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岸边鱼多吗?潮汕侨乡鱼的故事
鱼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世界上现存已发现的鱼类约32000种,鱼生活在水里,分布在海洋和淡水中,海洋中生活着占2/3,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国计有2500种。鱼伴随人类走过了五千多年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食品与观赏宠物。人类离不开鱼,人类编造了很多鱼的故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鱼文化。
潮汕面临大海,江河湖众多,海产、水产十分丰富。据《揭阳县志·物产》载:“揭邑虽滨海,而山林川泽之利,甲于通郡。”鱼类达数十种。民间也就编造了很多鱼的故事。
鱼有一个会使你感到奇异和不解的现象,那就是一切动物死了,眼睛都是紧闭着的,而鱼死了眼睛睁着。这里面可有一段故事哩!
相传,鱼的始祖曾到阎王那里告状,说:“我们鱼类生活在水里,与人类毫不相干,从不侵犯他们,他们竟网的网,钓的钓,摸的摸,无休止的捕杀我们,吃掉我们,这还有王法吗?求大王给我们做主。”阎王笑着说:“人有长长网,你们可有深深溪啊!”
鱼见阎王不为他们说话,气愤地说:“你若不为我们做主,我们死不瞑目。要让我们的子孙千千万万,无穷无尽,让人类永远抓不完、捉不尽!”从此,鱼被煮熟后,眼睛始终没有合上。
诚然,鱼产卵一下子就成千上万,实在多得惊人,堪称是世界上的“生儿模范”。鱼被蒸熟后,眼睛不会合含,这是应验鱼的始祖的话。
海鱼的头部有鱼脑石,这鱼脑石是怎么来的,潮汕民间编造了一个与宋帝昺有关的传说。
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入侵,小皇帝赵昺在陆秀夫、张世杰等文武大臣的保护下,逃到南方海边。前有大海,后有追兵,沿岸找不到一条船,情况十分危急。忽然,海面上出现一座浮桥,君臣喜出望外,急忙走上去,平安地到达南澳岛。元兵大为恼火,涌上浮桥,继续追赶,转眼间,浮桥消失,元兵纷纷沉入大海,葬身鱼腹。
原来是海里无数的虾蛄和青蟹,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地拥挤在一起,搭起了那座海面浮桥。小皇帝知道了,高兴地带着几位大臣来到海边,把一顶皇冠和一件绿袍放进大海,说道:“虾蛄、青蟹,你等保驾有功,快来领赏!”虾蛄接了皇冠,戴在头上,青蟹接了绿袍,披在身上。它们点头谢恩,欢欢喜喜地游走了。
黄花鱼听到这个消息,急忙地游来,说:“臣救驾有功,请陛下赏赐!”小皇帝问:“臣何功之有?”黄花鱼说:“元兵落水,臣咬他们,使他们不能上来追赶陛下,臣的功劳不在虾蛄、青蟹之下。”小皇帝想,这怎么算救驾,怎么算有功?就不予理睬。黄花鱼在海面咕噜咕噜地乱叫着,扑通扑通地乱跳着,缠着小皇帝要赏赐。小皇帝生气了,弯身捧起一把粗沙子,对着黄花鱼用力撒去,说:“你有功,就把这些东西赏给你吧!”黄花鱼高抬着头,刚好中了二粒粗沙子。从此,黄花鱼的头颅中便有了两颗鱼脑石。
揭阳青溪盛产一种鲤鱼,这种鲤鱼与一般鲤鱼不同:一边是呈墨绿色,一边呈赤色,这里什么原因呢?这里也有一个传奇的民间传说。
宋朝末年,宋帝昺被元兵追赶,路过揭阳青溪,又饥又渴,前无人家后无客店,为充饥,有数名懂得水性的随从,在青溪里摸到了几条大小不同的鲤鱼,放在鼎中煎烤。不料,鱼还未熟,元兵追至青溪,宋兵急护宋帝昺逃命,荒乱中鱼鼎被掀下溪河。帝昺望着这些半生不熟的鲤鱼说:“鲤鱼啊,我逃命,你们也逃命吧!”真是神奇,这些鲤鱼听了宋帝昺的话后,都在河里游动起来,那一边被煎熟了的呈赤色,那一边未煎熟的依然是墨绿色。
潮安江东井美村韩江一带,产有一种叫鲤鱼虫的小鱼,其由来有一个民间传说。
井美村韩江西岸的鲤鱼山是一块风水宝地,林鉴成为破潮汕风水,游说当地村民:“这里风光秀丽,绿水长流,在此风水宝地,如建一塔岂不美哉。”
其实林鉴成用心险恶,此塔似一枚铁钉,钉在鲤鱼头中。鲤鱼受到伤害,极力挣扎,塔的六七层及塔刹被震落,自此鱼头糜烂生虫,爬到江中,竟变成了一条条银白银白的小鱼,当地人便把它叫做“鲤鱼虫”。
鲤鱼虫实际是一种特有的鱼类,比“工鱼”小,鱼身细长。该鱼味道极鲜美,尤其晒干后蒸煮,更为甜美。由于局限该地区特产,产量不多,十分珍贵,旅外侨胞带往国外作送礼之用。随着岁月的迁移,生态环境的变化,现在已很稀少,没有人专门捕捞了。
鲫鱼,又称鲋鱼、鲫瓜子、鲫皮子、肚米鱼,是生活在淡水中的杂食性鱼。它体态丰腴,水中穿梭穿游动的姿态优美。鲫鱼肉嫩味鲜,可做粥、做汤、做菜、做小吃等,尤其适于做汤,鲫鱼汤不但味香汤鲜,而且具有较强的滋补作用,非常适合中老年人和病后虚弱者食用,也特别适合产妇食用。潮汕江河有一种成为“火烧鲫”的,其由来有一个与宋帝昺相关的传奇故事。
相传宋帝昺被元兵追赶,来到揭阳五经富(今属揭西)一带。宋军在五经富安营扎寨时,许多士兵为给小帝君添美味,纷纷下龙江去捕捉鱼类,抓到了许多肥美的鲫鱼,放到锅里煎,刚煎到半熟时,探卒飞马来报:“元兵铁骑越过盘东南塘山,穿过白塔圩,登上猴子凸,正杀将下来!”张世杰、陆秀夫马上下令速向龙颈山撤退。
那时,还在锅里的鲫鱼正好煎得半熟,烧赤了一面,幼帝眼看这顿鱼吃不成,不愿让元兵吃,遂叫士兵把鱼倒到江里让它活过来。没想到这些半边焦赤的鱼,见了江水忽然都活了过来,只是已变成一面白,一面赤,从此潮汕的江河就多了一种“火烧鲫”的鱼类。
四脚鱼,别名水和尚、狗鱼、黑斑肥螈,以蚯蚓、象鼻虫、虾、小蟹、螺类等为食。色泽鲜艳且易饲养,可作观赏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潮汕侨乡流传着一则四脚鱼源自宋帝昺的传奇故事。
宋帝昺被元兵追得无路可走,只得逃上潮安凤凰山乌岽顶。他在乌岽天池边见到满池是鱼,就命随从捉鱼做汤。几个随从跳下池里,水深又没网,捉了半天什么也没捉到,只好上岸回话。
宋帝昺正饿得难耐,听说捉不到鱼,就又哭又闹起来。哭过了,闹过了,便骂着说:“这鱼儿真可恶,也不会爬上岸来!”说也巧,话刚说完,天池里那些鱼一时全都长出了四只脚,哔哔扑扑爬到岸上。宋帝昺一见,高兴得手舞足蹈,忙命随从快快捉鱼做汤。
从此,凤凰山天池里的就多出了四只脚,被人叫做“四脚鱼”。
巴浪鱼是福建与广东潮汕人的称呼,其学名叫蓝圆鲹,一种近海暖水性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其他地区也有称棍子鱼、滚子鱼、黄占、池鱼等名字的。潮汕沿海有丰富的巴浪鱼资源,因其量多而价低,成为潮汕人餐桌上的普遍食物。潮汕人的巴浪鱼食法,主要有清炊、晒鱼干、鱼饭等。潮汕侨乡把巴浪鱼称为“铁甲将军”,民间有一则来自宋帝昺的传奇故事。
南宋君臣,乘舟离开南澳岛,往惠州的甲子途中,遏上突来“离父离母风”,人叫西北风,船翻入落海。
正当宋帝在海面挣扎,就要下沉的时候,忽然脚踏到一种动物,人被托上水面。少帝清醒过来,惊喜地说:“义鱼,义鱼又来救驾了!”
陆国师细察海面,见黑压压的一片鱼群,它们不是红螺山的鸟鹅、白鹅,而是每条十余厘米长的巴浪鱼,脊呈灰色,腹部白色,尾部嵌着坚硬的鳞片,它们铺成一条长长浮桥,让宋室一帮人马踏着。便凑曰:“启禀万岁,今来救驾的,不是鸟鹅、白鹅,而是名貌不扬的巴浪鱼!”
宋帝上岸后,感叹地说:“海鱼二次救驾,真有义啊。义鱼之号,已封给鸟鹅、白鹅了,这长有硬鳞的巴浪鱼,就封为铁甲将军吧!”
那群巴浪鱼听完,“呱呱”地大声齐叫,好似在喊着“谢主隆恩。”不一会,一条条打个水花,泅走了。至今,南澳人一直称巴浪鱼为“铁甲将军”。
潮汕沿海有一种较“三宝公鱼”,其学名长颌鰆鲹,是一种水性中上层鱼类。潮汕沿海这种鱼的汛期是三月至七月,其肉质鲜美可口,很有经济价值。三宝公鱼的名字的由来,潮汕侨乡流传一个与明代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有关的故事。
相传,郑和在一次航海中,缓步至船头。突然,前方水中跃出一条一米多长的大鱼,不偏不倚,恰好落在船头的甲板上。他立即弯下腰,双手捧起大鱼,只见大鱼两眼鼓出。嘴巴一张一合,仿佛在苦苦哀求郑和放它回海。面对大鱼奄奄一息的惨状,他顿生怜悯之心,把大鱼放入海中。大鱼入水后再次跃出海面,深弯鱼身,诚向救命恩人郑和鞠躬致谢。
在我国南海及东南亚一种身上两侧有五指痕迹的鱼,人们认为就是当年郑和用手托起后留下五个指头而放生的鱼,因而称为“三宝公鱼”或“三宝鱼”。这是因为郑和的小名叫三宝。
潮汕沿海,特别是在南澳与海山岛,有不少关于龙鲨的故事。龙鲨即鲟鱼,学名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华鲟,是古鳕的后裔,出现的年代已经很久远。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艚罟艚,罟艚主原是一个扣罟长年,既有技术,为人也很善良。然而,鱼汛很差,出海老是亏本。一艚罟大小船36只,200多人的伙食费都发布出去,借债维持生产,结果债主老是逼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罟艚主去妈庙求妈祖、是夜,妈祖托梦给罟艚主,说她已与南海龙王讲了,叫龙王派将带钱给他。
隔日,在海中作业,捕了一条似龙又像鲨鱼的鱼,有200多公斤。渔民们深感诧异,把这条不知名的大鱼杠到陆地上,一个老者说可能是龙鲨,剖开那胀鼓鼓的肚子,发现的竟是大量的珍珠和一些珍珠贝壳残片。这些珍珠足足有2公斤。罟艚主蓦地想起昨夜的梦来,这不正是对应龙王送钱来么?于是,忙下令把龙鲨鱼用白布包裹后,再装殓入棺木,择地葬之。这些珍珠卖后,即去修船,买米发给罟船工。说也奇怪,自次之后,鱼汛就逐渐好起来,这罟艚主也就发大财了,人们都说这罟艚主的发财,是龙王派龙鲨送钱扶持起来的。
在潮汕海域,生活着一种叫姥鮫的鲨鱼,又称愚鲨。在南澳,渔家流传着一个颇有神奇色彩的故事。
民国初年,南澳通航台湾的船只很多,深澳不少如当大公、水手。有一年夏天,一艘帆船在澎湖海域寄流,船上一位青年水手,拿着凿子和铁锤,潜水到船腹下,欲铲除附在船上的牡蛎、藤壶等杂物。
正当他干得起劲时,突然,身子被一股水流带进一个黑洞的地方,他那锋利的凿子,不知怎的凿着一块柔软的东西,倏忽间又被吐出几丈远的地方。他这一进一退,绑在他腰上的安全绳子一拉一松,船上人员判断出了问题,慌忙把他拉起。这时候,他已几乎昏迷了,身上的皮都剥落了,斑斑驳驳,很是难看。
不一会儿,在船的左舷处,浮起了一条十米长的大鲨鱼,大摇大摆,慢悠悠地游了一阵子,才慢慢地沉下去。
啊,鲨鱼!水手们惊叫起来,好险啊。这水手是被这鲨鱼张开大口时,连同水流进入口腔的,当凿子触着鱼的口腔,再被吐出的,是死里逃生。自此,这个水手便被人们送了一个诨号——鱼吐,老了,人们就叫他鱼吐伯。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点夸张。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必须了解姥鲨这种鲨鱼的特性。姥鲨身体庞大,是以微小的浮游生物为食的。在摄食时,姥鲨只张开大口,把无数小鱼小虾与水一齐吞下,水通过鳃,从外鳃孔流出,小鱼小虾则粘在咽喉和滤食装置上,这样,就能把食物吞下去了。由于它的这一摄食特性,鱼吐伯才在澎湖海域船腹下没被姥鲨吃了。
潮汕沿海有一种形似午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的虱目鱼。此鱼一上市,识货者都争先购买。它是一种古老的鱼类,学名遮目鱼。“苦楝开花,鱼仔做糜”’。每年春暖花开时节,正是虱目鱼生儿育女的时候。潮汕侨乡流传一个虱目鱼由来的故事。
相传,1662年收复台湾后,郑成功及其将士都想吃鲜鱼,但又找不到鱼的踪迹。一天,郑成功手指台南安平港外海面说:“莫说无鱼,在此撒网,或许有所得。”士兵听了,马上找来渔网进行试捕,果然捕到了许多虱目鱼。
他们当时不知道这种鱼的名字,因为郑成功用闽南方言“莫说无鱼”,与“麻萨末鱼”同音,于是就以此作为鱼名。
鱿鱼是一种古老的物种,自6000万年前一直延续至今。作为著名海产品,潮汕沿海的甲子、神泉、海门、达濠、南澳等地都出产鱿鱼,以南澳最著,称“宅鱿”。据渔民所说,鱿鱼原有十条同样长的胡须,现在却是两条长和八条短。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在水族中,鱿鱼、章鱼和墨鱼和睦相处,友爱互助,每年霜降前一同南游过冬,第二年春分前后,又纷纷从南海回游到东海,年年如此,世代相传。
有一年寒露刚到,章鱼和墨鱼找到鱿鱼,商量南游之事。鱿鱼说:“年年搬家,可烦呀!今年我不想搬了。”章鱼和墨鱼极力劝说,说冬季天冷水寒,又缺食物,难以过冬。鱿鱼说:“只要能找一洞穴御寒,再备多些食物,我就不信过不了冬。”章鱼和墨鱼见规劝无效,只得告辞鱿鱼,自己南下了。
冬天来临了,寒流凛冽,赤身裸体的鱿鱼躲在洞里,挨饥受饿,十条长长的手脚被冻得麻木,真是难受极了。刚一想起肚子饿了,鱿鱼伸出了冻僵的长手脚往嘴巴里一抹,稀里糊涂地咬了一口,嘴里一嚼,倒也清香开口,肚子饱了,它决定火速南下追赶同伴。在南下的路上,当找不到食物时,鱿鱼就习惯把长手脚放到嘴里咬了一口,当它找到章鱼和墨鱼时,那十条长手脚就只存了两条,其余的都只剩下短短一截了。
南澳渔民编造了“落头鱿鱼食手脚”这个故事来解释鱿鱼须两长八短的原因。后来,“落头鱿鱼食手脚”也就成为潮汕民间一句俗语,其意思是为自我伤害。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生活在海边的潮汕人,自古以来就是“耕三渔七”,他们与大海结下不解情缘,向大海索取生产生活资料。“无海鲜不成宴”,潮汕人一日三餐,离不开鱼虾蟹。生活在海边的潮汕人,几乎是吃鱼长大的。旧时曾经米奇缺的时候,有的家庭是过着鱼熬番薯过日子的。潮汕人,尤其是渔家,捕鱼、饲鱼、钓鱼、煮鱼、炊鱼、吃鱼。他们爱吃鱼,他们喜欢讲鱼故事。鱼故事使他们快乐,给他们希望。
作者:陈友义
推荐
宠物
- 1全网最惨的铲屎官二哈 铲屎官骗二哈吃花椒最后二哈那眼神亮了190
- 2狗狗穿尿不湿怎么穿?给狗狗穿上尿不湿后的画风太搞笑了312
- 3男生暗恋一个女生的表现心理学:男生暗恋一个女生的八种表现341
- 4猫咪老了怎么照顾它?如果有一天猫咪老了我们该怎么照顾它470
- 5流浪猫投喂点防狗攻略,炎炎夏日救救流浪猫狗143
- 6和柴犬一起长大的猫怎么样的?柴犬vs猫咪谁的身体更长412
- 7玩具柴犬说话和真正的柴犬说话,柴犬叼来玩具在宝宝面前炫耀468
- 8捡到一只流浪猫不知道什么品种?意外捡到一只流浪猫竟越长越大236
- 9冬天啥时候跑步,冬天已经过去了冬眠也该结束了228
- 10小动物在过冬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寒潮来临园方提前准备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