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鸟类>正文

鹦鹉为啥喜欢钻在角落里 鹦鹉也懂感情失去主人和朋友

人气:411 ℃/2024-08-07 21:19:04

我开始明白,当我们想自杀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我们感到孤独,而是因为我们准备赶在这个世界抛弃我们之前先和它分手。

——潘·休斯敦,《假如世事已改变》

那唱得这样刺耳、嘶着粗涩的噪声和讨厌的锐音的,正是天际的云雀。

——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查莉是一只在美国佛罗里达州长大的蓝黄色金刚鹦鹉。在她还是一只幼鸟的时候,她的人类家庭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她,把她当作自己的孩子。直到有一天,她失去了昔日的宠爱。查莉五六岁的时候,她的第一位主人去世了,她被送到了一家鹦鹉养殖中心。鹦鹉通常可以活50年甚至更久,尤其是金刚鹦鹉,很多时候,他们就这样变成了孤儿。有时候,失去自己的主人对这些鸟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不过,查莉在这次(也是第一次)失去主人的时候挺过来了,而且似乎状态恢复得相当不错,她很快就和养殖中心的另外一只鹦鹉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

在这两只鸟开始了新的友谊后不久,他们就被人偷走了。最后查莉被找了回来,继续待在养殖中心,但她的朋友却一去不返。显然她受到了惊吓,她开始拔自己的羽毛。她一直持续不断地拔,几个月之后,查莉除了尾巴和头上还有几根毛,其他地方都被她自己拔秃了。养殖中心把她捐赠给了坦帕市动物园。

安·索斯科姆当时是那家动物园的管理员。这位身材纤细的女士有着一口娃娃音,手也很小,她对待动物时友善而专注。我曾经看到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一只激动的松鼠安静了下来。这只松鼠在还是幼崽的时候从巢穴里面掉了下来,是安救了这只尾巴毛茸茸的啮齿动物,还给她取名叫玛丽。玛丽如今住在安闲置的一间卧室里,那里是一个松鼠天堂。安不仅是动物园管理员,还是研究助理兼野生动物康复员,在过去的35年里,安和非常多的动物都打过交道。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人类学和猿类语言研究的部分研究工作,安帮助抚养了一只叫作夏特克的红毛猩猩,他住在田纳西州立大学的一间拖车房屋里。安教他手语,看他把牛奶倒进自己的玻璃杯里,以及打扫他们的拖车房屋;安偶尔会去学校的书店找他,因为他会去那里吃糖。主管研究员琳恩·迈尔斯说,30年后,夏特克仍然用手语称自己为“红毛猩猩人”。

安还抚养过辛辛那提动物园的大猩猩幼崽,与一只会手语的大猩猩迈克尔相处过一段时间,那是科科的同伴,但名气不及科科。她曾教一只受伤的水獭如何在自己家前院的喷水池里捕食,里面有她从商店买来的金鱼;也曾照料过很多黑熊孤儿、一只猞猁、一只年轻的黑猩猩、一只装了义喙的金雕、很多种猫头鹰和兔子,还有许许多多的松鼠。她也看管着她负责的那些鹦鹉,查莉是其中最令人心疼的一只。

“查莉的毛几乎都被拔光了,”安还记得,“她看上去就像一只准备放进烤箱的鸡。我决定把她从动物园带回家,看看能不能让她好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安给查莉戴了一个颈圈,希望这样能挡住她,让她少拔毛。但这个办法行不通。她还试过针灸和草药,然而查莉还是拔毛不止。

“到了晚上,”安说,“我会让查莉睡在我的房间,她会做噩梦。这一点我很肯定。都是发生在深夜的时候,她在自己的房间里睡着了,眼睛也是闭着的,但是她会发出那种非常痛苦的尖叫声。”

白天,安会把查莉带到外面。“我会带她到我家后院的一棵很大的老树那里,我在家里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就把她放在低一点儿的树枝上,这样她能到户外活动一下。她很喜欢这样,但有时她会从树上掉下来。因为查莉已经完全没有羽毛了,所以她没办法飞。不过她会走到那棵树旁边,然后再爬上去。”

但是,有一次除外。一天,安把查莉自己留在树上,然后就出门买东西了,她出去了不到一个小时。

“我回来的时候,她已经死了。”

安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还是很不解。“真的让人太难过了——她被钉在地上一根细细的金属杆上面。最大的讽刺就是那根金属杆。我原来把一只塑料的粉红色火烈鸟竖立在草地上,你知道那是用细细的金属杆固定在地里的吗?好吧,某一天,那只塑料火烈鸟的身体不见了,只剩下几根细小的金属杆在那里。我去商店买东西的时候,查莉掉到...

鹦鹉和人一样,一般不会因为拔毛症而死。查莉的事很奇怪,不仅因为她把自己拔秃了,而且因为她的死因太突兀了。

其他动物是否有能力自杀,这或许是动物精神失常研究领域最令人困惑的一面。自古以来,哲学家们就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亚里士多德曾讲过一匹斯基泰公马的故事,据说这匹马得知他被诱骗和自己的母亲交配之后就跳进了深渊。基督教通常是反对自杀的,但鹈鹕被视为耶稣在动物界的化身、鸟类中自我牺牲的象征,因为据说鹈鹕会撕下身上的肉喂给自己的幼鸟。就连英国诗人约翰·邓恩也曾在17世纪将鹈鹕视为“向死而生”的象征。

自1732年英语中首次出现“自杀”开始,这个词就意味着为了求死而故意伤害自己,然而对于这种行为本身会带来什么后果,一直以来都很难定义。《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并没有收录自杀的定义,但其中包含了自杀行为障碍的定义。根据该定义对此进行诊断,这个人必须在两年前企图自杀,而且在企图自杀之前要么自行放弃这种行为,要么被他人阻止。根据《精神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定义,由于政治原因或者宗教原因而产生的此类行为不能视为自杀。非自杀性自残行为的诊断适用于故意割伤、烧伤、刺伤、撞伤,或者“过度擦伤”自己但并非想要自杀的人。

行为学家、兽医、生理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研究学者都大量记录过像这些非人类动物一样的自残行为,从严重咬伤自己、严重擦伤到反复撞击头部等。1985年,《北美精神病临床》杂志上刊登过一篇论文《自残与自杀的动物模型》,论文称意欲自杀的人类和自残的动物非常相似,可以对二者进行自残冲动研究。主要作者杰奎琳·克劳利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行为药理学部主任,合著者是美国国立卫生院临床应用研究部主任。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人类行为,它需要复杂的认知,但是不论在野外还是在实验室里,其他动物也会有致命性的自残行为。“虽然自残和自杀两种行为是不同的,”他们写道,“但二者之间的界限往往都不甚明了。”

在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后的25年里,其他研究者尝试过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自残行为,并以此制订对人类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案。其中有一项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学者于2009年完成的研究,旨在解决一些关于自杀倾向的问题。“自杀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要研究人类的自杀行为也是非常麻烦的,而且在动物模型上根本无法实现完全复制。”他们写道,“不过,我们对跨物种间非常相似的特征以及与人类自杀有关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或许可以通过动物模型来解释年轻人的自杀思维和行为与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之间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说,研究实验室动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某些抗抑郁药物与年轻人的自杀念头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研究人员将实验室动物身上的一些特征和行为视为指示器,其中包括攻击性、冲动、易怒、绝望和无助。

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些研究结果肯定了威廉·洛德·林赛、查尔斯·达尔文、乔治·罗曼斯等维多利亚时期博物学家的成就,他们都在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情感生活之间发现了共通之处。当代对动物的易怒或啮齿类动物的绝望的研究表明,至少有一些来自权威研究机构(比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研究学者认为自残是一系列事件演变而来的,比如,在某一时刻意图自杀以及啃咬自己和割伤其他地方等非致命性的行为,但其他动物实际上并没有能力自杀。就算我们这种思考或者计划如何伤害自己的方式是独一无二的,但会自残的似乎并非只有人类。

自西方精神病学、心理学及精神健康科学受到关注以来,蓄意自杀包含了一种自我意识的特殊形式,我们知道人类有这种自我意识,但无法证明其他动物也有。不过,从查莉的行为方式来看,她或许有自我意识。然而,查莉的自我意识程度如何是个谜,更不用说她是否明白自己从树上掉下来会一命呜呼了。尽管这些都是未知的,但很有可能查莉是无法忍受自己的处境,她已经不再留恋自己的生活,所以有意识地迈出了那一步。

比阿特丽斯·雷耶斯·福斯特是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的人类学教授,她拥有社会文化人类学博士学位。在还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时,她曾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地区做过自杀预防措施研究。后来,她待在一所公共精神病医院的急症病房观察玛雅患者与其精神病医生的互动方式。

我是在参加一次会议时遇到比阿特丽斯的,我怀疑那是我参加过的最令人压抑的会议。研讨会的主题是自杀及自杀动机,在德国的哈雷市召开,当时是11月下旬,天气十分阴冷,这座城市因一家巧克力工厂而闻名。让我惊讶的是,比阿特丽斯和大部分侧重研究自杀行为的参会人类学家都有着明亮的眼神且为人风趣,只是他们选择的研究课题略让人感到情绪低落而已。有一天下午,比阿特丽斯把我拉到一边跟我说,我对动物自杀行为的兴趣让她想起她在尤卡坦的所见所闻。

大多数玛雅家庭都会养鸡、火鸡还有狗。条件好一点儿的家庭可能还会养猪、牛和一些别人多少会认为无用的禽类,比如鸭子、鹅和鸽子。(“不知道为什么,尤卡坦人不喜欢吃这些禽类。”)由于大部分玛雅人都比较贫困,所以实际上那里从来都没有人会为了自己家鸡、火鸡或者狗的医疗问题而花钱。如果这些动物生病不吃东西了、无精打采或者了无生趣,大家一般都会说那只动物是伤心了。当一只动物快要死的时候,比阿特丽斯会在无意中听到其家人会宣布说那只动物没有(生存)欲望了。“这让我把生命假设成一场战争,而一个生命最终会筋疲力尽。”她说,“死亡被认为是稀松平常的事,并不是因为疏于照料或者遭到虐待造成的。当一只动物伤心、失去欲望的时候,人们只是觉得他们的大限已到。”

有时候,类似的事情也会发生在玛雅人自己身上。比阿特丽斯提到了尤卡坦中部一个小村庄里的一位老人,她曾在那里工作过。那位老者的家人都叫他托马斯大叔,他在70多岁的时候中风瘫痪了,他无法工作,也去不了自己家的玉米地。他开始跟每个人抱怨自己没用了。有一天,他用自己的双手掐住脖子企图自杀,但他的力气不够大。“托马斯大叔的家人都很难过,”比阿特丽斯说,“但是没有人会探寻引发这个举动的原因。”他们确实试过防止他再次自杀,但是有一天,他开始绝食了。起初,家里人都试着哄他吃饭。后来他们明白,托马斯大叔拒绝妥协,不吃他们送去的饭菜,然后他们就不再劝他了。

“或许在比我更主观的人看来,这就是一个惊世骇俗的例子,老人一旦被认为没用了,他们就是这么对待老人的。”比阿特丽斯说,“但是,我认为那种观点或许是被不惜一切代价保住生命的现代观念影响了。托马斯大叔的生活质量无法恢复如初,就像那些家养动物的生活得不到改善一样。我觉得,人们可能意识到了生命中固有的那种艰难,所以他们有一种信仰——在某个时刻,我们都会变得伤心难过,会失去活下去的欲望,因为我们的大限已到。我们每个人都有离世的时候,死亡再也自然不过。”

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托马斯大叔一样对自己的动机有着清晰的认识。突然死亡更是让人难以理解。根据美国自杀学学会的数据,只有1/6~1/5的人会在自杀前留下遗书。自杀者的朋友、家人和精神健康专家都想了解为什么他们要这么做,甚至怀疑他们的死亡是不是有意为之:“他开车撞到树上是意外吗?”“她是因为欣赏风景摔了下去,还是她自己跳下去的?”“他是无意中多吃了药,还是故意过量服用?”

如果一个成年人有理由拒绝服用药物或者绝食,比如像托马斯大叔,虽然过程比较漫长,但这仍然是自杀。有一些反应比较冲动的人或许并没有想清楚自己的行为是否致命,比如从高空坠落或者冲向迎面而来的车流。这些男女们是寻死还是像奥利弗一样,因为汹涌而来的恐惧或者想要做些什么去终结痛苦?由于很多人的死因都是未解之谜,所以我关注的重点并不是要证明其他动物也会自杀,相反,我认为有些动物会不会自杀这一点值得怀疑。

刺杀自己的毒蝎子

2010年,一本关于历史上动物自杀现象的书面世了,两位作者分别是英国的科学与医学历史学家埃德蒙·莱姆斯登和邓肯·威尔逊。虽然他们在《自杀的性质:科学与自残的动物》一文中并没有明确表示动物是否具备自杀的能力,但文章引起了大量关注。他们认为,历史上那些有关动物自杀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残行为的普遍态度。

“科学家和社会团体,”他们写道,“通过动物的自杀行为去理解和定义自残行为……试图挽回或者谴责,并表达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动物自杀事件成了科学家、博物学家和公众的一种途径,用来反映人类关于自残行为的观念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的想法,而不必只是讨论人类。就像我们看到的动物伤心过度和患思乡病的例子一样,描写和思考动物的自杀行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自己苦难的方式,哪怕他们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

说到这方面的研究,维多利亚时期是一个异常有趣的时代。在那时,殉情自杀的风潮和丑闻与日俱增,自杀会让人们感到焦虑和耻辱。在英格兰,自杀者的家人都会费尽心思掩盖相关证据,因为在当时自杀不仅是违法的、不道德的,而且这些“罪人”的财产都要上交政府,他们的尸体也被禁止安葬在墓地。

这股风潮也把自杀行为延伸到了其他物种身上。1879年,威廉·洛德·林赛在《低等动物的思维》一书中花了一整章讨论这个问题。他认为动物自杀主要有九大合理原因:上了年纪、感情受到伤害、身体上的病痛、身心皆痛苦、绝望、因圈养而产生的沮丧情绪、精神忧郁症、人类对动物的虐待和动物的自我牺牲(通常是父母为了幼崽)。他收集了20多起关于动物意图自杀的事件,其中涉及16种动物,包括狗、马、骡子、驴、骆驼、美洲驼、猴子、海豹、鹿、蝎子、蜘蛛、鹳、公鸡和帆背潜鸭等。林赛的作品反映出维多利亚时期的人们对自杀的认知已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他们认为这种行为不仅涉及道德,而且是一种医学问题。

尽管如此,并非每个维多利亚时期的博物学者都认同动物会自残这种观点,至少英国科学界的康韦·劳埃德·摩根于1881年表示出对动物会自杀这种观点的极不信任。于是,摩根决定测试蝎子被火包围时到底会不会自杀。他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非常的残暴……用来引诱那些有轻微自杀倾向的蝎子在自残中解脱”。他把蝎子放在瓶子里加热、用酸性液体灼烧他们、电击他们、让他们处于“总是很恼火的担心”之中。摩根看见那些蝎子用他们的毒刺去刺自己的背部,但是他辩称这种行为是一种驱赶刺激物的本能,并且非常傲慢地指责有不同想法的人都“不善于观察”。

摩根努力反驳动物的自杀行为主要是为了反对一些博物学者的研究成果,比如林赛和乔治·罗曼斯——他们认为动物有智力而且能够进行推理。罗曼斯是达尔文的朋友,他是进化论的忠实拥护者,而且是第一个使用“比较心理学”这个术语的人,他在自己关于动物心理的研究中提到了达尔文和林赛。在蝎子实验完成两年后,摩根出版了《动物的精神进化》一书,其中包括一篇关于本能的论文,是达尔文在去世前写的。有一章是关于想象力的,其中包括了动物智力和创造力的众多案例,比如“狐狸和狼能够非常狡猾地躲避猎狗”,他在动物的睡眠和错觉方面引用了林赛的作品。罗曼斯曾发现睡眠中的马、鸟类、猎狗和大象上都有抽动、尖叫、嘶叫或者奔跑的现象,这些无意识的行为都是他认为动物具有想象力的证据。也就是说,睡眠中的猎狗挥动爪子或者抽动鼻子的举动是似乎是在想象自己捕猎。罗曼斯还讨论了他称之为“本能缺陷”或“本能错乱”的现象,这是一种导致动物身上出现怪异行为的精神障碍,比如有一只鸽子非常迷恋一只玻璃瓶并对它做出了很多求偶行为。和林赛与达尔文一样,罗曼斯也相信精神失常“在动物界并不罕见”。

同时,将自杀视为罪行的观念逐渐被“自杀是一种疾病”的概念和“人们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引起自杀”的观点所取代。到了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精神病学家恩里科·莫塞利也认为自杀可能是无意识的行为。他在1879年发表的《自杀:比较性伦理行为统计论》中写道,人们杀害自己的动机可能含有“神秘的原因”,甚至连自杀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在1897年,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出版了《自杀论》一书,这本书是其学术研究的里程碑,并自此推动非人类动物自杀的问题走向学术研究的中心地带。根据那个时代的自杀统计数据,涂尔干认为自杀应该是社交问题造成的,而不是人们内心的骚动造成的。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对这个课题进行过原创性研究。涂尔干称,从叮咬自己的蝎子到孤独、绝食的狗等,所有之前报道过的自杀案例中都没有包含带有明确故意倾向或者有意谋划的证据:那只蝎子的尾巴不是*********,而那只狗是饿死不是上吊。

同一年,英国精神病学家亨利·莫兹利在《心智》杂志上发表文章,他谴责林赛在关于动物自杀的文章中对受害动物进行拟人化推理,当时林赛举例说一只猫在自己的幼崽被淹死后,便故意将自己吊死在树杈上。

1903年,摩根再次重申了之前自己在动物心智能力问题上的立场,这些观点后来被称为“摩根法规”,这或许是现代历史中对拟人论最广为人知的警告,并且对激进的行为学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这些行为学家认为动物行为主要通过无意识作用的过程产生。摩根对“奥卡姆剃刀”原则做了些许调整,他写道:“如果一种动作可以解释为是在心理等级上运用较低心理功能的结果,那么我们就绝不能认为它是一种高级心理功能的结果。”他没有明确提到动物的自杀行为,但他也并未承认动物有采取任何行为的能力,除非用本能来解释这样的行为。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行为学研究者与心理学家对动物的自杀行为持怀疑态度,然而在19世纪末,英国和美国还是像以往一样热衷于动物自残事件的报道。在摩根、涂尔干和莫兹利反驳动物有自杀行为前后,美国的新闻报纸和流行书籍(包括小说和非小说类)上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自杀事件。实际上,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

1881年,有一篇发表于《纽约太阳报》的文章里就出现了这类案例,其中对蚂蚁、蝎子、蜘蛛、蛇、猪、狗和海星的自杀冲动做了详尽的调查。据说海星被抓后会马上通过甩掉自己的肢体来自杀。作者称,大部分动物自杀的原因是他们想要免于被抓和逃避痛苦。被公布的这些事件反映了人们关于社会认同的死亡方式、自我牺牲的道德启示、恰当的性别角色以及捕捉动物和圈养动物的道德观。作者也一直试着用让读者感到有意义的方式,解释一些令人困惑的动物的行为。

雷克斯就是一只让人迷惑不解的狮子。他是林林兄弟家族马戏团的一员,1901年,有人发现雷克斯挂在笼子侧面——他被脖子上的链条勒死了。管理员说,这只狮子自杀的原因是和一只年轻雄狮打架引起的:“你知道,狮子和上流社会的女士一样自负。雷克斯做老大做了很长时间,然后在其他狮子面前被推倒、被伤害,他很伤心。所有东西我都给他最好的,我也给了他很多的宠爱,可是根本没有用。那件事发生后,他不再像以前那样骄傲地抬着头,他在笼子里郁郁寡欢,终于有一天他自杀了。”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英国和美国最常见诸报端的自杀动物就是狗和马。在芸芸众生中,狗和灵长类动物争夺着那个梦寐以求的位置——人类最亲密的朋友。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等组织宣传了关于狗自我牺牲的故事,让人们为动物争取更好的待遇而战。对于马,受欢迎的自然历史作家常常把他们塑造成高尚的动物,有时甚至比人类更伟大,所以当马儿出现和骑马人同样的情绪问题时,或许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奇怪了。

1905年2月,华盛顿南部的一所地方高等法院判定一匹马死于自杀。这匹马是被人从当地一家马车行租来的,他在拉着马车沿着一条泥泞的路奔跑时陷入了污泥当中。赶车人说,他起初试着解开了马车,但是这匹马根本不做任何挣扎。于是,赶车人去找人帮忙,但是他离开后路就被淹了,马溺水而死。马的主人起诉了那个赶车人,指控他照顾不周。但是在法庭上,马的主人承认“之前那匹马好像已经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并且有一阵子了”。之后,法庭判决这次事件是“动物自杀的普通案件”,马的主人输了官司。据说,有些马儿会故意突然跑到公交车前或者从火车栈桥上跳下来。

这些事件当然都反映了人们关于自我牺牲、英雄气概(至少在雷克斯身上如此)、捕捉和圈养动物的道德观以及人们可以接受的死亡方式等方面的道德启示。但不论经过了观察者怎样的扭曲和复杂化,这些都是真实的动物行为记录。由于动物的死亡通常都是有原因的,所以这些事件也将一种合理性延伸到了这些自杀的狗、马或者狮子身上。尽管否定动物自杀论的人做了最大的努力,但人们依然在源源不断地发现自残的动物。

选择不再呼吸的海豚

理查德·奥巴瑞是一个非常坦率的人,他曾是海豚训练师,现在是一位动物权益保护者。自20世纪70年代起,他就一直认为海豚会自杀。就算在一些激进分子眼中,他也是一位极端化人物,他担任主角的纪录片《海豚湾》反映了日本太地町地区的海豚大屠杀,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他曾经把正在播放屠杀海豚镜头的电视机背在身上闯入国际捕鲸委员会会场进行抗议。由于企图释放用于表演和研究的圈养海豚,他还曾被美国海军抓捕入狱。

至少,奥巴瑞对当代游乐园(比如海洋世界)里的海豚和鲸鱼是负有部分责任的,在那里,鲸目动物用自己的尾巴跳舞、翻转、扭动、接到命令后发出叫声,并在超大荧幕播放拙劣的水花四溅的动画前随着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牵着驯兽师转圈。奥巴瑞曾是美国第一批名噪一时的海豚训练师。20世纪60年代,他训练的一批海豚参与了电视节目《海豚的故事》的拍摄,这个广受欢迎的节目播放了3年,并且在其他十几个国家又重播了20年。奥巴瑞当时住在节目的拍摄地,就在圈养海豚的人工湖旁边,节目里面的海豚很快成为世界上最知名的海豚。

然而,《海豚的故事》的主角并非只是其中的一只海豚,奥巴瑞在《海豚微笑的背后》一书中写道,《海豚的故事》是由经过训练的五只不同的海豚共同拍摄完成的。《海豚的故事》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庭娱乐来说,既是一种幻想也是一种体现——以坏人总是在每集结束时被绳之以法的剧情安慰着观众。《海豚的故事》里出境最多的海豚演员是一只叫凯西的雌性海豚,她和奥巴瑞的关系非常亲近。

在节目播出的前几年,奥巴瑞从未对凯西或者其他海豚的福利产生过任何疑虑,他享受着自己新的名望和银行账户里直线上升的数字。随着《海豚的故事》在全球的热播,世界各地涌现了一大批想要进行海豚表演的组织,于是他组织远洋捕捞队捕捞野生海豚,并把捕获的海豚卖给他们。“在当时,我可能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驯兽师……如果你每年都能开上新款保时捷,便很容易陷入自满当中……非常坦白地讲,当时的我是极其愚昧。”

在节目停播后不久,奥巴瑞接到了迈阿密海洋馆的电话,凯西在那里。那时,凯西的状态不好。她的日常安排早已改变,海洋馆里的工作人员负责照顾她。她被单独关在了一个钢制水箱里,也远离了昔日的海豚伙伴。奥巴瑞到达海洋馆的时候,发现凯西身上出现了太阳晒出的黑色水疱——她一直无精打采地浮在水箱上方,奄奄一息,身体非常虚弱。奥巴瑞连衣服都来不及脱就跳进了水箱。之后,凯西游到他的怀里,停止了呼吸。“凯西是自杀的……海豚和鲸类都不是自主呼吸的动物,”奥巴瑞说,“他们每次呼吸都是有意为之,所以他们可以在任何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停止呼吸,凯西就是这样死的。她选择不再呼吸,我只能将其称为自杀,或者是在钢制水箱里自己造成的窒息。正是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我。”

凯西死于1970年4月22日,那是第一个地球清洁日。整个美国有2 000万民众聚集起来示威游行,很多人带着防毒面具表示抗议,还有人带着自制的地球海报,上面用蓝色的笔和涂料潦草地画着海洋。一个星期后,奥巴瑞从这股新的环保狂潮和自己的悲痛经历中受到启发,他想要解救一只他从迈阿密海岸捕获后卖给比米尼岛列那海洋实验室的海豚。他来到巴哈马群岛,割断了围栏的铁丝网。那只关在围栏里面的海豚不肯从奥巴瑞割开的那个洞口游出来。后来,奥巴瑞遭到了警方的逮捕,但这并未阻挡他的脚步。

凯西是否有意自杀已是不解之谜,但是,眼睁睁看着她死去的创伤经历改变了奥巴瑞的一生。如今,他再也无法得到更多的保时捷汽车了。他告诉我,在过去40年里,他一直致力于消灭这个当初由他一手建立起来的产业,希望能够防止其他海洋公园和水族馆里发生像凯西这样的死亡事件。奥巴瑞的经历感染了我,但是我很想知道其他与鲸目动物打交道的人是否相信海豚会故意溺死自己。于是,我打了电话给娜奥米·罗斯,她是美国保护动物协会的首席海洋哺乳动物科学家。她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读博期间研究了雄性虎鲸的社会动力学,也是国际捕鲸科学委员会成员,并且为国内外委员会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健康状况以及捕鲸业、环境变化及其他问题的影响进行评估。

她相信圈养鲸鱼和海豚是有可能自杀的,她把这种行为看作他们自我伤害行为的延续,比如强迫性的游泳方式或者用脑袋撞击水箱侧壁。我问她是否觉得凯西是自杀的,她说这当然有可能。她说了一些我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我们看到的那些圈养海豚和鲸鱼有可能拥有最健全的心理,因为他们是在其同类中继续生存下来的。

“开放水域里的众多物种都是很好的例子,比如原海豚属(条纹原海豚),他们的种群数以千计。你可以把他们捕捞起来放到一个水箱里面,但是某一天早上你会发现他们全都浮在了水面上,死去了。巨头鲸和他们差不多,在此环境中最多只能活一两年。海洋世界里有一只巨头鲸叫泡泡,他活了20年,这是非常罕见的特例。你平常能在水族馆或者海洋公园看到的那些动物,比如宽吻海豚、虎鲸和白鲸,他们都有很强的适应力,他们都能够适应圈养。”尽管如此,罗斯还是相信这些心理健全的动物偶尔也会放弃自己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是因为非常抑郁,所以会采取绝食或者其他慢性自杀的方式。

如果一个情绪消沉的男性体内的肿瘤在迅速生长,他本人却不积极寻求治疗,那么在他死后,他的死亡证明上可能将死因归结于癌症。但实际上,其中的根本原因可能是让他元气大伤的抑郁症。我在前文中提到过,人类的自杀包括一系列行为,从主动绝食、拒绝服用药物,或是发现肿瘤后拒绝治疗,甚至是开枪自杀或者跳楼等。他们选择自杀的方式和时间各不相同,他们的动机和理由也是五花八门。非人类动物也会表现出自残行为的连续性,或许他们不会受到道德伤害,而且无法像人类一样有计划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真的会伤害自己。有时候,他们也会因此死亡。

当动物的某些行为似乎与恶劣且无法逃避的生活环境有关时,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会自杀。但是,如果其他动物的这种行为非常不合常理或者无法用一致的科学依据去解释时,人们也会引用自杀这个理由。在发生这类事件的黄金时期,媒体不仅会报道个体动物自杀事件或者像海豚凯西这样的故事,还会报道人类对海豚多次观察的结果,还有世界各地的海岸上发生的鲸鱼在海滩上搁浅的消息。

集体自杀的抹香鲸

凯西死于第一个地球清洁日,这一事件或许并不是人们当初所认为的巧合。20世纪和21世纪发生的动物自杀事件并不仅仅反映了人们对自杀的态度,也反映出了人们在其他方面的焦虑,这些焦虑都源于一些报道:环境污染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军用声呐系统对海洋哺乳动物造成的意外后果以及气候变暖的未知效应。

海洋动物在仍然存活的状态下搁浅,这自古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577年佛兰德人的雕刻作品显示,有三只巨大的抹香鲸搁浅在海边的沙滩上,而且处于不同的死亡阶段。他们的嘴巴是张开的,似乎在痛苦地扭动。20年后,荷兰的一副搁浅图里画着一头像房子那么大的鲸鱼,它被穿着伊丽莎白领服装的女士、身着紧身衣的男士和好奇的狗团团围住,还有一位贵族在马背上用关切的眼神看着那头鲸鱼。动物搁浅的科学统计数据都是现代的,最早只能追溯到19世纪末。

自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媒体上频频出现把人类和鲸鱼自杀进行比较的报道。1937年的一则报道就很有代表性,那篇文章就是《鲸鱼自杀之谜》,记者试着了解为什么南非的50头伪虎鲸会搁浅自杀。10年之后,44头鲸鱼游出了波涛汹涌的大海,然后“故意搁浅于沙滩上……显然这是一次集体自杀”。《纽约时报》再次引用了“自杀”这个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几次类似事件,鲸鱼以一种无法解释的‘切腹自尽’的方式将自己搁浅在佛罗里达海岸。”这些报道中的鲸鱼不仅自我毁灭了,还让记者和读者们想起了日本武士。

1950年,苏格兰发生了一起重大的鲸鱼搁浅事件,目击者纷纷使用了“自杀”这个词,因为他们的死亡很明显是主动的。据其中一位目击者称,274头巨头鲸冲向海滩,他们“像一块块巨大的石头一样堆在浅滩……这种黑色的哺乳动物喘着粗气、疯狂地拍打尾巴并发出恐怖的喊叫声”。还有十几只约2米长的幼鲸,虽然渔夫把他们拖回到较深的水域,但他们还是不断试图返回到海岸上的成年鲸鱼身边。“那些幼鲸像******一样不断返回来。”这位目击者称。幼鲸尖锐的哭喊声似乎是一种呼唤,并对在海岸上的成年鲸鱼回以更大声的咆哮。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位代表试图打消人们认为鲸目动物会自杀的观念,他说,巨头鲸是一种“群居动物”,或许是因为他们的领头鲸因意外搁浅,导致其他鲸鱼盲目效仿。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鲸类学者开始对海豚和鲸鱼自杀的报道产生质疑,并且认为其死因应该归于未知原因。例如,1973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附近的海岸上有24头巨头鲸搁浅了,美国国立博物馆的科学家们立即前往解剖鲸鱼尸体。博物馆哺乳动物馆的馆长告诉一位记者:“自杀论是可信的,不过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海洋哺乳动物科学家唯一赞同的观点就是他们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

不做科学研究的人们对此事的怀疑态度则较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报纸上依然能看到海豚和鲸鱼集体自杀的新闻,但越来越多的新闻都对搁浅报道得日益笼统。或许,普罗大众对鲸鱼自杀事件持开放态度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保护非人类动物的意义。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鲸鱼和海豚成为新环保运动的永久受益者,比如“拯救鲸鱼”运动、关于鲸鱼的唱片和对现代捕鲸业的谴责性报道。美国历史学家艾蒂安·本森称,人们对这些动物的广泛同情引发了关于捕捞展览用野生海豚和鲸鱼的辩论,促成了1972年《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案》的产生,并影响了现在仍在鲸鱼科学研究方面使用的追踪方式和设备。这些动物扮演了一种让人同情的傀儡的角色,或许就和19世纪末的狗和马一样,他们和人类的亲密关系使他们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同情,也似乎有能力自杀,或许正是他们的这种角色让鲸鱼自杀的报道更为可信,不论这些动物是否真的拥有这种能力。

大约在40年之后,人们对搁浅原因的怀疑和困惑依然挥之不去。关于潜在原因这一方面,可信的理论包括军用声呐系统造成的有害噪声、石油开采或大型船只日益增加,影响动物健康与行为的污染物,重大气候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风向、洋流和海洋温度的变化,各种疾病或者是地形——使这些动物在混乱中游到了海岸或者被困在浅水区。这些刺激因素加上最近对鲸目动物的社会性、文化、个性和交流所做的科学研究或许能给出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解释。其中有一种理论认为,搁浅以非常紧密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可能鼓励原本健康的动物追随种群或者社交群体里其他受到海洋噪声、污染物、疾病等因素伤害的成员一同搁浅。

在每年召开的夏威夷僧海豹和鲸目动物救援者会议中,参会者大部分都是生活在经常发生搁浅的地点附近的志愿者,他们大多来自美国的太平洋或大西洋沿岸、阿拉斯加或者夏威夷岛。为海洋庇护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美国国家海洋渔业署、海岸警卫队或者夏威夷大学工作的救助者中,大部分都是志愿者。

他们会花上几个小时试着让一只搁浅的海豚冷静下来,并用湿毛巾和水桶让他保持身体湿润,或者把他放在小水池里面。他们用木桩和胶带划分好保护区域的界线,站在情绪低落且筋疲力尽的海豹身边,劝阻络绎不绝的海滩游客后退几米、小声说话。

2010年,为了找到海洋动物究竟会不会自杀的答案,我参加了在美国夏威夷岛希洛召开的一次会议。我刚到那里,就感觉自己参加的好像是一次研究歇斯底里症的家庭治疗师会议。和我聊过天的科学家和搁浅救助者里没有一个人乐意听到“自杀”这个词,对他们来说,拟人论散发着比温热的海豹尸体还要难闻的臭味。大部分参会者的脸和手臂都被晒得黝黑,他们穿着印有鲸鱼和海豚图案的T恤和户外凉鞋。我想找一位参会者问问他是否相信搁浅的海洋哺乳动物就是在自杀,他们纷纷抬起头,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的名牌——上面写着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其中一些救助者直接走开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留了下来,听了好几天的讨论,其中还有一篇冗长的报告,说是有一头抹香鲸停泊在加拿大民谣歌手尼尔·扬家门前的岩石上。在此期间,我了解到一些关于搁浅的令人惊讶的事情。首先,我自以为了解的事情都错了,搁浅的鲸鱼或者海豚可能其实是在两个都很糟糕的命运之中选择了更好的那个。一位救助者告诉我:“想象一下,如果你在过快车道的时候被一辆公交车撞了,但是你还能自己走到路边休息。那么,你希望别人过来把你拽回到快车道上吗?”和我以前的想法相反,搁浅的海豚或者鲸鱼不应该被拖回水里,海滩可能就像一件陆地救生衣,把他们托起来,让他们呼吸。海豚和鲸鱼都不能自然地浮在水里,如果他们身体虚弱的话,很容易沉下去,因为要让身体上升到水面去呼吸需要花很大力气。如果他们做不到的话,就会溺水而死。尽管把自己搁浅在沙滩上可能也是致命的,但是沉下去就必然呼吸不到空气,甚至会死得更快。鲸目动物筋疲力尽、生病或受伤时常常会搁浅在岩石或海滩上,这是避免溺死的方法之一。有一些鲸目动物会慢慢恢复并返回水中。不过,就像之前提到的,海豚群或者鲸群一旦搁浅就会一直搁浅,哪怕只有个别动物生病了。

鲸类学家理查德·康纳认为,搁浅或许与这些社交动物适应广阔的海洋环境的方式有关,其他哺乳动物的进化环境都不像他们所处的环境那样——躲避掠食者的地方少得可怜。海豚和鲸鱼都不能躲入洞穴,他们也不会爬树或者藏到山洞里。危险来临时,他们唯一的躲藏方式就是躲在同类的身后,这或许影响了他们发展社交圈,也使他们彼此的信任、相互的交流和合作都显得更加重要。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搁浅群体中存在某些健康个体。那些健康的海豚和鲸鱼之所以会搁浅可能是因为他们与患病的同类关系密切,他们不允许自己独自游走。这些解释都反映了一种有趣的矛盾:他们承认动物有感觉能力、智力和目的性,但或许并不足以让海洋哺乳动物科学家坦然地把搁浅行为称为“自杀”。

1997年,有19只短吻海豚搁浅在了爱尔兰岛上,其中只有1只身患疾病。这只海豚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其他疾病,他是这群海豚里面最年长、体型最大的。可能这些搁浅的海豚均身患疾病,但如果是这样,他们的症状是无法用肉眼判断的。就像鲸类学家哈尔·怀特黑德说的,这些健康的动物之所以搁浅是出于同情或者要和他们年长的同伴团结一致。

发生这种情况也可能是因为鲸鱼和海豚对自己的认知与人类不同,人类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意识、本性和身体。但对伪虎鲸来说,他们不用“我”而是用“我们”,和一个患病的同伴一起搁浅可能并非出于和人类一样的有意识的选择。

当我坐在希洛会议的观众席中,听着那些研究者和志愿者详细地讨论如何告诉普通大众,搁浅的鲸鱼或者海豚可能是自行选择搁浅而不愿意溺死海里,所以人们不应该把他们拖回水中。这时我想起比阿特丽斯对我说过的“生存欲望”。发言人可能还没有说到“自杀”这个词,但是他们认为海豚和鲸鱼都是主动选择搁浅的,这就是人们不应该去拖拽他们的原因。这种做法显然就像是,如果我不能解释海豚和鲸鱼的死亡原因,那就要承认他们是故意为之的。

自2010年的希洛会议召开之后,大量研究将军用声呐系统和动物的搁浅行为联系起来。同年年底,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和美国海军发布了一份报告称,2010~2015年,美国海军的西北训练场(和加利福尼亚州面积差不多大的一片海洋区域)进行的海军活动将对约65万海洋哺乳动物造成伤害。因此,环保组织和北美土著居民联合起来起诉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未能保护海洋野生动物,其中包括地球正义组织和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此外,仍有相似的法律斗争正在发生,目的是保护加利福尼亚州海岸的海洋哺乳动物不受海军训练的伤害。2013年7月的《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称蓝鲸能够躲避军用声呐系统,并因此打断了他们的进食和其他活动,所以更容易发生搁浅事件。

这些研究、法庭记录和媒体报道都没有提到自杀,不过他们也不必使用这个词。自从人们对鲸目动物的问题展开各种讨论之后,鲸目动物成为话题中心,同时还有捕鲸业和各种活动。或许是很多相同的动机和怜悯之心在支持着早期关于鲸目动物自杀的报道,并且这些报道现在启发着人们记录下噪声和气候变化对他们的行为的影响。“拯救鲸鱼”可能演化为“拯救鲸鱼、远离声呐”,进而变成“拯救鲸鱼、远离人类”,不论这些动物是否会自杀。

克里斯·帕森斯是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的一位海洋生物学家,他对鲸目动物的行为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研究。对于最近一次佛罗里达海岸巨头鲸搁浅事件,他试图解释鲸鱼的这种行为,他说:“就像有人走到汽车前面一样: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生病了吗?他们没有注意到吗?”或许他们确实想要求死。

汞中毒的海豚、鲨鱼和鲸鱼

17世纪,汞这种强效神经毒素被引入制帽业,兔子的皮毛被浸入高温*********溶液,这样能使外面僵硬的毛发软化并让毛皮层更容易和毛毡一起打包。当时的制帽工人在通风条件恶劣的房间中劳作,而且工作环境中存在大量的汞。到了19世纪下半期,这类工人身上的汞中毒症状表现全身为震颤,缺乏自信并且感到异常焦虑,他们在受到批评时会极度恐惧,甚至勃然大怒。

如今,人类面临的最广泛的汞来源不是制帽业,而是我们食用的鱼类。无机汞会在自然环境中形成,比如从火山中挥发出来。但大部分汞都是通过人类活动产生的,比如烧炭。一旦无机汞进入了海域,细菌、真菌和浮游植物就会将无机汞转化成******汞。这些微生物会被鱼类或者海洋中的其他动物吃掉,汞随着食物链逐渐进入更大型的动物体内,它的含量也逐步增加,直到它在体型最大、寿命最长的海洋掠食者体内达到最高的毒素含量,比如海豚、鲨鱼和一些鲸鱼。

在人类和其他动物中,汞很容易穿过脑血管屏障并在大脑中积累。它还会进入胎盘,在胎儿的血液、大脑和体内累积。汞会导致成年人的视觉皮质和小脑中的神经细胞减少。如果胎儿、婴儿和幼童体内的汞含量过高,就会造成耳聋、失明、脑瘫、智力缺陷和瘫痪。即使体内汞含量较低也会导致学习障碍、语言障碍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汞还会引发精神问题,慢性汞中毒会造成焦虑、过度胆怯。

汞对海洋哺乳动物的影响目前还没有详细的研究,在过去几年中,专家已经发现齿鲸、海豹、海狮和北极熊的尸体中的神经毒物含量较高,这些动物都是以汞元素含量较高的鱼类为食的。理查德·奥巴瑞认为海洋哺乳动物身上有可能出现神经问题,甚至可能促使他们选择搁浅。

铅、锰、砷和有机磷酸酯类农药都与人类精神疾病发生率的增长以及实验室动物异常行为的增加有关。在一项关于人类的研究中,暴露在含铅工作环境中的工人更容易出现抑郁、意识模糊、容易疲劳和易怒的现象。针对暴露在含铅环境中的儿童的研究显示,这些孩子会出现反社会行为和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锰中毒会造成厌食症、失眠症和四肢乏力。还有一些报道称,人在有毒环境中会不停地笑或者哭,而且有强烈奔跑、跳舞、唱歌或者说话的冲动。慢性砷中毒则会导致晕眩、腹泻、抑郁症、偏执型妄想等症状。

以实验室大小鼠作为研究对象的实验表明,铅、砷、汞等有毒物质会使大小鼠的行为方式变得怪异,然后他们会生病、死亡。想要了解这些毒素与野生动物的怪异行为之间的潜在关系就更困难了。不过,有少数案例完整地记录了其他动物由于寄生虫(而非毒素)而导致自杀行为的情况。

弓形虫引发的血案

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捷克科学家亚罗斯拉夫·弗莱格着手研究他偶尔为之的冒险行为并不是因为他的性格问题,而是由于他被感染了。他会穿行在车流中,公然对捷克党派的领导者表示轻视——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很危险的,甚至在土耳其的炮火中一动不动。那时弗莱格刚好读过一本英国演化生物学家写的书,书中提到了一种扁形虫,它会感染蚂蚁的神经系统,让蚂蚁做出自我毁灭的行为,从而保证扁形虫自己的繁殖周期。感染上这种扁形虫的蚂蚁会变得极其鲁莽,他们会爬上草叶顶端然后咬住草叶,而他们的正常做法是把头埋在土里以躲避掠食者。当他们咬住草叶顶部时,就更容易被路过的绵羊和其他食草动物吃掉。一旦这种扁形虫想办法进入了食草动物的体内,它就能够进行繁殖了。

弗莱格冥思苦想,自己会不会是鲁莽蚂蚁的人类版本。后来,他加入了一个专门研究弓形虫的生物部门。这种寄生虫也会导致出现类似的操纵行为,然后他对自己进行了原虫检查,结果呈阳性,于是他决定专注研究寄生虫的生命周期,以及它们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弓浆虫,常称为弓形虫,多见于被感染后的猫的粪便中,老鼠、猪、牛等动物在吃草或者觅食时会从土壤中感染这种寄生虫。弓形虫会在动物的全身扩散,散布到大脑和其他组织中。人类也会感染这种寄生虫。弗莱格发现,法国有些地区的弓形虫感染率高达55%。根据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美国人的感染率为10%~20%。不过,这种寄生虫无法在人类、大鼠、猪等动物体内完成自己的生命周期,它必须想办法回到猫身上。到了这个地方,弓形虫的故事变得非常诡异。

弗莱格发现,弓形虫通过改变宿主动物的方式把他们变成了一个猫传递系统,比如它会让老鼠更活跃,以便更容易吸引猫的注意力。根据弗莱格的研究成果,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寄生物学家乔安妮·韦伯斯特发现,被感染的老鼠不仅在掠食者面前表现得更为大胆,而且他们非常喜欢猫尿的气味。韦伯斯特和同事证实,弓形虫会使老鼠的大脑产生更多的多巴胺(一种与快乐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但如果水平过高就会损害大脑,造成精神分裂)。研究人员给受感染的老鼠服用了阻止大脑接受多巴胺的精神抑制药物后,老鼠吸引猫的行为就骤然减少了。同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罗伯特·萨波尔斯基和同事通过实验证实,寄生虫还会破坏老鼠大脑中的惧怕反应并促进新关系的产生,这就解释了他们的自我毁灭行为,同时也拓展了这个理论,说明了弓形虫真的可以让老鼠认为猫的尿液具有性吸引力。奇怪的是,弓形虫也会让受感染的雄性老鼠对雌鼠产生更大的吸引力。这是一种高明的生物计谋,因为这种寄生虫也能够像性病一样传播,从雄鼠的精子中转移到雌鼠的子宫里,然后就可以感染雌鼠和雌鼠的幼崽。

几十年来,我们都知道感染弓形虫的孕妇容易流产、产下死胎或者畸形儿。弗莱格发现,感染这种寄生虫的人发生重大车祸的概率是普通人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或许受到感染的人开车更危险。后来,弗莱格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称受弓形虫感染的男性喜欢猫尿的气味。

大量研究表明,尽管感染弓形虫和精神分裂症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但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这种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2011年,有人对20个欧洲国家的自杀女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自杀可能和各个国家人口的弓形虫感染率有关。其他研究也发现感染弓形虫与自杀的念头、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之间都有关联,可能还与杀人行为存在某种联系。不过,弓形虫本身可能并非原生动物操纵者,不会促使人们自杀。相反,其中的罪魁祸首可能是人的身体对这种寄生虫造成的受损脑组织、引起多巴胺增多的某些影响或者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神经化学反应。也就是说,弓形虫或者其他任何会造成神经损伤的东西都有可能使人们更容易有自杀倾向或者患上精神分裂症。

2012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感染引起的大脑炎症可能是最恰当的解释。该项研究的其中一位主要研究者莱娜·布朗丁写道:“此前的研究已经发现自杀者和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有炎症,而且之前也有报道将弓形虫和人们的自杀倾向联系起来。”这项研究表明,弓形虫感染检查呈阳性的人企图自杀的概率是普通人的7倍。

201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岸发现大量海獭相继死亡。更奇怪的是,在之前的25年中,遭到鲨鱼攻击的海獭数量翻了一番。鲨鱼的数量有所回升,其中一部分原因或许是由于他们比以往更多地攻击海獭,但研究人员认为这不是唯一的原因。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兽医学院的一位教授帕特里夏·康拉德及同事发现,有42%的活海獭和62%已死亡的海獭感染了弓形虫。

康拉德还发现,海獭的生活环境离城市越近就越容易受到感染。海獭似乎是在含有猫粪便的水流入海岸水域后感染这种寄生虫的。弓形虫感染会引起脑部炎症,患有中度和严重脑部炎症的海獭遭到鲨鱼攻击致死的概率大约是普通海獭的4倍。2011年,有一项研究对太平洋西北部的海洋哺乳动物进行了调查,发现海豚、海豹和海狮的弓形虫感染率很高。这些动物不但感染了弓形虫,而且很多动物还感染了另外一种常见于负鼠粪便中的寄生虫:神经肉孢子虫。负鼠这种有袋哺乳动物不断在太平洋西北部扩大他们的生活范围,于是在该地区暴雨频繁的时期,负鼠粪便和猫粪便一起被冲进海洋。美国国家过敏症及传染病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理论:神经肉孢子虫损害了感染了弓形虫的动物的免疫系统,从而加重了他们身上的症状。

矽藻导致的狂躁症

在自虐的野生动物中,海獭的表现可能像小小的、毛茸茸的醉酒船员,而且在他们生活的水域似乎都出现了其他有自虐行为的野生动物。生活在太平洋海岸附近的加州海狮似乎也出现了一种由环境造成的精神失常现象。

我曾在海洋哺乳动物中心做志愿者,这是一家海洋哺乳动物医院,每年都会为数百只海狮、斑海豹和象海豹进行治疗。这里的兽医都是世界上经验最丰富的海洋哺乳动物专家。

一天,我从一个关着幼年加利福尼亚海狮的围栏旁走过。她一边用视线疯狂地追随着我,一边企图爬上3米多高的围栏,围栏是用铁链拴在一起的。她在围栏下面反复爬着,但总是失败。在她的围栏外面,挂着一个标签,有人在上面写着“狂躁分子”——这个名字倒挺贴切的。这家海洋哺乳动物中心发生过几次动物逃跑的事情,在这里还没有重建的时候,曾有一只海豹从围栏里面跑了出来。第二天一早,工作人员发现她悠闲地躺在休息室的沙发上,但海豹通常不会企图攀爬用锁链连起来的围栏。

“狂躁分子”是从加州蒙特雷湾圣克鲁斯南部距医院约40公里的地方上岸的。发现她的人看见她在抽搐,而且无精打采,于是打电话求助。我刚认识“狂躁分子”的时候,她才到海洋哺乳动物中心不到一个星期。服用安定药后,她的抽搐得到了控制,但是她会蠕动且停不下来。有时,她会突然安静下来,环视四周,好像在看一些我看不到的东西一样,然后冲到围栏门口,大叫并左右张望。

我快速翻看了“狂躁分子”的资料,发现兽医已经确定她的症状是由水藻引起的。前往太平洋海岸冲浪、游泳的人常常会看到一些告示上说有赤潮或是会将水染成红色的水华,并警告人们不要入水。有一些浮游植物和蓝藻会产生毒素。有一种矽藻叫拟菱形藻,这是一种微小、狭长的生物,外形像指甲挫,它会产生软骨藻酸,这是一种神经毒素,会对人类和一些动物产生影响。这种酸会在贝类、沙丁鱼和凤尾鱼这些在水华时期吃矽藻的动物体内积累,这些动物又会成为海狮、海獭、鲸目动物以及人类的食物。

弗朗西斯·古兰德是发现软骨藻酸具有毒性的第一人,她是海洋哺乳动物中心的首席科学家。若人类体内含有这种神经毒素,则会引发一种叫作麻痹性贝类中毒的症状。人食用受到污染的贻贝或者其他贝类之后会产生呕吐、腹泻、意识模糊、丧失记忆的症状,极个别患者会陷入昏迷。对于老年人、儿童和患有糖尿病或者慢性肾病的人,软骨藻酸会对他们造成永久性的认知损害。

如果软骨藻酸一直在海狮的大脑活动的话,它真的会让这些动物发疯,做出一些看起来像是自残的行为。对于很多海狮来说,这种问题是短期的。海洋哺乳动物中心会给这里的动物补充水分,给他们喂食未受污染的鱼类,将毒素从他们的体内排出,同时还会给他们服用抗癫痫药物。只要他们重新恢复了健康,那么很快就能被放归大自然。尽管如此,摄入软骨藻酸时间过长的海狮不能再回到海里,这些动物中有很多已经失去方向感,无法潜入深水之中。这些海狮的海马体都已经受损,可能这就是他们行为怪异、精神异常的原因。

海马体对调节我们的焦虑反应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海马体对反复出现的应激激素非常敏感,而且大量的大脑成像研究都表明,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重度抑郁症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也会出现海马体异常的现象。这对海狮意味着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报告,海洋温度的上升可能造成拟菱形藻水华数量的增加。

“狂躁分子”或许就像煤矿工人的金丝雀。20世纪80年代,矿工会把金丝雀放在鸟笼里一并带进黑暗的矿井中,用于预警一氧化碳含量是否达到致命水平。如果金丝雀死了,里面的人也会死。或许,一只海豹毫不惧怕地在巡逻警车顶部休息也算是这样的信号。

搜索更多有关“鹦鹉为啥喜欢钻在角落里 鹦鹉也懂感情失去主人和朋友”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