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人与流浪狗的感人生活,我们给你讲讲3位独居老人和狗的故事
夏宝珍每天说话最多的对象是金头,她养的一条狗。夏宝珍82岁。25年前,老伴过世后,她的世界慢慢缩小。如今,几乎只剩下她自己和她的狗。外界对于她来说,只是一个物理性的存在,而几乎没有感情上的联系。
夏宝珍不爱出门和人说话,她的世界只剩下她自己和她的狗。
2016年,中国经营报社发布《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白皮书指出,“2015年末,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已经接近1亿人。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亟待社会养老补位。”
作为这“一亿分之一”,夏宝珍早为身后事做好了准备。“墓地,衣服,鞋子,都买好了,只差一个骨灰盒。”她说,82岁,生活早已经回归平静,“没有什么希望,也不惧怕死亡。金头当我的伴,很好的。”
孤独
在夏宝珍的世界,一天开始的标志不是东升的太阳,而是金头的叫声。金头是一只博美,叫声清脆。“汪汪汪”地催促夏宝珍起床,给它弄吃的。“像养了小娃娃一样。”
夏宝珍一生没有生孩子,只有一个60岁的养子。养子偶尔来看望夏宝珍,她生病的时候,养子也会来照顾她。只是,在夏宝珍看来,少了那股血缘关系,怎么都亲近不起来,“年纪都越来越大,还是各过各的好。”
夏宝珍不爱出门和人说话,她的世界只剩下她自己和她的狗。
20多年前,老伴过世。这对于夏宝珍来说,难过之外,更是一种解脱,“他活着的时候爱喝酒,一喝醉了就乱骂,有时候还打人。”夏宝珍拒绝再婚,“结一次婚都那么失败,还结第二次?”
养子看夏宝珍一个人孤单,就给她送来一条金毛狗。养了十多年,金毛狗老死了。夏宝珍难过,却没有掉一滴眼泪。“流眼泪有什么用?”
后来,她又养了金头。金头很听话,外出散步的时候,夏宝珍从来不用拴着它。无论它跑多远,都会回到她的脚边。
夏宝珍和金头住在一栋几十年的老房子里。房子有40多平米,昏暗潮湿,混合着狗的气味。夏宝珍几乎从不像其他邻居一样,坐在楼栋前跟人拉家常。“祸从口出,少说少惹祸。”
她只愿意跟金头说话。老伴过世后,她的世界就开始慢慢缩小。
金头生的狗宝宝,夏宝珍给它们扎上了小辫子。
金头懂她,会安慰她,冲她撒娇,还会跟她怄气。有一次,金头咬坏了她的东西,她训斥金头。金头就冲出家门,离家出走。夏宝珍悄悄跟在后面,没走多远就被金头发现了。金头没再往前走,在离夏宝珍50米的地方徘徊。夏宝珍叉着腰冲它喊,“你这个小东西,到底要不要回家? 不回家我走了。”她扭头往回返,没走两步,就听见金头嗒嗒的脚步声。她知道,它是最忠实最可靠的。
夏宝珍早为身后事做好了准备。她说,82岁,生活早已经回归平静,“没有什么希望,也不惧怕死亡。”
不久前,金头生了3只狗宝宝。每天,它们此起彼伏地吠叫。这成了夏宝珍80多岁沉寂生活里唯一的生机。
安稳
“嘴嘴”是一条土狗,叫起来浑厚嘹亮,这让杨永华感到安心。
与夏宝珍相比,独居的杨永华对于生活要有热情得多。杨永华82岁,20多年前,老伴过世之后她就一个人生活。她有四个儿女,帮他们带大了孙辈之后,她就一个人搬出来住。她不愿意跟儿女们生活在一起,“我身体还好得很,一个人生活,自在。”
杨永华胆子小,尤其是晚上,“一个人的时候,还是有点怕。”她于是养狗来帮她看家。她给狗取名嘴嘴,希望它吃得壮壮的。嘴嘴平时很安静,可只要听到陌生的脚步声,就会叫个不停。嘴嘴是一条土狗,叫起来浑厚嘹亮。这让杨永华感到安心。
前段时间,杨永华生病住院。一个星期没有回家,嘴嘴就趴在屋子的一个墙角绝食,“谁喂都不吃。”杨永华担心嘴嘴,只能白天治疗之后,回家喂了嘴嘴,再返回医院。就这样,“还是瘦了一大圈”,杨永华心疼地说。
杨永华的儿女也孝顺,每天轮流来看她。她住在一个老旧小区的独立平房里,房子虽只有十几个平方,但被她收拾得干干净净。老邻居们也喜欢来串门。冬天的时候,围着火炉烤火,夏天就在屋前的树荫下乘凉。她守着自己的小屋,嘴嘴趴在她脚边。对于她来说,生命中再没有哪个阶段,生活比现在更安稳的了。
杨永华的退休工资有五六千。每年到了年底,她只留出一些自己零用,大部分都分给儿女。她想得开,她觉得82岁,钱对她来说,是最没用的东西。
现在,她最大的担忧就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孙子,工作还没着落,每次见到他,都要问一问,“工作找到没?”
她也有点担心嘴嘴。嘴嘴七八岁了,算得上一条老狗了,她希望它能陪她久一点。
亲人
小狗球球是异乡人陈玉华在贵阳最大的陪伴。
小狗球球是异乡人陈玉华在贵阳最大的陪伴。陈玉华67岁,老家在山东。6年前,老伴过世,陈玉华一个人搬到贵阳投奔女儿。女儿家房子小,她不愿意跟他们挤,就一个人搬出来住。
球球其实是女儿养的狗。一开始,陈玉华并不愿意养狗。可女儿央求她,“就帮我照顾白天,晚上我就接回去。”陈玉华才同意。她知道,女儿名义上是让她照顾球球,可实际上是怕她孤单,让球球来陪她。
一开始,陈玉华和球球相处得并不融洽。见到她,球球就“汪汪汪”叫个不停。陈玉华有时候觉得很生气。但更多时候又觉得,球球的叫,让她在异乡一个人的家,热闹些。
陈玉华愿意出门交朋友,“每天在家里看电视,没意思。”她一口浓重的山东话。很多贵阳的邻居,刚认识她的时候,根本听不懂她在说什么。所以,刚来的那段时间,她又孤单,又懊恼。“有力气没地方使。”
这时候,还是球球安慰了她。她觉得有意思的是,球球能听懂她说话。“让它过来,它就过来。让它别叫了,它就不叫了。”
她有时候愿意抱着球球看电视。看到动情处,还跟它“讨论”剧情,“哎哟,这人挺可怜的,是不?”球球也会从鼻子里发出“呜呜”声表示赞同。
除了女儿一家,球球慢慢成为陈玉华在这个陌生城市的亲人。
现在,她跟邻居们都熟悉了,每天早上跟着附近的老年团散步。她满意这样的生活,“挺好的,没什么更多要求。”
文:记者 李盈
图:记者 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