意无足时也。如春登台。春,阴阳交通,万物感动,登台观之,意志淫淫然。我独怕兮其未兆,我独怕兮安静,无情欲形兆。如婴儿之未孩,如小兄未能答偶人时。乘乘兮若无所归。我乘乘如穷鄙,无所归就也。众人皆有余,众人皆有余财以为奢,余智以为诈。而我独若遗,我独若遗弃,似於不足也。我愚人之心也哉,不与俗人相为,守一不移,如愚人之心也。纯纯兮。无所分别。众人昭昭,明且达也。我独若昏;如暗昧也。众人察察,急且疾也。我独闷闷。闷闷,无所截割。忽兮若海,我独忽忽兮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穷极。漂兮若无所止。我独漂漂若飞若扬,无所止也,志意在神域。众人皆有以,以有为也。而我独顽我独无为。似鄙。鄙似若不逮也。我独异於人,与人异。而贵食母。食,用也。母,道也。唯我独贵用道。
王本所注,以《道德经》后面的章句注解前面的章句,逻辑上有待斟酌。河本所注,原文个别地方的字已经被改动,当属瑕疵,其他不论。
一、绝学无忧。
1.学 甲骨文(上图)字形似屋子外一双手摆布算筹和刻画字符的样子。作动词,造字本义: 通过反复模仿和操作以获得经验、知识、技能 。金文在房屋下面加"子",表明教的对象, 表示在屋子里教孩子们学写字和算术。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变后楷书写作“學”。汉字简化后写作“学”。
作名词,引申为传授知识的地方、教孩子算数、习字的校舍。掌握的知识、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古代官名、知识,经验,技能、系统性的研究、知识体系。作动词,引申指效法、迷信、盲从、钻研知识、读书等义。《广雅 . 释宫》: 学,官也。《广雅》:学,识也。《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2.忧 上图一,楚文=心(心思) 尤(手上不正常的增生的突出物,多余的突出物),(上图二,秦文=自 心 尤),字形像心中不安宁,顾虑丛生。作动词,造字本义:担心自身突出的问题,顾虑多。
作动词,引申为思虑重重、步履沉重、发愁、多思多虑、放心不下。作名词,引申指愁虑的事、父母之丧等义。《说文》:忧,愁也。
这段的直接表达是:
断绝盲目的为学,就不会产生忧患。
具体的表达为:
反对一味地学习别人和模仿别人,即反对盲目的信仰,就不会犯错误而导致困惑忧虑。《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如同《庄子》中“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式的机械模仿别人而适得其反。努力向别人学习,应该肯定,但是他依样画葫芦的生搬硬套并不可取,不但没学到别人的精髓,反而连自己原有的也丢了。所以说,盲目的信仰必然丧失自我,最终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断送发展的机遇。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阐明了如果一味地去求学去模仿而不实践,那么学得越多,困惑必然越多,内忧外患也必然随之而来。求学要有限度,学以致用,忧愁和烦恼才会越来越少。
所以,必须反对“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式地向别人学习,不可照抄照搬,必须反对盲目的信仰,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共性中保持个性。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反对迷信,反对盲目信仰,避免犯主观主义错误,树立科学的合于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二、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阿甲骨文缺(上图),金文=阜(高地上迎风飘动的旗帜) 可(古代乐器竽奏出乐声,引申为相合,统一,肯定。),字形似旗帜迎合竽乐声顺风飘动。作动词,造字本义:迎合对方,配合对方。又引申为叫好、赞叹、讨好 、迎合、偏袒,读作 ē。
作助词,用在名词前面,表示喜欢、崇敬、赞叹、欣赏语气 ;也指用在排行、小名或姓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 ,读作ā。
作动词,引申为登上山巅而兴叹ē
作名词,引申为崇山峻岭、茂密深山 。也引申指山的凹凸处、弯曲处 。作形容词,引申为弯曲的,富于曲线的等义处读作 ē。
2.何 甲骨文(上图)字形似一个人肩扛长戈站立,古代“戈”为竖立的长柄重武器,代表着威武自信,但此字中的“戈”平放在肩上而且变小朝向背后,表示失去自信,威风扫地,心中极不踏实,显示出迷茫疑惑。造字本义:心中发出疑问,不敢肯定,信心全无。此字在第十三章中已经分析,仅作补充。
这段的直接表达是:
恭敬与奉承,相差有多少?善良与恶毒,又有多少区别?人,唯阿不分,善恶不分,是可怕的,不可不怕!
具体的表达为:
肯定与否定,相差有多少?为善与为恶,又有多少区别?人,是非不分,善恶不分,是很可怕的,不可不怕!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树立唯物的辩证的合于道的“是非观”与“善恶观”是做人的必要条件,也是有觉悟的领导者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的唯一选择。
三、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 ,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1.荒 甲骨文缺(上图一)金文=艸(野草) 山(山的变形,上图二,山野) 川(“川”字中划两横,表示河水断流了,山下没有水流了。),字形似山上长满了野草,山下河水断流的。造字本义:山上杂草丛生山下河水干调导致人迹罕至。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艸"写成"卄"。山声,隶变后楷书写作“荒”。
作形容词,引申为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无人气的、未开化的,也引申指野蛮的、无理的、不加控制的。又引申指人烟稀少或没有人烟。还引申指年景不好,收成少或没有收成,进而引申指物品严重缺乏,享乐过度、放纵,迷乱、偏僻、不合情理的、不正确的、不够用的、不实在的。作名词引申指野地、未开垦之地、边远地区、灾难。作动词,引申为扩大、包有、废弃、冷落等义。《说文》: 荒,芜也,一曰草荒地也。《广雅 . 释诂一》:荒,远也。
2.未
未,甲骨文在"木"的树梢上部再加一重枝桠,"枝桠重叠",表示枝叶茂盛。指枝叶正茂,还没结果,树木将由夏入秋,由繁茂转入萧条,表示秋天将到还没有到,树叶还没有落,还看不清前方,从而引申出即将进入否定过程的状态。。也表示森林里树连树,枝叶相重叠,让人看不前方。《易经》六十四卦.未济: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阐明了事物是运动的,是一个发展的运动过程,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造字本义:树木枝叶茂盛。金文大致相同,小篆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未”。
作动词,引申为不、不曾、没有。作名词,引申为地支的第八位,属羊,五行属土。用于记时,指下午一点至三点。作助词,放在句末,表示疑问等义。《说文·未部》: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于未。象木重枝叶也。《玉篇 . 未部》:未,六月建也。《小尔雅 . 广诂》:未,无也。
3.央 甲骨文(上图)字形似人夹在方形木枷中间,作名词,造字本义:中心,中间,正当中。金文和小篆都直接由甲骨文演变而来。隶变后楷书写作“央”。
作名词,引申为灾祸。作动词,引申为前程或性命快要完结、尽、完了。也引申为衰求、恳求、请求,另引申指长久等义。《说文·冂部》:央,中央也。从大在冂之内。大,人也。央原则相同。一曰久也。张家山汉墓竹简《盖庐》:害之有央。
4.哉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十(十位,十杆) 戈(戈,古代长柄兵器,也代表士兵在阵地上作战杀敌。),字形表示十位士兵手持长戈共同围歼一个敌人。有的金文庄“十”下加箭头形,指问下面所加的小“囗”,"口"小处下居内,表示势单力薄处于危险的不利态势。作动词,造字本义:敌人被十位勇士杀得不断哀嚎求饶。
作动词,引申为遭受围歼剿灭,哀嚎求饶。作语气助词,用在感叹、疑问句,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也表感叹,相当于“啊”。《说文》:言之间也。
3.熙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宽下巴,表示美好,开心,)+巳(已月,四月,进入夏季,天气逐渐炎热,阳气巳旺,阴气巳藏,蛇类也纷纷外出活动。万物像人们成群结队赶集一样开心频繁出入),字形表示巳月天气炎热,万物成群结队来来回回,一派兴盛繁荣景象。后加“火”字底,强调热闹。造字本义:万物繁荣昌盛,热闹非凡。
作名词引申指人来人往、喧闹纷杂的样子。作动词,引申指兴盛、兴起,又引申指玩示、和乐、和悦、开心、光明、炎热、热闹等义。《说文·火部》:熙,燥也。从火。《说文》:广也。《玉篇》:长也。又《集韵》:美也。又《类篇》:乐也。《扬子·方言》:纷怡,喜也。湘潭之闲曰纷怡,或曰巸巳。
4.享 甲骨文(上图)字形像祖祠中之大室。上像屋宇,下像地基。
“享”的古字原写作“亯”,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祭祀祖先的宗祠。“亯”本义指向祖先进献食物,后泛指贡献。金文承之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稍有变化,战国文字承之金文,秦文稍有变形且在下部加“子”,突出子孙后继有人且孝顺。篆文承之金文。
在远古时代的最高礼仪中有一种祭祀活动称“享祀”,。享,在室内以熟食为主敬献供奉于几上,让祖先受用。在祖宗之廟举行仪式,愐怀先祖,教育后代子孙勤勉节俭,继承立业。西周飨燕礼仪有种最高礼‘享’,周天子设酒食,诸侯脱鞋升堂立,不坐不饮食。这种最高的礼仪仅是虚设,以教导恭敬节俭。
作动词,引申为拥有或受用。再引申为宴享,指给客人提供食物,也引申指把祭品献给祖先。另引申为适应等义。
“享”、“亨”、“烹”在上古三字同源。由“祖先受用贡品”,进而引申出“享”。由祖先受用贡品后必定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万事顺利,进而引申出“亨”读hēng,表示亨通。由贡品为成熟的果品和肉品,故引申出烧、煮等义,读pēng,此写作“烹”。《尔雅》:享,孝也。享,献也。《诗经》:享于祖考,以享以祀,以孝以享,是用孝享。《广韵·平声·庚韵》:亨,煮也。俗作“烹”。《说文·亯部》:“亯,献也。从高省,曰:象进孰(熟)物形。
5.牢 甲骨文(上图)=宀(围栏) 牛(牛,牲畜。),像牛被关在围栏里。作名词,造字本义:圈养牛羊牲畜的围栏。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在牛栏门口加一横,表示将牛锁在牛栏里。
因为“牢”是关各种牲畜的地方,所以古代供祭祀的猪、牛、羊也称“牢”,还引申为关押犯人的监狱。又引申出坚固、牢固、结实、扎实、稳妥可靠。作形容词,引申为坚固的,耐冲撞的。作副词,引申为深刻有效地等义。《说文·牛部》:“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冬省。取其四周匝也。”
6.登 甲骨文(上图)=手(两手捧着) 豆(豆,高脚的盛器) 脚(双脚,居上,表示一步一步向上走),"豆"中加一横,表示器皿盛满粮食。作动词,造字本义:手捧装满丰收的粮食的盛器,走上祭台敬献祖先。有的甲骨文省去双手。金文、籀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
作动词,引申指谷物成熟、丰收,又引申为完成、实现,也引申指进、升、自下而上、走上、爬上、上、升、踩、踏、践踏、脚向下用力,还引申为记录、记载,方言,穿。作副词,引申为立刻等义。《尔雅》:登,陞也。《说文》:登,上车也。
7.春 甲骨文(上图)=日(太阳,温暖的阳光使地温上升)+艸(小草,嫩草)+屯(像草木钻出地面之形,初生。),字形似寒冷的冬天已结束,小草在温暖的季节开始发芽生长。作名词,造字本义:阳光明媚,冰雪融化,小草初生的季节。(四季中的第一季,一般是农历的正月到三月,称为春季。)屯兼表声。小篆基本上同于金文,只是“屯”的曲笔朝右拐。隶变后楷书写作“春”。
作名词,引l71指春色、喜色,也指年月、人的年岁,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或历史著作。又引申为两性相求的欲望。作名词,还引申为生机等义。《说文·艸部》:“萅,推也。从艸,从日。艸(草),春时生也。屯声。《易·杂卦》:屯见而不失其居。
8.台 甲骨文缺(上图一)金文=厶(倒写的"子",表示还未出生,在母亲的肚子里) 口,(母亲的产口)。字形似子女尚在母亲的子宫里。作名词,造字本义:在母亲子宫里成长而尚未出生的子女。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月"(肉)另造"胎" 代替。
合并字"臺" 臺(上图二),甲骨文=止(脚,站立) 一(平地) 屋(房屋,处下,为屋顶),字形似可供立足的房屋的高处,造字本义:高平的建筑物。金文与篆文有变化,但基本义未变。
作名词,引申为像台的东西、器物的座子、桌子、案子、星名(古代比喻三公)、敬辞(用于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有利于操作或表演的高大柜子、台湾省的简称、作形容词,引申为同胞的,亲密的,敬重的。 作副词,引申为给面子地。作量词,引申为架、座、部。《广雅 . 释诂一》: 台,侍也。《说文》:台,观四方而高者。
9.泊 甲骨文(上图二)字形似左右一条水形曲线和一叶“白”字形小舟,字形表示水城岸边停靠着一叶无人小舟。作动词,造字本义:停船靠岸,读作bó。金文(上图一)、战国字形有变化,但基本义未变,隶化后成现在的楷书“泊”。
作动词,引申指止息、停留。也引申为人居无定所、到处流浪。还引申指静默无为。“泊”又读作pō,引申指湖泽。作形容词,引申为安静、淡。无依无靠等义。《韵会》:止也。舟附岸曰泊。《说文解字》:浅水也。
10.兆 甲骨文缺(上图),秦文字形似左右两块龟甲,中间一条人形曲线隔开以示时间区别。字形表示占验吉凶时灼烧前和灼烧后龟甲所呈现的裂纹。作名词,造字本义:事物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
作动词,预先显示,也指开始。作名词,引申指预兆、兆头、预示,古代指祭坛或墓地的界域。作数词,泛指较大的数,一指一百万、一指万亿、一指亿亿,又泛指多等义。《说文解字》:灼龟坼也。从卜。
11.孩甲骨文缺(上图一),金文=子(小孩)+亥(亥,秦文上图二,上为“二”,为阴,为坤,为地,为不平,为不稳;下为在爬行的婴儿。),字形似正在爬行时期的婴儿。造字本义:还未学会站立的婴儿。
作名词,引申指幼童(1--3岁时期),后泛指子女。也引申为幼辈、属员或仆役的自称等义。《春秋传》曰:亥有二首六身。
12.儽 甲骨文缺(上图),篆文=人+纍(简化为累,累,篆文上“畾”,为堆积、为繁重的田间劳作,有的篆文将"畾"简化成"田",下“糸”,为结绳记事、为织布、连续成串,引指连及、连续、重叠、堆积。表示总计,也表示在外耕种回来后还要操持织布的家务活,引申为相连缀而甚得其条理和总计,又表示为男耕女织的劳动十分辛苦等义),字形似一件事接着一件事的劳作,十分辛苦的样子。造字本义:辛苦,神形疲惫不堪。读作léi。《说文》垂貌。一曰懒懈也。《广雅·释诂二》:儽,劳也。作名词,引申为颓丧的样子,作动词,引申为捆缚。作形容词,引中为颓丧、疲惫等义。《说文解字》:纍,綴得理也。一曰大索也。
13.馀 甲骨文缺(上图二),本 字为“余”, 余,甲骨文字形像树木支撑的房屋之形,上为尖圆屋顶,下为才,为房柱和横梁,造字本义:单柱、无壁的尖顶茅屋,一种最简易的建筑,用于存放一般农资、杂物。本义为杂房,但该字本义早已消失,后世多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早期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晚期金文在(房柱)两侧加(支撑物)。篆文承续晚期金文字形。合并字"餘" 餘,篆文=食(吃) 余(闲置),“余”又作“馀”的简化字,意为多余。作形容词,造字本义:吃不完,食物充足,过剩、闲置。
作形容词,引申为食物充足而过剩丶剩留的、多出的、闲置的、空置的、占次要地位的、次的等义。《说文 . 食部》:餘,饶也。从食,余声。《尔雅·释诂下》:余,我也。《说文·八部》:余,语之舒也。
14.愚 甲骨文缺(上图一)愚,金文=禺(上图二,古代指一种长尾猿。长尾,赤目,表示头脑像猴子一样简单) 心(思维,意识,智力。),造字本义:呆头呆脑,思维不敏捷,智力低下。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作代词,引申指谦辞,用于自称。作动词,引申为欺弄不知情者、欺骗、耍。作形容词,引申为无知的、无悟性的、傻、笨。作副词,引申为无知地、不理智地等义。《山海经·南山经》:(招摇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晋·郭璞·注:“禺似猕猴而大,赤目长尾。”《说文》:愚,戆也。《说文》:愚,戆也。
15.沌 甲骨文缺(上图一),篆文=水+屯(,甲骨文像一颗种子,上有嫩茎,下有细根 ,在根部加一撇,表示种籽扎根,草木钻出地面之形,为草木初生。本义:种籽萌芽扎根,新生力量在艰难中前进。引申为敦厚朴实、聚集、驻守等义),字形似泉水刚流出来。读作dùn,作形容词,造字本义:泉水清净纯洁,没有一点杂质。
作形容词,引申为蒙昧无知的、敦厚朴实的、天真幼稚的,又引申指水势汹涌的。《正韵》:混沌,元气未判也。亦作浑沌。《易·序卦》:屯者,物之始生也。《易》: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
16.俗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人(人类社会)+谷(山谷的地城风气),字形似在山谷形成的社会风气,造字本义:习俗,即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
作形容词,引申指大众的、普遍的、一般的,还引申指庸俗的、缺乏修养的、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作名词,引申为凡世间。引申指便宜,不值钱等义。《说文·人部》:“俗,习也。
17.昭 甲骨文缺(上图),
昭,金文=日(光明,阴亮)+召(召,上图二,刀居上居内,尖锐,强硬。口大处下,放低姿态去请,字形似强行的去请,官方的强请。),字形象相请于阳光下,造字本义:公开相请。有的金文有的省去"日"。篆文在金文字形基础上省去“人”。
作名词,引申为明亮的样子。作形容词,引巾指阳光明亮,又引申指显著、彰明、明显。作使动词,引申为使其明显、统领某个区域、明白事理等义。《说文·日部》:昭,日明也。《说文·口部》:召,呼也。从口,刀声。
- 察 甲骨文缺(上图),秦文=宀(房屋)+祭(祭祖),字形似在祖先的宗祠祭祖。作动词,造字本义:祭祖时仔细看,认真看。
作动词,引申指看清楚、明白,又引申指调查、考察。又引申指辨别、区分、调查研究、实地观察调查丶细致深刻地观察、分辨等义。《说文》:察,复审也。
19.闷 甲骨文缺(上图),篆文=门(门,关着门,关闭) (心,心思,情绪),作动词,造字本义:心情烦躁,不舒畅。也指情绪无法交流、释放而不快。
作形容词,引申为情绪无法交流、释放而不快 、低沉的,晦涩的 ,读mèn。作动词,引申为封闭,使不通气 等义,读mēn。《说文》:闷,懑也。-
20.澹 甲骨文缺(上图),篆文=
水(大水域)+詹(zhān,多,细分,也指多言,还指容纳不同的意见。),字形似水面宽广波光粼粼的样子,造字本义:宽广深遂的水域,水波荡漾,。
作名词,引申为恬静、安然的样子,又指水波纡缓的样子,也引申为恬静而寡欲、清淡不浓烈、谦虚处下等义。《说文》:澹,水摇也。
21.海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水(河流)+每(上图二,母的变形,甲骨文字形为上生,为产育,下为女,本义为“妇女生育”。有的甲骨文将"生" 淡化,同时将"女" 写成"母",强化生育主题。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强化了"生" 的形象;有的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淡化了"生"的形象。“母”的象形字与“始”的象形字一样,体现事物的“共性”,寓意着运动的终点或返回终点亦即“起点”,体现了事物共同的本质和本源。篆文承续金文字形。)。“海”的字形表示为众河流的母亲,作名词,造字本义:地球上最大又最深的汇集百川的水域。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作名词,引申为靠近大陆与大洋连接的水域、用于湖泊名称、容量大的器皿、大面积的成片事物、巨大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汇集区。作形容词,后来引申为西洋的(古代指从外国来的),又引申为极多、没有节制的、巨大的、称对方大度包容的,还引申为漫无目标的。作副词,引申为极大地、无目标地、无节制地等义。《说文》: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22.飂 甲骨文缺(上图一),篆文=风(上图三,空气向前流动的现象)+翏(翏,读liāo,上图二,鸟羽新生成而振翅高飞的样子,又为古代族长插在头上系羽毛,引指远远袭来的风声。)
作名词,引申为风声,高风,风疾速的样子、很快的样子、向前向上运动的样子,作形容词,引申为迅疾等义。也作一姓氏,读liāo。又作一古国名,在今中国河南省唐河县南。渎liù。《正韵》:高风貌。《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河图》:风者,天地之使。《庄子》:翏翏,谓长风之声,此引申之意。
23.止 甲骨文(上图)像脚趾头张开的脚掌形状,以三趾代五趾。作名词,造字本义:本义是足。有的甲骨文简化为线描。金文变形较大,淡化脚掌形象,突出三趾叉开的形状。篆文承续金文字形。当"止"的"脚趾"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足"另造"趾"代替。
作名词,引申为脚趾、脚,又引申指地基、处所、人的举止、容止。作动词,引申为至、临,还引申为停止、静止义,进而引申为停留、逗留、居住,又引申为禁止、去除、停住不动、拦阻、使停住。作副词,只、只是、仅仅等义。《说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广韵 . 止韵》:止,足也。
24.顽 甲骨文缺(上图一),篆文=元(元,初始,蒙昧,天真无知而任性,充满游戏感。) 页(页(上图二)甲骨文像一个侧身跪坐的人,引指头脑),表示思想放松、不严肃,以游戏态度面对一切。造字本义:很难劈开的木头疙瘩,喻为混沌未开化原始的头脑。
作形容词,引申为愚钝、不容易变化或动摇,淘气、胡闹,也引申为坚硬、愚妄无知、性情顽劣、暴戾,又引申为喜欢嬉戏,淘气。作形容词,引申为不可理喻的,固执的,难以征服的等义。《说文解字》:顽,㮯头也。从页、元声。《广雅》:顽,愚也。《说文·頁部》:“頁,头也。
25.似 甲骨文缺(上图),金文=人+以(甲骨文将胎儿通过脐带与母体连写,表示婴儿与母体的血缘关系极近,极相像,亦即婴儿承传母亲的基因。),字形为母子桐像,造字本义:像。
作介词,用于比较,表示程度更甚。作助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动词后面,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相当于“如…一般”。作动词,引申为给予、送给、继承,又引申为相类、好像(表示不确定)等义。《说文》:似,象也。《广雅》:似,类也。
26.鄙 甲骨文(上图一)啚,上图二甲骨文似石头砌成的简易茅屋,引指乡下或边远地区。,鄙(上图一)篆文=啚+邑(邑,表示聚居地,村落),字形似石屋组成的山村。作名词,造字本义:边远的山村。篆文加“邑”(村落),加强“村落”的含义。隶书将篆文的“邑”写成双耳旁。
作形容词,引申为未开化的、缺乏教养的、粗俗的、淳朴的、敦厚的,也用作谦辞。作名词,引申为垦荒耕种的农村边邑。、边远的地方。作动词,引申指轻蔑、轻视、看不起等义。《说文·邑部》:鄙,五酇为鄙。
27.食 甲骨文(上图一)=口(口朝下,所吃之物的方向) 皿(上图二,装满饭菜的有脚的皿器),字形似皿器里装满了可吃之物。作动词,造字本义:吃饭,进餐。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皿”字讹变为“艮”字,后形成现代的“食”字。
作动词,引申指吃、享受,又引申为亏损。作名词,引申指饭食、粮食、吃的东西,又引申为日食、月食,读shí。引申为对人的供养和对动物的饲养、哏养,东西给人吃等义,读sì,后来也写作“饲”。《说文·食部》:食,一米也。《易 . 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这段的直接表达是:
像拓荒大自然一样,学习是无止境的。
世人熙熙攘攘,皆以获取权位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如享受王公贵族的特权,又如荣登将相重臣的高位。而我却淡泊权位,不让争夺权位的私欲发展成为学习的宗旨。如同婴儿般的纯正无贪欲,童心未泯,一件接着一件干(不争权夺位),一副不干完不想回家休息的样子。
世人都在努力积蓄更多的财富,而我却似乎愿意放下已有的财富。我这就像一个又愚又笨的傻瓜蛋。宛如一股股初出的清流,世人都想人生风风光光,而我却愿人生平平淡淡。世人都高谈阔论,而我却谨言慎行。谦虚处下,胸怀宽广,宛如大海一般。勇往直前,无怨无悔,宛如疾风一般。
世人都默守陈规,唯独我顽皮追问似纯朴的山民。而我唯一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我无比遵循大自然规律。
具体的表达为:
像拓荒大自然一样,学习是无止境的,是无边无际而没有尽头的行为。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也正是从唯物主义的哲学角度论述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掌握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也用知识的无限性进一步体现了大自然是无限的。
世人熙熙攘攘,皆为名来,皆为利往,皆以获取权位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如享受王公贵族的特权,又如荣登将相重臣的高位( “太牢”,是自古以来的第一祭祀等级。《周礼·膳夫》云,王日一举太牢。《礼记王制第五》:天子社稷皆大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这里的“太牢”暗喻为王公贵族。“春台”,一指春日登眺览胜之处。后亦指饭桌。原指古代礼部的别称。在本章中为“礼部的别称”,为“礼部”,暗喻为将相重臣。 )。而我却淡泊名利,淡泊权位,不让争夺权位的私欲发展成为学习的唯一宗旨。如同婴儿般的纯正无贪欲,童心未泯,一件接着一件干(不争权夺位),一次又一次的不断重复,一副不干完不达目的不想回家休息的样子。
世人都在努力积蓄更多的财富,多多益善,而我却似乎愿意放下过多的财富。我这种行为看上去就是一个又愚又笨的傻瓜蛋。正如一股股初出的清流,世人都渴望人生风风光光,而我却甘愿人生平平淡淡。世人都高谈阔论,一到精明无比的样子,而我却谨言慎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谦虚处下,胸怀宽广,宛如大海一般,水天一色。勇往直前,无怨无悔,宛如疾风一般,言行一致。
世人都默守陈规,习以为常,唯独我追根究底,见素抱朴。《楚辞·渔父》中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其大意相近,只是角度不同而已。而我唯一与一般人不同的,是我无比遵循大自然规律,无比重视事物发展的本质所在,即共性包含着个性,个性体现着共性。
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表达即:
世界是物质的是无限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运动规律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人的生命和主观认识是有限的。简单的说,世界是客观的无限的,而人对世界的主观性认识却是有限的。坚持客观地认识世界,克服主观主义、盲目性、片面性和绝对化,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有觉悟的领导者,必须树立唯物的辩证的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郑裕波 校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