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人生就像一场梦不知从何走出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人气:447 ℃/2024-01-08 17:03:49

当年,那么多精彩的影片与《阿甘正传》同台竞技,为什么它能一路高歌的在奥斯卡的角逐中一举夺魁,捧走小金人,带着疑问我走进《阿甘正传》,看到了智商仅75的阿甘一生的沉浮。

那片轻盈洁白的羽毛,飘入了阿甘的世界,仿佛征兆这什么一般,引出了阿甘的故事。影片用阿甘的视角讲述了这个愚人的一生,也暗中透视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之间美国历史的发展,从中体现出美国民众的国民性。

导演泽米基斯将阿甘塑造成了一个普通而又带几分色彩的美国人。阿甘仿佛是集忠诚、正直、善良、坚韧于一体的“愚人”,他的目光总是比别人迟一些,衣着总是土气呆板,连说话也迟缓于正常人……“跑”,仿佛是他一生中做得最多的一件事。

他急步之下摆脱先天的残障,他误闯误撞成为橄榄球明星,他奔跑着跨过大学门槛,他疾驰着躲过越战的枪林弹雨,他如精神领袖一般奔跑横跨美洲大陆……导演利用这样一个简单却经典的动作将阿甘的一生串联起来,将阿甘的坚强执着印在每位观众心中。同时也通过阿甘传奇性的生命轨迹,呈现出大智若愚的处世哲学。这样一位集鲜明缺憾弱点与神奇不凡际遇于一体的虚构性人物,才可以在电影故事中与美国历史文化之间发生巧妙的联系。

如果说阿甘的人生带有当代美国的主流生活特征,那么其他主要人物珍妮、丹中尉、巴布、甘普太太的人生故事则反映出美国文化的一隅景观。叛逆激进、渴望自由的珍妮,是当代美国激进文化执迷者的象征。当珍妮身着嬉皮士特色服装与一席军装的阿甘在华盛顿纪念碑前的水池中拥抱时,也隐藏了战争文化与反战争文化之间的调和。

丹中尉代表了饱受越战创伤的美国人,他再次站起并带着亚裔未婚妻参加阿甘婚礼的结局安排,寄托着越战的受难者可以战胜历史阉割,获得精神救赎的渴望。而阿甘生命中最好的朋友巴布的角色设置,映射了普通美国国民对战争的厌恶以及战争对美国年轻人特别是黑人所造成的重大伤害。同时,他也是承载美国种族文化观念变迁的符号性人物。阿甘的母亲则成为一个勤劳、聪慧、知性的美国女性代表……他们构成不同特色的国民镜像,折射数十年的美国社会生活史,隐喻传达了美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作为一部史诗片,《阿甘正传》不求沉郁悲壮,但求寓哲思于轻松,化批判为调侃。所以影片声音的处理也遵循总体的温情诙谐风格。影片配乐富有灵气,清新淡雅。其中开头羽毛球主题配乐的旋律充满灵性,从钢琴到弦乐的主旋律变化,既配合了羽毛的运动又如清泉般令人心旷神怡。四十多首流行歌曲的引用则充分调动音乐的评价、叙事、升华主题等功能。如摇滚天王猫王的《猎狗》既具有剧作功能,成为前后情节的连接点,也体现了当时的流行文化潮流。再如珍妮在阿甘赴越南前演唱的Blowing in the wind,本身是一首反战歌曲,表现了大众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暗示了珍妮日后的命运。

“电视”作为视觉符号,在一部影片中多次反复出现,这是十分少见的。《阿甘正传》透过阿甘的“弱智”视角点评世情,其有限性不言而喻。而以此时的权威媒体—电视作为第二叙述人,就可以在电视新闻纪录片中如实呈现史实,也可以把阿甘嵌入历史的“真实”场景。同时,电视也为电影画面开辟另一时空,形式新颖却不突兀,能水到渠成地令观众接受。

《阿甘正传》把社会历史文化的呈现、反思和评价融为一炉,将人行的反省和生命的感悟寄予其中,包含立足当下、回顾历史、面对未来的思考立场和探索勇气。且能舍弃沉重的叙述立场,不带过度悲情的情绪情感。正因为上述种种,所以,可以理解《阿甘正传》的夺魁绝非运气与偶然,这是一场引发人们思考感悟的视听盛宴,也是一首好莱坞精神高扬的电影史诗,更可堪称当代美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搜索更多有关“人生就像一场梦不知从何走出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