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鸟类>正文

朱鹮真的是7只鸟后代吗?博士,代理鸟爸和他们的朱鹮宝宝

人气:176 ℃/2024-07-09 21:08:21

张振祥给朱鹮幼鸟喂食。

10天左右的雏鸟。

人工圈养的朱鹮成鸟。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5月22日,乐山市多个乡镇遭遇超过100毫米的强降雨,位于踏水镇的朱鹮人工繁育基地断电已有好几个小时。中午12点,幼鸟要进食了,但是从冰箱拿出的泥鳅浆还有点儿凉,不能直接喂食。

还好有备用发电机。张振祥烧了一壶水,用沸水把泥鳅浆温热。准备工作做完后,张振祥跟杨海琼上二楼吃午饭。午饭吃完,泥鳅浆也差不多温好了,两人戴上橡胶手套,把泥鳅浆给幼鸟挨个喂进嘴里。

计量称重、添加维生素、加热喂食,每次喂完耗时近两个小时。杨海琼调侃道:“我自己的儿子都没这么喂过。每天睁开眼睛就是一张张嗷嗷待哺的鸟嘴,做梦也是‘余音绕梁’。”

“代理鸟爸”杨海琼是浙江大学博士,专业是做*********的基因测试,来到四川,成了朱鹮保姆;张振祥是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堂堂的西北汉子,对于繁琐精细的喂养也已经驾轻就熟。

但“代理鸟爸”只是暂时任务,他们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亲鸟孵化、育雏;今年年底前,朱鹮有望接受野外放归的准备,在一些湿地广布、生态良好的地方,人们会再次看到朱鹮结对戏水、纵翔林间的蹁跹身影。

泥鳅浆。

人工繁育一炮打响首批“川籍”朱鹮顺利长大

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原本在四川广有分布,生态优良的河滩湿地、水稻田为其提供了鱼虾、泥鳅等丰富食物。

但由于环境破坏等多种原因,朱鹮一度被认为已在全球灭绝,直到在陕西省洋县找到“最后七只”。随后,经过成功的人工繁育,朱鹮的种群复壮、野外放归工作在河南、浙江等相继展开并取得可喜成果:朱鹮已由极度濒危转为濒危,和大熊猫一样(濒危转为易危),成为拯救最为成功的物种之一。

四川作为重要的原始分布区,如能成功引入并放归,将为朱鹮栖息地增添重要板块。四川不同的温湿度等生态条件,也为朱鹮研究提供更多对比数据。作为旗舰物种,它的生态区获得保护,也能为同样濒危的其它禽鸟改善生存环境。

2017年4—5月,引自河南等地的50多只人工圈养的朱鹮在乐山繁殖基地首次诞下朱鹮小宝宝。跟预期的一样,人工圈养的朱鹮因为巢筐不适宜等原因,既不会孵化,更不会育雏。所有蛋都拿到孵化器进行孵化,再由人工喂养,直到它们可以自己觅食。

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涉及方方面面,杨海琼在大学主攻基因测试。到了繁育基地,工作换成了接地气的“接生”“保育”。

所有蛋消毒、测尺寸之后再放进孵化器;有些蛋没受精,或者是弱胎,需要每天用LED照蛋器照一下。不受精的蛋会爆炸,污染孵化器,所以要及时挑出、取出来。小家伙终于出壳了,用碘伏给脐带消毒,一些脐带伤口明显的,要用云南白药帮助其快速结痂。在“代理鸟爸”的精心照顾下,首批孵化出的朱鹮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亲鸟孵化但不喂食“代理鸟爸”调配营养大餐

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有2对朱鹮父母自己孵化出4只小宝宝,这为野外放归提供了重要条件。

“毛色和精气神比孵化器孵出来的明显好很多,大鸟通过晾蛋,对蛋的温湿度有更合理的控制,会用嘴给雏鸟梳理毛发、移动身体等。”杨海琼介绍。遗憾的是,这些父母还没有喂食的意识,只是把雏鸟放在翅膀下面。如果等个一两天,雏鸟饿得脖子都抬不起的话,就算亲鸟回过神,也已经喂不进去了。

刚孵化出的小鸟,调控体温的能力很弱,先在32℃—37.5℃左右的保温箱住大概一周时间。体重从50克长到1000克的这段时间,大约40天,都由“代理鸟爸”喂食。张振祥介绍了营养餐配方——泥鳅打成肉糜,配上奶粉、蛋黄,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再将各种维生素片碾成粉末,加进去,放入冰箱随吃随取。为了防止维生素氧化、钝化而不能被吸收,喂食之前,要再加一道新兑的维生素矿物质营养液。刚从冰箱拿出来的肉糜要用开水暖一下,温度合适了,才能喂给雏鸟。几天的幼鸟每顿吃多少克食物,都用电子秤量化分配。

饭点到了,一直安静的幼鸟突然激动起来,还会用尖尖的嘴巴啄饲养员的手背、胳膊。“这是正常的索食行为,但还是挺疼的。”张振祥说。

40天后,“代理鸟爸”会把条件成熟的幼鸟带去室外的 “训练基地”,让它们学习自己采食。围着一盆水里的活泥鳅,幼鸟会试着先从盆里啄到地上,自己又实在饿得不行了,就会去吃已经死了的泥鳅。一周左右,能自己采食之后,就可以放到户外大网笼了,通过跟着成鸟模仿学习,它们很快就适应了圈养环境。

打架摔跤有风险改善圈舍培育“完美宝宝”

小鸟的成长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去年诞生的朱鹮宝宝们发生了三起因为争地盘而摔下横梁、导致骨折的“恶性事件”。

杨海琼从监控里看到有鸟躺在地上,通过回放录像找到了受伤原因,马上把它们送去乐山的宠物医院。但该医院经手的多是猫狗,没有治疗禽类的经验。先后有两只虽然用钢钉把骨头接上了,但伤口迟迟难以愈合,最后不治身亡。推测是因为感染发炎引起的。第三只通过截肢保住了性命,有条件的话就给它安装假肢。

“外伤是圈养朱鹮致死的首要原因。”杨海琼说道,他们吸取了很多经验教训:把笼子的容积扩大,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其打架争斗的概率;此外把以前的水泥地面改为沙土地,就算掉下来,也可以减少冲击力。

朱鹮本身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应激反应很剧烈。好不容易把脱臼等外伤给它处理好了,但一见到有人来,吓得上蹿下跳,结果伤口开裂。为此,他们只有把受伤朱鹮的眼睛蒙上,扣在一个空间有限的框子里,防止其剧烈运动,待到完全愈合再放回笼舍。

除了意外事故,“代理鸟爸”还为朱鹮的“颜值”犯愁。

去年的宝宝中有20只的外侧脚趾的关节是弯的,虽然不明显,也不影响正常生活,但渴求完美的处女座“鸟爸”总是觉得难以接受。杨海琼希望通过各个繁育基地之间的交流,尽快解决该问题,同时建立朱鹮人工繁育的标准,就如大熊猫、*********一样,提高繁育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年底前,峨眉山一处上万平方米的网笼有望投入使用,朱鹮在新的环境下将开展一系列野外放归的前期准备,饲养员提供草料,朱鹮要自己造巢等。这些是动物的本能,倒不是最担心的。最担心的是放归后,朱鹮能否采集到足够的食物,这取决于当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因素。

公众对鸟类的认知远低于哺乳类。杨海琼认为,其实四川除了大熊猫、金丝熊,还有山鹧鸪、绿尾虹雉等多种亟待得到妥善保护的珍稀濒危鸟类。希望朱鹮种群的复壮、放归也为这些鸟类保护提供可操作的经验,让公众更多关注、爱护这些天空的精灵。

链接

日前,在陕西召开的首届朱鹮国际论坛公布:全球朱鹮种群已突破3000只,朱鹮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被誉为鸟中“东方宝石”的朱鹮深受中日韩等东北亚国家人民喜爱。1981年5月23日,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陕西洋县姚家沟村被发现。为拯救这一濒危物种,朱鹮保护工作者开展了朱鹮环志标识、种群谱系、人工繁育、代孵代养、野化放飞等工作。目前,陕西省境内朱鹮种群达到2500余只,栖息地面积扩大到1.4万多平方公里。

1998年,在日本本土朱鹮无法繁育濒临灭绝的困境下,中国向日本赠予一对朱鹮,使朱鹮得以在日本延续。此后,日本采取了自然环境整治、宣传朱鹮保护等行动,保护机构进行了朱鹮繁育和野化放飞等研究,使日本朱鹮种群达到500只左右,并重建了野外种群。

韩国庆尚南道昌宁郡是韩国的“朱鹮之乡”,在接受中国赠予的4只朱鹮后,这里繁育出309只朱鹮。昌宁郡副郡守张顺天说,目前韩国正在进行朱鹮野化放飞实验,积极打造适合朱鹮野外生存的自然环境,计划明年实施放飞。 据新华社

搜索更多有关“朱鹮真的是7只鸟后代吗?博士,代理鸟爸和他们的朱鹮宝宝”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