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孤生殖的哺乳动物 北极的哺乳动物

人气:231 ℃/2024-11-08 10:15:10

环绕北冰洋的大片陆地上只有少数几种哺乳动物,而且体形都非常娇小(只有两种除外)。然而,北冰洋洋盆却是数种大块头哺乳动物的家园,某些还是世界上现存体形最大的动物。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北冰洋海水中富含微生物(包括动物与植物),而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依赖这些迷你生命体存活;这种依赖关系可能十分间接,但无人能否认它的存在,其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食物链。

就来画条长长的食物链吧!北极熊的主食是海豹,海豹吃鱼,鱼靠海中满满的甲壳动物活命,这些甲壳动物又以海洋表层数以百万计的微生植物与微生动物果腹。海洋食物链的第一环必然紧扣硅藻这类微生植物,因为所有绿色植物,不论大小,都有仅靠无机物—空气、水、盐分—生存的本领。只有个别微型动物也拥有植物专属的绿色染料叶绿素,因此能以植物的手段营生,其他任何动物都没这本事。也正因为如此,无机界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成分都必须先由植物取用,再转手给其他生物。

某些地区有茂密的海藻生长,这对海胆等许多生物而言是水草丰美的牧地,且藻叶碎片还能向下、向外沉积,让海床上的淤泥更加肥沃。此外,从冰河河口崩落的冰山常夹带大量岩屑,这也是造就海底淤泥层的重要功臣。夏季,冰河融化成湍流大河,也会从陆地冲来巨量泥沙;在内陆平原上构成富饶冲积层(如阿尔卑斯山山脚地区)的那些东西,到了北极之后就成了海底沃壤。

比起赤道一带的海水,北方海洋表层的海水中富含大量的微生物,其道理何在?已故的约翰•默里 [1]爵士曾说:任何人只要有艘船、有副拖网,就不可能在北方海上饿死,因为在这里不耗时、不费力就能捕到大量小型甲壳动物。这些小生物是虾的远亲,体内富含油脂,营养价值极高,是生活在冷地区的人们不可或缺的食物。除了小型甲壳动物,还有不可计数的软体动物在冰冷的海水中游来游去,其中就包括构成须鲸饮食主要内容的浮游生物“海蝴蝶”(sea-butteries)。此外,这里还有其他许多或游泳、或漂浮的小生物。让北冰洋海域成为繁荣渔场,这对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由迷你植物构成的“海洋牧草原”是这一切的基础,它们多如恒河的沙粒,但我们仍可大致估算一个数量;说到食物链最底层,像是多甲藻这类微型绿色植物也必须包括在内。

在此我们提出另一个问题:某些特定生命,如硅藻或多甲藻,其在冰冷海域中的个体数量远多于在温暖海域中的数量,这是为什么?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低温使得新陈代谢减缓,因此生物寿命延长,会出现多代同堂的景象;而温暖海域中的生物新陈代谢较快,寿命也较短。无论如何,我们可以陈述事实如下:温暖海域中多甲藻的种类较多,但每一种多甲藻的个体数量在北方海域远高于南方。

北极熊

北极熊是个伟大的典范,是生命能够征服严的象征。它甘于冒险犯难,极少踏足冰层南界之外。它将夏天大部分时光消耗在环绕北极的冰层上,或在开阔的水域里长泳不倦。到了黑暗冬季,它必须不断在岛屿或大陆边寻觅食物;也只有在这段苦日子里,北极熊才会对人类怀有敌意。

北极熊不仅是熊族内的巨人—身长可达近三米—也是最虔诚的肉食主义者。这种生物对肉食需索无度,却住在冰冷的北冰洋上。

如果知道了此地海豹数量丰足,我们就会发现上述现象并不矛盾。有活力的自然界必定包含被猎与狩猎的生命轮回。北极熊似乎是靠气味而非视觉搜寻海豹,它对于伏击非常有一套,比如,北极熊会在广阔海面上,朝着一只在冰上晒太阳的海豹游去,而后,它会上半身蹿出水面,将海豹的头颅一掌拍碎。

另一项技艺更是名不虚传,它能一招把海豹整只击出水面。我们能看到北极熊俯伏在浮冰边缘,耐心等待海豹浮出海面呼吸。“只要海豹头一浮现,北极熊的巨掌就挟带着雷霆万钧之力扇下,一击将昏晕的海豹打飞到冰面上。”这不仅需要强大的力量,还得要良好的判断力、无比的耐心以及当机立断的能力互相配合—北极熊真不负狙击大师之名。

北极熊能连续游泳数千米不显疲态,它身上的厚毛与脂肪能够帮助它保持珍贵的体温。它的掌底异常多毛,可能是为了在光滑的冰面上增加抓力。它简直就是为了成为北极霸主而生。

苏格兰捕鲸船员把北极熊叫作“棕仙”,因为它的毛色呈奶油黄,远看就像一片片遍布在浮冰上,由各种微硅藻混入冰内而形成的斑状******。已故的W.S.布鲁斯 [1]博士有过精彩万分的北极探险经历,他指出:相对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泛黄北极熊在纯白冰层的映衬下的确显眼,但它能隐身于******斑块中。他还说,有一次,二十五名船员在甲板上举行宗教仪式,一只北极熊慢慢靠近过来,距离不到一百米,但除了正在诵读经文的大副,竟然没有人注意到它。这只北极熊身处的地方毫无遮拦,但人们几乎看不见,因为它实在太像一块冰上黄斑了!

既然北极熊除了人类外毫无天敌,那我们只能推测,它长出这一身乳黄色的毛,并非出于躲避敌人这种实用的目的;同样地,对于“淡黄色有助于北极熊伏击猎物时隐身潜行”这项理论,我们也不应轻信,因为这身黄在白色冰面上其实很醒目,不然它们也不会被称为“棕仙”。若非得找出黄色皮毛的实用目的,那我们只好从另一处下手,先了解以下事实:对于身处严气候中的温血动物而言,最能保持体温且不散热的毛色就是白色,其次就是乳黄色。北极熊幼年时毛色最白,且一年之中,它们的毛色会在冬末春初时变得最浅。

棕熊新生儿颈部后方有一条白色纹路,类似马来熊与亚洲黑熊颈前的白环(这道“白项链”终生都在,不像棕熊的纹路会在长大后消失)。一般而言,动物幼年时具备但长大后就消失的特征通常传承自祖先,因此我们也不得不猜想,小棕熊后颈那条白色的带子很可能暗示着棕熊的祖先毛色较浅。

人们都说北极熊会冬眠,这是难以破除的讹传。北极圈中没有哪种生物能够真正冬眠,因为在漫长黑暗的冬季中,不论地表还是地下都极其冷。只有在气候过于严酷或是母熊即将分娩时,北极熊才会挖个阳春雪洞待着。母熊在冬天生产,它与刚降生的一两只光溜溜的小熊需要临时栖身处。尽管如此,它们也不会一直待在雪丘上的窝里,而是必须四处奔走,毕竟,食物可不会自己送上门来。

当了母亲的北极熊爱子如命,为了护卫幼崽可以不顾自己的性命。我们经常看到两三只熊走在一起,那就是母亲和它的孩子们。直到小熊成年,母熊才会放手让孩子离家自立。北极熊是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除非到了交配季节,否则公熊母熊并不会一起生活。

让我们向北极熊致敬,敬它熊如其名,是最顶尖的极地探险家、征服凛冬的霸主,雄壮如狮子,冷酷如牦牛。说到奇袭,连猫都要敬畏它们三分;若论耐性,连狗也自叹不如。它们孤傲独行,却又是慈爱的母亲。我们衷心希望,这些“海中巨熊”的威光能在北极堡垒中长存!

海象

说到北冰洋的特色居民,除了北极熊就是海象(walrus),这是极地地区最奇异的哺乳动物之一。海象与海豹同族,且在族中体形最大。我们通常把它们分为格陵兰海象与太平洋海象,但两者的差异其实只在体形与体重大小罢了。

“所有曾行于陆的活兽里,”美国纽约动物园的霍纳迪博士写道,“最奇妙的就是太平洋海象。成年雄性正是一座起伏的活肉山,全身是皱纹、褶痕、凹沟,像希腊神话中的‘萨蒂尔 ’[1]一样丑,就连习性也与外貌一样怪异。”

从这段话来看,海象绝非什么美丽动人的生物。不过它还是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就连外观也并非完全不可取。它的头部长有浓密胡须,与庞大身体相比显得稍小。它的肩膀宽大而厚实,因此当人们看见一整群海象以它们最爱的、几乎是立于水中的姿态朝向自己时,那景象只有“壮观”两字可以形容。有些说法认为海象是美人鱼的原型,不过现在一般认为海牛才是美人鱼本尊。成年雄海象体长可达四米,重量可达一吨,皮肤粗厚无比且生满了疣

状凸起。年幼海象身上披有一层褐色短毛,随着年纪增长,这些毛会逐渐脱落,因此成年海象全身大都光溜无毛。它的口鼻部能够活动,上面长着又长又粗的鬃毛,从这些鬃毛在口部周围的生长位置看来,功用大概类似于筛子。

海象上颌有两根长犬齿(獠牙),雌性的獠牙稍长,但不如雄性粗壮。这对獠牙不断生长,可能长到一米;它们的用途不少,对拥有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求生利器。它们是可怕的武器,海象能用它们向下、向侧边,甚至向上戳刺,动作又快又狠。世上只有北极熊强壮到敢攻击海象,但连它都得步步为营,因为海象有本事反过来将它压制到水中,使其活活溺毙。据说海象还会借助象牙爬到光滑的冰山侧面。

不过,海象牙的主要用途还是取得食物。浅水区泥沙里满是蛤蜊等软体动物,海象就以它们为食,用獠牙从泥中挖出大餐。它能长时间待在水底—据说可达一个小时,虽然这一定不是常态—而且它的骨骼很重,与庞大的体积相称,能帮助它在海床上维持平衡。过去我们以为它只吃软体动物、螃蟹与其他小型甲壳动物,但在它胃部的残余物中却发现了不少鱼类,甚至偶尔还有海豹遗骸。所以说,海象很可能像北极熊一样,会用任何当下可得的猎物果腹。

它的脚上有蹼,前脚生有小小的趾甲,下头则是粗糙的肉垫,能够帮助海象在光滑的冰面上站稳脚步。其前肢在肘部以上与身体并合,一双后肢外裹着一层皮膜,几乎覆盖到足部,也把尾巴一并裹住。可想而知,海象在陆地上活动时必定又困难又笨拙,但它也不会像表兄弟海豹那样东翻西滚,毕竟,它有个别人没有的优势:它能将后脚转向朝前,然后以某种方式“行走”。说到底,大海才是海象的故乡,它极少跑到远离水滨处。海象的生存范围局限在北冰洋,这并不是因为它身上的哪种特殊构造限制了它,而是因人类活动而被迫逐步北迁。一直到十五世纪前,人们都还能在苏格兰北部看到它的踪影,此后过了许久,它们仍是冰岛的常见景观。但是现在,就算在斯匹次卑尔根岛[1]的北岸也鲜少有海象出没。一八五二年,此地发生一场大规模狩猎行动,数小时内,数百只海象惨遭屠戮,随来的船只根本载不下,约有一半被打死的海象就被留在海滩上慢慢腐烂。如今,大西洋海象整年留在格陵兰北方海域的浮冰上,太平洋海象则分布在阿拉斯加沿岸各处,且在白令海各岛间自由移动。幸运的是,在这些僻远的地区,海象族群仍然繁盛。一位美国观察员回报说,当他沿着阿拉斯加海岸浮冰群的边缘航行时,曾连续数小时都看见“整条不间断的海象行列,总数定有几万只”。

当它们在陆地上休憩时,总是成群挤在一起躺着,这想必是替彼此取暖的好习性!但这种动物保存体温还有另一个法宝,就是趁着夏天自己活动量大、又能取得大量含油食物时,赶快积存厚厚的脂肪。其他温血动物在需要时则能依靠肌肉制造更多体热。海象会在秋天时变得懒散,常躺作一堆不动,几日不去觅食。和其他群居动物不同,海象群并不派人站岗警戒,但自有一套守望相助的法子。一只海象会突然醒来,紧张兮兮四处张望几分钟,然后把它的邻居推醒,自己则再次睡去。这位邻居也会重复上述动作,再去推它另一侧的海象,如此一只接着一只顺队列而下。一个海象队伍可能由上百只海象组成,同一时间里,总会有一两只醒着吧!

海象的繁殖期长达两到三个月,其间它们待在陆地上,就算必须入海觅食,也会尽可能留在海岸附近。它们和一夫多妻的海豹不同,是成双成对生活,一胎只生一个小孩(至少太平洋海象是如此)。说实在的,看过海象宝宝的体形,我们也无法想象海象妈妈怎么可能一次照料两个以上的巨婴,它不仅要将孩子随时带在身边,还要哺乳长达一年。海象的育儿时间如此长,似乎是因为海象牙的发育晚于身体其他部分,而幼海象在象牙长成前都无法自行挖掘食物。母海象对孩子宠爱备至,它平时个性怯懦,但为了保护小海象会凶性大发。它会将孩子夹在前肢之间,带着一起跃入水中,入水后则改为背在背上。布鲁斯博士说,他曾看过上百只海象妈妈在船附近悠游,每只都背着小孩。人们曾试图捕捉幼海象加以饲育,它们既合群又爱玩,但在人工照料下总活不久;至于成年海象,则从未有过在人类豢养下存活的记录。

对于海边的因纽特部族而言,海象拥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性。海豹的肉与脂肪可能味道更好,海豹皮也能作成较软柔的衣裳,但幼海象的肉风味也不差,成年海象肉更能在物资短缺时用来充饥。海象的厚皮能制成雪橇犬身上的完美挽具,脂肪能用于照明与烹饪,至于海象牙,虽不如象牙坚硬洁白,但也能做成杯盏。此外,它的骨骼与肌腱也有不少用途。

因纽特人能轻松猎杀在陆地上的海象,也会驾驶覆皮的轻快独木舟出海捕猎。后者风险奇高,虽然海象生性并不好斗,但会出于好奇群聚在船只周围,只要其中几只被杀,就会刺激其他海象暴怒,群起而攻击独木舟,而只要一击就足以使船只翻覆。面对因纽特人的独木舟与鱼叉,海象自有其防御之道,况且就族群的庞大规模而言,人类为求生所杀的区区几只实在不算什么。可悲的是,想要海象身上脂肪、皮革与象牙的并不只是因纽特人,那些早期进入这些地区的商人对海象进行了无情的滥杀,导致这种美妙的生物濒临绝灭,只能在人类难以踏足的北冰洋上安全存活。

北冰洋其他哺乳动物

北冰洋地区有许多海豹,它们适应海洋生活的程度比海象更甚,这一点从一个特征上就可以得到证明:它们的后腿已变为向后延伸,并与短尾巴连在一起,成为有力的方向舵。也正因为如此,海豹上岸时极不善于行走,其动作之笨拙常使它们无力保命。前面已讨论过它们的生活形态,此处不再赘述。

这里的海豹很多,鲸鱼种类也不少。巨大的格陵兰鲸(Greenlandwhale)长度从十五到二十米不等,活动范围仅限北冰洋,目前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它以远洋大海中丰足的甲壳与软体动物为食,利用鲸须板多须的边缘过滤并捕捉这些细小的动物,再用舌头收集起来。奶油色的白鲸最为醒目,它身长约三米,在北冰洋外缘岸边徘徊,还会游入河流追逐鲑鱼和其他鱼类。有趣的是,幼白鲸其实是灰黑色,要到长大后才会变成白色。

白鲸的亲戚一角鲸(narwhal)是水手口中的“独角兽”,它也在环极地区生活。它仅剩下一颗牙齿,而这颗牙齿在雄鲸身上会变成一根(极少数情况下是两根)螺旋扭曲的长角,长度可达二到二点五米!这根角的用途我们并不清楚。雌鲸并没有角。

北冰洋上还有一种哺乳动物必须一提,那就是海獭(Enhydralutris)。它是水獭家族里唯一彻底过着咸水生活的成员;一般水獭是海獭的远亲,也常造访潮区与河口,但主要仍待在淡水区。现在海獭已经难得一见了,但在那海兽的光辉岁月里,商业活动与火器入侵极北之地前,海獭在此地可谓繁盛。它在陆地上行动不便,但一旦下水就是一尾蛟龙,人们曾在离岸二十四千米处看见海獭群泳。它们很爱仰躺着浮在水面上,伸长后腿和有蹼的双脚,偶尔会纵身捕鱼,但立刻又回来,继续脸朝天漂着。传言说,仰漂的海獭会把一团海带从一手抛到另一手,以此自娱;也有人说,海獭妈妈会用一对前肢抱着小海獭,“逗它玩耍好几个小时而不倦”。

它们常在大片浮游海带上休憩,甚至可能以这种海带浮台作为育儿场所。

《比人更有趣的哺乳动物》

【英】约翰•亚瑟•汤姆森 著

张毅瑄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年8月出版

搜索更多有关“孤生殖的哺乳动物 北极的哺乳动物”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