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谁愿意成为一个刺猬:如何拥抱一只刺猬

人气:251 ℃/2024-05-04 02:52:12

“今天的数学作业,我做第一三五题,你做二四六七题,咱们换着抄。赶紧抄完,一起打游戏练级……”

这是一个六年级女生,在同学群里的说的话。

而这一切,父母都长期蒙在鼓里,直到发现她的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不少家长凑在一起,稍微聊上几句,就会不约而同地纷纷抱怨自己的“熊孩子”。

有时候,孩子就在不远处玩,听到了家长的抱怨,表面上若无其事。但之后,就可能变得越来越“熊”。

如何让孩子变得懂事,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不少家长的老大难。

针对于此,美国儿童教育专家布拉德·威尔考克斯和杰里克·罗宾斯,共同撰写了《如何拥抱一只刺猬》

这只“刺猬”,不仅包括“熊孩子”,也包括家长。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亲子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沟通。要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先解决父母自身的沟通问题。”

要想拆掉一堵墙,先得松动一块砖

一些家长经常抱怨孩子“我说什么都不听”、“好心当成驴肝肺”。这些气话,道出了这样一个困境:

家长和孩子之间“鸡同鸭讲”,就像隔着一堵无形的高墙。

书中说,拆掉彼此之间的高墙,需要设法找到突破口,先从“松动一块砖”开始。

有个孩子,在父母看来非常“内向”,对其他人总是爱答不理的。

而且,这个孩子成天看iPad,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家长生气了,把iPad夺走,孩子就大哭大闹。

当家长向威尔考克斯咨询时,威尔考克斯说:

“你的孩子,最喜欢什么iPad游戏?你有没有尝试着和孩子一起玩呢?”

一句话,点醒了家长。

还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和四岁的女儿大吵一架后,谁都不想理谁。

妈妈让女儿穿好衣服,别着凉,女儿故意在寒风中把拉锁解开,回到家就发烧。

当妈妈打开抽屉,女儿凑过来,好奇地问:“里面有什么啊?我看看……”

妈妈不耐烦地说:“什么也没有!你别捣乱!”

女儿失望地扭过头。

过了一会,妈妈端着水杯让女儿“起来喝点水”,女儿只喝了一小口,便继续趴在床上玩拼图,气得妈妈扔掉了她的拼图,大吼道:“再多喝点!”

女儿哇的一声哭了。

此后,她更不听妈妈的话,妈妈让她吃药,她含在嘴里,趁着妈妈不注意,吐在了床角。

当威尔考克斯和这位妈妈一起复盘时,妈妈猛然间明白了:

“当孩子问我抽屉里有什么的时候,这就是那块正在松动的砖啊!如果我耐心地给她看,满足她的好奇心,我们之间很可能就会‘融冰’!”

孩子不会对父母长久地“记仇”。“松动一块砖”的机会,只要家长多留意,就总能不断发现。

一起吃饭,事事好办

想想看,你求人办事,或者要和陌生人很快变得熟悉起来,还有比一起吃顿饭,更简单有效的方式吗?

家长和孩子之间,同样如此。

书中说:一起吃饭,最能培养和巩固和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但如果方法不当,也最容易让孩子对你敬而远之。

不少家长诉苦说:“孩子厌食,不好好吃饭,或者吃饭时依然电子产品不离手。”

针对于此,书中特别强调,家长要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温馨的气氛。如果你经常在饭桌上批评、数落孩子,孩子就会把家庭餐桌视为一个恐怖的场所。

(2)让孩子多说,家长耐心倾听,哪怕孩子说的内容很幼稚。当孩子得很开心时,千万不要不耐烦,更不要催促孩子吃饭。想想看,当你和朋友在饭桌上高谈阔论时,会影响食欲吗?反而可能吃得更多!

(3)有些家长也痴迷电视、广播或者手机。当和孩子一起吃饭时,请你先把电视和收音机统统关掉,听孩子说话时,切忌没完没了地看手机,最好先把手机放在一旁。

也许你平时很忙,不可能每顿饭都和孩子一起吃。这是众多上班族的苦衷。

但是,平均每周至少和孩子共同进餐一两次,这总能做到吧?片刻的幸福回忆,足以让孩子留下长久的印象。

为了让孩子强化这种温暖的印象,最好每周有固定的“共同进餐时间”。比如每个周日的傍晚,无论多忙,父母都尽量“雷打不动”地和孩子一起吃饭。

这不但能让孩子强化对爱、对幸福的感受,而且能让孩子对爱产生一种确定感,也就是,确定自己一直被父母关注、疼爱。

如果父母坚持在确定的时段,和孩子共同进餐,倾听孩子的自由表达,那么,平时你所说的话,只要合情合理,孩子会也愿意听。

“瘾”,是可以戒掉的

这里的“瘾”之所以加引号,是“心因性成瘾”,或者叫“心理依赖”。病理性的药物成瘾(如吸毒成瘾),在此不作讨论。

一些中小学生,私下抽烟、喝酒,觉得这样很酷;或者沉溺于游戏、短视频,整日离不开手机。

这些大都是“心因性成瘾”,家长可以通过类似心理干预的方式,让孩子逐渐戒掉。

书中说,很多孩子抽烟喝酒,或者追求游戏中的更高级别,在貌似“酷炫”的表象背后,更深层的心理原因是“恐惧”。

也就是:害怕被其他小伙伴瞧不起,害怕被同龄人的“小圈子”所排斥。

就像性格敏感的刺猬,如果觉得周围环境不安全,就会缩成一团。

家长“严厉管教”,往往只会适得其反。当刺猬缩成一团时,你越对着它大声吼叫,它就越会缩得更紧,浑身的刺都竖起来,让你无从触碰。

唯有让孩子清晰、明确地觉察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各种“瘾”,能够获得更可靠的安全感,孩子才会主动改变,将“瘾”戒掉。

为此,家长需要保持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还要引导孩子,敞开心扉与更多人积极交流,这样,即使被班上一些有不良习惯的同学排斥、疏远,也能很快交到更多朋友。

同时,你可以通过一些负面案例,让孩子看到各种“瘾”的风险和危害。

比如,那些长期沉溺网络、缺乏运动的人,会导致体能下降。

“你更愿意能够一口气跑完一公里,能够爬上山顶,还是愿意爬几层楼梯都累的气喘吁吁呢?”这样的道理,只要家长稍加点拨,孩子就能理解。

当孩子开始有所改变时,家长要一直做好“啦啦队”,鼓励孩子坚持下去。半个月左右,就能养成新的习惯。

简言之,拥抱一只像刺猬一样的孩子,首先要调整家长自身的态度和方法,确保自己不是一只更大的刺猬,而是一双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手。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内容。抛砖引玉就此打住,我们还是打开《如何拥抱一只刺猬》这本书,从中吸取更多的实用方法,参考更多的成功案例吧!

搜索更多有关“谁愿意成为一个刺猬:如何拥抱一只刺猬”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