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没尾巴老李的传说,秃尾巴老李在胶东地区的传说
秃尾巴老李在胶东地区的传说
莱阳 赵松枝
我是莱阳人,生长在五龙河岸边,从小是听着龙的故事长大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是父老们最津津乐道的故事之一。老李的神迹遍及五龙河两岸,其孝敬母亲、热爱家乡、知恩图报、豪侠仗义的品德,让人无比敬仰。
1988年,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征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正好也是《全国民间传说、民间谚语、民间歌谣三集成》轰轰烈烈地征稿的时候,我市的李克宁、宋凤西、宋文治等多名同志,深入民间很快搜集到了大量的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其故事从李龙出生被砍尾巴、少年打工、跟天师学艺、回家看母亲坟墓,直到去黑龙江大战白蛟、保佑山东人,每个情节都很生动、丰满,并且与莱阳的历史和民俗紧密联系着,这一切都说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莱阳是非常流行的。
后来,山东省民俗学会主编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出版了,我仔细地阅读了该书,各地奇异纷呈、原汁原味的传说让我大开眼界。虽然这是一本原始资料集,但是已经清楚地反映了李龙故事在山东,尤其在胶东(威海、烟台、青岛三市)一带起源并流传的情况。
综合各地的传说材料看,《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起源于胶东,形成于胶东,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胶东雨水丰沛、河流众多、农业和水运发达,胶东半岛紧邻辽东半岛,数百年来不断地向东北地区移民,这一切都在《秃尾巴老李的传说》里有深刻的反映。在阅读这些林林总总的李龙故事时,我感觉到这个大型传说在胶东一带起源后,在流传和发展的过程中有一条明显地的轨迹。
一、从李龙诞生看传说的流变
李龙出生于文登之说,已经有确凿的历史资料作支持了。在清代,《子不语》和《聊斋志异》是两部最有名的笔记小说,《子不语》的作者袁枚是著名的大诗人,当时的名气比蒲松龄大得多,他们都是乾隆时代的人,都记录到了李龙的故事。《子不语》里的《秃尾龙》篇里清楚地记载着龙母为文登毕氏食李而生李龙,而蒲松龄在《雹神》一章里称龙虎山雹神名字叫李佐车。可见《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清朝初年已经形成雏形,并广泛流传了。
在胶东一带的李龙传说里,虽然大多数都讲李龙诞生于文登,但是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在莱阳很多地方就说秃尾巴老李的老家在海阳县,而栖霞则有不少地方传说秃尾巴老李的家在莱阳。栖霞的龙母坟的土是从莱阳取回去的,而莱阳龙母坟的土则是从海阳的九龙山取回来的,因此,我在小时候一直以为秃尾巴老李的家乡就是海阳。不仅如此,在莱阳还有一句流行非常广泛的俗语:“南边不打张家灌,北边不打沐浴店。”据说,沐浴店在城北二十里,是秃尾巴老李的姥姥家,他的姥姥家都在莱阳,他的家会远吗?张家灌在城南二十里,则是他的恩人张天师的老家,传说张天师曾经到南天门办事,顺便给秃尾巴老李求过情,让他回了一趟老家。
莱阳的五龙河是胶东一带最大的河流,支流众多,水量特别丰富,因此李龙的传说在莱阳流传的特别多也就不足为奇了。栖霞紧邻莱阳,那里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受莱阳的影响,也是很自然的。在即墨、崂山、胶南和日照等地,关于李龙的诞生地,也是以莱阳、海阳说为多,少有知道文登的。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龙故事在民间的普遍性和影响力,也反映出它从东向西向北传播的明显轨迹。
李龙诞生的故事走出了胶东以后,便五花八门了。越是到了山东西部,李龙诞生的说法就越奇特,有肉蛋说、有蛇说、有鲤鱼说、有肋生说、有孪生说、有天龙戏母说、有罪龙转世说等等,几乎西部各地都有自己的龙母诞生地,文登说已经完全消失了。而在胶东地区关于李龙诞生的细节则是基本是一致的,仅仅是有龙母食李、食桃,龙父用镰、用斧、用刀的区别。
在李龙传说的广泛流传中,“龙不离母”的说法起了关键作用。人们渴求甘霖、害怕冰雹、希望风调雨顺的愿望是一样的,人们需要李龙神,因此 “龙不离母”的说法让李龙庙和龙母坟在山东遍地开花,甚至延及江苏、河南和东北。于是李龙的诞生地就众说纷纭了。李龙是最孝顺的,只要有龙母坟的地方,就会得到李龙的眷顾和庇护,没有风暴,只有甘霖。因为人民的需要,李龙就这样变得憨厚而傻气,他也获得了人民的最热心的爱戴。“龙不离母”既是对李龙孝心的赞扬,也赋予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以强大的生命力,民俗里的这种智慧,这种绝妙的设计,是值得民俗学家重视的。
李龙诞生说的纷乱现象,也反证了李龙传说产生于胶东,李龙诞生于文登的结论是可靠的,胶东的李龙系列传说应该是全国所有李龙传说的来源和主流。
二、从李龙传说的内容看流变
李龙的故事尽管林林总总,庞大而芜杂,但是仔细梳理,不过也就由几个比较典型、稳定而连贯的情节组成,构成了精彩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这些情节是:
1、李龙出生。
2、李龙少年打工。
3、李龙拜师学艺。
4、南天门看门。
5、回家探坟。
6、报恩送伞。
7、东北当长工。
8、黑龙江大战白龙。
9、庇护山东人的事迹。
在这些精彩的故事情节中,《李龙出生的故事》和《黑龙江大战白龙的故事》在山东和东北都是大同小异的。在故事系列的中间部分,明显的胶东一带的说法是连贯、丰富和统一的。而在山东中西部的李龙故事,总体上则显得凌乱、单薄、变异很大。虽然有许多情节特别富有创意,如:潍坊的李黑龙天上斗风筝,临沂的李龙当木匠修天宫、龙宫,菏泽的李龙当辽阳总兵维修河防等,但是,都因为带有各自强烈的地方性,很难合并到连贯的主体故事体系中来。更何况还有很多地方把李龙与当地神灵杂糅在一起,产生了类似秃尾巴老李的焦三龙王(聊城)和朱龙王(临沂、枣庄等地)等变异特别大的故事系列。
在胶东一带,尽管地域不广,李龙故事的说法大体一致,但是也有一些不同。围绕文登的胶东东部一带,因为这里靠近龙母原坟,人们最喜欢讲李龙出生、呵护母亲墓的故事,把李龙出生、李龙憎恨父亲、李龙探母讲得活灵活现,其他的故事情节则不很被重视。海阳、莱阳、栖霞、即墨等胶东西南部一带,人们则喜欢讲李龙少年打工、学艺、在南天门看门、送伞捎地以及到东北打长工、战白蛟的故事,注意力集中在李龙的勤劳、善良、智慧和知恩图报上,内容比较全面和系统。尤其是讲李龙在成人以后因为犯了天条,被太上老君拘管在南天门里不得回家,变成了一条癞皮狗的时候,莱阳人张天师给他求情,李龙终于获得了一次回家探母的机会,以及他回家时“午时走、未时回”带风带雨的描摹,都是非常生动和神奇的,比文登一带讲的文登从兰在南方做官时访问龙虎山替李龙说情得伞的情节精彩丰富很多。
后来的故事里,李龙在五龙河边给张天师家漩了几十亩地,在莱阳产生了一个“隔河不找地”说法,也是文登一带没有的,而这个说法在胶东西部一带是普遍的,大家讲得天花乱坠、神气活现。这也是《秃尾巴老李的传说》里最精彩和趣味的篇章之一。而即墨和诸城一带,人们特别爱讲李龙少年扛活的时候显示神奇,“千顷地一颗苗”的故事。
这都说明,整个《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胶东西部一带是获得了很大丰富和发展的。
三、从胶东地形和气候看传说的流变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流传的范围如此之广,故事情节产生诸多的变异,应该说是难免的。除不同的地域特征在李龙身上留下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印记以外,各地的地形特征和气候差异也在李龙传说里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胶东南部一带的传说中,李龙一直是“溥惠佑民”、仁孝兼具的善良之神。然而李龙到了栖霞却显出不同的面目来,虽然他仍然具有仁孝的心肠,侠义的肝胆,但是他在有恩必报的同时,也睚眦必报,时时发威,过多地显示出令人生畏“凶恶”面孔来。
栖霞人讲的李龙传说,大量的是人们诚惶诚恐地供奉李龙神和李龙母,却常常因为疏忽和轻慢惹怒了李龙,而受到了李龙无情的惩罚。在栖霞的一个李龙庙里,人们就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丑陋的歪脖子,有一个妇女在庙里烧香时,当面说了句他的笑话,立刻受到了他的惩罚,脖子疼得不能转动了,直到她烧香磕头赔礼道歉才作罢;有的孩子在龙母坟上掐了一朵花,他也教孩子的肚疼不止;一个村的人把准备给村外李龙神的鞭炮在村里头放了,当年便遭受了雪灾;更有甚者,一个恶霸拿抢打瞎了李龙神一只眼,第二天大水就进了村,把他家的铺子冲得精光,钱柜满街滚,石磨石碾子都翻了个儿。这样的故事,我知道在莱阳是没有的。
栖霞县地处胶东屋脊,风也大,雨也多,雹子也打得厉害。人们对灾害天气是惧怕的,因此也就形成了这样性格有别于他处的李龙爷了。
在胶东东部和山东大部地区,都在农历的五月十三这一天,给李龙爷上香,给龙母上坟,这一天叫“雨节”。而在崂山一带,“雨节”却是六月十三,与别处大有不同。崂山地区地势高又沿海具有特殊地形和气候,这也是《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胶东流传和变异的一个例证。
四、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的几个新发现
1、《阅微草堂笔记》里的李龙故事
在写作这篇研究《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胶东流变的文章时,我幸运地发现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里一篇关于张天师的故事,原文是:“俗传张真人厮役皆鬼神,尝与客对谈,司茶者雷神也。客不敬,归而震霆随之,几不免。此齐东语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张天师手下役使的全是一些鬼神妖精,会见客人时,端茶倒水的是一位雷神,如果那位客人对茶童侮慢不敬,客人走后往往有雷霆跟随而来,受到冰雹雷电的袭击,没有一个幸免的,这是山东东部人讲的故事。张真人即江南龙虎山道教掌教张天师。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仅次于《聊斋志异》的一部笔记小说名著,上面这一则故事虽然很简短,但是隐含的价值很多。其中“齐东”二字价值千金,明确无误地讲明了李龙传说来自于胶东地区(古代齐国以东)。再者,“张真人‘和“司茶者雷神也”等语虽然语焉不详,但是与现在版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雷同,可以想象得到当时有关的传说已经出现了。
纪晓岚写到的“司茶者雷神也”与蒲松龄的《雹神》一文,称呼有些近似。可见,清朝初年秃尾巴老李仅仅是雷神、雹神,“李”与“雷”谐音,大概是秃尾巴老李姓李的由来吧。我知道在莱阳的方言中“打雷”就是说“打li”,“劈雷”就说“劈力”,这也是我产生以上判断的一点根据。秃尾巴老李与雷神、雷公以及雹神的关系,当是《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2、胶东俗语“黄了天了”与李龙的关系
一般人都知道有“老李怕菜刀”的说法,这主要是在大雷雨天里,人们害怕天降雷电和冰雹,毁伤人畜和庄稼。
我记得在我们莱阳,如果谁家的孩子忤逆不孝,打骂父母,当父母的立刻就会用:“打雷了啊”这样的短语吓唬一下,如果父母气急了,就会说“黄了天了”。小时候我一直很疑惑,不明白“黄了天了”是什么意思,只知道这是很吓人的事情。现在想一想,这都跟秃尾巴老李有关,秃尾巴老李是最孝敬的,并且掌管管雷雨冰雹,肯定会来惩罚忤逆不孝的人。冰雹的前兆就是满天黄云,“黄了天了”是秃尾巴老李要来了的意思。我想它完整的说法可能是“天黄了,秃尾巴老李要打雷下雹子打你啦!”,但是年岁已久,人们光说前半句,很多人便不甚明白了。由此我更加相信蒲松龄和纪晓岚关于雷神雹神的说法是有来历的。
3、秃尾巴老李占据黑龙江有历史含义
可以肯定地说,秃尾巴老李占据黑龙江就是山东人移民东北的历史在民间传说里的影子。秃尾巴老李在东北表现出来的勤劳、勇敢和浓浓的家乡观念,都是山东移民心态的真实写照。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但是山东人偏偏不信这个邪。秃尾巴老李在跟随山东人移居东北以后,硬是依靠家乡人的帮助赶走了白龙。其实这正是山东人在几百年的移民过程中,由站住了脚跟到成为了东北人口的主体所表现出的一种强势和自信。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越过渤海传遍东北,是山东文化的发扬和广大。秃尾巴老李的品格特征可以说是忠孝仁义俱备,这都是齐鲁文化的精髓。《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中浓烈的孝文化表现得如此地深刻,在我国民间传说里是最突出的。由此我们知道《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的价值,不仅是精彩和有趣这么简单。
4、《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不死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和著名的《八仙过海的传说》都产生于胶东,堪称是胶东民间文化的明珠,山东民间文化的双璧,中国海文化的奇葩。我作为一个胶东人感到非常的骄傲。
秃尾巴老李善良、憨厚、爽直的性格几乎就是山东人的代表,是一个像孙悟空、猪八戒一样半人半龙的神话形象,虽然他还没有进入名著、进入电影和电视,但是他在全国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他是有血有肉的东方龙神。因此山东省将《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
秃尾巴老李代表的是数千年来农耕时代的文化,反映的是农耕时代人们靠天吃饭的心态,表达的是亿万劳动人民善良和美好的愿望。在科技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和神话人物,应该说已经成为了过去。
然而,我惊奇地发现《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并没有死亡,它依然依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和发展。在1988年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征集的《秃尾巴老李的传说》里,我发现了一个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李龙故事。说的是在黑龙江上,一条日本汽艇在追赶八路军的木船,万分危急之时,李龙出现了,吸起一口江水,吹出漫天寒雾,小日本晕头转向,八路军得以逃生。
1988年以后,我们莱阳市著名的民间文学搜集者李克宁女士,在民间采风中又搜集到了一则崭新的李龙故事。说的是有一年莱阳久旱不雨,张家灌一带有一个老太太梦见了秃尾巴老李,她央求说:“老李啊老李,你的姥娘家是张家灌,你替莱阳的老百姓讲讲情,下点雨吧!”老李说:“我到莱阳来看过了,不缺雨汪洋一片。”原来,莱阳的农村到处都用地膜和塑料大棚烤蔬菜,水汪汪的连成了片。秃尾巴老李那里知道这些,回去就跟玉皇大帝报告说莱阳地不缺雨。村里人赶紧祷告道:“老李啊,你的思想得赶形势,那是地膜不是水。”后来,果然就下了一场大雨。
我为这样的李龙传说感到惊异和欣慰,相信《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将伴随着我们山东人走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