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闲桂花落夜静时,花满院,书满墙退休一日又何妨
我总是抱怨雨花姐缺乏捕捉美的意识,日子过得太糙,最近一件事,却令人刮目相看。她默默挑选了平日在书舍拍的照片,做成明信片,摆在书架上,并不曾与任何人提起。某日,偶然发现,惊喜又感动,一张一张,仿佛闪着光。有我拍的,末末拍的,雨花姐自己拍的,原来,比起摄影技术,那一刻出现在眼中的美,更动人。
三年,院子里开过很多花,书架边停留过很多人,这里发生过很多美好的相遇。三年,有时忙碌到没时间吃饭睡觉,有时住客少到令人心里发慌,有时因为不懂经营之道而生出退缩之意……看到这些照片时,忽然得到温柔的力量——原来,一直坚持生活的理想,原本就是理想的生活。
泗井巷34号,不只是个门牌。
泗井巷34号,是书舍的地址。当初,设计师老庄,做了这块金属板的大牌子,没有挂出来,而是扔在了院子里。他说:这是时间的作品,要等到生了锈,才完成。过了几个月,这块特别的门牌才上墙;过了三年,它的颜色渐渐变得厚重。就像我们所经营的一切,都在时间中,变得丰盈。原本没有栅栏门,原本没有喜鹊铜铃,原本没有门前的牵牛花和月季,原本没有照亮这一切的灯盏……改变渐渐发生,如同生活在时间中的脚步。
清晨六点的微光,足以照亮一方小院。
要为客人准备早餐,值班的人必须早起,有时,天未完全亮,就开始煮粥、打豆浆……我原本的生物钟适应晚睡晚起,因为这样的契机,看见了不一样的风景:夏日的水缸,开出第一朵荷花,桂花树上小鸟叽叽喳喳不停,老爷爷在树下喝茶,小女孩坐在竹椅子上看书,蚂蚁在搬运食物,阳光从温柔到灿烂……一切安安静静,却又生机勃勃。平日被错过的,在凌晨六点的院子里,被捡起。
读到一本好书,就像经历一次倾心的旅行。
记得那日,我和雨花姐说:拍点有意思的照片吧。她琢磨半日,发来这张。真是令人喜欢。我遇过很多来苏州旅行的人,因为拿起一本书,而放弃了原本要去的景点,半日窝在沙发上或者房间里,享受与自己相处的时间。“这本书好适合我此刻的心境。”“这里的书真特别。”“我要买回去,记住这一天”……我会把书送给这样的人,告诉他或者她:这些书别的书店也能买到,是因为你终于有时间坐下来读它,它才变得特别。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被遗忘的星空。
书舍有客房叫“星空”,我喜欢它,因为喜欢幾米的《星空》。把一本书变成一个房间,是最初的愿望被实现。住客们喜欢它,是因为那盏神奇的星星灯。介绍房间时,我会先拉上窗帘,关掉灯,放出满天星星,等待他们的惊叹和欢呼。孩子们真开心,抬着头唱“一闪一闪亮晶晶。”妈妈们的回忆被唤醒,开始告诉孩子自己小时候看过的星星,以及星空下的纯真和淘气。他们离开时约定,要去山里或者海边,寻找被遗忘的星空。
“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末末是90后的苏州女孩子,在书舍工作。她很少见到雪,那日拍下的这张照片,仿佛能看见她上扬的嘴角。夜里的雪,第二天的晴空里,依旧没有化,老屋顶的砖瓦,因为黑白分明,更加好看了。那天,还有一只白猫慵懒地走在上面,那天,还有两只鸟在中间停留,那天,还有客人在院子里堆了小小的雪人,那天,我想起了木心的诗句,以及白雪皑皑的童年。这一方江南,这一刻冬日,真是暖极了。
这一面书墙,多少次出现在梦里。
“理想的房子,应该有一整面的书墙。”我听过很多人这么说,包括我自己。最初的空间设计,首先确定的就是这个。后来,来的人必定会坐在这儿拍照;后来,很多作家坐在这儿签书;后来,每天早上有人坐在这儿吃早餐;后来,我们常常在这儿喝茶、喝酒、读书、聊天;后来,孩子们在这儿上绘本课……这面墙,这些书,见证了多少故事,多少改变,多少可能,难以说清。但它就是我闭上眼睛,能看见的“书舍”的样子,梦想的样子。
我们都在通往春天的路上。
那天是除夕,也是立春,独自在书舍等雨花姐吃完年夜饭来替班,也守候客人们回来。这样坐着,这样望着,心里真安静。不知不觉的三年,看庭前花开花落,看朋友来来往往,看书舍一日比一日更像个家。那天,想起很多来过的人。在婚姻中恋爱的中年夫妻,每年来住三次的福建大叔,常常带朋友来弹琴唱歌的上海老师,一拿起书就再也不肯移动半步的很多小孩……想着他们的样子,就看见了春天。
常听人说:“等我退休,要找个院子,浇花喂鱼,闲散度日。”“等我退休,一个人写字画画,和朋友弹琴下棋。”“等我退休了,要开间小书店,招呼喜欢的人。”“等我退休,要去所有想去的地方,不着急,慢慢逛。”“等我退休了,要活得像自己。”……我很想告诉他们,来书舍吧,过你想象中退休的生活,一日也好。
你会发现,有些事,不必等。有些梦,不太远。有些美好,就在身边。
(来源:慢书房,仅限于非商业性信息传递之用。如有侵犯您正当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删除,并致以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