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为什么宝宝睡觉喜欢抱着旧毯子?孩子超爱一床旧毯子一刻也离不开怎么办

人气:426 ℃/2023-11-22 18:11:09

你看过《花生漫画》吧?

在史努比的故事中,有一个小孩叫莱纳斯,走到哪里都拖着一条蓝色的毯子,他经常挨着毯子、啃它的角落……为此他经常被嘲弄。

正好现在9月,是新生入园的日子。很多家长和老师都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刚刚上幼儿园的琪琪,一定要裹着自己的毛毯,一刻也不愿意离开;

刚刚上幼儿园的顶顶,一定要抱着自己的小布猴,不论是吃饭、睡觉、上厕所,都不撒手。

这样的场景很多父母都熟悉。

当然,你的孩子也许没有选择毯子,小布猴,他有他更喜欢他的毛绒小狗、泰迪熊、甚至是妈妈睡衣上的花边、妈妈穿过的一件旧T恤……

它们柔软,可爱,触感很好,让宝宝有特殊的舒适感,它们被叫做“安慰物”、“移情对象”、“依恋物”、“过渡物”。

“过渡物”对宝宝有多重要?

有经验的爸妈知道:要是把孩子心爱的毯子洗了、丢了、忘带了……后果很严重!

我看到过一位妈妈在网上发的吐槽帖子:

她女儿本来有一张大象毯子,但是被自己不小心弄丢了,导致现在女儿完全不能睡觉!

妈妈想再买一张一样的,可商家说这款毯子已经没货了。于是可怜的母亲只好在网上高价求同款。

旁人看到这个故事,也许觉得又同情、又可爱、又好笑。

新手父母很难理解一个受孩子欢迎的毯子、玩具的强大力量,直到它被弄丢的那一天来临

这些毯子、小狗、小熊、睡衣花边……会在宝宝感觉累的时候帮助他入睡;

在和妈妈短暂分开时,让宝宝放心;

在宝宝受到惊吓时安慰他们;

在宝宝去到陌生地方时,给他们带来熟悉感……

有些孩子,要是没有这些心爱之物,就根本出不了家门!

1953年,杰出的儿科医生、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博士(Dr. Donald Woods Winnicott),向英国精神分析协会提交了一篇论文:《移情对象和移情现象——关于首个非我占有物的研究》(Transitional Objects and Transitional Phenomena - A Study of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温尼科特博士写道:

“家长们意识到了它们的价值,并在旅行时随身携带。”

“妈妈听由它变得又脏又臭,明白一旦清洗就可能破坏婴儿体验的连贯性。”

孩子为啥这样依赖“过渡物”?

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还没有自我意识,还将自己和母亲视为一体。

后来,孩子逐步意识到,我是我,妈妈是妈妈,妈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妈妈不一定总是“在这里”。

这种认识,对孩子有建设性,却也有点痛苦。

从“完全依赖”成长到“相对独立”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使用过渡物,给自己带来一点安慰。

孩子知道手里的小熊、毛毯、旧T恤不是妈妈,但他们能从中得到某种满足。这些物品虽然不是妈妈,却也不仅仅只是个物品而已。

“过渡物”对孩子有帮助吗?

有!

虽然宝宝时刻抱着他的小熊,但这并不是软弱或不安全的表现。

它们之所以被叫做“过渡物”,是因为它们可以帮助孩子,完成从依赖到独立的情感过渡。

这是一个适应机制。让孩子感觉到:

除了妈妈之外,我还能依赖其他事物,帮助我保持被安慰和舒适的感觉。

当孩子获得并利用过渡物时,这就表明他们已经懂得如何与人际关系相互作用,并维持人际关系。

比如,在幼儿园门口,妈妈和儿子难舍难分的早晨。妈妈每说一声再见,儿子就哭得越发伤心,这正是过渡物发挥大作用的时候。

给孩子一件妈妈穿过的旧衣服、一张妈妈的照片、在家里习惯了的毯子……都能给孩子莫大的支持,帮助他平静下来。

为啥我的孩子好像没有什么在乎的“过渡物”?

不一定是真没有,也许是我们没发现。

一位叫Colleen Goddard儿童发展专说过: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开学之前,我访问了每个家庭,询问父母他们孩子的过渡物是什么。大多数家庭都认为他们的孩子“非常好”,而且“不需要”任何东西。

然而,一旦开学,我发现那些“不需要”过渡物的孩子,很快就在教室里自选了一些物品。比如妈妈离开时无意中落下的围巾,就变成了孩子的安全毯。还有些孩子把他们在教室里发现的枕头或毛绒动物,紧紧地抱在怀里,直到父母回来接他们,才会放开这些物品。

孩子自我选择的过渡物,能给孩子提供舒适、安慰、可预测性——一个稳定和可预测的世界,才可以给人满满的安全感。

其实我们大人也有“过渡物”

今天我们几十岁的人了,肯定不至于再抱着个泰迪熊去上班。

不过,“过渡物”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延续,成了我们长大后,一直到老,都会在意的“纪念品”。

比如我们的婚礼照片、旅行纪念品、爱人送的礼物、爷爷给的传家宝、没有用却舍不得扔的旧物……

正是这些纪念品,把我们的感情拉回到一个“有特定记忆的地点或时间”。看看你的桌面、你现在的办公室,是否也摆放着能给你带来特别安慰的小物件呢?

而且,有一位名叫芭芭拉·霍华德的儿科发育行为医生,通过调查发现:

多达25%的年轻女性去上大学的时候会带着儿时的安慰物。

年轻人走向大学校园,无论带或不带毛绒玩具、小物件或最爱的旧毯子,这都在提醒人们——面对分离以及安慰的挑战,并不仅仅局限于幼年时期。

由此看来,孩子们紧紧抓着旧毯子、毛绒小熊,是很值得理解的事情。

可是,依然会有父母担心:

过渡物会阻碍孩子的成熟与独立吗?

其实没人能准确地说出“小孩子具体到了几岁,就不能再抱着小熊、小毯子了”,但说不定哪一天,抱着小熊的孩子就是很可能被人笑话。

这确实是个问题。

我们觉得孩子一直抱着这些安慰物,会长不大、不坚强、不独立。

但事实上,这种依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表现,反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牢固关系的标志。

寻求安全保障的孩子,通常是父母一直满足爱、关注和需求的孩子。

所以孩子有个安慰物,其实是健康发展的标准,而且还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毕竟,这意味着在孩子感到焦虑和压力的时候,他竟然已经有办法安慰自己,舒缓自己。

因此,当孩子要和妈妈短暂分开时,比如第一次去外婆家、去上日托、不妨让宝宝随身带走他的安慰物,以便让他想起爸爸妈妈温暖的家。

为了发挥好“过渡物”的作用,给爸爸妈妈一些提示:

也许在现在以及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过渡物都会是宝宝最好的朋友了。这个朋友很可能会给爸妈带来一些有趣的麻烦(比如前面提到的“高价求同款毯子”)。

所以,我们也得有些好方法来应对宝宝对这位“好朋友”的依恋。

1.选择安全的玩具。

我们无法预测宝宝会抓住哪个玩具或毯子,因此请确保他的玩具不会发生窒息危险。

请一定选择没有丝带,纽扣和小塑料部件的玩具。

填充玩具应填充棉或丙烯酸棉球,而不是豆类或塑料珠。

2、做好“不小心弄丢”的准备

孩子对某一个玩具“情有独钟”的时候,我们就得注意了:一旦这个玩具丢了、洗了、坏了……我们很可能面对泪流满面的后果!

所以,明智的做法是:买两个备用!

不仅要买两个,还得在平时就给孩子交替着使用。不然,等第一个很旧了,再把第二个新拿出来,孩子很容易闻到、摸到、感觉到不一样。他们是不会买账的。

如果,很不幸,真的弄丢了,还没有备用品,怎么办?

先别自作主张去买新的。

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慰他,等他情绪稍微平复一些了,他会告诉爸妈,自己是想要一个新的小布猴,还是用自己已经有的玩具来填补空白。

不论是否决定要更换,请让孩子来选择。

3、适当地设定限制

如果孩子无时无刻地抱着他的安慰物,爸妈可能很想要建立一些规则。比如:

“在家时可以抱着你的小布猴,但我们去商场就别带了。”

设置这样的规则当然可以,但前提是要在孩子能接受的情况下。

如果孩子非常不愿意,那就算了吧。

最重要的,是别剥夺孩子所需的舒适度。

如果带小布猴出门、去幼儿园确实不方便,可以尝试让宝宝把小布猴穿的一件小衣服带去。

4、不用过于担心

孩子总喜欢抱着他的小兔子,他会一直抱到小学、中学、大学去吗?

不用那么担心。

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孩子通常会选择自己放弃这些物品的。

在孩子4、5岁左右,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比如小伙伴的游戏、好朋友的生日会之类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孩子慢慢不需要额外的舒适度,更容易过渡了。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社交的机会多了,交到了更多朋友,小伙伴们在自己的心目中会越来越有地位。如果别的孩子没有整天抱着小兔子,那自己也不想再抱着了。

毕竟,“做大孩子们爱做的事”,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们来说非常重要!

另外,当孩子渐渐长大,某些安慰物,尤其是毛绒玩具,开始拥有了鲜明的个性,逐渐转变为既是安慰者,又是虚拟朋友的混合角色。

总之,孩子有一个自己中意的安慰物,并不是坏事。不要强迫孩子放弃它。

要是强迫孩子放弃,孩子的压力越大,反而使得孩子更加依恋这件物品。

我们只要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与支持,最终,孩子会自己准备好,自然地放弃这些安慰物。

搜索更多有关“为什么宝宝睡觉喜欢抱着旧毯子?孩子超爱一床旧毯子一刻也离不开怎么办”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