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陈铭奇葩说他很努力 你知道陈铭在奇葩说讲的

人气:130 ℃/2024-04-12 20:14:11

陈铭在奇葩说里讲了巴普洛夫著名的实验:狗进食的摇铃实验。这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四大著名实验之一。

其实关于学习理论有很多学派,除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还有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这些学派都各有各的说法,得出来各种各样学习的原理和规律。

就像建构主义学派的知识观所说,知识并不是最终答案,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所以众多学派得出来的各种结论,我们就姑妄听之吧。

了解这些专家学者们研究出来的原理和规律,即能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认识能有所帮助,也能在教育他人或者子女时,亦有所帮助。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狗进食摇铃实验)

摇铃,给狗粮,狗会分泌唾液。

再摇铃,给狗粮,狗会分泌唾液。

循环反复多次。摇铃,不给狗粮,狗也会分泌唾液。

实验得出来的结论是:

1)条件反射的获得,是条件刺激(铃声)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狗粮)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2)条件反射的消退:是指在获得条件反射后,如果条件刺激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上面这两条规律,我们平时在海洋公园的一些动物表演中,经常见到。训练员,在动物完成表演的时候,都会给予食物的奖励。这就是运用了这一规律。

3)刺激泛化:指的是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比如说杯弓蛇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些傻傻分不清的条件反应。

4)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学会对条件刺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刺激泛化”是傻傻分不清,“刺激分化”是分得清

桑代克的试误说(饿猫开迷箱实验)

饿猫关在笼子里,附近放着一条鲜鱼。

笼中有个开门的机关,碰到机关,笼门打开。

开始饿猫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机关,打开笼门,吃到鲜鱼。

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机关,开笼门的行为。

这个实验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大致意思就是,无论是自己学习还是教授别人学习之前,都要给一个准备的过程。否则,没有准备的活动会让学习者烦恼;做好准备却没得到相应的活动,也会让学习者感到烦恼。

比如说在老师授课之前,先预习一遍要讲的内容,那么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内容。

又比如说,老师上课前,告诉学生,讲完课后要考试,那么学生就会认真听课,给后续的考试作准备。

做好准备没得到相应的活动,就好比一个武者为了下一次比赛各种赛前准备训练,结果到了比赛当日,对手没来,那这个武者自然有种憋屈的无力感。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这个就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巩固练习。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效果律被老师们广泛使用,幼儿园和小学里面,学生表现好,老师就会给予小红花的奖励,加强了学生继续努力向上学习的动力。若是突然有一天,老师不再给予奖励,那么学生可能会觉着少了一些努力的动力,久而久之也就没那么积极向上了。

其实这个在很多游戏里面也可以看到,我们经常新下载一个游戏,一般都会有7日任务奖励之类的,会让玩家愿意多花时间完成游戏任务,但是一旦没了这个奖励,后面玩这个游戏就没那么大兴致,也不再花费那么多时间了。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迷箱实验)

斯金纳的迷箱实验,是在桑代克的猫开笼取食实验上进行改进的。

箱子里关着一个饥饿的白鼠。

在箱子里安装了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提供食物的装置连接。

饥饿的白鼠经过几次尝试,会不断地按压杠杆,直到吃饱为止。

这时,可以说白鼠学会了按压杠杆以取得食物的反应。

这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1)正强化: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你跟你家孩子说,如果这次考试考得好,你就奖励实现Ta的一个心愿。那就会增加Ta好好学习的概率。

2)负强化:摆脱厌恶刺激,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你跟你家孩子说,如果这次考试考得好,你就免去Ta这周拖地的任务(如果Ta不喜欢拖地的话)。那就会增加Ta好好学习的概率。

3)惩罚:呈现厌恶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我们之前在综艺上看到,李小鹏在他家娃犯错后,罚她面壁思过。就是通过惩罚,想减少孩子犯错这种行为的概率。

4)消退:什么都不做,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有的孩子会为了让家长妥协买玩具,在路上嚎啕大哭,这个时候什么都不做,孩子发现哭了也没用,慢慢自己就停止了大哭。这就是消退了。

不过现在教育提倡的是正面教育,惩罚一不小心就会涉及到体罚,触及了教育法的底线。老师们也大都是坚持正面教育,以赞赏表扬为主,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所以后两种规律,现在大多可能出现在家庭教育里面。学校教育是不敢用后面两种的。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分别让三组儿童,分别看了不同的电影。

第一组儿童,看的电影是,一个人正在踢打一个玩偶,因为这种行为,这个人受到了奖励。

第二组儿童,看的电影是,一个人正在踢打一个玩偶,因为这种行为,这个人受到了惩罚。

第三组儿童,看的电影是,一个人正在踢打一个玩偶,这种行为没有任何结果。

看完电影以后,这些儿童被带到放有玩偶的房间。

结果,第一组儿童最具攻击性,踢打这些玩偶;第二组攻击行为最少,但是如果被告知可以获得奖励,那他们就将进行攻击性行为。

这个实验得出来的结论

首先,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在他的实验中,无论影片结果是奖励还是惩罚,孩子们都学会了踢打玩偶这件事情。只是因为看到结果的不同,导致他们选择把学到的行为,转为外显或者内隐。但是一旦告诉内隐的孩子,可以得到奖励,那么他们立即会把学到的行为外显出来。

这也是为什么国外会把各种影视作品有观看年龄建议的原因之一了。怕还未形成成熟认知的未成年人,无法分析影视作品里行为的内在联系,直接照葫芦画瓢某些暴力行为,做出无法弥补的憾事。

所以人们经常说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巨大。的确是,学龄前儿童,很多行为都是从家庭里学来的。

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孩子就通过对你的观察,学会了你的言行。之所以没表现出来,可能是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或者因为觉着这个行为会受到惩罚。但是,不表现,不代表他永远不会这么做,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他这么做会受到奖励,那他就会把学到的这些行为,都表现出来了。

其次,这个实验得出了3个规律:

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比如小朋友看动画片里面人物搀扶老奶奶过马路,学会了,然后自己在看到老奶奶过马路,也去搀扶,受到表扬。这叫直接强化。

2)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现在很多年轻人,看到自己喜欢的偶像为梦想努力奋斗,而夺得第一的场景,认为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实现梦想,促使他们也开始为了梦想积极努力向上。就是替代性强化。

广告行业其实经常运用这条规律,找明星代言护肤品和化妆品,会让人觉着自己买了同样的产品,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3)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小明考了90分,但是对自己没能考100分懊恼不已,惩罚自己少吃一个冰激凌。小蓝考了80分,很高兴,奖励了自己一个鸡腿。就是自我强化。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这些学者们,研究出来的这些理论还是挺有意思的。很多规律,除了被教育领域学习使用,其他领域也到处能看到他们的影子。

无论是自己在学习的时候,还是在教育他人的时候,不妨好好利用一下前人们努力研究出来的结果,让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熟知了这些学习规律,方能让我们运用更好的学习方法,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搜索更多有关“陈铭奇葩说他很努力 你知道陈铭在奇葩说讲的”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