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望乡的牧神》,散文,闵生裕
盐池羊图腾
文 | 闵生裕
一只羊从远古走来
讲述地老天荒的美丽传说
一群羊从草原走来
书写吉祥如意的人间烟火
——题记
羊与上古先民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羊承载着艺术,孕育着文化,象征着精神,伴随着中华民族从蛮荒步入文明;羊影响着我国的文字、饮食、道德、礼仪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盐池是“中国滩羊之乡”,也是“中国甘草之乡”。近年来,盐池发挥地域独特品牌优势,做大做强滩羊产业,盐池滩羊誉满天下、名扬四海。发展特色产业需要有面向未来的现代理念和创新思维,但更离不开不忘本来的历史寻根和文化解读。盐池人不但要发“羊财”,更要做好羊文章,讲好羊文化。
吉羊献瑞
羊是祥瑞之物,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古人既视羊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肉食来源之一,同时赋予其很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古汉语中“羊”是“祥”的通假字。我国最早的甲骨文里就有“吉羊(祥)”的记载。“羊”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祥也。从,象头角足尾之形。”西汉大儒董仲舒有云:“羊,祥也,故吉礼用之。”因为羊温顺可亲,是一种善良有义的动物,所以“美”“善”“義”等字都从“羊”字。
在人类早期艺术岩画中,羊一直是被刻画得最多的一种动物。在贺兰山岩画、大兴安岭岩画、古阴山岩画和黑山岩画中,都有猎羊图、牧羊图、人羊共嬉图、双羊角斗图等,可见远古先民与羊息息相关。这或是孤独的牧羊人将羊和其他自己熟悉的动物形象刻在岩石峭壁上。干什么的吆喝什么,这符合“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原始艺术创作精神。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古老的石头历经几千年、几万年的风雨沦桑,向后人讲述着遥远的故事。
羊性好群。合群是羊的一个重要特性。《诗经》有“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羊是十二生肖之一,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在民间流行的有关羊的生肖图、生肖卡、生肖剪纸、生肖游戏等不胜枚举,充分说明羊对华夏祖先生活影响力的巨大。南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今天中国人想象中如诗如画的草原牧歌生活最生动的写照。
羊是带角的动物,羊尤以公羊角最美,那是雄性力与美的象征。角是许多民族尤其是原始民族崇拜之物,人类创造的神里许多都是带角的,如中国古代战神蚩尤就是著名的带角的神。非但如此,公羊也作为姓氏出现,如战国时齐国名儒公羊高,他是子夏的高徒,作《公羊传》,也叫《春秋公羊传》或《公羊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专门阐释《春秋》。人类远古祖先一直把羊的美好、祥瑞之寓意作为塑造对象,以赞美羊善良知义、柔和依人之秉性。
中国的青铜器历史源远流长,与羊有关的青铜器制品,大多可称为稀世珍品。四羊方尊是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此外,还有羊尊、双羊尊、三羊垒、四羊首垒等青铜礼器。我手头有一件早年淘的青铜羊尊,应该是高仿的假古董,但其造型独特,一只羊背上驮着一块玉,上刻一篆字“吉”,当是取“吉祥”之意。
羊还是财富的象征。虽说家有万贯,长毛的不算。但羊在原始社会曾经很长一阶段作为交换的自然货币,比如“五鼎鬲易一羊”“五羝张易一隶”。所谓“百里奚举于市”说的就是百里奚曾是奴隶,有人报告秦穆公说他是个人才,于是秦穆公便用五张羊皮把他从市场上买来。百里奚是大器晚成的旷世奇才,后成为大秦名相,为秦国统一天下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五羖大夫”。我们今天看到的人民币符号“¥”,就是一个羊角符号。
上世纪70年代,王庆同先生在高沙窝油坊梁劳动时,曾托人从边外内蒙古人那里买了只自留羊,一只十块钱。80年代初一只羊三五十块钱,后来一只羊过百,再到几百。若干年前传说“羊过千,牛过万,娶个媳妇十八万”。许多老百姓觉得不可思议,但很快就都被印证了。当然,一方面说明羊的价值大了,另外一方面也有物价上涨因素。羊不止在古代被交换,就是现代社会也不鲜见。比如民间有人欠别人的钱还不上,债主上门把他家的羊赶走。
从前盐池民间有个婚俗叫合婚。即男女双方在媒妁之前,要托人打听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根据对方属相及出生月份,判定男女是否合婚。三月是羊一年最乏最弱的季节,也自然成为属羊人合婚中的犯月。后来,移风易俗,在男女婚嫁这件事上少了纠结,也成全了不少的姻缘。
因舅舅犯月,他讲过自己早年辛酸的相亲故事。舅舅年轻时家穷,没人瞧得起。好不容易说成了一门亲事,他对象父母双亡,寄居在姐姐家。她姐姐、姐夫把七百块彩礼收下了,他们结婚证都领了,后来她姐姐家反水退婚。舅舅一个没入过洞房,甚至连人家姑娘的手也没拉过的人,从此再找对象就是二婚。那年腊月,他找上门索要彩礼。不给人就把彩礼退了,这叫买卖不成仁义在。但对方不讲武德,彩礼花完了。于是,舅舅就推走了一辆自行车、装了一台有皮壳背带的收音机、吆了五只母羊顶账。舅舅家里没羊也没人放,他就推着自行车把羊从苏步井往我家赶。最搞笑的是,走到半路上五只母羊竟然有三只下了羊羔。
我这人有解梦的习惯。这不是迷信,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反映人的心理活动,而有时候梦的确有一定的预兆和启示意义。中国有《周公解梦》,外国有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二者的方法和视角不同,但是,这个不是非此即彼的唯心和唯物的问题,应该归属心理分析范畴。我们看到的《周公解梦》或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也不尽然,具体的梦还要具体分析。在我的解梦词典里,羊是一个美好的意象,但凡梦见羊和鱼,还有新鲜羊肉不是得财就是遇见吉人或逢上好事。
羊肉是美味,古代先民认为,把最好吃、最鲜美的食物贡献在祖宗神灵面前,就是承认他们对于这些祭品享有最高的主权和优先权。同时在先民心目中,认为羊是能与鬼神相沟通的,可以带来神的福佑恩泽。直到今天,许多地方,在亲人去世后,上的第一个祭祀供品就是全羊。祭祀羊的头不能割下,四腿和尾巴要留着毛,头要用包肚油裹起来,盘跪在棺木前。
祭奠亡灵时直系亲属都要杀羊领牲。领牲仪式是在阴阳起经前,先由专人将白酒和冷水洗羊的耳朵、尾巴等部位,或浇在羊身上,如果羊浑身哆嗦一下,这叫“点头不算摇头算”。就说神灵把羊的灵魂领走了,故叫领牲。然后这只羊便被杀掉吃了。一场白事排场与否,主要看亲戚朋友们祭了多少羊。我姥爷九十二岁寿终正寝,孝子贤孙们为他领了二十九只羊的牲,因为停灵七天,来的亲戚多,连同造席,这些羊竟然没够吃,我舅舅又买了几只羊。
如果仔细留心盐池的地名人名,你会发现,处处有明显的羊文化烙印。比如,盐池的许多地名以井、场、圈等命名,如王乐井、张步井、张记场、李家圈,这些都与养羊有关。夏天羊每天得饮一水,而冬天隔一天饮一水。所以,有井的地方自然就有人烟有羊群。场是指一方草场,那时地广人稀,人们转场放牧,场可能就是放牧者的领地。而圈则是牧归后圈羊的地方。过去的羊圈和今天不一样,是用土地夯筑的两米多高的土墙,墙头上压着成捆的沙蒿柴,叫封帽柴。封帽柴向墙两侧延伸出一米左右,可以阻挡野狼跃墙进圈吃羊,同时,还可以遮风避雨。当年的一口井、一座羊圈、一个羊场、一户人家,后来开枝散叶,便形成了一个个村落。
我们称小牛为犊、小马为驹、小羊为羔、小猪为崽。宁夏人对小孩子昵称不外是羔羔蛋蛋。尤其过去盐池人孩子的小名中出现羔字较多,比如求羔、绵羔、麦羔等等,其实是取羊的称谓。这显然是羊文化印记使然。另外,盐池和宁夏许多地方将包括人在内的雌性哺乳动物的乳房叫羔羔,为什么?我以为这也与羊文化有关。对羊来说乳房是用来给羊羔喂奶的,所以,把它称作羔羔。
盐池有句狠话“我数你的牙呢”,有威胁和警告的意思。为什么要说“数牙”?数牙即问你岁数,意思是你才吃了几天干饭。这个显然与羊文化有关。羊的年龄以齿论,当年的羊羔满一岁叫密齿子,也叫二齿子、对牙子;两年的羊是四齿子,三年的是六齿子,四年以上的羊的牙算是长满了,叫齐口或老满口。如今盐池滩羊除基础母羊和骚胡外,养过两年的非常少,一来羊成长速度快,二来基于成本考虑,多喂一年增加成本,得不偿失。所以,我们现在基本吃不到成年的大羯羊了。用新疆人的话说,都是没有结过婚的羊娃子。
我爷爷放了一辈子羊,他视羊为生命。他给四个儿子取名环羊、蛮羊、银羊、金羊。和那些求羔、绵羔,二狗、三丑之类的名字比,我觉得我爷爷很有才,他视羊如子,视子如羊。很宿命的是,视羊为生命的爷爷,为了捞一只掉在井里的羊而被淹死在段记井,他是我心中永远坐井观天的人。带着这种特殊的情愫,我的第一部个人散文集的书名叫作《都市牧羊》。古巴比伦人把星星称为“天上的羊”,我把自己的文字视为“纸上的羊”。
玉羊赐福
滩羊是蒙古羊的一个分支,公羊有螺旋形大角,母羊多无角或有小角。盐池滩羊的显著特征是通体白色,但有红眼圈或黑眼圈,当然,也有白头,总之,作为盐池土种滩羊,黑红眼圈的羊识别度最高。盐池人也养山羊,因为山羊不像绵羊有个充满脂肪的大尾巴,所以,营养过剩的人们更喜欢吃山羊肉。如果仅从外表和体格上看,盐池滩羊并不是最帅的最威武的,但是,它美在皮毛,美在内涵。
滩羊的名字由来和它们生活的地域有关,盐池人把相对平旷的地方称滩,滩就是野外的意思,如芨芨滩、冰草滩、碱滩等等。盐池人不说一马平川,说一马平滩。比如,山羊的本意是生活在山上的羊,所以,它更擅长攀援。只是山羊的适应性强,既能在山上也能在滩上生存。后来,人们说的盐池滩羊就专指绵羊。其实,如果严格地从生活地域上讲,盐池滩羊应该既包括山羊也包括绵羊,但是,没有人这样较真。
盐池滩羊喝的是有一定碱性的水,吃的是甘草、麻黄、苦豆子、盐蒿、菭草、防风、薄荷等中草药和其他植物,所以这里的羊只个个膘肥体壮,抗病力强,品种又不易退化。得天独厚的气候、饲草、水质等自然环境,造就了盐池滩羊独特的品质。甘草甜,盐蒿咸,苦豆子苦,莎草和苜蓿香,盐池滩羊在未宰杀下锅之前,羊自身香甜苦咸诸味就已经配好了。
盐池羊肉不腥不膻,鲜而不腻,滑爽细嫩,其脂肪含量少且均匀,热量低。常食盐池羊肉,提气补虚,生血益肾,强健体魄。医圣张仲景曾将当归生姜羊肉汤归为食疗方剂,载入《金匮要略》。《本草拾遗》更是将羊肉与人参相提并论,认为它是温补、强身、壮体的肉类上品。而盐池羊肉当属极品。现代营养学也证实,羊肉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微量雄性激素,的确有壮阳作用。盐池人对本地的羊肉更是钟爱有加,他们说:“我们盐池滩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屙的是六味地黄丸,尿的是太太口服液。”还有男人吃了如何如何。虽然有点夸张,但这话幽默风趣,也并非虚无。
当年部队战友是湖北襄阳人,他说他老家有句俗话说:羊肉要膻,女人要骚。他家一年吃两三次羊肉,每吃完要把锅碗瓢盆深埋地下,数月挖出后膻味才能散尽。乖乖,那还吃个啥劲?他说不膻还能叫羊肉?来到宁夏后,他才发现这是个认识误区,原来好羊肉完全可以不膻。好多外地人初来宁夏时不吃羊肉,盖因为他们早年味蕾中关于羊肉的不堪记忆。
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曾有这样的表述:“黄河冲出了黑山峡,塑造了宁夏平原,几乎所有的中国美食家都认为,这里的羊肉质地最佳。”虽然这段文字值得商榷,但盐池羊肉的确如此。美丽的盐池大草原和肉质鲜美的盐池羊肉是上苍的惠赐,但是,盐池羊肉名扬天下似乎是近些年的事。这个得益于发达的现代传媒和便捷的现代物流。以前盐池羊肉好吃,但它的消费半径小,只限于盐池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盐池人的亲戚朋友圈。
后来,盐池滩羊从一个地方小品种发展到享有国字号品牌的产业,先后四登“国宴餐桌”,成为2016年“G20峰会”、2017年“金砖五国峰会”、2018年青岛“上合组织峰会”、2019年大连“达沃斯论坛”等国际、国内重大会议供应食材。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盐池滩羊也会像神户牛肉、阳澄湖大闸蟹一样驰名天下。
盐池羊肉好,自不用说,关于羊肉的吃法,盐池人最有发言权,心灵手巧的盐池人把羊肉做成各样的美食。传统的吃法如大块清炖羊肉、风干羊肉、爆炒羊羔肉、烤全羊、蒸羊羔、焖羊肉、烩羊肉、羊肉小炒、羊肉臊子,还有手抓肉和涮羊肉。当然,以羊肉为主料的其他美食也很美气,参加盐池乡宴,你常常能吃到大块羊肉和以羊肉羊汤为主料的夹板、八宝菜这样可口的风味小吃,香味宜人,美不胜收。
宁夏好的清炖羊肉在盐池,手抓羊肉在吴忠,碗蒸羊羔肉在同心、海原,爆炒羊羔肉在平罗黄渠桥,涮羊肉银川最好。盐池人除了做手抓肉不在行,别的做法都不差,尤其大块炖羊肉最出名。大道至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就像是新鲜的海鲜多以白灼为主。盐池羊肉最好的烹饪就是清炖,而且调料越少越好,有葱姜盐足矣。盐池人吃肉很豪横,一般来说家里来人是几斤羊肉一锅炖。就是冬闲了打平伙,也是一只羊大卸十件八块,每人一件子,拴上线绳吊上写有名字和羊肉斤数的牌子,肉熟后各归其主。
中国产羊的地方多了去,若论种群数量,盐池滩羊的量并不大。因为是一胎一羔,不像小尾寒羊或别的羊种,有的一胎四羔。谁人不说家乡好。说起羊肉好吃,养羊的地方当仁不让。人人都说盐池羊肉好,盐池人外出一般不会怎么吃羊肉,因为许多地方的羊肉,与盐池的羊肉一比,那就叫个没法吃。这大概与“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同理。
西北几省区的羊肉尚能吃得下,但在海南吃东山羊、上海吃崇明岛羊,那种带皮的红烧羊肉糖醋味重,四川、重庆的羊肉倒是不膻,但味道寡淡,根本没有羊肉味。南通海门山羊在当地鼎鼎有名,海门人笃信,只有红烧才是对羊肉这道美味最妥帖的尊重。味膻调料少了当然压不住。南方人怎么吃羊肉我没意见,如果红烧盐池羊肉,我以为是一种辜负。说不客气的话,这种吃法不但暴殄天物,而且有点不解风情。
《国家羊肉地理》对羊肉分布图解很到位,但有很多误判。比如说,在经验丰富的食客们看来,山羊肉质粗糙普遍被认为远不如绵羊肉细嫩。这个不尽然。在盐池,山羊肉要比绵羊肉味美,而且绵羊肉相对山羊肉更壮。所以,山羊肉比绵羊肉每斤至少要贵十块钱左右。盐池人说山羊吃胛子,绵羊吃腿子。当然,如果你没“三高”,吃点肥的也无妨。主要是山羊肉肉薄膘少,适合大块清炖。而绵羊肉厚,可用来做臊子、剁馅子、炒肉片,或切片涮火锅。盐池人说,羊吃肋巴鸡吃皮。肋条上一般是有膘的,肥瘦搭配最香。盐池滩羊的主要特征是大尾巴,小则三两斤,大则六七斤,完全是脂肪。内蒙古人炖肉时把整羊尾巴炖了。而且开吃前削一块煮熟的羊尾巴敬给最尊贵的客人。现在人们讲究低脂饮食,这份敬意是很少有人能领受的。
近年来,盐池婚宴上盛行喝蒙古大茶,即在中午的婚宴之前,早上九十点钟有个招待客人喝茶的程序。男方人品茗讲究茶叶,但蒙古大茶的豪横在于有冷羊肉。所谓大茶,从配置上来看非常豪华。在盐池和内蒙古一带,蒙古大茶成为婚宴的标配,婚庆当天有专门司茶的班子伺候宾客。茶台是一个有七八米长的铺着红色台布的台案,一次可坐三四十人。茶台上唯一的也是最硬的一道菜就是羊背子,即煮熟的冷肉。盛羊肉的器具是配着雄劲的公羊角装饰的轮船状的托盘。旁边的酥油、奶酪、奶皮、炒米、炒豆香气四溢。至于摆放油香、馓子、炉馍、月饼、点心等各色面点的架子也造型别致,很有层次感。另外,西瓜、香瓜、葡萄、桃子、枣子、香蕉、橘子、黄瓜、柿子等新鲜水果五彩缤纷,但在这个大茶台上,在羊肉和奶酪面前,水果只能是配角和装点。
茶台顶端还配着类似招财进宝的盆景等装饰品,其间有鲜花、绿植和宝塔、彩灯,红光绿光蓝光不时闪耀,置身其中,如入蓬莱仙境。有一次喝大茶,我听对面一个来自城里的姑娘边吃边感慨:太有感觉了!太有感觉了!什么感觉?是壮观,是魔幻,是神奇?我估计是一种说不出的美。我以自己有限的想象力在想,传说中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也不过如此吧。
绕着茶台穿梭的服务员,提着奶茶壶,给每个客人添上热乎乎香喷喷的奶茶,你再取一块冷羊肉和奶酪泡上,那叫一个美。而泡过羊肉、奶酪的奶茶再喝起来时奶香和肉香便融于一体。这一番操作后,让你从舌尖到肠胃,无一处不熨帖。这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更是一场视觉盛宴。盐池人说麻花子不吃——爱的是那股子拧劲。参与到这样的场合,就算是你吃不了多少喝不了多少,姑且来凑个热闹,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盐池滩羊作为一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特种存在,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盐池人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别人说起盐池滩羊也许只想到了肉味,而盐池人知道,自己的衣食住行乃至生命,都与羊密不可分。盐池人食羊肉奶、衣羊皮毛、用羊粪肥等。
过去,山区的五月,一般家庭很少吃到鲜菜,这也叫青黄不接。除了头年秋天腌的咸菜,再就是山芋。于是,盐池人便以羊奶下饭。人吃羊奶要赶在羊羔的哺乳期,也就是羊羔能吃草了可以断奶的时候。一般断奶的方式是将母羊和羊羔晚上分圈隔离,第二天早上挤羊奶。有的则是早上出圈时在母羊的奶头抹上羊屎,小羊便不吃了,晚上回来,挤奶的人把羊奶头上的干屎疖子抠掉挤奶。你可能说这不恶心么?不,真的不。盐池人对羊粪的感情就像西藏人对牛粪一样。羊冬春天吃干草,粪便是药丸状的羊粪蛋;夏秋吃青草,粪便有时稀软。我们挤完羊奶,满鞋底羊屎,走出羊圈在一块老城砖上把它蹭掉即可。吃羊奶其实是从羊羔口中夺食,它的前提是风调雨顺,小羊有草吃。如果天旱羊乏,羊羔也顾不住,更别说人吃羊奶了。
盐池老区人真是巧,能把羊奶做成那么多的好吃的。羊奶子干饭是早年农村人常吃的,黄米饭做好后,捞出来在另一个锅里腾,在米汤里兑几碗鲜奶,烧开了撒把盐就成了。等干饭盛出来后,把羊奶一泡,如果再就点咸菜、酸菜,在那个饥馑的年代,那滋味自不待言。
奶皮和酥油渣是奶制品中的极品,将其列为山珍亦不为过。奶皮子的做法是用大概四五碗羊奶在铁锅中熬煮,烧开后不停地用勺子扬奶,锅里泛起泡沫,然后以小火慢煮。几个小时后火熄奶凉,上面便沁出一张厚约两三毫米的奶油皮。把它提出来,有奶的一面往外晾着,撒上白糖。几天后奶皮晾干,吃起来甜滋滋、脆生生、香喷喷的,咽下肚里,口喉余香犹在。
吃羊奶的日子里家家都做酸奶,酸奶可以拌米饭、饽饽、馍馍,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做过奶皮子的羊奶并没浪费,仍可以加入酸奶罐中发酵。酥油渣是挤来的鲜羊奶,若暂时不吃,就用盘子盛着,表面沁出油皮后挑出,攒到一定数量后进行炒炼,炼出的油就是酥油,有疏肝润肺之效。就口感来说,最香的还是酥油渣,用它拌米饭、面条极佳。我也算是天南海北走过的人,山珍海味也吃过。但在我的味觉记忆中,盐池的羊奶皮和酥油渣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
在农业社会里,一切自给自足,羊皮成了盐池人必不可少的衣料。一般农村的男人大多都会熟羊皮,先用一口大缸,用硝水把羊皮腌渍,待熟好后,皮毛洁白,请来皮匠铲掉皮上的油脂,把皮面刨光,然后缝制成各式各样的皮装,男人穿老羊皮袄,有大氅、二转子。小孩也穿小皮袄,皮袄的领子是用黑色或红色的卷卷毛的山羊胎皮做的。山羊皮袄没有绵羊皮袄暖和,但用途却比它广。
有个说法:“白天披,晚上盖,天阴雨湿毛朝外。”说的就是山羊皮袄。下雨天,盐池人把皮袄反穿了可当雨衣,雨水不渗,顺着毛流走。还有一种说法:“冬穿毛,夏挂板,推磨碾米当笸篮。”这个说的是羊袄的多种使用功能。穿皮坎肩,戴皮手套,穿皮袜子,对那个时候的人来说是平常的事。有人用羊皮做皮囊,毛面朝外,用它装粮食装肉。近些年来,盐池的滩羊皮毛加工水平大有提高,这里生产的二毛皮衣、背心、披肩、围巾等深受消费者欢迎,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如此一来,那种作坊式生产的皮袄就太老土了,皮匠这一行当在民间基本上也可能就消失了。黄河岸边的摆渡人还用羊皮充气做羊皮筏子渡河,如今,这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从前,盐池人对羊毛的直接使用就是洗涤后与棉花一起填被子、棉袄、棉裤。人们把羊毛纺成毛线,织毛衣毛裤,织毛袜子,还用羊毛合绳,做牲口的缰绳,捆绑物品。山羊毛粗,用它织毛口袋、褡裢,用来装粮食或其他东西。织毛口袋一般人家自己做不了,是要请匠人的,盐池人叫毛毛匠。
北方人睡土炕,没毡不行。所以,羊毛毡是标配。绵羊毛软,绵羊毛擀的毡细软,叫绵毡;山羊毛粗糙一些,擀的毡叫沙毡。这得请毡匠做,一般人没这门技术。有史料记载,擀毡技艺是由蒙古游牧部落传入,宋元时期,蒙古、回、汉等多民族在西北地区杂居,当时蒙古人居住毡堡,用毡作褥,一些居民就向蒙古人学习了擀毡技艺。擀毡用料主要以羊毛为主,所需的豆面和麻油要求纯正,而且要纯手工作业,弹毛、铺毛、喷水、喷油、撒豆面、铺毛、卷毡、捆毡连、擀帘子、解帘子压边、洗毡、整形、晒毡,十三道工序缺一不可,每个细节只用简单的工具手工操作完成。
擀毡过程中毡匠唱着擀毡调,边唱边做,节奏协调,亦劳亦乐。毡匠还根据不同的毡子做成毡靴、毡帽、毡包等。毡靴,我们叫毡窝窝,硕大宽松。我小的时候,大雪后我们的小脚丫爱穿个大毡窝窝走在雪地里,特别温暖。看着身后一串大得夸张的脚印,有一种莫名的惬意。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擀毡,所以这门手艺面临失传。这项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里有一句俗话:“木匠走了想三天,毛毛匠走了骂三天。”因为木匠做活,同时会产生许多木屑刨花儿,大大方便了女人们生火做饭;而毛毛匠缝皮袄,弄得家里炕上地下到处是羊毛,又不好打扫,一粘一身,往往还会混于饭中,着实让人讨厌。
羊的全身都是宝,肉、血、骨、奶,甚至肝胆等等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吃完羊肉后羊骨头或喂狗或卖了,也有能人用羊棒骨做成烟斗抽水烟。还可以做成羊铃,棒骨穿上铁丝便是铃的芯子。孩子们直接取材,用羊拐玩游戏。就是羊的排泄物——羊粪也是上好的有机肥料。冬天,羊粪蛋在羊圈里积一层,基本上是羊的褥子,有保暖的功效。如果逢着雪天,为防止雪化沤湿了羊圈里的一层羊粪,就把粪扫成堆,待雪后散开。给地施肥,羊粪是上好的肥料。当然,羊粪还是农家不可或缺的燃料。你到农家,红通通的灶膛里烧的是羊粪,热烘烘的土炕里煨的是羊粪,连小孩子玩游戏“刨羊羊”“狼吃羊”用的也是羊粪蛋。
滩羊牧歌
“牧”字的本义是放饲牲畜,其引申义是治民。《管子·牧民》曰:“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汉代的一种官职,也叫州牧,是一个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并且掌握着该地区的兵权;牧也相当于地方诸侯,比如荆州牧刘表、冀州牧袁绍、兖州牧曹操、徐州牧刘备等。这应该是羊文化的延伸。由此可见,牧羊与治民有一定的相关性。中国滩羊养殖源远流长,据说历史上的西戎民族事牧于盐池滩地,盐池草原上的人们不仅事牧、尚牧,而且善牧,形成了滩羊养殖的良好传统,积累了宝贵的饲养经验。
盐池人与长城外的内蒙古人的主要区别是,这里是半农半牧区,而且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互补。比如,羊粪作为肥料上地,而粮食和秸秆作为羊过冬时的主要饲料、饲草。如那首歌唱的“盐池是个好地方”“草原牧歌传四方”。天然牧场不仅造就了世界闻名的盐池滩羊,更养育了生生不息的盐池人。
我家在鄂尔多斯台地与黄土高原交接处的长城脚下。我们那里把长城叫作边墙,边墙外是内蒙古,边墙内是盐池。高沙窝镇和原苏步井乡的许多村庄严格意义上说已经越过了长城,比如兴武营、三道湾、高利乌苏等村几乎都在长城以北的内蒙古境内,而且高利乌苏是地地道道的蒙语地名。由此可见,宁蒙交界处蒙汉人民的杂居融合已经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这些地方虽是内蒙古地界,不是“飞地”,但形成了盐池实际控制和使用的事实,这已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划能解决的问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盐池草原上,靠羊吃羊,应该是务实之本。我家是牧羊世家,我爷爷是羊把式,我爹是羊把式,我上小学期间一度辍学放过一年羊,且表现出很高的牧羊天赋。我能放一大群羊时也就八九岁,那时我的力气还提不动一桶水,饮羊时我爹就让我六爷爷和二爹帮我打水饮羊。六爷爷才放他家百八十只羊,我们家的羊群最多时有三百六十多只,因为大爹在南方养蜂,他家的羊和我家在一起。
我们称牧羊人为羊倌。羊倌不是官,但他统领的是一群羊。当年有个说法:“放上三年羊,给个县长都不当。”这句话是有特定背景的。那是你只看见羊倌吃肉,没有看到羊倌受苦。生产队时的放羊人有一定的自主权,比如充分用好放羊潜规则,以自己家的小羊换生产队的大羊吃。这事我爷爷干过,我爹也干过。听我奶奶说,爷爷放羊时有一年一个羊下了双羔,因为上交的羊羔数字能对上,他们就吃掉了一个。再说,人都有生老病死,羊自不用说,再加上放羊时也有可能丢羊或其他损耗,有时把羊吃了交一张羊皮说是病死了,也不是个啥事。所以,胆子肥的可能更会吃。
长大后我回忆起一件事,不解地问我妈:“为什么有一天晚上,我们兄妹几人睡得迷迷糊糊,被你们叫醒,灯都不点,每人塞一碗羊肉让吃,而且是脱了骨的肉。”我妈笑而不答。因为年幼时的记忆不大可靠,有一阵子我甚至怀疑那是不是梦。那个年代,人肚里的油水普遍不多。对肉的渴望自不待言。所以,我爹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悄放倒生产队的一只羊,给我们打一次牙祭。夜里吃肉可避开他人耳目。因为骨头随地扔会引来狗,所以,把肉脱骨让我爹收拾起来,第二天放羊时背到沙窝里埋了。
放羊与干别的农活的区别是,有一定的自主性,甚至可以兼做点别的活计。比如我爹当年一边放羊一边挖甘草、拔苦豆子搞点副业。农村像我这么大的孩子,没人喜欢放羊,偶尔当个羊哨子还可以,而我例外,独喜欢放羊的自在。为什么小小少年,就要当羊把式?因为盐池是半农半牧区,我家无多余劳力,我放羊我爹可以腾出时间打理庄稼。是我爹的勤劳成就了我放羊的“童子功”。因为我掌握羊的活动规律,羊出圈后我在家玩一个多小时才走,待撵上羊群,它们刚过长城,走到毛乌素沙漠边缘。下午,羊群转身,我先回家吃饭,然后,在庄稼地头等羊,羊顶着东南风如期而至。在别人看来,我是艺高人胆大,这是放羊的大手笔。六爷爷说,这娃将来是个好羊把式。
当然,我也偶有失手的时候。有一年中秋节下午,我把羊扔在滩里早早回家吃饭。因为地里的庄稼收完了,我也不怕羊进地,一耍就把收羊的事忘了。往常晚上羊自己回来进圈,那天竟然一只也没回来,一群羊丢得一个也没了。我爹本来准备练我一顿呢,结果忙着找羊没顾上。好在他是老江湖,更有经验,再加上粮食都上场了,羊不会吃人家的庄稼。因为当天下午变风向了,而羊是顶风走,所以没有像往常那样回到圈里,而是往另一个方向走了几里路后集体静卧。我爹是从羊铃的声音判断我家羊的位置。那个声音我没概念,虽然各家的羊铃都是用铁罩和羊腿骨做的,但仔细听还是有区别的,我爹就能听出我家的羊铃声。羊找到了我爹气也消了,我免挨一顿揍。
上学后每年寒暑假我就替我爹放羊。那时候贪玩,放羊的我爱撵人,因为寂寞,有人可以说话。放羊的人多木讷,而我三爹健谈。虽然他不常放羊,但只要他放羊我爱撵他,听他讲故事。三爹是个大胖子,他懒得走路,放羊时骑一头灰骟驴。走到羊群附近,他让灰骟驴吃草,自己光着膀子抱个毡子喘气。羊走散了他就使我去追。在别人看来,这是懒汉骗着使唤娃娃呢。但是三爹有一肚子的故事。所以,帮他追羊我乐意。如果换作别人,我才不干呢。羊追回来后,我便凑在三爹跟前听他张天子、李霸王地神谝。
后来,我自己学会了打发寂寞,放羊时包里背着收音机、笛子和书。闲来看看书、吹吹笛子。那是我牧歌式的童年生活。当然,放羊远没那么诗意。有时无聊到把收音机所有时段节目都听完,连天气形势分析都不放过。印象最深的是当年宁夏气象台的天气形势分析。什么五百百帕高空图上,什么西伯利亚冷空气,听得云山雾罩的。我把天气预报听完,直到收音机的电没了我才关机。
有人带着城里人的优越和对乡下人的偏见,一度认为日复一日的放羊是最无聊最没追求的事。有这样一个关于放羊娃的故事:
记者:“你放羊为了什么?”放羊娃:“赚钱。”记者:“你赚钱为了什么?”放羊娃:“娶媳妇。”记者:“你娶媳妇为了什么?”放羊娃:“生娃。”记者:“生了娃干什么?”放羊娃:“放羊。”
这本身不是笑话,这是生生不息的牧羊人的平凡人生,也是活着的基本意义。你难道让放羊娃语出惊人,说“不牧群羊,何以牧天下”?我爷爷、我爹不就都曾是这样的放羊娃么?但是,城里人都把它当笑话传。反观自己的人生,版本可能是:“上班—赚钱—娶媳妇—上班。”话虽这样说,许多时候放羊的自己也看不起自己。我爹就是。他当年老对我说,不好好念书就回来捣羊尻子(放羊)。说来有趣,那个曾被看好是个好羊把式的放羊娃如今在城里放牧着自己的文字。
去年初,我们哥儿几个鼓励并资助在银川打工十几年的堂弟重回闵庄种地养羊。我们认为,城市套路深,乡村在振兴。因为人到中年,他在城市已经很边缘了,只要吃苦,回去有羊放有地种就是窝窝也也的好日子。前几天回去时,兄弟以酒肉招待我,他高兴地说,今年打了近十万斤玉米,一百多只羊已步入密集的产羔期。
羔羊跪乳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曰:“羔有角而不任,设备而不用,类好仁者;执之不鸣,杀之不谛,类死义者;羔食于其母,必跪而受之,类知礼者;故羊之为言犹祥与,故卿以为贽。”这也就是中国文化中“羊有三德”的来源。顺从、感恩、知义是羊文化的基本特征。
我们还是说说羊的知义吧。有人说羊思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乌鸦反哺我没见过。但羊以跪乳感恩,实在有点附会。其实,小羊最初是不跪乳的,刚生下来,它站着吃奶,或者微微屈膝,及至后来个头长高,在母羊身下无法站立吃奶时,才不得不跪乳。但是,只要建立了哺乳关系,无论是亲生的,还是代乳的,大羊小羊的关系极其融洽。
如果说羊知义,表现在母羊的母性上可能更明显。母羊生下小羊,第一时间会舔舐小羊身上的浆水和胞衣。尤其在野外产羔,考虑要让母羊跟上群羊,放羊人很快让大羊小羊分离,可能这种舔舐会保留一种味道记忆,以至于晚上回到羊圈大羊能准确认领自己的孩子。有时母羊不要小羊时,我就在野外放一堆火,沙子烧热后把羊羔熥干抱上回家。在羊下羔的时间,我爹若早上看出哪个母羊临产,他会把母羊留在圈里;否则,在野外产羔的母羊容易掉队走失。但羊多,有时临产征兆也不明显。于是他就背个褡裢,有时放羊回来,褡裢里背两只羊羔。
一般来说,牧羊人白天将大羊赶到野外去放,而小羊不能随群,只好圈在羊圈里,给喂点相对细一点的料。我家给小羊喂的饲料是黄萝卜丝拌着磨碎的糜子。每天傍晚羊群离羊圈一里路的时候,母羊依稀能听到小羊因饥饿发出的叫声,而对于母羊,一天不见孩子,思念之情切切,它们迫不及待地冲在羊群的前头,往羊圈跑,边跑边叫着。我走在前头把羊圈门打开放出羊羔,羊羔个个急不可待地往外冲。大羊的叫声很直很瓮,“咩——咩——”;小羊的咩声很娇很奶,似乎带着颤音,“咩嗨嗨,咩嗨嗨”。母子的叫声遥相呼应,异常温馨。
饥饿的羊羔急吼吼冲上去吃奶,羊妈妈非常温柔地站在那里任小羊绕着小尾巴欢快地咂着奶,还不时回头看着小羊,把嘴蹭在小羊身上闻着,满心的幸福之状。李季的长篇章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里写“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妈”,其实是有违常识的,小孩子吃奶能望见妈,羊羔羔吃奶一来顾不上望妈,二来也望不见妈,相反,是妈望着它。
20世纪八十九年代,盐池草原退化严重。虽然家家有一大群羊,但大多都是乏羊。羊体质弱表现在许多方面,一是母羊怀不上羔,二是怀上易流产,三是足月产下小羊后母羊没奶。所以,有经验的牧羊人为了保证羊的体质,会给羊采取避孕措施,那就是做一个肚兜给骚胡戴上。否则,母羊经历受孕、流产或生产哺乳后,体质弱得可能过不了冬。
在大集体时,每逢旱年,羊成群地死去。那时家家屋前都挂几个死羊壳郎。羊要是乏了,身上的毛一掉,肚皮几乎透明,都能看到肚子里的草食。我三爹给我讲王宝钏寒窑十八年,顿顿吃苦苦菜,说肚皮都吃绿了。这个我在乏羊身上验证了。《王贵与李香香》里有一句“红旗插到死羊湾”,死羊湾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佐证了三边地区灾年死羊的历史。乏死的羊肉腥,无法直接食用,风干后,煮了拆肉辣爆,在那个饥馑的年代,也算一道荤菜。
盐池还有一道美味是辣爆胎羊羔。就是产后死亡或母羊奶水不足死在月子里的小羊羔,也是风干、泡水、焯水煮熟后辣爆。辣爆胎羊羔是我们苦难记忆中的美食。在今天的人看来,病死动物的肉不能食用,但那时候,食物短缺,即使猪羊误食******死了,有人都舍不得扔,而是用凉水激,排毒后继续烹食。包产到户后,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高了,解决温饱后,有了余粮,精心准备饲草,对羊的照顾有加,羊的成活率、出栏率都大大提高。吃死羊肉的历史一去不返了。
仓廪实而知礼节。和人一样,一切动物都是自私的。当生命得到保证时,它或知义;当自己的乏命难以为继时,它只有保护自己的本能,便显出了不义。母羊体质好它就恋羔;相反,母羊体质弱的,生下小羊头也不回自己跑了。晚上回到羊圈,把小羊递给它,母羊拒绝哺乳。我爹的办法是,抓住母羊把小羊羔嘴送到羊奶头上,吃上几次母羊就认了。但仍有顽固的母羊,就是不认。我爹就运用刑罚,他在羊圈门上埋了很多縻桩,把母羊拴在桩上抽打,直到它认了小羊才放它。现在农村养羊人就不会遇到母羊下羔后不要小羊的事情,原因很简单,母羊的体质好,不给小羊吃它奶胀得还受不了。
冬春季节是羊下羔最多时候,尤其腊月和正月。盐池人把腊月产的羊羔叫冬羔子,正二月产的叫春羔子,有的羊羔三四月生,叫热羔子。冬羔子到来年冬天是密齿子,身强体壮,过冬没问题,春羔子次之,而热羔子过冬就悬了。所以,热羔子一般加点草料到夏秋时就杀了吃羊羔肉。
有一年大旱,大部分母羊或掉羔,或产羔后奶水不足导致小羊饿死。有个母羊下了个黑头热羔子后死了,那些死了小羊的母羊,虽然奶水不足,但还有点奶。于是,我爹就让我把每个羊逮住让黑头吃几口。黑头像一个吃百家饭的孤儿。但十个母羊奶一个羊羔,其营养绝对可以保证。
记得有一次,邻居穿开裆裤的小栓跟我进羊圈,小羊撵过来,我朝小栓开裆处一指,黑头扑上去就咂小牛牛。开始小栓还觉得好玩,咧着大嘴傻笑,因为没咂出奶,小羊咂的力度加大,小栓哭开了。圈里的为数不多的羊羔都很弱。羊一乏毛色颓废枯焦,只要膘肥体壮,其毛色洁白干净,黑头是整个羊圈里最漂亮的一个。
后来,这些母羊都认这个孩子。我再进羊圈不是一个一个地抓住母羊让小羊吃,而是打个响指,黑头就欢快地跑来跟在我的屁股后,我走到每只母羊跟前,用手指一指,它就上去吃一气。紧接着是下一个,再后来,我根本不用管,它每天自己吃。羊吃奶时很兴奋很欢实,前腿跪地,嘴巴咂得声声作响,小尾巴欢快地抖动着。后来,小尾巴变成大尾巴,甩起来还是那么帅那么诱人。我闲来喜欢摸它那九道弯的二毛,捏它那富有弹性的尾巴,极有成就感。
端午节到了,我爹说要把黑头宰了过节,我很难过。为了不看到那个场景,我就套上毛驴车去找外爷爷。等我把外爷爷接来时,羊羔肉已炖好了。而且那个羊尾巴也被切成块炖了。那时闵庄人吃肉是分碗的,这样可以确保公平。母亲盛肉时,每个人碗里有一块羊尾巴。那是个人人普遍肚里没有油水的年代。所以,羊尾巴再肥,都能吃得下去。虽然我与小羊感情深,但毕竟口腹之欲无法战胜。这大概就是孟子说的“君子远庖厨”的道理。眼不见便没了悲悯与恻隐,这就是人类的伪善。
在今天来看,二毛羊羔子过二十斤很正常。当时那只羊羔杀了二十三斤,我们认为是了不得的一件事,那时羊羔子过十五斤的不多。完全吃奶不加料的羊羔子叫奶羔子,味道极鲜美。我三爹好客,而他又缺乏养羊经验。他家的羊膘份普遍不行。只要家里有客人上门,他想方设法要招呼好。记得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他给宰了个羊羔,只有七斤。我和邻居二哥上初中时,有次周末去芨芨沟的大姑妈家,我们是娘家侄子,大小是姑舅门上的人,得另眼相看,姑父给我们俩杀了只羊羔。当然,吃饭穿衣量家当。这里有个前提是,大姑妈家的日子宽裕。
在那个人缺口粮畜少草料的年月,羊也营养不良。一般大羯羊不过三十斤。按说秋天是牛羊上膘的季节,有时候来个客人,满圈挑最大个儿的羊杀了,不过才二十来斤。我爹给生产队放羊那些年,比如有公社干部来队上开会,或者公社和各队的队干来观摩,就在羊群里挑最大个儿的羊,有的羯羊可能都养了五六年。据说那样的羊肉是最香的,想想也不无道理。一只羊养得时间长,它吃的草的种类多,摄入的营养成分自然也丰富。今天圈养的羊饲草饲料相对单一,甚至有的人还喂了添加剂,即便是盐池滩羊,其肉质也是要打折扣的。
我们常用小绵羊形容人温顺。其实,山羊比绵羊好动,擅长攀爬。绵羊虽然好静,但更犟而且力气大,一点都不温柔。比如说挤羊奶,山羊很配合,但挤绵羊奶,好像在要它的命,它会使劲地挣扎反抗,一个人根本无法完成。这么说来,最温柔的不是小绵羊,而是山羊,是有经验不怕生的老山羊。这与道理无关,是我这个牧羊人所掌握的生活常识。
羝羊图腾
曾活跃于中国西北部的一个民族羌族,就是以羊为图腾的。今天的姜姓也与羊图腾有历史渊源。有人认为,羌是羊的儿子,姜是羊的女儿,他们都认为自己的祖先为羊。
羝羊即公羊,也称牴羊。盐池人把公羊叫作骚胡。因其在羊群里的数量少,它的存在很重要。俗话说:“骚胡好,好一坡;母羊好,好一窝。”所以,对种公羊必须精心饲养,要求常年保持中上等膘,有了健壮的体质、充沛的精力,才能提高种羊的利用率。
骚胡之所以称为骚胡,大概主要原因是其性活动能力极强。一只骚胡至少能给五十只以上的母羊配种。一个有一百只母羊的羊群留两三只骚胡足矣,其他骚胡都得阉割,否则骚胡们会为争夺交配权而混战不休。阉割后的骚胡叫羯羊,即“羊太监”。每年四五月是骟羊的时间,牧羊人就是以这种传统的方式维持种群的某种平衡。骟羊是有讲究的,日子要选在农历三六九,而且必须是晴天。骟羊的刀口不用缝合,我爹的做法是在羊圈墙上捻一撮黄土面子撒到创口即可。俗话说“三六九,往外走”。血也一样,有的羊骟后血不往外走会瘀血而死的。更重要的是阉割后的羯羊肉色泽白净、不腥不膻。而骚胡肉泛红甚至发紫,口感不佳,盐池人从不吃骚胡肉,说是吃了得皮肤病。
一群羊里即使是人为地留下几个种公羊,但是在羊发情季节,骚胡之间还是会通过打斗拼出一个冠军,即“掌群骚胡”,拥有交配权。这个似乎也符合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骚胡打头的场面很壮观。在开阔的平滩上,两只骚胡相隔数丈,摆开架势,准备决斗。双方先后退若干米,然后蓄势前冲,宛如强弓射出的箭一样弹出,两角相撞,轰然作响。这是一个回合,双方不再纠缠,倏地分开,然后,再退回去重新开战。就这样,一回合一回合地斗下去,战斗异常惨烈。
骚胡间的较量极有风度,光明正大,是实力的较量,它们决不会暗算对方。谁的力弱了,就一甩脑袋,甘拜下风,全身而退,决不纠缠。这似乎是一种侠客风度。胜者趾高气扬,独占群芳;败者垂头丧气,踽踽独行。一只公羊在一两周时间能完成百十来只母羊的交配任务。羊的繁殖能力很强,乡谚曰“母羊下母羊,三年五个羊”。
秋高气爽、天朗气清之时,是盐池草原羊发情的季节,幽默的盐池人说:“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羊打羔。”盐池人把羊发情叫走羔,把羊交配叫打羔。追在盐池方言里也叫段,就是撵的意思。所以,羊打羔也叫段羔。在追逐过程中,骚胡嘴里发出略略略的叫声,羊群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的似乎是臊乎乎的荷尔蒙的味道。我们这代人早年没有性教育,童年接受的性教育就是面对这种真实的动物世界,从师法自然中隐约得到某种似是而非的启示和联想。
记得那次我和四爷爷坐在沙丘上聊天,四爷爷平日里三棒子打不出个屁,看着段羔的老骚胡鞭子出鞘时,他好像来了灵感,说灵武有个赵广孝如何如何。后来我上中学时竟然在高沙窝见到了赵广孝本人,是个七十多岁的歪脖子老中医。同学们都说老赵可色了。而且用方言学他吹牛皮:“大姑娘小媳妇子,一副药就好了。老婆子老汉完蛋了。”看来当初四爷爷的话或许有出处,而且高沙窝也盛传着他的风流韵事。
晋武帝司马炎羊车望幸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羊车肯定是用公羊,因为公羊角美雄岸,相对来说有力气。后来聪明的妃嫔了解了羊喜盐的习性,在竹叶上洒上盐水以诱羊车。公羊自不用说,而竹叶是女阴的象征。“月明天上来羊车,千门竹叶生盐花。”“尽日羊车不见过,春来雨露向谁多。”这个故事以及这些与公羊有关诗句都有生殖崇拜的隐喻。
羊群走路靠头羊,我们常说的领头羊多指骚胡。其形态俊朗健硕,昂首阔步,意气风发,是一种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力争上游戏的象征。盐池城东门外有一个巨型老骚胡雕塑,这只骚胡昂首傲立、威武雄壮,它是盐池滩羊的图腾。但是,你可能忽略了另一个盐池骚胡标识。盐池街上的路灯有个造型,乍看是美女亭亭玉立的样子,而女性的上肢变形成环绕的羊角状,仔细再看,整个图案又是一个骚胡头的造型,这个设计非常有创意,有人调侃说这是骚与美的完美结合。我宁愿视为一种阴阳合体的盐池羊文化标识。
世界名牌花花公子(Play boy)的Logo是一个兔子头。为什么?因为兔子是哺乳动物中繁殖能力最强的。一对兔子一年下六窝崽,公兔与母兔都功不可没。按“双兔傍地走”的说法,大概总体上保持成双配对的格局。兔群不像羊群得通过阉割公羊维持种群平衡。据说一只公兔可以配八到十只母兔。在动物界里,异性相吸、同性相斥更明显更直接,这或是天然的排他性。
一个羊群里把大部分公羊都骟了,只留三两个骚胡。但它们并不消停。母羊发情时几个骚胡打得不亦乐乎。按盐池人说的,这叫一个槽里拴不了两个叫驴。而在羊的世界里,肩负繁殖使命的永远只是个别公羊。偶有不孕的叫揣羊,在一大群羊里基本上是三五年才出一个。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公羊之所以被称为骚胡,其生殖能力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盐池人在宣传滩羊时一度爱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虽然这是追逐名人文化传播效应,我觉得牵强附会,毫无厘头。其一,说苏武牧羊从贝加尔湖放到盐池南海子,他的草场也太宽了,这实在是天方夜谭。其二,说苏武回长安时赶回了羊,也不合乎情理。苏武回长安显然是骑行。试想,饮雪苦节十九年归心似箭,连那边娶的胡人老婆以及生的儿子都没有带,他怎么可能就带几只羊呢?其三,张骞开辟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铁具、造纸等源源不断运往西域,西域的葡萄、黄瓜、芝麻等食品和地毯等日用品以及狮子、犀牛、汗血马(大宛)等动物带到中国。这都是稀罕之物,而羊到处都是,苏武真没带它的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武放的羊和盐池滩羊无任何联系。
若干年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朱思哲先生考证说,三国第一好汉吕布是盐池人,而且言之凿凿,说吕布不但是盐池人,还是高沙窝人。朱思哲不是盐池人,所以,他的考证至少没有给盐池贴金的私心。在东汉时内蒙古与宁夏的行政区划并不像今天这么清晰,根本没有长城之界。史书说吕布是内蒙古五原郡九原县人。而当时的盐州也在五原。白居易有诗云:“城盐州,城盐州,城在五原原上头。”如此说来,吕布是盐池人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事有凑巧,高沙窝西有个吕家圈,有若干户吕姓人家。我们不争吕布,盖因此人有勇无谋,而且品德不端。他是三姓家奴、道德巨婴。这些都不说,但是,我们常说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出这么武功盖世的英雄豪杰呢,难道与一千多年前奔跑在五原之上的盐池滩羊没有关系么?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政策之后,盐池人发挥地方优势,发展滩羊养殖,同时做足了滩羊的文章,写滩羊赋(《羝赋》),唱滩羊歌,建滩羊馆,办滩羊节,把滩羊的事业做得红红火火。讲好羊文化不仅要考历史、溯根脉,更要接地气,让人觉得可亲、可信、可听。
感谢上苍,赐我滩羊;哺我百姓,利我家乡。时代的发展让盐池滩羊真正成为盐池人心中的图腾。
闵生裕,70后,宁夏盐池人。宁夏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出版杂文随笔集《拒绝庄严》《都市牧羊》《一个人的批判》《闵庄烟火》《操练自己》等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