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关于书的作文 初中生优秀作文书里有个
初中生优秀作文:《书里有个“我”》
篇一:书里有个“我”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双脚,一条路,一个远方。
在流转飞扬的文字中,寻得一方净土,栖息情感,微闭双眸,畅游朱自清构筑的一片繁华。寻得共鸣,无畏无惧。
岁月匆匆,日子就这样的川流不息。《匆匆》中提到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作着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他不仅自我反问:“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我愕然,对啊,正如他所说赤裸裸的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
每每看到他如此反问我,我总能陷入一片寂静的沉默之中,无以自拔。他的思索何尝又不是我的。十几年来,我如同在沙地上行走,云淡风轻,没有什么足迹。春去春又回来,花落花会在再开,时间就是生命每次的轮回。
他的《背影》众所周知,父亲微胖而蹒跚的背影穿越时空成了父爱的经典。把背影不高大,不挺拔,是在生活重压下渐渐衰老的父亲的背影。每当“目睹”爬月台的那一幕,我总是头涔涔而泪潸潸。
仿佛那便是我的父亲,而我便是那个远去的孩子。
依然记得刚上高中时与父亲离别的场面,他将我送上公交车,千叮咛,万嘱咐,直到车子开走时,它在悻悻地下车,回眸,一个身影深深映入我的眼帘,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远方。
从未见到如此深情而留恋的父亲。在我脑海中父亲总是用铁甲做外衣,用刺刀当武器,用最冷漠的外表来掩饰,眼测不出深度,心望不穿浮沉。然而,在离别时刻铁甲、刺刀已被融化……
朱自清用细腻的文笔、独特的视角缀住了我的思考,仿佛我便是他,我因他的文章而行,总能寻到一个自己的影子。
他的文字萦绕着肺腑的孤岛,他的书中有一个袒露心事,领略生命的快意的我。
【点评】典型人物灵犀相通。“书里的思考仿佛就是自己的思考”,“我”从朱自清的话中,“我总能陷入一片寂静的沉默之中,无以自拔”。对父亲也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未见到如此深情而留恋的父亲”,去除外表,看到如山的父爱。名片素材并列呈现。文章并列呈现朱自清《匆匆》和《背影》,“书里的情感似乎就是自己的情感”,“我”对时间的认识简直与作者心有戚戚,而对中父亲的形象更是产生了共鸣。
篇二:书里有个“我”
李娟的文字像一阵阿勒泰草原上狂野而又温柔的风,直吹得我这颗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安宁的心猛烈地颤抖起来。
我多么渴望像李娟一样,用一整天的时间,躺在一望无际的像翡翠一样的草原上。
我眼里满满的全是蓝的发亮的天和大块大块洁白无瑕的云。在草想和牛羊的呼唤声中美美地踏入梦乡,好像可以一直这样睡下去的舒适与安逸。即使来了一场急雨只要将头和身子用外套藏好,任凭那暴风骤雨、风吹雨打也不能将我唤起,继续在睡梦中编织糖果色的梦。几时归家的羊群缓步踱过我的身边,我也不愿意挪动一下我的身子、我的脚。只是偶尔睁开一只眼睛,视线刚好撞上一只正在观察我的绵羊,又或刚好看到那个骑在羊背上,把背脊挺得直直的少年,像一个得胜的将军骑着他的白马逆光凯旋。
这样自由自在随意而冲动的生活像一股新鲜的,带着花香的风吹进了我的心里,仿佛我也曾经在书中的阿勒泰生活过。
我多么渴望像李娟一样,那么贴近远古的森林,透过层层雾障,看见大地的血液源源不断地输向那些绿色的巨人,用最古老的方式将生命展现在我的眼前。
我用耳朵敏锐地感受到一滴水溅下的清脆;一朵花绽放的绚丽;一片叶子生长的强劲;一声虫鸣的辽远。清幽、静寂、纯净。这些美好的词语为他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留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那种除了自然变剩下自己的巨大失落感和自卑感,使我们不由自主感谢森林、自然的伟大力量,使我们得以正确地认识到渺小与平凡,从而获得一次身心的洗礼。看到这样的文字,仿佛我也曾步入那样的森林,心中宁静、安详。
这样鲜活、灵动的文字是我不曾见过的,它带领着书里的另一个“我”在文字筑成的海洋里畅游戈壁、荒漠、森林与牧场,收获心灵的感动,让灵魂在字符之间找到宁静的栖之所。
【点评】贴近边疆宁静的生活。李娟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她的新作《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引起了极大反响。“我”也走进李娟的书里,体会草原、白云、绵羊,贴近森林,感受内心的宁静、安详。将诗情与画意融为一炉。作者对草原、天空、云彩、绵羊、森林的描写生动形象,细腻逼真,如“我眼里满满的全是蓝的发亮的天和大块大块洁白无瑕的云”,如身临其境,印象深刻。使没有看过李娟的书的读者有了找到这本书的举动,使没有到过阿勒泰的读者也有了去的冲动。
篇三:书里有个“我”
还记得那个具有“钢铁精神”的保尔•柯察金吗?每每读到他的故事,心中就像有千层鼓敲起那般,震撼着、浮动着我的心。
再回首,轻拂那书的封面,仿佛也可以感受到。翻开扉页,保尔•柯察金的一个个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就像给我打了兴奋剂似的,我的心由此变得激昂奋发。
其中,最令我感动和产生共鸣的是保尔最后的时光。
保尔由于疾病缠身,瘫痪,不得不终日卧躺在床上,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以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口述,让妻子写下一本小说。而这本小说就取名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么积极啊!可能他也料想不到这给后人是极大的精神鼓舞。
但单就他的经历来说,他是一个遭受重重困难但又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一个个克服它们的革命先驱者。我很敬佩。
不是单纯的敬佩,而是共鸣的敬佩。
我,也有点小病吧,有时候会感到疲劳,乏力,剧烈运动时就会可能晕倒。医生建议我住院输血。但为了继续学习,我跟医生说不要,于是就拿了点药回来吃。虽然我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学习,我时常会感到吃不消。有时候也想到如果我这股劲没了会怎么样呢?答案是:不可能、不可以。因为结果真的是会很糟糕的。所以我就坚定着信念,支持自己走下去。
虽然没有生像保尔那样的大病,但这也让我感受到了疾病的痛苦,与保尔那体现的精神品质产生了共鸣。
说真的,保尔•柯察金挺像我的,我也挺像保尔的。有时候不知不觉得读它,就会把自己当成他,放入一个个场景中,沉浸在其中。
他给了我共同前进的动力,也或许将是我以后精神道路上的伴侣。
书里有个我,我愿用如书中那样,以着顽强的精神向着磨难进发。
【点评】引述外国经典名著。文章前后两部分从表面上看似乎平分笔墨、毫无详略,但从考生字里行间的语气看,实际是详略得当的。考生引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相关内容是为写“我在书里”做铺垫,所以后部分较浓墨重彩。叙事上较流畅,不拖泥带水。处理好“我”“书”关系。文章紧紧围绕“我”与“书”的关系,不脱离材料和主题,使文章浑然一体,十分紧凑。文章结尾处点睛一笔,道出了“我”从书中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向着更为艰苦的磨难进发的昂扬斗志。
篇四:书里有个“我”
境明,千里皆明。
林清云的文字一如他的名,仿佛是幽静山寺中静静流淌的清冽的泉水。掬一捧喝下,澄澈了肺腑。
喜爱偷懒的人大抵是这样的,在某个假日的午后,随意翻动珍爱的书。抚摸它泛黄褶皱的封面,嗅着油墨的香气,摘录一段钟爱的文字。直到心灵与书本契合,才停下这一次愉悦的旅程。
我与林清云相距几十载的年华。他说他早已经过了在桥上看风景的年纪,而我却在执着地寻着自己的风景,在学业与家庭琐事间兜兜转转,不觉已深陷其中,迷失了方向
他的书里回荡着晨钟暮鼓,浸润着微小而又细致的禅理,未微未间见证人生的痕迹。得意时,我读者它,它能给与我喧闹后的冷清,让心情沉淀,变得更加醇厚;失意时,我读着它,他能向我展示另一番宽广的天地,带来心灵的抚慰。
偶然,读到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日本的神童鼓与山寺中的暮鼓。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表演艺术名为神童鼓,是一名灵秀的少年在在一面大鼓前用尽全身的力量与技巧。完成一项人力之高峰的表演。场面自然是极其壮观与震撼的。而山寺中的比丘尼则是静静站在一面大鼓前,时间一到,则挥动手中的鼓,一下又一下地敲击在鼓面上,他神情安详,泰然自若,好像融入了这山寺中,而手中的不过是最自然的动作。“咚—咚—…”整整一百二十下,瘦小的比丘尼这才放回鼓,再悠然自得地离去。山寺中的暮鼓或许没有神童鼓稍逊一筹的原因了。
合上书本,我不禁苦笑,自己不就是那名鼓童吗,努力用尽所有去攀及心中那个高峰,却不知是将自己永远得困在那里,寻不到出路。倒不如将心放宽广一些,平淡一些,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
然,岁月流转。我依然站在桥上看风景,携着那本书,书里那个小小的“我”已在敲着暮鼓。
【点评】徜徉文字中“随心随性”。文章先引出刘清云的文字,然后再说自己徜徉在其文字中的感受,最后用故事生发出自己感悟的道理并得出了“随心随性”的观点,步步为营。此外,文章结尾处呼应前文,并将“我”与“书”巧妙融合,结构紧凑。于故事叙述中见哲理。除了场景的铺设外,文章对于小故事的叙述也较为清晰易懂,能在叙述中抒情和明理,是本文的一大亮点。道理深刻却不做作,从娓娓道来的叙事和抒情中引发读者的深思。
篇五:书里有个“我”
“不如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捧着自己翻了又翻的《牡丹亭》,我如丽娘一样,为自己在极熟悉的玄武湖畔发现了新奇的美妙事物而暗自欣喜。
初春,正是发现奇趣的好时节。我想着我的《牡丹亭》,穿过湖畔的小石桥,寻了个幽静的角落,靠在石栏上,映着水浪,独自“走”在“园子”里,听心中的丽娘这样唱到:“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句句透出心情的愉悦。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斜对面的阅兵亭,其实更像一处水榭。湖面好像也被明媚温和的春光感染,抑或是顺着我的心意,在轻风的微拂中,将自己的影儿投到了水榭的石壁上。阳光也随着她,柔和得一点也不刺眼。波光轻漾,湖影便如流动的彩绘。人们常说,湖面如同镜子,然而水榭的石壁竟成了镜子的镜子。不过这也难怪,总是听到人们赞美湖面,怎能不抓住机会一览自己的芳容?一念至此,我便忍不住笑了,原来万物皆有爱美之心,在哪儿都得以体现。
不光湖面爱美,湖畔的花儿也向往美好的境界,它们甚至长得伸出了石栏,与石栏上雕的花样相映成趣。这如何不是丽娘在《寻梦》中所唱的”嵌雕栏芍药芽儿浅”呢?我便好像书中的丽娘,丽娘又好像书中的“我”,我们俩竟想到了一处。但可笑的是,我却分不清芍药伸出了雕栏好,还是石栏上雕了芍药的花样。这两样好像都是美的存在。湖畔的花儿随微风摆了摆,带动水榭上的光影、映在石栏上的花影都摆了摆。
我在书中借丽娘的情感体会到了湖畔的美。仿佛丽娘便是书中的“我”,领我在熟悉的地方游走。拥有了一双发现新、美、的眼睛,一颗体会新、美的心,恰便似“春心无处不飞悬”。
【点评】此文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考生借《牡丹亭》里的游园景象,对照自己的访春经历,妙趣颇多。难得的是,考生观察精细,能将水榭石壁上的湖影和湖畔雕栏外的花儿及栏杆上的花样,刻画的淋漓尽致,给人如在眼前的感受。其间穿插《牡丹亭》里的经典台词,更使语言精美典雅,富有书卷气息,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篇六:书里有个“我”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在生活的此岸出发,我泛舟湖上,到达书的彼岸,与书相逢,融我于书。
书里有个“我”,有关于生死的追问。21岁的青春年华,史铁生切被命运永远地钉在了轮椅上,再也没有站立的可能。他不安焦躁,他悲观绝望,一次次,他走向历史询问着关于生与死的秘密。终于,他走出了山重水复的烦恼,走进了柳暗花明的喜悦。“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有时候太看重了我们要回到虚无里去,结果忘了我们本来从虚无里来。”是的,不知死,安知生?死是归宿,生是过程,生死同一,过程即是归宿。死亡,本是带着回家的温馨。
书里有个“我”,有对自然的感激。祭坛石门里掉落的余晖,偌大的地坛里恣意生长的参天古树,一天天,一年年,阳光一次次用发丝扫去黑夜的阴尘,它们依旧不急不躁,不慢不快地行走在阳光里,伫立在大地上,像是要待到永恒。是在这样的肃穆与淡然间,史铁生从悲观的小我中挣扎出来,把命运带来苦痛化作对地坛饱蘸热情的赞颂,对万千民众的激励。
“千弦断,天眼开”,大抵是在那葱茏的绿意里才能写就如此精炼的字句。人的身体属于大地,魂魄属于天空,在岁月交替的无穷变化中,自然才是人类的归处,真正需要感激的是“母亲”。
书里有个“我”,有面对艰辛的信念。“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他没有沉浸在对生活无休止的怨念之中,始终坦然接受风雨,并用顽强的姿态迎接命运突如其来的转弯。诗篇里,我们看到的不是轮椅上蓄积的疼痛,而是一个钢铁般强壮的巨人。
“我要看着自己,一直在写作着的心魄。”不言弃,不放弃,生命是跌撞的曲折,唯有长风破浪,才可济沧海。
走进《我与地坛》,疼痛中的执着切肤般感同身受。正视生命,感激自然,直面艰辛。
---------书里有个“我”,这是我与铁生的对话,更是我与自己的对话!
【点评】立意深远,充满正能量。考生阅读《我与地坛》,不是从中获得语言运用的收获和写作方法的启示,而是通过对话,得到了思想的教益----正视生死、感激自然和直面艰辛,从而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此文以议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悟,让书中的思考与自己的认识相交融,提升了立意的层次。
篇七:书里有个“我”
人生之路,曲折而又漫长,而在这漫漫人生路上,人们稍不注意,便会迷失自我。我也曾经迷失过,本想就此下去,但偶然间走进《中外经典名言》这本书,书中“人生如同一个坐标系,无论你是谁,总有一个点与你相对应”这句话使我重新鼓起了勇气,并萌发了做回自我的念头。
刚迈进初中大门时,走进《哈佛女孩刘亦婷》,我心中很是激动,并立志要做她那样的人。于是便学着她的样子,每天晚睡早起,与周公相遇的时间还不到6小时,我还借阅了大量的英语书籍,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谁知不到两天,便觉得身心疲乏,难堪重负,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后来对着镜子一照,才发现自己睡眼朦胧,懒散乏力,于是恍然大悟:这不是我自己。
读初二时,我试着从书中找回真正的我,偏偏就在正要找到之时,又给迷失了。此事源于同桌那几本韩寒的书。当时的我对这位文学奇才钦佩不已,便东买西借弄回了他的几本书。“啃”了几篇文章,这才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怎么一回事。看完他的书后深受其影响,甚至文风都受到感染,开始拼命玩弄文字。谁知到后来却被文字所玩弄,写出的文章不伦不类。如今反复品读,才发现不但没学像,连自己的个性也丢掉了。这时又终于明白:这不是我自己。
这两次“书中有个‘我’”的经历告诉我一个道理:读书固然重要,但真心读书,读出自我更重要。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大家,都是读了许多书,但又始终坚持自我,才迈向成功的彼岸。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维持两千年之后,最终被伽利略的自信所击垮;“地心说”统治达数百年之久,而哥白尼坚持自我才提出了“日心说”;还有牛顿所开创的物理时代新纪元,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众多的发明与创造,都是敢于否定前人的学说,真心读书,坚持自我而创造出来的壮举。
我酷爱读书,更喜欢书里有个“自我”,在浩瀚的书海中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点评】这篇考场作文立意高远,富于思辨又饱含情感。小作者通过两次读书不平凡的经历:读刘亦婷,并模仿实践其作为,结果适得其反;读韩寒,拼命玩弄文字,结果写出的文章不伦不类。接着水到渠成地抒发“喜欢书里有个‘自我’”之感慨。文章另辟蹊径,见解独特;情真意切,语言通畅;引用事例有说服力,出奇制胜,被评判为满分佳作,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