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真正的女性主义是敢于面对自己的 温柔的批判与强悍的颠覆

人气:182 ℃/2023-12-01 11:26:11

“女性主义” 一词大约是在1910年进入英语词汇的,从各种有关辞典、百科全书、著作和论文的相关定义和解释来看,它既特指19世纪和20世纪试图消除妇女受限制状况的女权运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被理解为解放所有妇女的政治和实践,乃至一种寻求世界重组的运动;同时它也指关于性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的主张和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被进一步理解为一种思想的方式和分析的方式,乃至一种新的世界观。

女权运动浪潮

女权宣言:妇女们,觉醒吧

女权运动的历史在英国可追溯到17世纪的女性主义者玛丽•阿斯特尔(Mary Astell),她针对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工厂内的性别分工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主张,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激进也最系统的女性主义者。在欧洲大陆,女权运动可以追溯到法国大革命时期。当时,法国出现了一些妇女俱乐部,其成员要求获得教育权和就业权。著名妇女活动家玛丽•古兹(Marie Gouze)代表她的俱乐部发表了第一个“女权宣言”,主张女性获得与男性同等的自由平等权利。1792年,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 发表《女权辩护》一书,为争取女性的教育权和社会平等而呼吁,被称为“妇女运动的鼻祖”,其著作也不断被再版。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制造的

现代意义上的女权运动主要指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两次大的妇女运动浪潮。其中,第一次浪潮始于19世纪末左右,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顶峰,到20世纪20年代逐渐消退。这一时期的妇女除要求改善她们在教育、就业和家庭中的地位之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争取参政权。其中,新西兰、澳大利亚、芬兰、美国和英国的妇女先后在此阶段争取到了选举权。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反战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和学生运动创造的政治氛围中,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最早兴起于此。这次浪潮一直持续到80年代,规模宏大,波及各主要发达国家。到70年代末,仅英国就有9000多个妇女协会,美国和加拿大也有许多妇女组织。与第一次浪潮相比,这一时期的运动除了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继续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之外,更寻求在思想和理论层面的突破,波伏娃的《第二性》和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成为这一时期女权运动的指导性文献,“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制造的”、“个人的就是政治的”、“女性的特质是世界的唯一希望所在”等主张成为其时女权运动者的主导口号。尤为重要的是,这次运动浪潮还为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沃土,各个流派的女性主义理论竞相争辉,成为这次浪潮的鲜明特色。

在很大程度上,第一次女权运动浪潮的理论依据源于自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就开始倡导的"天赋人权"的自由主义思想,它强调的是女性作为“人”生来所应获得的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主张在现有社会体制结构内部进行改良,以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则开始关注两性之间的种种差异,并且认为这种差异是造成性别不平等的原因,强调性别多的是社会文化的范畴,看到了整个社会的父权制是女性受压迫的深层根源,甚至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强调女性的经验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可以说,无论是在理论深度上还是社会影响上,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都比第一次女性运动浪潮更为激进和深远。

不是女性出了问题,而是科学出了问题

近10余年来,随着女权运动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女性主义者更为广泛地致力于让女性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里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权利的同时,更为强调实现“差异的平等”,关注不同种族、不同阶级的妇女的权利。需要说明的是,国内外有些学者常常将在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及其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女性主义,尤其是黑人女性主义和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称为第三次女权运动浪潮。我们在此不具体细分或明确界定哪些运动实践和学术工作属于 “第三次浪潮女性主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探讨女性主义科学史的发展脉络与理论变迁时,论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女性主义学术的基本变化及其对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所产生的影响。

在女权运动浪潮中,人们为妇女争取受教育权、就业权,其中一些直接涉及对自然科学领域妇女受歧视状况的考察和关注,要求提高妇女在科学领域的地位。例如,最初引起女性主义学者关注的便是自然科学领域存在的种种“性别差异”,其最突出的表现是科学界的性别结构分层现象,主要表现为男女科学家在科学领域所占比例的差别,以及他们/她们在科学共同体中不同位置、不同层次上所占比例的变化。职称头衔越高,女性所占比例越小,形成以男性为顶端,女性为底层的金字塔形结构,这在科学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此外, 女性在获得科研经费,争取职称头衔,参与科学管理与决策等方面也面临“玻璃天花板”,很难与男性平起平坐。也为此,整体而言,女性在科学共同体中的成就和声望远不能与男性相比。在女权运动的背景中,女性主义学者对科学界性别差异的分析视角发生了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突破了传统的生物决定论解释模式,认为不是女性的生理结构导致其天生不适合从事科学,不是女性出了问题,而是科学出了问题,是科学的体制结构把女性系统地排斥在该领域之外。

女性主义理论思潮

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是女性主义理论思潮的兴起。尽管从某种程度上看,很多女性主义学者拒绝被贴标签。但正因为女性主义理论并非铁板一块,在其内部各种思想和观点林立,有时甚至相互冲突。

一般而言,女性主义理论流派主要包括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和社会性别女性主义、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生态女性主义和多元文化与全球女性主义等多个流派。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旨在父权制的内部进行改良,要求公平的游戏规则,并提出相应的性别平等改良措施,为妇女争取平等的教育权等。其代表人物有沃斯通克拉夫特、米尔(J. S. Mill)、弗里丹、霍尔茨曼(E. Holtzman) 等。

从理论上看,这一流派的最大不足在于没有对父权制体系和结构本身提出批判,是在既有的框架内寻求解决性别平等问题的路径。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我们也不能因此完全否定他们积极推行的一些性别平等项目计划和促进性别平等的相关政策举措的现实意义。

激进女性主义

与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不同,激进女性主义认识到父权制是女性在各个领域受歧视的根源,主张彻底铲除父权制,从法律、政治结构和社会文化制度出发进行变革。

其中,因对性和生育等问题的看法存在差异,激进女性主义内部又进一步分化为激进自由派和激进文化派。前者提出雌雄同体的观念,许可自恋、同性恋和异性恋,主张使用生育控制技术,代表人物有米利特和费尔斯通(S. Firestone);后者则反对雌雄同体和异性恋,不赞同节育,认为生育是妇女的优势,代表人物为弗伦奇(M. French)和戴利(M. Daly)。这一流派较多关注生物科学和生育技术领域的社会性别问题,尤其产生很多技术史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则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财产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主张妇女出去工作或家务劳动必须支付工资。代表人物有本斯顿 (M. Benston)、科斯特(M. D. Costa)、詹姆斯(S. James)、伯格曼(B. Bergmann)和乐帕第(C. Lopate)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则认为资本主义和父权制都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强调多种因素的统一性和综合性对妇女造成的压迫。代表人物有米切尔(J. Mitchell)、杨(I. Young)和贾格尔(A. Jag- gar) 等。

这两个流派的学术思路和基本观点对女性主义科学史尤其是技术史的研究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很多女性主义技术史学者例如瓦克曼(Judy Wajcman)声称自己的研究最初就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过程理论的影响。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和社会性别女性主义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关注女性的性角色,并以俄狄浦斯情结为主要研究内容,来说明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身份的认同过程。代表人物有阿德勒(A. Ad- ler)、霍尔内(K. Horney)、丁内斯坦(D. Dinnerstein)和乔多罗(N. Chodorow)等。

社会性别女性主义则注重探讨与女性气质有关的美德和价值问题,认为女性气质是妇女的福音而非负担。代表人物有吉列根(C. Gelli- gan)和诺丁斯(N. Noddings)等。这两个流派在科学元勘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关注科学参与社会性别身份建构的方式,以及对科学技术与两性气质之间关系的探讨。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她的“他者性”,女性只有像男人一样超越所有那些限定她存在的定义、标签和本质,才能成为她想成为的人。代表人物为波伏娃。

后现代女性主义则认为“他者性”存在变化和差异,女性因此不等待被定义和僵化,她们代表了自由的精神,能跳出传统主导文化强加于所有人的规范、价值和实践。代表人物有西苏(H. Cixous)、伊丽格瑞(L. Irigaray)和克里斯蒂娃(J. Kristeva)等。这两个流派在科学元勘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进一步解构了本质主义性别观和普遍主义科学观。

多元文化和全球女性主义

多元文化和全球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的身份是破碎的,破碎的原因除了社会性别根源,还有文化、民族、种族等因素存在,殖民者将人为建构的自我概念系统灌输给被殖民者,损害了他们原有的积极自我。代表人物有斯佩尔曼(E. Spelman)、胡克斯(B. Hooks)、沃克(A. Walker)、本奇(C. Bunch)、摩 根(R. Morgan)和米斯(M. Mies)等。

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则更为强调“联系”, 认为避免自我毁灭的唯一方式在于加强我们之间以及我们与自然世界之间的联系。其内部又分化为自然或文化的生态女性主义、精神的生态女性主义、社会建构的生态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等多个分支。代表人物有格里芬(S. Griffin)、沃伦(K. J. Warren)、麦茜特和席瓦 (V. Shiva)等。

这两大流派在科学元勘中的贡献主要在于对科学的情境性特征和地方性知识概念的重视与强调,以及对后殖民主义视角的整合等。

到目前为止,女性主义理论尚未定型。从总体看,一个最重要的方向是在肯定社会性别分析范畴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日益关注女性主体身份的多重性与复杂性,注意社会性别与阶级、种族等方面的交互作用。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学者认为,将追求多样性和差异的压力与追求整体性和同一性的压力协调在一起,是目前女性主义面临的最大挑战。

但是,尽管女性主义理论思潮流派纷呈,这些流派分别是从各自的学科与环境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不同的性别问题,同时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还存在激烈的内部冲突,但它们之间仍然具有诸多共同点,正是这些共同点构成了作为一个整体的女性主义学术的基本特征。

首先,从基本术语上来看,“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男性气质”、“女性气质”、“二元对立”、“父权制”、“多样 性与同一性”等是所有女性主义学术研究都在争论的重要概念,其中“社会性别”更是成为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基本范畴。

其次,女性主义理论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具体追求,但女性主义学术的最终目标仍在于实现本领域里的性别平等。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本领域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恢复并弘扬被贬低和忽视的女性价值,挑战各领域的制度框架,建立女性主义的认知模式、文化图式和方法论,从而变革本领域的性别不平等状况,为女权运动实践服务,为实现妇女的真正解放服务,这些构成了女性主义学术的基本目标。

女性主义学者从不讳言其学术所内含的政治意涵与目标,这一点既构成我们考察任何领域的女性主义研究的基本背景,同时更是女性主义学术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所在。作为女权运动浪潮和女性主义理论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女性主义的科学批判和科学史研究同样也共享这些基本的女性主义学术概念和学术目标。

本文摘编自《女性主义科学编史学研究》(章梅芳著),标题和内容有调整。科学创造未来,人文温暖世界。在科技引领发展的时代,与您共同关注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前沿与科学传播,关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人文在线,创造有价值的阅读!欢迎关注、点赞、留言、转发、参与赠书活动,联系邮箱:kxrw@mail.sciencep.com。

今日图书推荐

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它运用独特的社会性别视角关注了被传统科学史所忽略的“科学与性别”议题,历经40余年的发展,已曾为科学史领域新颖而极具潜力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书从科学编史学的角度出发,较为系统地考察并梳理了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兴起与发展的学术背景和基本脉络;探讨了不同时期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编史实践;揭示了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方法论特征;总结和讨论了女性主义科学编史纲领的基本内涵;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女性主义科学编史纲领的独特性及其在西方科学史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对女性主义科学编史纲领的学术困境与当下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了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对本土化探索问题的思考。此外,还对西方女性主义技术理论和技术室发展的基本脉络及其案例工作做了专门的分析和总结。

搜索更多有关“真正的女性主义是敢于面对自己的 温柔的批判与强悍的颠覆”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