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厚的是土猪吗?啥是土猪
又是猪年,我们聊聊湖南土猪
到底啥是土猪
每当老人们谈论起曾经土猪的美味
年轻人在一旁附和时
老人会有些不屑
“你们吃的才不是正宗的土猪”
到底什么才是正宗的土猪?
之前一直以为
有足够的乡土气,就能称作土猪
后来才知道
农村里常见的的大白猪
早就已经是“混血儿”
多半有来自遥远、高贵的外国血统。
往前追溯四十年
湖南的大部分猪,有着纯正的血统
也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外貌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猪种普查
将湖南的土猪归为五类
“四蹄踏雪”的大围子猪
“点头黑尾”的沙子岭猪
“乌云盖雪银颈圈”的宁乡猪
浑身灰黑的湘西黑猪
有着“大白花”“小白花”的黔邵花猪
正是这些土猪
建构着老人们的味觉记忆
它们在哪里,现在怎么样?
宁乡花猪
四蹄踏雪:大围子猪
大围子猪名称的来源
据说与明末清初的江西移民有关
江西移民在长沙一带开垦围殖
所以叫做大围子
纯种的大围子猪
四肢下端是白的
被人们叫“四蹄踏雪”
这浪漫,传说是爱游江南的乾隆皇帝赐予的
大围子猪离中心城市近
多少有些作为“城郊猪”的骄傲
在养猪入侵和城市发展的双重压力之下
他们最先陷入濒危的境地
2002年,大围子猪只剩下六头公猪
经过养猪人和政府的努力
如今长沙县纯种的大围子猪大概4万多头
群体并不算大
但是至少解除了濒危的处境
土猪养殖与保种
除开行政与商业目标外
也是一场饱含情怀的投资
点头墨尾:沙子岭猪
沙子岭猪由于只有头和尾为黑色
被称为“点头墨尾”
在洋猪进入中国之前
曾是湖南的当家品种
沙子岭猪与巴克夏猪的杂交品种
“沙子岭猪”之父吴买生
在沙子岭猪养殖普遍的八十年代
提前感到了洋猪入侵的威胁
提出要对其进行保种
吴买生花了近两年的时间
租一辆拖拉机
走遍湘潭每个乡镇
追溯猪的血缘
最后将血缘不同的公母猪放入保种场保护
如今,保种场规模越来越大
在2018年12月底的非洲猪瘟入侵时
他们将沙子岭猪散养在农户的家中
防止瘟疫来了后这一物种被“一锅端”
农户的选择颇有讲究
要偏僻,环境好,周边没有其他的养猪户
最近的一家
离湘潭市区出发仍要一个多小时车程
散养在农户家的沙子岭猪
多亏了这些养猪人们的守护
如今,我们还能见到这一来自远古的物种
他们自由而温顺
一如千年前的模样
“大白花”“小白花”:黔邵花猪
根据体表白毛面积大小,
黔邵花猪可分为“大白花”和“小白花”
这样的名字
比大白猪浪漫可爱得多
来自艰苦偏远的地方的黔邵花猪
是吃苦耐劳的代表
主产区贫穷落后,交通不便
养猪基本上是到山上打上一把猪草
或者索性放到山上,让猪自己觅食
黔邵花猪因此锻炼出了结实的体质
这样的猪生命力强,极难生病
和其他公猪打架,獠牙被打断的黔邵花猪
在绥宁县丰香生态园黔邵花猪专业合作社
所有的猪都被放养
春天他们自己出去觅食
走得漫山遍野都是
这种放养的方式没有想象中的难于管理
有一次,一头母猪失踪了几天
结果带回来了一窝猪仔
这或许才是湖南土猪应该有的模样
自由、野性,或许,还有快乐
放养的黔邵花猪
土猪的生存压力
宁乡曾经以猪种闻名
家家户户养母猪产仔
宁乡猪性情温驯,颇有“母性”
“丝颈葫芦肚,耳薄嘴筒齐;鱼尾后脚直,稀毛现薄皮;奶子一斩齐,四脚要撒蹄”
“乌云盖雪银颈圈”
即是对宁乡猪的概括
也是一种相猪术
桃源黑猪是湘西黑猪的代表
它来自湖区
群众有沿堤、河洲放牧的习惯
这也成就了桃源黑猪的强健体魄
宁乡花猪
然而这些土猪如今都面临着一个个生存压力
它们数千年努力适应着当地的气候和环境
与湖南人和谐相处
却始终无法改变生长周期长的特质
在急功近利的时代里
湖南土猪很快被无情抛弃。
资兴黑猪就是这样的例子
这是一种品种优良的猪种
然而根据研究人员的回忆
它们可能已经灭绝了
隔着数十年的时光
已然是两个物种的悄然更迭
甚至是一个物种的消失
也造就了两代人之间完全不同的味觉记忆
我们又有多久
没有尝过鲜美土猪身上的自由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