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一个人的单身与一群人单身,为孤独埋单的9200万单身青年

人气:219 ℃/2024-02-07 04:46:07

辽宁沈阳,快递小哥将外卖放进智能取餐柜。当“单独吃饭”成为刚需,外卖便成了孤独经济典型的衍生物。 (IC photo/图)

2021年春节可能是孤独感最浓的春节,大约有1亿人就地过年。单身青年们松了口气,终于可以避开被家长催婚、被迫相亲的尴尬桥段了。但一则冲上热搜的新闻,还是勾起了人们对单身的隐忧。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的凌晨,当别人已经伴着烟花爆竹声入睡,25岁的在京独居女孩小飞被困卫生间三十多个小时。

因锁舌错位卡死,老式卫生间的木门怎样都无法打开。小飞没带手机无法呼救,只能靠敲击管道发出声音来引起邻居关注。好在第二天,邻居发现了异常,帮小飞联系了开锁公司才使她脱困。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单身时代真的来临了。2021年2月23日,恒大研究院团队在公众号“泽平宏观”发布的《中国婚姻报告2021》显示,2013-2020年,中国结婚登记对数从1347万对的历史高点持续下滑至813万对,其中,初结婚人数从2386万降至1398.7万人。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超过英法德三国人口总数,其中超过7700万成年人处于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9200万。

结婚少了、结婚晚了、离婚多了,不过单身人群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并没有降低,由此引发的单身经济成了消费新势力。2019年,国金证券在《单身经济专题分析报告》中指出,1985-1995年出生的未婚人群有4大消费新动向:花钱买方便、买寄托、买未来,以及花钱让自己更快乐。

如小飞一般的单身群体,正在撑起一个万亿级别的消费市场。

更爱便利和品质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1985-1995年之间出生的中国人口约有2.5亿,其中最大的已经35岁,最年轻的也大多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波Y时代(或称“千禧一代”)的主要人群,人口基数很大,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又不像上一辈有许多兄弟姐妹。

“现在社会专业化分工明确,很多问题都能找专门人员来处理。”前述被困卫生间的女孩小飞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独居期间的买药、吃饭问题都可以靠外卖和快递解决,剩下更多的时间可以用来自由支配。

持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餐饮外卖产业规模超6500亿元。也就是说,平均每1秒钟至少有270个人在点外卖。对于“宅”在住处的单身群体,当“单独吃饭”成了刚需,外卖便成了孤独经济典型的衍生物。

在4.6亿外卖消费者中,26-30岁消费者占22.5%,31-35岁消费者占16.9%。“90后”消费频次较高,“80后”消费能力更强,单均30元以上的外卖消费远高于“90后”。

想从孤独经济中分一杯羹的还有“一人食”相关产品。半份菜品、一斤装大米、200毫升红酒、一人嗨火锅……从堂食到外卖,从线下到线上,针对单人消费的餐饮业态正在涌现。美团点评联合新媒体平台“餐饮老板内参”发布的《中国餐饮大数据2020》显示,2019年美团点评“一人食”的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了132%,搜索人数增加了137%。

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也正在改变家电市场的生态。家用电器也朝着外观小巧、方便快捷、功能齐全的方向变化,它们抓住了绝大多数年轻人的心理:宁愿单身,也不愿将就。

3月2日,南方周末记者在美的、小熊等家用电器的品牌旗舰网店中看到,主打“一人足够,两人刚好”概念的一人食小火锅、电饭煲等成了新晋“网红”。

“我们的客户中,学生和单身比较多,所以一人食的家电很受欢迎。”小熊电器的客服人员介绍。2019年,小熊电器IPO成功,当年营收26.88亿,净利润2.68亿。这家2006年才成立的小家电公司,还在不断拓展自己的地盘。

热气腾腾的便当和咖啡可以在家亲手做,也可以走出家门,在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里轻松买到,安慰每个早起的清晨和晚归的深夜。

一二线城市的商场里,迷你KTV、迷你健身房、迷你自助照相馆等,也是随处可见的孤独经济产物。这些地方大多安有智能联网设备,年轻人还可以把唱的歌、拍的照片等分享给他人。

“陪伴”成为财富密码

缺少伴侣的家,总感觉缺了点什么,花钱买“精神寄托”成了单身青年的消费重点。

家住广州番禺区的“90后”女孩琳琳,吃饭基本靠外卖,偶尔自己做饭也就是“把东西煮熟而已”。但是为了最爱的两只狸花猫,她在双十一购物车里“囤”了各种猫粮。

“这个是成年猫体重呵护猫粮,控制猫咪体重,那个是均衡营养的。”相比两千元的智能猫砂盆,四五百块的猫粮“一点也不贵”。喵星人的“智能马桶”不仅可以自动铲屎,还可以辨别出是哪只猫在拉屎、拉了多少屎。

自从琳琳到广州工作,这两只狸花猫就陪伴着她。出门在外,打开手机,看看视频监控设备下的两只猫咪在玩什么,成了一件无比治愈的小确幸。哪怕凌晨4点两只猫咪追逐玩闹,突然钻进她的被窝,把睡眠质量绝佳的琳琳从睡梦中吵醒,她也从不生气。

亚洲宠物展联合宠物领域垂直媒体“狗民网”发布的《2019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披露,2019年中国城镇宠物犬猫数量达到9915万只,消费市场规模达2024亿元。其中,单身一族在宠物主中占比达32.5%,更有过半的单身青年将宠物视为亲人或者伴侣。人均单只宠物犬、宠物猫的消费分别达6082元、4755元。

1996年出生的“后浪”大袁一毕业就去了深圳,在这座平均年龄只有32.5岁的城市,过着单身独居的生活,从2020年2月起,他就和“新室友”——一只银渐层猫咪一起居住。大袁说,他不太乐意和别人合租,原因是“和别人住就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对居住品质有要求的单身人士,让青年公寓、长租公寓等企业看到了机会。这个群体在享受独处的同时,也有一定社交的需求。因此,除了提供独立私密的居住空间,这些公寓还配备了公共客厅、公共活动室等共享空间。

“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36氪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3月,中国约有230余家长租公寓相关企业,其中,既有老牌的房地产开发商、房地产中介公司、酒店运营商,也有创业公司,“在政策利好和海量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长租公寓成为房地产赛道的热点方向之一”。

“我要对自己好一点”

中国千禧一代的成长期,正好与国内互联网崛起的第一波潮流碰撞,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展现在他们面前,但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社会创造出的岗位有限,但每年毕业人数都在创新高,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900万。

“最难就业季”让年轻人开始内卷,企事业单位对新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2020年尼尔森发布的《中国单身经济报告》显示,单身人群更注重自我投资,对生活和自我期望会更高——22%的单身消费者期望未来一年中利用时间去读书,18%的单身消费者希望学习新技能。

作为一名典型的“小镇做题家”,琳琳从一所国内知名外语类院校毕业后,进入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尽管捧了个“铁饭碗”,但这份工作对体能要求很高,所以她会在业余时间去锻炼身体。

她在当地看中了一家心仪的舞室,花了几万块钱买舞蹈课,租房也一定要租在舞室周边一公里范围内,“这样才能方便去跳舞”。

为了在早上七点能准时出现在健身舞蹈室门口,琳琳改掉了熬夜的习惯,早睡早起。在身边的朋友看来,跳舞帮助琳琳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在工作上也更加有毅力和韧性。

做程序员工作的大袁,还在出租屋里摆了一架黑色电子琴,“特地去广州的一家琴行挑的”。每次加班后回到家里,电源一插,琴谱一摆,指尖终于可以在黑白琴键上跳跃,而不是电脑键盘。悦耳的音符随之流淌,小猫偶尔会“喵呜”一声跳上他的琴,观察他弹琴的样子,瞬间工作压力就释放了。

“未来还考虑去境外读个研究生,但现在工作很忙,没有时间准备考试。”大袁说。

虽然一年下来,就连琳琳自己都不知道钱花去哪儿了,但有一项对未来的投资,让琳琳引以为傲——置业。

恒大研究院团队的《中国婚姻报告2021》指出,中国的房价和房贷一路走高。1998-2018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均价,从1854元/平方米上涨至8544元/平方米。

单身青年或许对婚姻制度和人心保有怀疑,却认可房子带来的安全感和升值潜力。琳琳不知道另一半什么时候会来,但一个人也要安家立业。过去一年,她的房价上涨金额大约是她年收入的两倍。

钱花了,你还孤独吗?

结婚率下降的背后,交杂着受教育年限增长、适龄人口规模缩小、思想开放等各种因素,共同拉扯着社会进入低生育率、深度老龄化的道路。

但这条道路不是灰暗的。买房、买车、拍婚纱照、办酒席、孩子教育等都需要花费巨大的金钱和时间精力,单身群体则可以把余钱都花在自己身上,单单是追求“好看的皮囊 有趣的灵魂”就能让人快乐。

每天都说“要对自己好一点”的琳琳,2020年买了时下最热门的无线蓝牙耳机和防抖云台,这两件已经成为她的出门必备品。大袁在工作和弹琴之余,还买了好多非职业类的书籍,有关于爱情,有关于未来,并且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国金消费研究中心认为,这体现了单身青年对自己和父母未来收入的预期——现在赡养父母的压力还不是很大,不如及时行乐。

“单身的时候买哪些东西可以提高幸福感以及生活质量?”在问答平台“知乎”上,这个问题的关注者超过12万,浏览量超过1500万,2700多个回答者试图分享自己幸福的小秘密:一本有意义的书,一张舒适美观的床,天冷时一杯姜丝可乐……

但要是真的问起“你幸福吗”,单身青年的反应可能和被问及“你孤独吗”时一样复杂和微妙。

社交软件企图用算法解构单身青年的孤独感,为他们打上一个个标签,并匹配合适的伴侣。主打陌生人交友的互联网社交软件“陌陌”,用户数超过1.4亿,2014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敲钟,截至2021年3月2日市值超过34亿美元。后来兴起的“探探”“Soul”“伊对”等,都陆续宣告注册用户超1亿。

2016年2月,南方周末曾对18-40岁群体做过一次孤独认知和行为的调查。调查显示,孤独不分年龄,常感到孤独的人安装超过5个社交软件的概率更高,相比当面聊天更愿意使用社交软件。但在他们眼里,社交软件也不能有效缓解孤独。

“其实我也参加过社交平台的活动,但回忆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精彩的感受。”大袁坦言,社交活动上新认识的朋友往往沦为朋友圈的“隐形人口”。

年初写下的2021年度计划里,大袁希望自己能学习烹饪,“以后万一有什么聚会,没有拿手菜就只能洗碗了”。他还希望锻炼减肥、考驾照、设计系统,没有只言片语和婚恋相关。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黄思卓 南方周末实习生 陈洁玲

搜索更多有关“一个人的单身与一群人单身,为孤独埋单的9200万单身青年”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