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猪佩奇适合小朋友学英语吗?人家孩子看小猪佩奇学会了法语
同事今天贡献了我一整天的笑点。
她说,她家儿子一岁半了,可是说话还是不怎么利索,只会说一些简单的叠词,长句子基本上不会说。刚好前段时间听朋友说自家四岁的孩子看小猪佩奇动画片竟然学会了法语,同事心里很是羡慕,于是也给自己儿子看小猪佩奇试试,不指望他能学会法语,能学个长句子也不错。结果,效果很是感人,她家宝宝每天异常专注的看小猪佩奇,别人跟他说话都不搭理的,可法语没学会,倒是把里面不同的猪叫声学了个七七八八。
同事很郁闷的说:“现在我家宝宝没事就喜欢像猪一样哼哼哼哼几声!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人家孩子看小猪佩奇能学个法语,我虽然没指望我家宝宝能学个法语,可也不希望他只学会猪叫呀!”
听完同事说的话,我不厚道的笑出了猪叫声~
其实,一岁半的小朋友和人家四岁的小朋友的学习能力肯定是没法相提并论的,学不会也正常,并不需要对此抱有侥幸心理。而且,动画片对年纪小的小朋友的语言发育实际上并没有好处,想促进小宝宝语言发育最好应该从先生活中入手。
为什么说动画片对小宝宝的语言发育没有好处?
首先,语言的发育需要具有互动性,动画片没有互动性,不能有效沟通。
宝宝的语言发育需要通过双向沟通来促进完成,这是一个与人互动的过程。因为小宝宝的注意力往往集中时间不长,刚刚在关注这件事,下一刻可能就对另一件事感兴趣了,家长可以在互动过程中,根据宝宝的注意点和反应调整自己的语言内容和词汇,互动的越多,越能促进宝宝对不同词汇的吸收和转化。很多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双向沟通对于年龄小的宝宝的语言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动画片只是一个单方面输入的过程,不管词汇再多,宝宝始终处于接受信息的阶段,没有互动实践,宝宝不一定能将接受到的词汇很好的转化输出,不能正确的吸收理解接收到的信息。
其次,动画片画面动感、色彩丰富,容易让小宝宝沉迷,会觉得现实生活中的交流比较无趣,不愿意跟人沟通说话,最终导致语言发育迟缓。
曾风靡美国的早教动画《小小爱因斯坦》,宣称适合三个月到三岁的孩子观看,能有助于开发孩子音乐,艺术,语言等方面的发展潜能,最火的时候,全美国六个月到两岁的儿童中有三分之一都有至少一部小小爱因斯坦的DVD节目。
但是,2007年8月,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项关于《小小爱因斯坦》系列音像制品的追踪研究报告,报告表明,每天花一个小时观看《小小爱因斯坦》等视频节目的16个月以下的孩子,与那些不看这些节目的同龄孩子相比,其可理解词汇量平均少6---8个,这些研究人员呼吁,不要过早的给孩子接触观看动画片。
对此,2009年迪士尼公司发布声明,表示愿意为购买了小小爱因斯坦的家长们提供无条件退款服务。
所以,动画片非但对孩子语言发育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抑制孩子的语言发育,甚至对孩子专注力等其他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那么想促进小宝宝语言发育,该如何从生活中入手呢?
首先,多与孩子进行“平行谈话”,并进行适当联想。
所谓“平行谈话”就是指,你在做什么就给孩子解释什么,不断地给孩子讲述正在发生的事,同时,可以对说的话进行适当的联想。
比如,你在给孩子穿衣服,可以说:“妈妈现在来给宝宝穿这件红颜色的小熊衣服哦,来,宝宝先把自己的左边小膀膀伸出来,我们来把左边小膀膀穿进小熊衣服的左边袖子里,你看,小熊衣服左边袖子上有一排很可爱的黄色小星星对不对,我们刚刚就听过《小星星》这首歌哦……”
“平行谈话”可以让孩子把实际发生的事与你正在描述的事联系到一起,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你所说的语言的意思,同时,根据对话内容进行适当的联想,也有利于调动孩子的想象,丰富谈话,扩展孩子的语言词汇。
第二,营造好的语言环境,多进行重复性的有效沟通。
1920年10月,一位印度传教士辛格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丛林中发现两个狼哺育的女孩。大的女孩约八岁,小的一岁半左右。据推测,她们是在半岁左右时被母狼带到洞里去的。她们完全不懂语言,也不发出人类的音节。进入人类社会学习生活后,一岁半的小女孩在两个月后率先能发出“水”这个词,而八岁的小女孩则用了二十五个月才发出第一个词。
这说明好的语言环境对孩子语言发展至关重要。较长时间处于狼群生活环境的8岁女孩,即使进入了人类社会生活,也比一岁半的小女孩多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发出人类的音节。
所以父母在平时跟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注意营造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可以多重复进行一些有效沟通。
所谓有效沟通就是说你跟孩子说的话,孩子能够明白。比如,你跟孩子说:“把手伸到门缝里可能会被夹到的,很危险的”,孩子未必能完全理解你说的话,但你要说:“不要把手伸到门缝里”,孩子则更有可能听懂你说的话。
而重复是学习语言最重要的一环。比如,孩子指着苹果想吃苹果的样子,你可以说“宝宝是不是想吃苹果呀?”“妈妈帮你削个苹果吃好不好?”“来,苹果削好了,宝宝可以吃苹果了哦”……
在孩子想吃苹果的时候,我们重复说了好几遍苹果,孩子可以将“苹果”这个词和眼前的“苹果”实物联系起来,几遍之后,孩子也就学会了“苹果”这个词。
第三,不提前满足孩子未说出口的需求,不急着纠正孩子已说出口的错误。
很多时候,孩子稍微看一下某样东西,家长就能猜到孩子的需求,然后条件反射似的就把东西拿来塞给孩子,看到孩子心满意足的拿着自己给的东西玩之后,家长会觉得异常的开心、有成就感。
其实这样看似满足了孩子的需求,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开启沟通的机会,还会让孩子养成依赖性。很多需要孩子自己说的需求只要看一眼家长就能满足了,那孩子以后干嘛还要费心想着怎么表达呢?
所以家长对于孩子未说出的口的需求,即使已经能猜到了,也要耐心的等孩子说出来,不提前满足。而孩子若是说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不要立马就纠正,等孩子说完后,可以以反问式的方法纠正孩子。
比如,孩子想要玩具小狗,结果说成“要小斗”,那家长在听完孩子表达后,可以问他:“宝宝是想要那个玩具小狗吗?”、“妈妈来给你把小狗拿来哦”、“来,这是你要的小狗,给你”……在孩子面前把他心里想的,眼睛里看的小狗说了好几遍,这样孩子就更容易学会“小狗”这个词。
第四,固定时间读绘本,充实生活中难以遇到的词汇。
在孩子语言发展的早期,孩子每天接受的大多都是关于衣食住行这些方面的词汇,生活中还有很多抽象的词汇是他们难以接触到的,所以这时候,给孩子读绘本就显得特别重要。
每天找个固定的时间给孩子读绘本,既能形成一种仪式感,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又能给孩子提供日常生活中不太能接触到的语言情景,促进孩子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能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百利而无一害。
总的来说,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融入教育孩子学习语言的实际操作中,家长们不必太过焦虑,以生活化的方式慢慢渗入往往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长曲线,有时候“揠苗助长”可能会得到与自己想要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就像开头的同事那样,现在每天她都能听到不同的小猪佩奇的猪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