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的价值观怎么来的?网红的缘起逻辑和隐忧
恳请您点击右上角,订阅“媒介之变”的头条号。
敖鹏
网红,顾名思义,是通过在网络平台积聚起影响力而走红之人的代名词,是新媒介传播中的弄潮儿,他们能准确把握受众猎奇、窥伺和观赏心理的痛点,精通个体IP的包装、经营和运作方法,从而在风起云涌的网络环境中聚拢相当程度的注意力资源关注。从2016年初“papi酱”的迅速蹿红开始,网红一词仿佛在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网红以及与之相伴相生的网红经济在不知不觉间悄然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解决吃穿用度的淘宝电商,还是无聊消遣时观看的娱乐短视频与直播,再到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热点事件中的观点引领,随处可看到网红的身影。依托于虚拟网络而生的网红群体在现实生活中渗透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乐此不疲地投入到网红文化的生产与消费狂欢中,使得网红俨然成为一种嵌入真实世界的生活方式。一方面,网红作为萌芽于新媒介体系中的“他者”,源源不断地输出内容和价值,定义着当今的流行文化,通过各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受众确立意义。另一方面,网红在经济领域内也展露出不可小觑的潜力,据《2016中国电商红人大数据报告》显示,预计2016年“网红”产业的产值将接近580亿元,远超去年440亿元的电影总票房。这股网红带来的产业热度更引起外媒关注,英国广播公司(BBC)对网红的强大营收能力进行了专题报道,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淘宝女装模特网红张大奕的年收入高达4600万美元,比影视明星范冰冰年收入2100万美元要高出一倍。除了抢眼的吸金实力外,网红的崛起甚至直接带动了一个行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兴起——直播。
网红以整体文化包装的面貌呈现给受众,其本质上是技术、媒介、资本方、网红主体、受众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博弈的结果,既表征着大众文化的心理趋向,塑造和影响着当代大众的价值观,同时又内置消费社会的商业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红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文化逻辑的重要线索。
反思:网红繁荣背后的隐忧
网红文化虽然在鼓励个体表达、带动互联网文化和互联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同时,网红文化作为大众流行文化,其发展现状也呈现出诸多隐忧。
1. 泛娱乐化下的娱乐趋同性显著
当下的网红已异化为消费主义浪潮中资本获利的重要工具,通过机械化复制和生产被塑造成供人娱乐消费的产品。资本的控制力在网红文化中得到充分体现,由于文化热点和受众注意力总是集中在爆款网红的头部流量之上,于是批量化的跟风效仿成为常态。网红孵化器便是这种演绎复制之风的加工场所,严格按照市场需求包装批量生产的网红蔚然成风,表面上看似文化多元百花齐放,实则高度同质化甚至出现价值逆淘汰。市场策划与操纵了对娱乐的崇拜,唯娱乐导向的背后,许多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产品、文化创意被冷落、被压制。
2.强化“身体消费”的浮躁气息
由于网红的可观利益诱惑,无数年轻女孩趋之若鹜走进整形医院,对自己的面部和身体进行改造。据了解,“没有整形的女主播一个月赚3000元,打了玻尿酸让鼻子更挺,割成双眼皮看起来像是欧美混血后,月收入能到1万到2万元,整形之后的人气网红一个月甚至能带给其背后的经纪公司三四十万元的收入。”显然,在消费主义主导流行文化的时代,美貌在资本的操纵下成为“变现”利器。资本不仅定义了什么是流行,也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全新的审美标准,而大众文化的消费者亦在潜移默化中渐渐接受了类似于“双眼皮大眼睛白皮肤瓜子脸大胸瘦削长腿”为美的标尺。网红与资本的合谋表演,给予身体消费以当代的合法化展示,过度拔高容颜在个体生活中的意义,将容貌特质鼓吹为个体不可或缺的核心资产,更强化了大众对于感官文化的迷恋,也增加了整个社会过分重视外表美的浮躁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