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大学生与抑郁症:失眠,不想和人交流大学生抑郁症发病逐年攀升

人气:489 ℃/2024-05-26 03:15:31

​“

如果那些被心理疾病压垮的年轻人,迎面而来的不是疏导而是指责,他们还能找到更好的出口吗?

#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 热搜话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目前话题阅读量已过3亿。

有近30万用户参与了中国青年报官方微博发起的“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你觉得自己有抑郁倾向吗?”投票

。结果显示:有18万人表示曾有过轻微的情绪低落,8.1万人觉得自己有抑郁症,而且情况很严重。

专家表示:持续的情绪低落、对于和朋友同学聚餐或参加社团活动的兴趣明显降低、不想跟别人交流、默默流泪……这些从表面上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丧”情绪,叠加起来可能说明已经有了抑郁情绪,甚至是抑郁症。

抑郁症已成高校学生“隐形杀手”

简单搜索下“大学生、坠楼”等关键词,不难发现这类事件屡见不鲜。

这些新闻的背后,都是一条条逝去的鲜活生命。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抑郁症是造成青少年疾病负担的第三大主要原因,尤其是当抑郁症长期存在,程度达中度或重度时,可能构成严重的健康问题:患者深感痛苦,工作、学习及家庭功能也受到损害,近些年因为抑郁症而休学甚至退学的例子越来越多。

极端情况下抑郁可导致自杀,自杀每年夺走近80万人的生命,已成为15-29岁年龄段个体的第二大死因。

女大学生人前笑眯眯 人后想自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20岁至30岁的人群精神压力最高,他们成为各年龄段压力之首。我国抑郁症患者也出现越来越年轻化的现象。

24岁的小林是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的学生,是校园里公认的佼佼者。在他人眼中,她不仅学习好、性格开朗、爱笑,而且为人热情,她的父母总以她为傲。一天,老师突然致电小林父母说“小林割脉自杀了”。他们非常诧异,直到赶到学校,才相信这是真的。他们带着小林去做心理咨询,医生诊断小林得了抑郁症,还开了药。当时,为了让小林好起来,父母给她办了休学手续。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林才又变得开朗起来,并重回校园。

谁料,好景不长。小林才回到学校上学两个月,学校老师再次打电话说,她白天都笑容满面,晚上就跟变个人似的,有时跑到天台上一个人发呆、哭泣。她要睡觉时情绪很差,会持续哭半个小时,并跟舍友说活着没意思,想跳楼自杀。

听了老师的话,小林父母辞掉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陪伴小林。起先,小林情绪稳定,可不到一个月,病情再次发作,总要自杀。为了防止小林轻生,父母不再让她上学,带着她四处求医。三年来,两人时刻提防女儿轻生,每天都吃不下饭,睡不安稳,长期的紧张焦虑让他们满头白发,四十几岁的人看上去像六十好几的人。

小林的主治医生表示:大部分抑郁症患者表现为持续悲伤、闷闷不乐,小林的病症,称为“微笑抑郁症”。“微笑抑郁症”属于隐匿性抑郁症。其患者在外人看来性格开朗,甚至比别人人际交往能力更强,而内心却独自承受悲伤。

心痛:来自抑郁症大学生的自白!

也许有人觉得这些只是个例。然而事实上,在高校学生中,这样的事例并非罕见。

就读于北京海淀某知名大学的文科专业的小鱼,从硕士确诊为抑郁症至博士毕业前夕,犯了三次病。最近一次在写作博士论文期间,论文和就业的双重压力下,小鱼连续失眠几个月,身体状态也越来越差。

“注意力下降,记不住东西,根本就写不下去。吃过数十种抗抑郁的药,忍受过恶心无力、浑身酸痛的副作用,这些和抑郁本身的症状混在一起,生不如死。”

长沙某大学大三学生小禾,也是一名抑郁症的受害者。2016年,小禾从怀化来到长沙,充满期待地踏入大学校园。不料,因环境适应、学习压力等问题,半个学期后,她开始经常情绪低落,敏感多疑,时常一个人偷偷哭。

“当时我感觉班里的同学都在孤立我,在背后说我坏话,感觉自己前途黑暗,甚至有想死的念头。”小禾回忆道。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经受抑郁症带来的困扰。

来听听饱受抑郁症折磨同学的心声:

  • 因为抑郁症我辍学了,但是我不能告诉我父母,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 每个人都告诉我大学生活很美好。已经一个月了,我觉得自己更抑郁了。
  • 我讨厌学校里的社交,这令我抓狂。待在宿舍只会让我抑郁加重。
  • 我还在上学但是我感觉非常有压力。我不知道怎么面对这个世界。
  • 我在学校,但是我很想家。当我想到我的家人时我就感觉很抑郁。
  • 抑郁症使我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我很害怕我会失败但是我真的做不到。
  • 带着严重的抑郁症上大学是我生命中最艰难的挑战。

1/4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

为何本应该是充满青春活力的象牙塔内,却频频发生这样的悲剧呢?大学生的抑郁都是从哪里来的?

专家表示:1/4的中国大学生承认有过抑郁症状,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三年级是抑郁症的高发期。

而学业、人际、恋爱、家庭以及就业压力等成为大学生抑郁症的诱发因素。

一旦他来到开阔地带,他就既不知道他想做什么,也不知道他应该做什么。那么是因为对象众多而分心,还是被这些对象的高大和尊严所吓到,其实都是一回事。——歌德

就如歌德所说,学生们迈过高考这道坎,走进大学,不再把目光仅仅放在单纯的分数上,失去了参照物,大家就开始为了适应变化而感到迷茫、焦虑、失落。

台湾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所教授游金潾表示,大一要从依赖阶段走向独立阶段,探索自己要走向何方的时候,会迷茫、会困惑;大三要面对人生的重新选择,有可能埋怨专业选的不对,或者担心以后的读研和工作,焦虑更多。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王艺明也表示:“刚入学的和快毕业的学生患病多。”他还表示,环境的压力是一个诱因,而首次发病的抑郁症病人半数以上还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如人际交往压力、感情问题等等。

心理感冒也要看医生

除了承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抑郁症患者还要面对他人的偏见和误会。

这样的现象并不只出现在中国。在新加坡,国家人均GDP上升至世界前列后出生的孩子,被称为“草莓一族”。因为在长辈眼里,新一代的这些年轻人,多要被护着、捧着、娇生惯养着,才能够生存。

在日本,战后经济全面复苏,社会福利完善化、竞争压力减小的平成年代里出生的孩子,被称为“宽松世代”。在老一辈看来,新一代的年轻人不抗造,一绷紧就断。

无法换位思考、对自己无法理解的苦难嗤之以鼻,许多人对于抑郁症的认知便是如此。

王艺明表示:大学生抑郁症的表现形式在非专业人士眼里,与思想品德、个性、人格问题相混淆。对专科医生来说,这些症状恰恰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在高校内建立大学生抑郁症筛查机制十分必要。”必须要打消学生的“病耻感”,让患病学生摆脱既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状态又越来越不好的情况。

游金潾说,对抑郁症正确的认识应该是一场“心理的感冒”,感冒就要看医生,可能要吃药,这很正常,“这种感冒一定要去看,如果不看可能会产生并发症”。游金潾认为,要通过更多宣传让大学生群体对自己的疾病有一种认识,拿掉传统认知中的标签,让学生在更宽松的环境中多一些主动求助,不要等要引发更深的创伤时才暴露出来。

面对抑郁,我们能做些什么?

如果你是感到抑郁的其中一员:

最关键一点是不要执拗于心结,无需钻牛角尖。

在行动上,一定要真实的对待自己,想哭就放声的哭,想笑就大声笑,去宣泄,去释放,别把自己封闭起来。

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的朋友:

1.就算你不能理解他抑郁的情绪,那也不要给予************:

“你怎么想得那么阴暗,就不能乐观一点吗?”

“抑郁的人才不会说自己得了抑郁症。”

“你想多了,抑郁症肯定不是你这样的…”

……

试着静静聆听他们的话,不要逼问,简单的陪伴也足够了。

2.美国密歇根大学精神病学系主任格雷格里·达拉克曾经建议那些想要帮助抑郁症患者的人说以下的五句话:

“我会在这里等你。”

“你不是孤独的。”

“这不是你的错。”

“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吗?”

“那你有什么想法?”

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它给很多人带来巨大的痛苦、造成很多悲剧,是大多数人闻风丧胆的“黑狗”;但是只要一点点小小行动,就能拯救“不开心”的情绪,拯救那些被黑狗缠身的人。

我们要相信:Everything will be ok。

综合自:福州新闻网、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

编辑:晓静

搜索更多有关“大学生与抑郁症:失眠,不想和人交流大学生抑郁症发病逐年攀升”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