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熊猫为什么要圈养?四川峨边熊猫进村觅食
大熊猫曾经一度濒危,野外数量大幅度降低,为了保护熊猫我国才建设了几个熊猫基地,通过人工繁育的方式保住数量,然后用野化放归的方式补充野生大熊猫种群的数量,同时也制定严格的谱系,避免大熊猫的近亲繁殖现象。经过多年的保护我国野生熊猫数量恢复到1800头以上,已经从濒危动物变成了易危动物。
而随着熊猫数量的回升,在四川的大熊猫栖息地周围,人们经常会偶遇熊猫,有些熊猫会在居民家里吃饱了再嘴巴一抹高兴地离开。9月4日上午10时许,家住乐山市峨边县勒乌乡的村民惊奇地发现,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正在自家的玉米地里闲庭漫步。它时而掰扯一下一根还未收获的玉米,时而在秸秆堆里翻找是否还有“漏网之鱼”。
熊猫作为国宝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多年的保护也让人们自觉地保护爱护着这种动物。当熊猫进村之后,村民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到了晚上8点左右这只熊猫都还没有离去,它也不怕人们的围观,尽情地翻找着食物。
峨边县乌勒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只熊猫应该是来自一旁的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表示,随着近年来生态保护力度加大,保护区内的野生熊猫种群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
大熊猫数量的回升,会不会导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像野猪一样泛滥呢?野猪作为三有动物,也受到一定的保护,而野猪就是因为人们的保护、不再私自猎捕而数量多了起来。针对熊猫我国执行了退耕还林等措施,保护熊猫的自然栖息地,减少熊猫栖息地中的人类活动,这使熊猫的活动范围增大,食物更多也更容易找到配偶。
虽然对熊猫的保护卓有成效,野外种群数量逐年恢复,但是熊猫泛滥这一情况基本还是不现实的,熊猫的自身生理、自然环境等方面决定了这一物种的种群特性。现如今的环境承载不了太多的熊猫。
熊猫看起来萌,但其实是猛兽来着,只不过现代的熊猫习惯了主食竹子,可是生殖等生理结构还是猛兽的特征。熊猫一胎只有一只,极少数野生个体会生下双胞胎,但是一般熊猫妈妈只会选择养育其中的一只,导致野生熊猫的成活率不高。
而且熊猫的产道十分狭窄,分娩时很痛苦,这也导致分娩时幼崽发育相当不健全,粉得几乎透明,体重是成年熊猫的1/400-1/1000。
这些因素影响熊猫的存活率,而一头熊猫从幼崽长到亚成年得2年左右,母兽在这两年中需要带崽传授给幼崽各种生存技能。而野生熊猫寿命也就十几年,一辈子不错过每一次生育机会那也只能生三五只熊猫。熊猫在怀孕之后也可以根据食物是否充足、外界是否有危险决定是否终止妊娠。
这样的生殖特征使熊猫的数量很难快速地增长,一胎只生一个,一个幼崽养2年,种群扩大2倍都不知道得生到后年马月去。
而现在的环境也使熊猫难以泛滥。熊猫曾经的濒危主要是人类活动,桥梁道路、村镇等将熊猫种群割裂成多个小种群,自然栖息地面积受限影响熊猫觅食,小种群内部又可能发生近亲繁殖导致熊猫种群不断衰败。
后来采取了一定的退耕还林等措施,恢复熊猫活动的竹林地区,也制定了更严厉的措施避免盗猎活动。人类在竹林中活动的减少使熊猫放下心来到处逛吃,活动面积增大,小种群之间也开始有了联系。熊猫的数量这才得到一定恢复。
熊猫食量巨大,所以有一定的领地观念,我国首只野化放归的熊猫就是在和其它熊猫争斗中受伤,然后又从高处摔下去而死亡,这导致后来我国的野化放归采取了母兽待崽的方式放归。具有领地观念的熊猫在竹林面积没有大幅度扩大的情况下种群密度不会很夸张地升高,不会像野猪那样局部泛滥,它们也不会越过现有的栖息地向远处迁徙。
不过村民偶遇熊猫事件的增加,也说明野外熊猫的数量得到了一定恢复,一些在生存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熊猫就可能下山到人类聚居区附近寻找食物。熊猫是杂食,除了吃竹子也会吃其它植物,比如这次四川峨山的熊猫,竟然跑到村民家中掰玉米吃。可它们毕竟还是主食竹子,偶尔下山尝鲜还可以,让它一直吃苞谷棒子它也未必待得住。
熊猫的生理和活动范围使熊猫的泛滥很艰难,但是熊猫数量可能还会有所增加,只不过比较受限,不会像野猪那样不挑食的动物肆意进入农田里搞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