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赛鸽育种的正确方法:从导航的角度谈赛鸽的育种

人气:359 ℃/2024-12-20 05:00:12

本文拟从信鸽导航机理的观点出发来讨论一些有关信鸽育种、配种和训练的问题。

选种:

竞翔的成败首先决定于品种,所以不少养鸽家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引种和选种上。诚然品种是成功的基础,但是如何评价一个品种,如何引进一个品种就不那么简单了。不然为什么说“冠军是不能用钱买来的”。

为什么用重金买来的优秀种鸽常常出不了成绩,倒是那些身价不高贵的鸽子出人意料的夺得优胜!在三十年代,千公里赛鸽在国外业已普及,可是在我国几十年来,千公里总还是不那么容易。难道鸽子会越来越退化吗?

这里的问题主要是出在我们如何评价一个品种。从导航的观点出发,各种品种有各自的导航特性,在江南地区多代育成的定型的品种,它的超远程定向反射具有“向洋性”(即趋向海洋方向的特性)。这对育种者来说自然是多年辛勤人工选择的结果,在当地竞翔比较得心应手,比赛夺魁的把握性较大。

同样内陆地区经多代育成定型的品种,它的超远程定向反射具有“向山性”(或叫“向陆性”即趋向内陆,即与向洋型反向远离海洋的特性)。

可惜,由于内陆养育信鸽的历史比较短,要变改向洋型为向山型或培育成向山型品种的工作十分艰巨。所以“向山型”品种较少、较不易定型,所以成绩不甚稳定,在内地夺魁的把握性不大。

对于国外引进的鸽子来说,由于国外多年来多为不超过千公里近中距离速度比赛,鸽子的电磁波导航机能特别发达,所以眼沙好(眼志好)体型好;

但由于未注重于超远程淘汰选择,其超远程定向反射机能不甚发达、体型也不太适于超远程飞行,这种鸽子属于“无向型”,其中有的极优秀的竞翔鸽、其电磁波导航能力高度发达,用于培育短中距离赛鸽,潜力很大,只要加以适当的改良和合理的训练,仍可望在短程、中程和远程竞翔中作出成绩。

择配:

选种是基础,配种是关键。配种并不是千公里配千公里就得千公里鸽这样的简单,配种的目的是要把种鸽的优点(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取其所长)继承下来,把种鸽的缺点(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利的特征)除掉,使之变为我们自己需要的得心应手的品种。

这个工作并不像裁缝做衣裳那样容易,因为种鸽的优点和缺点会同时遗传给下一代,这就要选配得当并进行几代的淘汰选择。这就是所谓的品种驯化工作。

品种驯化的办法一般有两种,一种叫降代选育,另一种叫多血杂交。

降代选育,对于一个外省外地引进的优秀种鸽,一般有“三代出成绩”的说法,这就是利用生物性状的特殊发达性同时具有特殊变异性的道理。

生物的任何特性,离开原始性状越远,则这种性状越容易变化。例如一对极优秀的筋斗鸽,只要两代放松选择,到第三代便完全失去打翻斗的能力。一对年产蛋360枚蛋的莱航鸡,只要两代放松选择,到第三代产蛋率就大幅度下降。一个种鸽的超远程定向反射发达到畸形的程度,那么这种定向反射的方向性也容易退化。

对于培育内地或山区远程鸽来说,只要在后代中不选留那些方向性动摇,形象的说法是他的“导航图”发生了改变或颠倒的个体,同时保留远程飞翔能力的鸽子,施以适当的训练、三代后可望作出良好成绩。

当然这工作是十分艰巨,时间长,淘汰率高。对近距离外藉鸽而言,驯化工作要容易得多,因为它不需要改变“导航图”,只需调整一下生理适应性就可以了。

杂交:

大家都知道,杂交可以扩大亲本性状变化的幅度,扩大了人工选择淘汰的范围,最后博取众品种之长而获得杂交优势的新品种。

近年,上海北京地区诸多养鸽家,采取“中外结合”的办法,集短程快速和远程归巢的优势于一身。在97年的北京香港放飞和97年的上海隆飞尔大奖赛中,中外杂交鸽大显身手,使我国赛鸽运动水平进人新的转折。

杂交能兼具各亲本的优点和缺点,但也可能一部分后代较集中优点(人们认为的优点)另一部分后代较集中缺点。所以就要在后代中进行严格的淘汰选择,尽可能选出理想的后代来。

以上两种驯化育种办法,前者似较消极等待,但对内地赛制急需与国际接轨,是较实际的办法;后者似较积极争取,但其后代淘汰屏弃较多。

尤其对内地山区,较缺乏“正向”耐力鸽种源,杂交工作难度大些,但选取在本地多年来出成绩,效果稳定的鸽子作“正向”种源,也是可行的。

我们昆明多年来采取二者相结合的办法,即边降代,边杂交,平行交叉进行,初步育成较驯化的高原山区品种,如昆明的养鸽家戈筱亚、王德明、唐彦康等给严峻的山区赛鸽界增添了光彩。

训练:

这里着重说明三种导航机能相互的关系和它们与训练的关系。

对于一个远程品种来说导航信号导航和定向反射导航的界限不是绝对的,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甚至有时相互转化。

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幼鸽近距离初放,要七八天才回来,这是由于心理上的障碍(害怕或没有意识到是放翔)不立即起飞,直到几天后,由于疲劳和饥饿的诱发刺激、启用定向反射,但同时也接收导航信号或“气味”信号、振翅即归。这样的鸽子在以后的训练中能很快的定向飞归。

有的鸽子在500公里内放翔效果比较好,速度很快,但500公里以上却过不了关,这种鸽子大多是属于导航信号导航机能发达的高代外藉鸽。在赛制改革的今天,这种鸽子是宝贝,不要勉为其难葬送了鸽子,埋没了自己的希望。

与此相反,有一种鸽子超远程定向反射机能十分发达,而导航信号导航能力稍差些。这种鸽子在江浙一带定型的名种中就有这类情况。这种鸽子几乎每年两千公里竞翔都取得优胜,但它的平辈鸽在近距离训翔丢失的也不少。

在中距离比赛中,它往往落伍而争不到名次。这种鸽子在江浙一带作为改良基础掺入外籍血缘犹如锦上添花,胜券在握。在内地山区作为基础鸽“风险”较大,改造驯化也很不容易,但也不失有成功机会。

这里有必要强调训练在超远程放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个具体的作翔者来说,“正向”定向反射超远程放翔有如顺水推舟;“反向”定向反射超远程放翔有如逆水行舟。

但是对于长距离外籍鸽“无向”,或外藉鸽杂交改良品种而言,超远程放翔可能有如静水之行舟,成败决定于训练,也就是决定于信鸽在后天训练中养成的方向性习惯。这样的鸽子在中距离前一站的比赛中可能十分吃力,但在下一站长距离比赛中,前一站训练中所取的方向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它习惯地沿上次的方向兼程归返。

训练是比赛的练兵,但同时也是选择淘汰的必要手段,而训练必须循序渐进,因种施训,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或埋没了优秀的苗子。

总结:

现在拟从现代生物技术的观点来简单概括一下本文的中心思想:

快速和远程两种不同的导航行为是受两种不同的非等位基因所支配的,前者为电磁波导航(绝大多数外藉鸽如此),后者为内分泌导航(国血鸽如此)。两种导航基因的突出发达是由于赛鸽各品种所处的地域,国家赛制,养鸽者群体的习惯和偏好,长期定向人工选择培育而形成的。

在育种工作上,为了与国际赛制接轨同时改革我国旧有赛制,迫切需要做的工作,实质上就是对此两种基因在信鸽个体上的取舍、移植和融合、固定。

取舍、移植、融合的有效方法是杂交,固定的方法是同水平(即各级平辈)的极近交。两种方法都须辅以严格而大量的淘汰和选择。

杂交是扩大优势个体的选择面,而极近交则相当于采用最经济最简便的方法,类似于“克隆”技术,把最成功、最理想的优良个体“复制”出来。

实际上,国外国内已经有了很多极成功的例子;台湾南星鸽舍的黄金波等便是杂交极成功的宗师;比利时的阿连栋克———詹森系列等,便是极近交极成功的宗师。

END

文|董天敏(云南)


[微笑]感谢阅读!鼓励请点赞 评论,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

搜索更多有关“赛鸽育种的正确方法:从导航的角度谈赛鸽的育种”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