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看过《诛仙》的人,应该都很熟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听起来很霸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大部分人,都理解错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先不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正听起来很霸气。
乍一听,有一股“逆天而行”、“我命由我不由天”、“天杀万物”的狂拽酷炫之感。
估计大部分读者听到这句话,都是从《诛仙》原著里面。
确实,《诛仙》原著,这句话出现过很多遍。
从《诛仙》的语境来看,这句话显得霸气而苍凉,充满了荡气回肠之感!
经过我的认真研究,其实诛仙的作者,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他用的不太对。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先不说《道德经》,咱们先来看看《诛仙》原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诛仙》原著里面,张小凡被世人误认为是“魔道”,不被世俗所认可。
张小凡想辩解,无奈越描越黑,“邪魔歪道”的帽子,死死扣在了他的头上。
几经波折后,张小凡放弃了解释,决心入魔。
这是张小凡的选择,杨过就不会这么选,每个人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而选择,没有对错之分。
《诛仙》原著这样写道:
“张小凡在黑暗中,扑在地下一动不动,心仿佛也停止了跳动,在黑暗里,静静等待着命运的宣判。天地不仁,也许万物皆为刍狗罢……”
单看这一句话,再结合张小凡的故事情节,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上苍一点也不怜惜张小凡,张小凡太可怜了。”
照《诛仙》作者的理解,上苍没有一颗慈悲的心。
上苍把世间万物当做草狗一样对待,凡人在上苍的眼里,不过是可有可无的蝼蚁罢了。
张小凡就是如此,他从一个天真淳朴的少年,一步步沦陷为万劫不复的魔王。
在命运面前,张小凡的抵抗,显得孱弱而无力。
估计大部分读者对这句话的理解,都是《诛仙》里面的理解。
其实,这是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一种误读。
《道德经》里面,这句话可不是这个意思。
《道德经》是“老子”的作品,老子原名“李耳”,也就是道家神话里面的太上老君。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是讲述道家哲学、思想,论述了“道”与“德”。
“道”,包含了天地之道、宇宙之道,也有个人修行的方法。
“德”,包含了道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有个人为人处世的哲学。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句话的精髓,在于对“仁”字的理解,准确理解了“仁”字,也就准确理解了这句话。
一般来说,《道德经》里的“仁”字指的是偏爱、偏心。
“刍狗”是用草编织的“草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含义就是:“上苍对世间万物都没有偏心,在上苍眼中众生平等,凡人、草木、蝼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草狗而已。”
“圣人”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好恶,去干预凡间事物的发展。
“圣人”应该是一种“无为”的状态,让凡人自由地追求心中所想。
这其实也是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一种体现。
道家的思想,不是消极悲观的。
道家也不会去指责上苍没有仁爱之心。
这是站在“上苍”和“圣人”的角度来看,那么站在我们芸芸众生的角度看呢?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是什么意思?
说白了,就是说上苍靠不住,圣人也靠不住,凡人能靠得住的,只有我们自己。
从远古洪荒到如今,千万年来,我们身处的世界一直都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我们存活于天地之间,不能依赖命运,或者依赖任何人。
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有些人一旦遇到了困难,就会抱怨命运不公,抱怨父母抱怨他人,却从来都不会抱怨自己。
你所想得到的荣耀和成功,不会平白无故得到,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你所想得到的尊严和自由也不是别人赐予的,这一切都需要你自己去努力争取!
众生平等,上苍不会偏爱谁,这就是道家的人生观。
上面,就是我个人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理解。
下面咱们再把这个问题拔高一个高度。
什么是真正的“仁”?
《道德经》中,其实上苍的这种“不仁”,正是“仁”的最高境界。
天地不仁,是道家的辩证思想。
天地不仁,上苍没有偏爱私心,公平对待万物,凡人才有活路。
天地不仁,正是因为天地能包容、化育万物。
当然,不同的人对这句话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以上只是我的理解。
但“天地不仁”并不是天地没有仁爱之心,这是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
各位读者,你们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