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关于流浪动物救助的内容:赞,推动流浪动物救助

人气:189 ℃/2025-02-17 11:36:44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方案》首次提出,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标准》明确,将动物救助列入中小学生服务性劳动,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

具体有哪些要求?

一起来了解下!

动物救助如何开展

《标准》明确提到“为公共图书馆、科技馆、纪念馆、植物园、动物园、流浪动物救助站等公共空间与社会机构提供服务性劳动,以自己的实际劳动参与社会公共空间建设”。在服务性劳动中设置流浪动物救助,旨在为学生营造用实际行动关爱动物的机会,切实加强青少年尊重生命教育,培养健康的心理意识和理念,丰富了我国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部分,对于未成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重大的意义。

为什么增加动物救助?

近年来,短视频平台兴起,在网络上传播甚至营销虐猫虐狗视频、图片的现象愈加猖狂,而施虐者、观看者、模仿者绝大多数是青少年,且有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城市创文等活动的开展,各地包括学校在内发生的各种公开或隐蔽场合的动物虐待虐杀,以及用暴打、驾车辗轧等各种各样残忍手段杀虐犬猫等小动物的恶行,让成长在其中的儿童及青年耳闻目睹,形成另类“校园暴力”。

上述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生命教育相对薄弱,这方面教育的缺失对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具有诱发作用,是其他教育很难消除的。人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人与动物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青少年很有必要获得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的滋养,树立起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和理念,不但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教育,进而上升到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

本次调整作为迈出尊重生命教育的第一步,

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其背后离不开一直默默推动的人员。

全国两会上的不间断呼吁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会长赵皖平作为这一政策主要推动者,一直扎根于农场动物福利事业,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不断呼吁社会关爱动物,反虐待动物,在基础教育中落实生命教育。

2022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提交了《关于将关爱动物主题的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的建议》。他指出,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偏少,中小学教育缺乏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内容,有些学生的生命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同情心。近年来,时有发生未成年人参与虐待动物的事件见诸报端,且越来越低龄化。

2021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所有动物类公益损害案纳入公益诉讼受案范围;建议将虐待动物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

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联名三十余位代表提交了一份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的议案。

2019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两会提案:建议建立《伴侣动物保护和管理法》,希望推动我国在猫、狗等伴侣动物保护方面的工作。同年,赵皖平出席第三届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大会并签署《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北京共识》。

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农场动物福利法纳入立法计划,尽快制定农场动物福利法,为农场动物提供福利,采用人道的饲养方式,让动物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实现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必将对保障生产优质、安全产品,满足人类享受更加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发挥积极作用。

2017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牵头联合近50位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交法律议案,建议设立《农场动物福利保护法》,从养殖业的角度希望解决动物福利的问题。

搜索更多有关“关于流浪动物救助的内容:赞,推动流浪动物救助”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