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猫咪>正文

猫咪的100个禁忌:带你了解日本各地不同时期关于猫咪的传说和俗语

人气:489 ℃/2024-10-01 06:26:49

和日本文豪一起寻猫去

流浪猫观察记

柳田国男

关于猫与人类之间最初的往来,以及这种动物的分布情况,至今仍有许多尚未阐明的历史渊源。然而,从猫的角度来看,基于某些无可奈何的偶然因素,它们的文化还处于巨大的变动中。

柳田国男

(1875—1962)

民俗学家,日本民俗学创始人。出生于兵库县,原姓松冈。少年时期熟读诗文,倾心于自然主义文学,与国木田独步、岛崎藤村等作家深交。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政治系,随后于日本农商务省任职,并担任早稻田大学农政学客座讲师。1908年前往九州岛山区、岩手县远野地区进行田野调查,深受当地民间传说吸引,开始着手民俗学研究。1932年辞去工作后投身民俗学,不仅创立“日本民俗学会”,还确立民俗学为正式研究科目。1951年获日本文化勋章。出版有《远野物语》《桃太郎的诞生》《蜗牛考》等代表作。

朋友住在瑞士。有一天年迈的日语女教师一反常态地哭丧着脸来到他们家。当时市内的养狗税正准备要提高三成左右。“以我们的家境,实在付不起这次的税,之前也是勉强为之。今天一早我们就把它送去政府机关了。”女教师说着说着,眼泪又哗啦啦地往下落。

政府机关指的是扑杀犬只的机关。和东京等地不同,在瑞士没有饲主帮忙缴税的狗,就没有存在的余地,一条都不例外。如果不扑杀,免不了会在街头看到成堆饿死的流浪狗:想把“流浪狗”这个词解释清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时至如今,养狗的文明也在逐渐进步,即便如此,在日内瓦等城市里还是能看到很多狗在游荡。

养狗的人之中,有不少独居者,经常能见到和狗说话的老人。从三楼、五楼的窗户探出头来,也不吠叫,只是望着过路人的狗多得数不胜数。雨势暂歇时分,人们急急忙忙出门,只为带狗出去散步的情景也屡见不鲜。主人偶尔一个人外出时,常有狗不知所措地在门口等待,样子楚楚可怜。主人旅行或生病时,也有可以暂时安置狗的寄宿旅店,但由于价格高昂,加上主人放心不下,所以尽量会不去旅行。

猫咪的境况又是如何呢?仔细观察,就会注意到,首先是没有养猫税。即便如此,人类饲养的猫咪数量似乎也远少于狗。日本人的既定印象中,狗是人类的仆人,而猫则是真正的家畜,是住宅的附属物。如果需要锁上门外出,只把猫咪留在家中而主人一个人出门恐怕不行。而如今又有了驱赶老鼠的新方法,因此一般来说,人们会倾向于疏远猫。

三公主1与御猫命妇2这两个有名的逸闻,或许早已成为难以用三两句话解释清楚的古老故事了。在日本,有很多饲主认为如果太宠幸猫咪,它们就会不再抓老鼠,而是日复一日地吃着鲍鱼壳3里的食物虚度时日,因而打消了宠猫的念头。在丝毫不见老鹰与乌鸦到访的城市里,人们看到被碾碎的老鼠长时间横尸街头,又会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觉得到处都是猫咪的食物。就算没有我们的爱护,猫再怎么样也能生存。如此一来,人与猫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也是理所当然。

时隔许久,我再次来到水城威尼斯的达涅利饭店游玩。听到经理对某位老太太说,饭店的地下室因为生活着许多流浪猫而相当出名。有人把这个奇妙的事件当成卖点,饭店也把它当成趣闻,写在了派发的手册上,并表示如果想要前往探访,酒店还会代为安排。不难想象,位于威尼斯的地下室仓库会有多重的湿气,而在阴暗的角落,居住着不知道繁衍了多少代的野兽般的猫,其数量之多难以计算。而且据服务生说,饭店每天都会放一定量的食物在地下室入口处,所以它们也不全算是流浪猫,但是再怎么说也不是养在家中的宠物。

听闻这件事后,我想起了日本商家的习俗。他们会把猫的玩偶摆在坐垫上,称之为招财猫。我觉得很有趣。庄严气派的达涅利饭店以猫作为宣传手段不知从何时开始,不过在那些古旧的饭店中,又有多少间地下室仓库里没有猫呢?人类只是把食物丢在那里,却没有人照顾它们,最后猫除了躲进地下室不断繁殖,别无出路。毕竟没有猫咪会像深感世事无常而隐居山林的祇王、祇女4一样,无端地怨恨主人。

像古都罗马这种冬天很温暖的地方,不只是流浪者天然的藏身处,同时也是无家可归的猫咪的乐土。或许已经有人在游记...

关于猫与人类之间最初的往来,以及这种动物的分布情况,至今仍有许多尚未阐明的历史渊源。然而,从猫的角度来看,基于某些无可奈何的偶然因素,它们的文化还处于巨大的变动中。而且在我看来,即使相隔千山万水,分布在世界各地,猫这个种族的每一个个体都会经历共同的变化。

回到东京后,我发现家中同往常一样,从以前就待在这里的流浪猫一家仍旧和我们一家子共同生活。它们的特征是拥有白底红褐色的斑纹,脸部相对扁平;这些猫咪一代接一代地传承下去,到了这一代,斑纹的位置也没有出现太多的变化。远在我们家大女儿出生前,它们就住在这里,而且应该不是从屋里移到户外的。我对一开始来我家缘廊5定居的第一代母猫隐约还有些印象。它应该是因为什么误会才离开了原本的饲主,来到我们家的。随着年纪的增长,它的脾气变得越发暴躁,一副不讲理的样子,经常完全无视我们,从庭院前走过。这副脾性导致我们只要看到它,便丝毫不敢怠慢。如此一来,它获得充足食物的技能,不知要比家猫好上多少倍。

到了春天,这只母猫出门玩耍时总会大声地叫唤。过了一阵子,不知道从哪里传来了小猫微弱的叫声,而躲避着人类的母猫,眼神变得更加狰狞。又过了几个月,可以看到两三只可爱的小猫四处玩耍,每一只都有十分相似的红褐色斑纹。仔细一看不难发现,其中有几只小猫十分害怕人类,充满了恐惧。也有些小猫比较大方,会留在原地观察人类,如果距离较远,就会蹲着观察,如果人类对它们说话,它们就会喵喵叫以示回应。如果家中的父母不是太讨厌猫,也可以慢慢和几只小猫拉近关系后,再带回家喂养。

它们很快就全都长大了,变成让人头痛的猫贼,接着又生下了新的小猫。因为毛色相似,很难计算出到底有几代,但想来想去也有十几代了。不可思议的是,老猫的数量并没有大幅地增加,不知道它们是如何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小猫自不必说,即便是长大后它们的年龄大体也能够看得出来。总是年轻猫咪居多,多半是因为相较于家猫,它们的寿命要短得多吧。

因为没有饲主,这些猫咪看起来一副悠闲的模样。透过玻璃窗观察,它们一天里会在庭院来来去去无数次。有时它们会走近地上稀疏的树枝或草叶堆,独自玩耍。没有人在的时候,这些小家伙不但会跳到缘廊上午睡,有时还会悄悄地溜进客厅来。我只要一发出声音,它们就会立刻躲起来,但下雨天之类的日子似乎又很不甘寂寞,会跑过来好几次。如果拉门开着,它们还会往门里偷看,看到有人就喵喵叫。实在难以相信猫和老虎是同科的生物。

有只小猫在还没长大时,个性出奇温和且亲近人。家中的孩子为它取名为小玉,喂它吃东西,走出庭院时它还会走过来让我们抱,关系十分亲密。看起来似乎只有这只猫混入了其他族群的血缘,但是观察它的毛色,就会发现和其他猫极为相似的红褐色斑纹。即便遗传的过程会发生各种变化,它也是这个族群的一分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它和人类的关系开始疏远,最后便和其他同类没什么区别了。

猫会逐渐离弃人类,其实早就能看出端倪。大致来说,人类与猫之间的联系,不如与牛、马、鸡、狗之间的联系那么紧密。从人的角度来看,猫咪的眼睛让我们不敢放下戒备,对它们完全放心。就像梅特林克在《青鸟》中所描写的一样,猫咪的举动难免让人怀疑它们心存愤恨,想要报仇。面对自私自利的人类,要说猫的奉献,也就只有抓老鼠而已,而且哪怕对待这项唯一的任务,它们也是一副懒洋洋的样子。

无论何时,猫的死亡都在我们的视野之外。有人说,养猫时,最好先对它宣告收养年限,如此一来,时间一到它就会自己搬走,而且只需对猫这么做,养狗就不需要。因此人们开始流传,老猫会幻化成妖,也有人相信它们会以深山为集合地,例如阿苏山的猫岳6。我曾听祖母提过,信州有个人长期卧病在床,便有猫来到病床旁,久久不愿离开。“猫真是讨人厌,让人感到不舒服。真想赶快好起来,把你丢掉。”那个人总是把这些话挂在嘴边。后来他终于完全康复,便用包袱皮包住那只猫,走出家门,准备把它丢掉。但从此以后,那个人也再没有回家。

也有很多传说中提到猫会说话。下面这个故事也是祖母说给我听的。有一个山中国度,每到春天,门外的路上就会有卖小鱼干的小贩边走边吆喝。某个静谧的日子,拉门外传来“小鱼干!小鱼干!”的叫卖声,和一般商贩的兜售声相比,声音又小又低沉。屋里的人感到不可思议,打开拉门一看,街道寂静无声,只有缘廊上有猫。大概是每次鱼干小贩来时就会喂猫吃些小鱼干,猫也学会了那叫卖声,模仿起来吧。

《新著闻集》7里也收集了几则猫说人话的故事。有只猫追老鼠时,从梁上失足摔下。掉到榻榻米上时,口中喃喃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还真是一只老派的猫咪。另一个故事中,有个僧人患了感冒卧床睡觉,半夜有人进入隔壁房间,并传来打招呼的声音。于是,睡在被子一角的猫便悄悄起身走出去,小声说:“方丈生病,今晚我不能和你一起出去了。”装睡的僧人听到它们的对话,隔天早上便平静地对那只猫说:“不用在意我,去你想去的地方吧。”猫咪听了,便立马跑了出去,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另有一个传说。有个人的手巾8时常被盗,仔细留意后,有次终于亲眼看见猫咪正叼着手巾,偷偷地溜走。惊慌之下他大叫一声,猫闻声冲了出去,再也没有回来。如果猫能够开口说话,它们或许会说,自己只是在模仿人类,披上手巾想要跳舞吧。“如果擅自把猫抓回家和其他家畜一起养,最后它的尾巴应该会分裂成两条吧?”“尾巴那么长,感觉好诡异。”人们总有这样的想法,和猫相处时经常心有顾虑,因此最后猫咪总是疏远人类,又无法离开人类世界,便驻足在人们四周,形成小小的威胁。这样的状况,和北美以往遭受奴役的奴隶成长后,逐渐成为白人社会的难解问题,两者之间倒是有几分相似。

人类世界里,公的三花猫也很引人注目。除了因为稀有而珍贵以外,不知从何时开始,传说当海上波涛汹涌时,必须献上公的三毛猫给龙神,以破除这难解的灾厄。因此,即使要付出大笔金钱,船长仍会想办法买三花猫到手。以猫作为供品的古老传说,在其他民族也会不时听到,如果这就是人们一开始从深山里把这种动物带回住处的动机,那么它们幻化成妖怪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会背叛人类也很正常。换句话说,人类和猫之间的交易已经结束,现在只是按古老的习俗行事,遇到的问题也是一些从古至今都未解决的问题而已。

至于没有尾巴的猫,在日本的文化史中似乎也是颇为重要的一项历史遗迹。9它们没有尾巴,是像猴子等动物那样天生的呢,还是像现在的拉车的马或某个品种的狗一样,是出于人类的喜好而“改良”的呢?动物学家的说法有待证实,但就我而言,我比较倾向于后者。即使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此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便会成为固有的特质并且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例子在人类身上最常见到。在我们这一代人之中,耳垂上有孔的仍然很多。日本人废除戴耳环的习俗距今至少也有上千年,却唯有那道痕迹一代一代地遗传了下去。对外国人来说,日本的猫没有尾巴,这件事相当不可思议。“就像猫尾巴一样可有可无。”听到这句俚语,没有几个外国人不会感到讶异。看到外国人的反应,又换我们日本人感到愕然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地思考一下吗?

说了这么多,其实是想讨论猫咪的尾巴。猫尾巴似乎可有可无,似乎又让人觉得理应要有。我们的祖先既然身为人类,做任何事都有其目的,这一点无须赘言。而他们把猫咪改造成没有尾巴的三花猫后,再把它们放逐到荒野,这到底有何用意?确实是没有任何误解,也并非出于自私,只是因为有先见之明,考虑到猫的幸福才这么做吗?忙碌的绅士们,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就我所知,《太阳》杂志的记者滨田德太郎是第一流的“猫学家”。他的研究是以猫自身的心理为出发点,不知道在他看来,日本猫咪大国的文化,其未来会是怎样,他的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我希望以此为开端向他请教。目前我已将各项疑问都写清楚了,最后还想顺带聊聊日本各地方言中难以理解的差异与共性。在日本,有些县会称猫为“yomo”,也有些县会称狐狸为“yomo”。之所以会以“yomegakimi”10来称呼老鼠,或许是“yomo”的误传也说不定。日本有些地方也会把麻雀叫作“yomu”鸟。在南方诸岛,特别是冲绳,“yo-mo”指的是猴子。这些词给人的感觉都像是灵物或魔物,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对了,琉球已经没有那种名为“yo-mo”的猴子了。

搜索更多有关“猫咪的100个禁忌:带你了解日本各地不同时期关于猫咪的传说和俗语”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