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小麦杂交育种中不需要的操作技术 育种家有话说,小麦育种中的几点体会

人气:369 ℃/2024-02-24 07:01:08

各位老师好!我是5号“麦进新时代”小组的周素英,组长是宿振起老师,组员有朱伟老师、刘东涛老师、赵岩涛老师、杨芳老师、欧阳娟老师、刘耀南老师、马新义老师、毛新国老师、樊小莉老师。很荣幸加入“一麦众承”微信群,特别感谢陈红敏老师为我们搭建了这个群,使我有机会遇到这么多良师益友。我来自安徽濉溪县农业科研站,是最基层的单位,主要承担国家及安徽省的主要农作物中间试验,同时依托自身优势进行小麦新品种选育,近年来选育出“濉1216”、“濉1309”、“濉1615”等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推广。虽然选育出几个品种,感觉有很大的偶然性和盲目性,没有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各位老师面前说育种知识的确是班门弄斧。既然来值日总得说点什么,下面就审定的几个品种介绍给大家和育种过程中的几点做法与各位老师分享,不对的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通过国家审定的品种

1、濉1216(晥麦2016034、国审麦20180036)

品种来源:泛麦5号//泛麦5号/烟1604

幼苗匍匐,长势壮,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春季生长发育稳健,两极分化稍慢。株型半松散,茎秆蜡粉重,茎秆较粗、弹性一般,抗倒伏能力较好。旗叶稍宽、斜挺。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饱满度较好。2013-2014、2014-2015两年度区域试验结果:平均株高88.6厘米,与对照品种相当。亩穗数为43.1万、穗粒数35.3粒、千粒重44.7克。全生育期227天左右,与对照品种(皖麦52)相当。

抗性表现:经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抗病性研究与鉴定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接种抗性鉴定,2013-2014年度中抗******病(3级)、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30)、中感纹枯病(病指38);2014-2015年度中抗******病(3级),中抗赤霉病(严重度2.80),感纹枯病(病指50)。

品质表现: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验,2013-2014年度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01克/升,粗蛋白(干基)14.31%,湿面筋30.1%,面团稳定时间4.6分钟,吸水率52.9%,硬度指数51.8;2014-2015年度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13克/升,粗蛋白(干基)14.09%,湿面筋28.3%,面团稳定时间8.9分钟,吸水率51.6%,硬度指数47.9。

产量表现:在一般栽培条件下,2013-2014年度区域试验亩产620.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10.38%(极显著);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亩产558.4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8.21%(极显著)。2015-2016年度生产试验亩产544.2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97%。

2、濉1309(皖审麦2017003、国审麦20210143)

品种来源:周麦22/烟农19

特征特性:半冬性,全生育期223天,较对照皖麦52晚熟1天。幼苗半匍匐,长势较壮。春季生长发育稳健,两极分化较快。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茎秆腊粉重。旗叶斜举,上拧,稍干尖,穗层厚,熟相较佳。长芒、白壳、白粒、穗长方型。2015/2016年亩穗数平均为46/41万,穗粒数32/34粒,千粒重41/40克。2015年/2016年两年抗病性接种鉴定结果:中抗赤霉病(严重度3/3.0);高抗/中抗******病(病级1级/3级);中感/感纹枯病(病指22/50)。2015年/2016年两年品质分析结果:容重822/804g/L,粗蛋白(干基)13.93/13.67%,湿面筋(以14%水分计)30.0/28.8%,吸水量57.0/53.2mL/100g,稳定时间8.0/7.1min。

产量表现:2014-2015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45.4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8.60%,极显著。8点汇总,全部增产。2015-2016年度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3.7公斤,较对照皖麦52增产6.74%,极显著。8点汇总,8点增产。2016-2017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9.6公斤,比对照皖麦52增产6.35%。7点汇总,全部增产。

黄淮南片新世纪联合体试验:2017-2018年,23点汇总,平均亩产467.24公斤,较对照周麦18增产6.29%,居B组12个参试品种第1位,增产极显著。

2018-2019年,23点汇总,平均亩产594.9公斤,较对照周麦18增产7.0%,居B组14个参试品种第2位,增产极显著。

两年平均亩产531.1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6.65%,增产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第一位。

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21点汇总,平均亩产560.1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5.62 %,居B组6个参试品种第1位。

3、濉1615(国审麦20210142)

品种来源:淮麦22//周麦18/烟农19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品系,全生育期222.4天,较对照周麦18早熟0.7天。幼苗半匍匐,长势旺,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较好,分蘖力强,成穗率较高,起身拔节迟,两极分化慢。株高75.7cm(2018年、2019年区试,2020年生试平均株高72.1cm、75.4cm、79.6cm),茎秆弹性较好,抗倒伏,倒伏程度≤3,或倒伏面积≤40%的试点率为2018年为95.7%,2019年为100%,2020年为100%。株型紧凑,穗层整齐,旗叶上冲,熟相中等。穗纺锤型,长芒、白壳、白粒、灌浆速度快,籽粒饱满均匀,外观商品性好。2018年、2019年区试、2020年生试平均亩成穗数36.6万、40.1万、38.8万,穗粒数35.5粒、38.0粒、37.2粒,千粒重40.9克、43.6克、46.6克。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抗病性鉴定,2018年、2019年结果:条锈病:近免疫/慢,叶锈病:高抗/免疫,******病:高感/高感,赤霉病:高感/高感,纹枯病:中感/中感。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2018年、2019年品质检测结果:容重769g/L、784g/L,蛋白质(干基)15.24%、14.6%,湿面筋(14%湿基)38.8%、34%,吸水量 (14%湿基)61mL/100g、55mL/100g,稳定时间2.1min、2.7min。

产量表现:2017-2018年,23点汇总,平均亩产463.9公斤,较对照周麦18增产4.17%,居A组12个参试品种第3位,增产显著,增产点率87.0%,增产2%以上试点率65.2%。2018-2019年,23点汇总,平均亩产583.2公斤,较对照周麦18增产5.74%,居A组14个参试品种第1位,增产显著,增产点率100%,增产2%以上试点率91.3%。两年平均亩产523.6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4.96%,增产点率93.5%,增产2%以上试点率78.3%。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21点汇总,平均亩产565.2 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5.28 %,居5个参试品种第2位,增产点率95.2%。

二、育种的方法

安徽淮北冬季寒冷,春季倒春寒频繁发生,小麦抽穗扬花期易遇阴雨,赤霉病时有发生,小麦生育后期易遇狂风暴雨极端天气,大面积发生倒伏,针对气候条件确定育种目标,选育抗寒性好、抗倒春寒能力强、综合抗病性好、特别是抗赤霉病能力好,丰产稳产品种。

1、组配材料母本多采用抗寒性好,抗病性强的材料,组配方式有单交、有复交。

2、F1点播一行,全部混合收获,F2、F3进行单穗选择、混合脱粒,这样能入选较多的类型。

3、F4分单穗播种成穗行,根据表现,选中的穗行下年进行早代鉴定。

4、F5鉴定材料收获前,在田间进行综合评判,入选品系进行单穗选择,结合收获后的实际产量,进行下一年度的试验。

5、在抗寒性的选择上,由于我区冬季冻害和春季冻害均发生较重,材料较好取舍。

6、赤霉病基本上是自然淘汰,由于赤霉病发生频发,一个组合从组配到稳定的10年中,有几次选择的机会。

7、安徽近年来叶锈病较重发生,条锈病偶尔发生,根据田间自然表现选择。

8、安徽淮北以砂浆黑土为主,******病较轻发生,一般进行接种鉴定选择。以上是育种工作中的做法。

作者简介:周素英推广研究员,安徽省小麦品种审定委员,安徽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淮北试验站站长,常年致力于小麦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选育出小麦新品种濉1216、濉1309、濉1615先后通过安徽省和国家审定推广。获全国粮食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职工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淮北市五一劳动奖章、淮北高质量转型发展先进个人、淮北市农业高端人才等荣誉称号。

搜索更多有关“小麦杂交育种中不需要的操作技术 育种家有话说,小麦育种中的几点体会”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