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为何不传位自己的兄弟:宋仁宗是怎样的一个人
皇帝是我国古代权势和地位象征,在“君权神授”的理论中,他们被认为是受上天的委派治理凡间,享有绝对的权威。有些皇帝的随心所欲,忽视民间疾苦,一心为自己营建华美的宫室、建造宏伟的工程。还有很多好大喜功的皇帝会举全国之力劳师远征,不顾及百姓的生活是否安定祥和、国家运行是否稳定有序。
但在众多的帝王中,心系黎明百姓的仁君还是有的。举例来说,作为"昭宣中兴"缔造者之一的刘病己,也就是汉宣帝刘询,他还在襁褓之中便因为巫蛊之祸受到牵连。但他因祸得福,得以在民间游历走访,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经验。继位后,他关心百姓、发展生产、减轻徭役,终成一代明君。
除了刘询外,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位被誉为"最仁慈"的皇帝,他仁慈到连敌国皇帝都对他十分尊敬。
大中祥符三年(1010),赵受益出生在开封府宫城中。他本是宋真宗与李宸妃所生之子,但当时真宗想立美人刘氏为皇后。而刘氏无子,缺乏立后的资本,所以真宗便对外声称赵受益是刘氏所生。这个事件后被民间改编成故事,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狸猫换太子”。
给刘氏当儿子后,刘氏成了皇后,赵受益也就成了嫡子。
根据《宋史》记载,赵受益从小就“天性仁孝宽裕,喜愠不形于色”。可见,他后来被冠以仁慈之名,和其性格中的善良是有很大关系的。
尽管只是宋真宗的第六个孩子,但真宗前五子无一例外全部夭折,再加上赵受益为人聪明善良,所以真宗便在天禧二年(1018)时将其封为了皇太子,赐名为赵祯。
乾兴元年(1022),因为父亲的去世,年仅十三岁的赵祯登上帝位,他就是后人所赞美的著名君主宋仁宗。
因为太过年幼,仁宗名义上的母后刘氏代为执政了长达十一年之久。而仁宗则是在这十一年里努力学习治国理政的相关知识,努力当好大宋的第四任国君。
明道二年(1033),刘氏去世,仁宗很快接过大权,开始了自己对天下的治理。
据相关的资料记载:
"当是时,上数以天下事责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
可见,宋仁宗是一位有着家国情怀和责任感,想要有所作为的杰出君主。对于宋仁宗的励精图治,从他执政时起用范仲淹、欧阳修、蔡襄、富弼、狄青、包拯等名臣就可见一斑。
此外,宋仁宗最被人推崇的还是“仁”,他在位时促成与西夏的"庆历和议",也与北方的辽国维持着相当和谐的关系。
我们知道,"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它标志着北宋经济的繁荣。而它也正是在宋仁宗年间产生和发行的,从这也可以看出宋仁宗在经济发展方面也有所建树。
而这,也和宋朝当时对外保持和平共处局面的战略离不开。
尽管身为元人,但《宋史》的主编撰脱脱对宋仁宗不吝赞美之词。他评价仁宗道:
"仁宗恭俭仁恕,出于天性,一遇水旱,或密祷禁庭,或跣立殿下……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
除了废除刑罚、从宽理政,宋仁宗的仁慈还体现在对敌国上。
辽国与宋乃是世仇,辽国仰仗强大的战斗力时常南下掠夺,而宋朝则依靠雄厚的财力用"岁币"换取和平。等到仁宗即位,他增加了岁币的数量,用以安抚和增进两国的友好关系。
表面上看增加了支出,实际上节省了一大笔军费,还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往来。
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把宋仁宗视为偶像的耶律洪基,也就是辽道宗。
传说,耶律洪基年轻时想要一睹宋朝到底是什么样子,便混进使团面见宋仁宗。仁宗对使者们的优待和关照让他感受到了中原大国的气度和风范,于是回国后他便十分亲宋。
在陆游的笔记里,也有关于耶律洪基创作“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佳句的记载。
后来,宋仁宗去世,耶律洪基得知消息后哭着抓住宋朝来使的手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紧接着,他以祭祖的规格为仁宗造了衣冠冢,并要求辽人"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寿昌七年(1101),耶律洪基病逝,临终前他还告诫孙子道:"南朝通好岁久,汝性刚,切勿生事。"
可见,耶律洪基是多么尊重宋仁宗及其努力一生换来的和平局面。
(古今事特邀作者文踪旅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