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人类为什么会那么喜爱宠物?去,人类中心理念的宠物视点

人气:335 ℃/2024-02-28 01:47:28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这句话对于美国人来说是镌刻进他们一生里的生命经验,在美国,父母通常会在孩子的幼年时期,领养一只狗作为伙伴陪伴孩子成长,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而通常在孩子长大后,陪伴他们孩童时期的“狗朋友”却步入生命的最后的阶段,使孩子在成人之前学习到一场意义非凡的生命教育课。

由此,在这样的宠物文化下成长的美国人,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把宠物作为绝对主人公并用其视点讲述故事,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的两部狗片《忠犬八公的故事》《一条狗的使命》以及2019年的《我在雨中等你》则是这一叙事策略经典的成功案例。

电影中视点的选择,实则是作者在创作中进行心灵位置的选择,即感情的选择。视点制约着、决定着电影摄影机的选取(摄影机所在位置就是心灵所在位置)、构图(小世界的微缩图景)、摄影的运动(运动的摄影机是一部影片中真正的叙事人和评说者)。

在绝大部分影片中,主人公同时是视觉叙事的中心:他/她是镜头、段落视点的设定依据,机位的选取与运动的方式参照着他/她所在的空间位置或心理感受,摄影机的视听呈现出他/她之所见呈现他/她之所感。

《忠犬八公的故事》开篇,小男孩桑尼作为第三人称叙述者将观众带入八公的故事,在桑尼的叙述中八公是一只不知来自哪里的流浪狗,而在画面中观众可以得知八公是一只从某座日本寺庙跋山涉水来到美国,不小心被遗落在车站的秋田犬。

而这在这个段落里导演就用一系列主观视点镜头展现了八公如何在笼子中被托运到美国,以及与教授的相遇。虽然电影是以小男孩桑尼作为第三人称叙述,但是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以八公的在场来展开故事。

《忠犬八公的故事》不仅提供教授和妻子,“他/她”们的所知所感,同时提供了八公“它”的崭新视点,影片中八公与其他人类角色占据相同平等的视点镜头,而这一宠物与人平等的视听表述背后其实隐藏着作者传达的动物与同等的生命、情感与思想,从而引发观众站在狗的立场上思考我们与大自然中所有非人类生物的关系。

莱塞·霍尔斯道姆时隔八年的《一条狗的使命》则以金毛贝利的叙事视角贯穿全片,贝利作为第一叙述者讲述它如何经历四个轮回后找到了最初的主人伊森身边。

导演以旁白来展现狗的内心活动,以及大量采用宠物的主观视角等形式构建贝利作为叙述主体,内容上贝利的叙事视角除了交代必要和画面省略情节之外,还提供贝利作为狗的感性立场,比如当伊森离家时贝利以为只是一场追赶游戏,完美地向我们展现了狗天真、滑稽、简单、真实以及忠诚的情感世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电影虽以狗作为叙事主角,但始终是人在此文本中充当着隐形的叙事主角,人以上帝的姿态在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借用狗的口吻叙说人间百态。

尽管在镜头上宠物与人类分庭抗礼,但是导演显然并没有采用宠物本身的视觉经验,而是自觉地选择人眼的视觉感受,纵观《一条狗的使命》,导演有意地在影片中借助动物的视角切入当下物质异化、精神萎缩的社会生活中,机智地讲述实际是“人”的化身的狗贝利的一生,让观影者置身于狗经历的一生中,感悟狗故事背后的人的故事,避免了教条式讲述的同时,也引导了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

所谓社会的主部现实或曰公众性的社会问题始终是索解成功的大众文本的首要参数,为了抚慰当下日本社会症候群,近几年日本的猫片成为宠物电影主流,其原因就是在互联网上“拜猫主义”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与猫咪一起生活。虽然猫咪演员不具备狗狗演员的演技天赋,在一定训练后可以准确地传达喜怒哀乐和高难度动作。

但猫通过各种表情包“称霸”网络文化之后,迅速培养了一批“颜粉”,他们不仅迷恋猫咪的可爱的视觉属性,更能“读懂”猫咪每个表情行为背后的含义。准确来说,猫脸已经成为“完美的情绪画布”,因为猫的神情与肢体语言不易理解,于是有了更大的诠释空间,观看者可以轻易地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在猫身上,因此对猫的动作解读还掺杂着观看者的主观情绪,成为了一种自我映射和情感出口。

所以即使面对面无表情的猫脸,观众也可在一定的故事情境中看懂猫咪们的“演技”。这种萌派表演风格,也影响了狗片的创作,从这几年日本国内大火的《豆柴小犬》、《豆柴一郎》系列等狗片可以看出,早期日本狗片中,《忠犬八公》中忠诚等待主人的八公、《爱犬的奇迹》里勇敢救主的玛丽、《南极物语》中聪明机智的桦太犬们。

这类“悲情硬汉”形象被幼态,软萌的小豆柴取代,日本创作者们更加偏向于挖掘宠物们天然萌的表演方式,让它们在镜头尽可能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状态,用宠物日常生活的诗意和小确幸来取代荡气回肠的悲情故事,这样明显的创作倾向无疑是受到了“治愈系”类型电影美学风格影响。

叙事情境呈现:治愈心灵的乐活世界

1998年美国社会学者保罗·雷和心理学者谢里·安德森合著出版的《文化创造:5000万人如何改变世界》中提出“乐活(LOHAS)”这一概念,意为以健康及自给自足的形态生活,强调「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其传达的是一种贴近生活本源的自然、健康、积极向上的可持续的新兴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而日本猫片常常会用简单易懂的故事情境和从外表到性格都“极萌”的角色来构建一个无菌的乐活世界,从而达到治愈观众的目的。

不同于好莱坞的“狗片”对于乐观进取、个人英雄主义等主流美国价值观的再次印证以及构建美国中产阶级生活图景的想象,日本的“治愈系猫片”则是现代日本社会的“原子化”和孤独经济下的产物。

如果说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等导演致力于展示战后日本被美国控制以及经济起飞时期“传统”家庭关系的崩溃,那么当下的治愈系电影则尝试修复90年代之后日本“核心”家庭关系的崩溃,力图以东方的审美经验救赎遭受现代性创伤的主体与家庭,重建日本人的“依赖”心理。

针对现代日本社会的种种病态,日式猫片也智慧地给出两个诊疗方案:一是拥抱自然;二是重建家庭。

日本治愈系宠物电影作为视觉文化时代的产物,电影通常情节简单,出场人物也不多,电影依靠令人心驰神往的森林、大海、美食来色诱观众。在这些如梦如幻的自然美景中,被日常琐屑所包围的观众卸下防备,跟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接受进一步的疗愈。

《毛毯猫》里特意选取了日本都市生活场景中零散的商铺店家,幽闭怡然的花园,冷清的电影院、餐厅及超市,所有场景均是闹中取静,建筑风格典雅别致,附以一尘不染的风景衬托。《猫的后院之家》中,灵感枯竭的小说家来到静谧幽深的乡村,在猫咪的引导下找回对写作热爱和爱情。

《猫与爷爷》的故事发生地就以日本的著名的田代岛为原型,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安静小岛上,台阶上、房顶和街边神龛上到处有着惬意酣睡的猫咪,它们饿了就等在岸边坐收渔翁之利,想玩了就跟着奶奶去耕地里帮她抖落菜的泥土,猫咪们平常的工作就是监督爷爷烹饪美食和偷听老人们的聊天。

在某种程度上,日本猫片提供了一种理想生活的绘本,以此来填补都市人关于自然风味和生活质感的空白;被迫卷入喧嚣都市的年轻人,在高负荷的生活重压下难以停下急促的脚步,但治愈系猫片的出现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视野,令他们也开始放缓节奏,审视自身朝九晚五背后的种种可能性。

在清淡温柔的美景和背景音乐中,故事娓娓道来,没有丝毫急切和紧张的情绪,让观众在观影时精神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而从第一章对宠物题材电影情节模式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宠物电影的一系列共性,故事里的主人公基本上为熟稔面孔,每一部新作品的诞生就犹如排列组合式的重构。

给人规律与平静,让人产生生活是有序而又安全的心理暗示,从而重建对世界的信任,重建内心世界的条理,从而帮助人们在生活中的伤害里找到意义,也证明了作品本身所渗透的情感,具有共同特性让它们是可以逾越地理空间和文化背景的迥异而存在的无障碍通道,亦拥有百拍不厌的影像亲和力。

参考文献

[1][美]罗纳德·B·托比亚斯.经典情节20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87

[3]陈佳冀.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的类型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搜索更多有关“人类为什么会那么喜爱宠物?去,人类中心理念的宠物视点”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