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马兰一号能留种子吗?马兰1号,34

人气:150 ℃/2024-03-24 04:47:00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麦浪金黄,夏收忙。

近日,石家庄辛集市马兰农场的30亩“马兰1号”又出了名。该农场高产攻关田测产结果为822.75公斤/亩,这是河北省小麦亩产连续两年突破800公斤。

这样的产量,最高兴的是一位被晒得黑黑的古稀老人。

他,就是郭进考,“马兰1号”的培育者。

此刻,他那双经常盯着麦田的眸子,更亮了。

“我什么时候最享受?”“那就是在地里发现一棵好的单株,我呀,就往地头这么一坐,就盯着那株麦穗瞅啊,那个美……”

1951年,郭进考出生在河北省新乐市车固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代经历过灾荒,看到过父辈“一个汗珠摔八瓣”忙碌一年才分得几十斤小麦的窘迫。

“饥饿”的经历,让郭进考有了一个有关白面的梦想:白面馒头,管饱!

图片来源:河北共产党员融媒期刊

“饿出来的梦想特别有力量。”

这个梦想是郭进考的,也是那个时代的。

1973年,这个20出头的年轻人,背着铺盖卷来到当时全省成立最晚、条件很差的石家庄地区农科所。

当时,所里的全部家产只有一座旧楼和一片河滩地,小麦组的全部“设备”就是一把木尺和一台小天平。

“不是好农民,不配叫专家。”

那时的他,常常蹲坐在田垄边,望着麦地出神。

在这双眼睛看来,只有长上麦子、长好麦子,“让老百姓能天天吃上白面馒头”,一片土地才能显露出她的富饶。

好种子是好收成的关键。于是,郭进考开启了寻找“可以改变世界”那粒种子的历程,年复一年。

“老一辈科学家们七八十岁都坚持拿尺下田,做研究,这是育种人的良心和责任。”郭进考说。

终于,时间到了1990年,郭进考培育多年的“冀麦26”横空出世。

当时普通小麦亩产只有二三百公斤,而“冀麦26”在大面积种植条件下,亩产达到400多公斤,实现了小麦由中低产到中高产的跨越。

1991年,“冀麦26”将郭进考推上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

这也坚定了他不断攀登高峰的信心。“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粮食,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

第二个10年,“冀麦38号”将河北省小麦产量带入“亩产千斤”时代;

第三个10年,“石家庄8号”“石麦15号”实现了“一水保千斤”;

第四个10年,“马兰1号”来了!亩产超过800公斤!

“马兰1号”具备了节水、抗倒、抗寒、高产等特点,这也是郭进考一直寻找的“完美的金穗子”的样子,从麦海里淘到了“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啥叫“马兰”?

“这是第一个用辛集地名‘马兰’命名的小麦。”

马兰农场不知留下了多少郭进考的脚印,“马兰1号”在郭进考的呵护下,破土、成长、出穗,曾被称为“秘密武器”。

郭进考说:“育种就像培养孩子一样,今年是一年级,明年是二年级,再过几年又会上中学、大学,说不定还能考上清华北大,看着种子每天的变化,我特别快乐。”

如今,他的“孩子们”一个比一个优秀,都“大学毕业”了。

郭进考也成为了全国小麦专家组顾问、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有人喊郭进考“麦王”。他说:“我哪里是什么‘麦王’,我只甘做‘麦田守望者’。”

许多人说,70多岁的人了,该歇歇了,但郭进考不这么想,“我育种快50年了,只要还能动,我就要一直干下去。”

人生为一大事来,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一介农夫,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守望着一条路,也开辟了一条路。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转自:维明大街)

搜索更多有关“马兰一号能留种子吗?马兰1号,34”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