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一号能留种子吗?马兰1号,34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麦浪金黄,夏收忙。
近日,石家庄辛集市马兰农场的30亩“马兰1号”又出了名。该农场高产攻关田测产结果为822.75公斤/亩,这是河北省小麦亩产连续两年突破800公斤。
这样的产量,最高兴的是一位被晒得黑黑的古稀老人。
他,就是郭进考,“马兰1号”的培育者。
此刻,他那双经常盯着麦田的眸子,更亮了。
“我什么时候最享受?”“那就是在地里发现一棵好的单株,我呀,就往地头这么一坐,就盯着那株麦穗瞅啊,那个美……”
1951年,郭进考出生在河北省新乐市车固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时代经历过灾荒,看到过父辈“一个汗珠摔八瓣”忙碌一年才分得几十斤小麦的窘迫。
“饥饿”的经历,让郭进考有了一个有关白面的梦想:白面馒头,管饱!
图片来源:河北共产党员融媒期刊
“饿出来的梦想特别有力量。”
这个梦想是郭进考的,也是那个时代的。
1973年,这个20出头的年轻人,背着铺盖卷来到当时全省成立最晚、条件很差的石家庄地区农科所。
当时,所里的全部家产只有一座旧楼和一片河滩地,小麦组的全部“设备”就是一把木尺和一台小天平。
“不是好农民,不配叫专家。”
那时的他,常常蹲坐在田垄边,望着麦地出神。
在这双眼睛看来,只有长上麦子、长好麦子,“让老百姓能天天吃上白面馒头”,一片土地才能显露出她的富饶。
好种子是好收成的关键。于是,郭进考开启了寻找“可以改变世界”那粒种子的历程,年复一年。
“老一辈科学家们七八十岁都坚持拿尺下田,做研究,这是育种人的良心和责任。”郭进考说。
终于,时间到了1990年,郭进考培育多年的“冀麦26”横空出世。
当时普通小麦亩产只有二三百公斤,而“冀麦26”在大面积种植条件下,亩产达到400多公斤,实现了小麦由中低产到中高产的跨越。
1991年,“冀麦26”将郭进考推上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领奖台。
这也坚定了他不断攀登高峰的信心。“让每一滴水生产更多的粮食,让每一寸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
第二个10年,“冀麦38号”将河北省小麦产量带入“亩产千斤”时代;
第三个10年,“石家庄8号”“石麦15号”实现了“一水保千斤”;
第四个10年,“马兰1号”来了!亩产超过800公斤!
“马兰1号”具备了节水、抗倒、抗寒、高产等特点,这也是郭进考一直寻找的“完美的金穗子”的样子,从麦海里淘到了“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啥叫“马兰”?
“这是第一个用辛集地名‘马兰’命名的小麦。”
马兰农场不知留下了多少郭进考的脚印,“马兰1号”在郭进考的呵护下,破土、成长、出穗,曾被称为“秘密武器”。
郭进考说:“育种就像培养孩子一样,今年是一年级,明年是二年级,再过几年又会上中学、大学,说不定还能考上清华北大,看着种子每天的变化,我特别快乐。”
如今,他的“孩子们”一个比一个优秀,都“大学毕业”了。
郭进考也成为了全国小麦专家组顾问、河北省小麦育种首席专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200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
有人喊郭进考“麦王”。他说:“我哪里是什么‘麦王’,我只甘做‘麦田守望者’。”
许多人说,70多岁的人了,该歇歇了,但郭进考不这么想,“我育种快50年了,只要还能动,我就要一直干下去。”
人生为一大事来,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一介农夫,专注田畴,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守望着一条路,也开辟了一条路。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转自:维明大街)
推荐
- 1钟薛高雪糕为什么这么贵还有人买?五块钱以下的雪糕也冲上热搜108
- 2流浪猫凑近玻璃求抚摸后续 小哥哥在路边遇到一只流浪猫279
- 3狗狗经常吃维生素会怎么样?狗狗维生素不可超量喂食477
- 4瑞幸咖啡新出来的新品有什么?咖啡品牌也能整活看瑞幸如何玩转网络177
- 5养狗比熊是最好养的吗?养狗真的是太难了比熊天天都赖床343
- 6许佳琪同款短发齐刘海 许佳琪的一刀切倪妮的性感大背头355
- 7新手养猫两年要花费多少钱 那不如先来看看养猫每个月要花掉多少钱434
- 8dw手表哪一款比较好:我为什么买了这么多块DW314
- 9金毛小时候被遗弃,宁愿被饿成皮包骨吃垃圾214
- 10喵星人护起犊子来连主人都咬 家里的喵星人喜欢跷二郎爪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