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赛季大师赢几局是宗师:大师,我啥时候能红啊
1
我上初中的时候,成绩很好,不敢说每次考试都能全年级前三,但前五还是经常能做到的。
那会儿,我们学校采取了一种神奇的考试制度:考场按年级排名来分。
印象中,全年级前20名的人会被分在同一间教室。由于大家成绩都很好,因此老师对我们很放心,监考就像走个过场一样,基本上形同虚设。
于是,我们就会抓住一切机会你抄我,我抄你。这样互相抄的结果就是:下一次考试的时候,待在这个教室里的还是我们这20个人。
在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看来,我们这20个学生不仅很优秀,而且能够长时间地保持自己的优秀。
而事实上,其他学生与我们的差距并没有老师以为的那么大,我们这20个人只是在不断利用更好的资源,来累积自己的优势罢了。
教师可以做到在主观上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她可以完全不偏向任何一个好学生,但在客观上,好学生仍然是受到优待的。
你可以回想一下你的学生生涯,奥数、英语的竞赛资格是不是永远只给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当然,这一点在逻辑上是合情合理的,我成绩好,我当然可以代表学校去参赛。
只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的一点是:一旦你是个好学生,你就能获得比其他学生更多的资源,而这些资源会帮助你不断拉开与他人的差距。
优势累积就像滚雪球一样,随着时间的推进,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平庸的更平庸。
2
我们都倾向于认可这样一个观点:这是一个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时代。
因为富人不仅拥有投资的资本,还拥有比资本更为重要的人脉。而穷人不仅穷困潦倒,他所认识的绝大多数人也都和他自己一样,身处底层,没有什么飞黄腾达的机会。
说到财富,不得不提一提当年我写作文写得最多的一个人——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的成功当然与他的天赋与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人生轨迹实在是太幸运了。
首先,他投胎在一个不差钱而又开明的家庭,这个家庭能支持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盖茨投胎的时间恰到好处。1975年1月是个人电脑时代的起点,而比尔·盖茨是1955年出生的,1975年他才20岁,是充满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年纪。
更重要的是,在20岁之前,比尔·盖茨的人生就不断地与电脑发生交集。
他先是转学进入了湖滨学校,这所贵族学校在盖茨来的第二年就创建了一个电脑俱乐部,学校利用家长的捐款买了电脑办了机房。
在那个电脑又大又昂贵的年代,很多大学里都没有电脑,而盖茨所在的中学居然就已经有了。
这之后,盖茨又收获了一连串的利好消息,比如华盛顿大学的计算机每天凌晨有3个小时左右无人使用,而盖茨的家就靠着华盛顿大学;比如盖茨同学的家长开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恰好需要有人去帮忙测试程序代码。
这就是比尔·盖茨的优势累积,他是个很爱电脑的数学天才,而在他的人生轨迹上,不断地有与电脑相关的机会来到他的面前。他把握住了每一次机会,将自己的优势不断累积,最终创立了微软。
3
你或许听说过“10000小时法则”,它是指那些在某个领域的佼佼者或专业人士,在这一领域的训练时间通常都达到了10000小时。
你认为专业人士的天分更为重要,却忘记了他们在所在领域花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普通人。
足球运动员比我们更会踢球,有一点是因为这些运动员从小就接受了密集而高强度的训练,他们在踢球这件事上,花费了比我们多得多的时间。
村上春树不算最优秀的作家,但他每天的作息都很规律,他花大量的时间写作与保持身体健康。很多作家都会坦诚地告诉你,成为作家并没有什么捷径,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写。
很多时候,我们与天才之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我们与那些优秀人士的差距却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大。你之所以看上去远远落后于别人,原因就在于你花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
成功,是优势的不断累积。你向往成功,但显然还缺乏耐心,10000小时是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你一天能抽出2个小时来精进自己,一年也不过才730个小时,你需要13.6年才能真正收获成功。
很多人都曾走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但太多人因为得不到正向的反馈而选择了放弃。不要被13.6年所吓到,因为当你累积了一些优势后,你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遇到一些机遇。
就像财富的滚雪球一样,最难的是开始,前期越能耐得住寂寞,之后就会越轻松。
(本文是格拉德威尔《异类》读后感)
关注《有书有影》,只推送我看过的书。你要是喜欢,就多了一本可看的书;你要是无爱,就避开了一本讨厌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