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鱼类>正文

苏州娄江河有什么鱼?松江人文大辞典精选丨四鳃鲈鱼

人气:368 ℃/2025-01-30 09:18:26

松江四鳃鲈,学名“松江鲈鱼”,亦称“土附鱼”“花鼓鱼”“老虎鱼”“松江鱼”。鲈形目,杜父鱼科,松江鲈鱼属。成鱼每尾长不足20厘米,重100~150克,状似塘鳢鱼,体型较小,呈长纺锤形。头及体前部宽且平扁,向后渐细且侧扁。头大,嘴宽,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均有绒毛状细齿。前鳃盖骨后缘有四棘,端部呈钩状,翘向后上方。鳃状宽大,前鳃骨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状似鳃片,故称“四鳃鲈”。

四鳃鲈鱼有背鳍两个。胸鳍宽大,呈椭圆形。腹鳍位于胸鳍前基缘的下方。尾鳍为圆截形,后缘圆凸,上有黑斑。鱼体色黄褐。全身裸露无鳞,腹部灰白色。体色可随环境和生理状态发生变化。体侧有四条暗褐色横带,吻侧和眼下各有一条暗带。成鱼头侧前鳃盖骨后缘为橘红色,在鳃骨膜上各有两条橘红色斜带。臀鳍基底有一纵行的橘黄色条纹。两性形态各有差异,雄性头部宽大,吻短钝,有尿殖乳突,体色较深;雌性头部略微狭长,吻稍尖,体色较浅。具有在淡水中索饵育肥、浅海中产卵繁殖的生殖洄游习性。每年4-6月,幼鱼从长江与东海交汇处游入内河,在淡水河中生长育肥,栖息于清澈的河水底层,昼伏夜出,捕食浮游动物和鱼、虾等物。

据《后汉书 ·左慈传》,一日,曹操大宴宾客,说:“今日盛会,珍馐略备,所少,松江鲈鱼耳。”左慈为助兴表演魔术,从盆中“钓”出一条松江鲈鱼。是为史籍中第一次提到松江鲈鱼。西晋齐王司马冏执政时,吴郡人张翰任大司马东曹椽。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茭白)、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谓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弃官而归,成思念家乡的典故,被后人称为“莼鲈之思”。隋炀帝品尝松江鲈鱼后,赞称:“东南佳味也。”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咏吟松江鲈鱼的诗文不绝。苏东坡《后赤壁赋》有“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语。唐陆龟蒙《润州送人往长洲》:“君往松江多少日?为尝鲈鲙与莼羹。”四鳃鲈鱼苗逐大潮而至,随退潮而去,在平潮2小时内最多。旧时,沈泾塘秀野桥下盛产四鳃鲈, 沈泾塘及相连市河均以石驳岸,其缝隙洞穴为四鳃鲈最佳栖居地。沿河米行密布,散落河中的米糠、麸皮,引来各色轮虫、水蚤、蚬子、米虾、青虾、鳑鲏鱼、肉匙鱼等,为四鳃鲈鱼提供了丰富的食物。20世纪60年代,筑坝建闸,大潮期间,黄浦江沿江闸门紧闭,成群鱼苗不能溯河洄游。工业污水、农药、化肥残留物污染水环境,四鳃鲈分布锐减。70年代,秀野桥一带已无四鳃鲈踪迹。80年代,四鳃鲈鱼濒临灭绝。1988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录》将松江四鳃鲈鱼列为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金虀玉脍

用松江鲈鱼烹制成的“鲈鱼脍”。相传隋炀帝品尝松江鲈鱼脍后,赞其为“金虀玉脍,东南佳味也”。后人以金虀玉脍代指鲈鱼脍。参见“四鳃鲈鱼”。

四鳃鲈八生火锅

地方名菜。用鸡汤、火腿、香菇打底,再用八只切片生盆,最后将四鳃鲈投入暖锅,特点是鲜、嫩、肥、香,鲈鱼肝尤为肥嫩。施蛰存《云间语小录》:“己巳冬,余成婚,友人沈从文、胡也频、丁玲、戴望舒、姚蓬子、刘灿波,均来松观礼。余于婚筵外别设鲈羹款之,俱甚称赏。灿波生长日本,习于击鲜,谓彼邦鱼亦无有如此莹白细净者。越一年,郑西谛先生闻而羡之,邀叶圣陶、徐调孚二公同来舍下,亦饱饫而去。”

四鳃鲈红烧

地方名菜。用猪网油将鲈鱼包裹,下油锅煎成嫩黄色,加酒、酱油、水煮成,特点是鱼肉完整、肥而不腻、香鲜味美。

四鳃鲈鱼汤

地方名菜。用竹筷两支插入鲈鱼口内,挖出内脏,留肝,将鱼在猪油中略煎,放入原汁鸡汤中煮沸约5分钟即成,特点是色美、肉细、汤清、味鲜。

编辑 贾丽

搜索更多有关“苏州娄江河有什么鱼?松江人文大辞典精选丨四鳃鲈鱼”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