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最致命的10种毒蛇:全球最致命的十大毒蛇

人气:242 ℃/2024-03-13 00:42:15

1、细鳞太攀蛇是有鳞目眼镜蛇科太攀蛇属爬行动物,又名内陆太攀蛇。头部扁平、略尖,呈黑色或有黑色斑纹;躯干的鳞片是灰色到黄褐色,有时会镶有细黑边;躯干部呈褐色或橄榄绿色;腹部为黄白色。头部毒牙长7—13毫米;眼睛相对较大。寿命15年左右。

细鳞太攀蛇分布在澳大利亚中部干旱的平原与草原地区。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干燥平原、草原、荒漠及干枯河床等地。它们常栖身于鼠穴、较深的地表裂缝或凹洞,有时也寄居于石缝和墙洞中。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受到惊扰,或进行捕食时,前半身将竖成“S”形挺立起来,且攻击速度极快。卵生,每次产约12—20枚卵。

细鳞太攀蛇是陆地上毒性最强的蛇,也是世界上攻击速度最快的蛇。排毒量相当于眼镜王蛇的20倍。每咬一次受害者,排出的毒液就能在24小时内毒死20吨重猎物,这相当于两头成年非洲象的重量。细鳞太攀蛇栖息于人迹罕至的干燥平原、草原、荒漠及干枯河床等地。它们常栖身于鼠穴(洞穴原来的主人经常会被它们吃掉)、较深的地表裂缝或凹洞,有时也寄居于石缝和墙洞中, 内陆太攀蛇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内陆太攀蛇经常在河滩地上干硬的泥巴裂缝中猎食啮齿类及小型有袋动物。细鳞太攀蛇栖息于澳大利亚中部干旱的平原与草地,潜伏于草丛中捕获猎物。

2、棕伊澳蛇是澳洲分布最广的毒蛇。本种在新几内亚南部也曾有发现记录,但据最近的研究显示,这些蛇有可能是另一个新品种。棕伊澳蛇毒性很强。棕伊澳蛇一旦受到威胁,在发动攻击前会先撑平窄窄的颈部皮褶及抬高身体前部。澳洲(不含南部)及新几内亚南部。栖地范围相当广,从热带森林到沙漠均有分布。

3、黑曼巴蛇是有鳞目眼镜蛇科曼巴属爬行动物。头部长方型,体色为灰褐色,由背脊至腹部逐渐变浅。身体一般并不是黑色的,它主要是灰色、墨绿色、棕色、褐色、土黄色等;腹部为白色,有的为米黄色;有些个体的身上有浅色的条纹。黑曼巴蛇的名字是源于其乌黑的口腔,这是它最易辨认的特征。

黑曼巴蛇主要分布于东非及南非,西非也有零星的发现纪录。栖息于开阔的灌木丛及草原等较干燥地带,以小型啮齿动物及鸟类为食。春夏两季产卵,一次产10-25枚卵,孵化期一般为3个月左右。

黑曼巴蛇不仅是非洲最大的毒蛇,还是非洲最致命的蛇之一。毒性与黄金眼镜蛇不相上下,其采用的是神经毒素,靠攻击猎物的神经系统而令其麻痹,每次可以射出100毫克毒液,大约可毒死10个成年人。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方。最常见于树木繁茂的稀树草原或河流森林,尤其是在岩石丘陵和大树茂密的地区。也可以在沿海灌木,湿润和干燥的稀树草原和林地中找到。该物种主要存在于地面,然而它们也树栖。在黑曼巴蛇主要出没的地方,有75%的人从事农业;在中午时份,黑曼巴蛇通常会爬上较高的地方(像树顶)晒太阳或等候猎物。

4、虎蛇,又称大陆虎蛇,是有鳞目眼镜蛇科虎蛇属爬行动物。体形较大,体长一般为1.3~1.6米,体色更会因季节性而有所改变,体纹宽阔,有明显的光线落差。虎蛇的体色大致有橄榄色、暗黄色、橙棕色及黑色等,蛇腹颜色较浅。

虎蛇分布于澳洲东南部,主要在海岸、湿地或溪涧等地带,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林木树洞或乱石成堆、有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等处。以捕食鼠类为主,但也食蛙类、鸟类等。蛇有冬眠的习性,开春之时会苏醒,并且蜕皮。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6月上中旬。所产蛇卵一般黏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12~40枚不等。

虎蛇有“澳洲死神”之称。虎蛇能分泌强烈的神经毒素、凝固剂、溶血素及蛇类特有的肌肉毒素,毒性能跻身世界最强烈的蛇毒之列。被咬后,除了伤口剧痛之外,从伤口附近延伸的毒素更会令足部及颈部出现痛楚,身体感到麻痹、出汗,随即开始呼吸困难及局部肢体瘫痪。即使有效的抗蛇毒素,如果不立即治疗的话,致命率仍高达百分之四十五。治疗时,可先使用压力稳定法抑制蛇毒在淋巴系统扩散。

虎蛇主要分布在海岸、湿地或溪涧等地带,它们有刻意占据领地的习性。一些居住了大量蛙类或其它猎物的地区,更是虎蛇经常聚居的集中地。另外,虎蛇所占领的岛屿上亦有不少海鸥聚集生活,虎蛇亦会捕食这些海鸥的幼儿,不过亦有不少体型较大的虎蛇会被海鸥啄击致盲。虎蛇的分布地由西澳洲州南部伸展至南澳州、塔斯曼尼亚、维多利亚州以至新南威尔士一带。除了海岸地区外,虎蛇亦常出没于内陆水道,与及墨累河等地方。另外,一些聚居于湿地的虎蛇,由于其居地近年受到当地郊区发展的影响,虎蛇的主要食物来源如蛙类数字因而大大减少,直接影响到虎蛇的生态。

5、眼镜王蛇(学名:Ophiophagus hannah)为眼镜蛇科眼镜王蛇属的大型前沟牙类毒蛇。眼镜王蛇是世界上最长的毒蛇,中国的眼镜王蛇个体体型相对较小,全长一般3米左右,世界最长纪录为5.58米。头部椭圆形,与颈不易区分。顶鳞正后有1对较大的枕鳞,成体背面黑褐色,颈背有1个“^”形黄白色斑,自颈后到尾端有多道黄白色横纹。

生活于沿海低地、丘陵至海拔1800米山区,水源丰富、林木茂盛的地方。白天活动。以捕食蛇类为主,也可捕食鸟类与鼠类、蜥蜴等。雌蛇在繁殖期会将落叶聚拢于卵上,并盘伏于此,直至幼蛇孵化。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香港、海南、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地。中国以外分布于东南亚及南亚各国。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生活于沿海低地、丘陵至海拔1800米山区,水源丰富、林木茂盛的地方。可攀缘上树,常出现在近水的地方或隐匿于石缝、洞穴中。眼镜王蛇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贵州、福建、四川、广西、西藏、广东、香港、海南、浙江、江西、湖南等地。中国以外分布于孟加拉国、缅甸、柬埔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老挝、泰国、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

6、大多数蛇都是游泳健将,有些尤其适应海中的生活。巨环海蛇有着桨状的尾巴和潜水时可以闭合的鼻孔,它们生活在东南亚的珊瑚礁和红树林中,以鱼类和其他动物为食。尽管巨环海蛇的毒牙很小,但是它们的毒液毒性极强——幸运的是它们几乎不会咬人。有些海蛇会直接产出幼蛇,这样它们就可以一生都生活在海洋中,但是巨环海蛇需要产卵,所以它们需要上岸繁衍后代。

巨环海蛇体长约两公尺,右肺几乎占据了身体的右半部分,属于水陆两栖蛇类。

巨环海蛇生活在澳洲东北部,柄息于海洋,它可以潜入10丈深的水里,它那象桨一样的尾巴有利于迅速游动到达目的地。食物以鱼类为主,也捕食鳗鱼。卵生,有剧毒。

巨环海蛇毒牙细小,一次分泌的毒液量少。

7、虎蛇,又称大陆虎蛇,是有鳞目眼镜蛇科虎蛇属爬行动物。体形较大,体长一般为1.3~1.6米,体色更会因季节性而有所改变,体纹宽阔,有明显的光线落差。虎蛇的体色大致有橄榄色、暗黄色、橙棕色及黑色等,蛇腹颜色较浅。

虎蛇分布于澳洲东南部,主要在海岸、湿地或溪涧等地带,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林木树洞或乱石成堆、有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等处。以捕食鼠类为主,但也食蛙类、鸟类等。蛇有冬眠的习性,开春之时会苏醒,并且蜕皮。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6月上中旬。所产蛇卵一般黏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12~40枚不等。

虎蛇有“澳洲死神”之称。虎蛇能分泌强烈的神经毒素、凝固剂、溶血素及蛇类特有的肌肉毒素,毒性能跻身世界最强烈的蛇毒之列。被咬后,除了伤口剧痛之外,从伤口附近延伸的毒素更会令足部及颈部出现痛楚,身体感到麻痹、出汗,随即开始呼吸困难及局部肢体瘫痪。即使有效的抗蛇毒素,如果不立即治疗的话,致命率仍高达百分之四十五。治疗时,可先使用压力稳定法抑制蛇毒在淋巴系统扩散。

虎蛇主要分布在海岸、湿地或溪涧等地带,它们有刻意占据领地的习性。一些居住了大量蛙类或其它猎物的地区,更是虎蛇经常聚居的集中地。另外,虎蛇所占领的岛屿上亦有不少海鸥聚集生活,虎蛇亦会捕食这些海鸥的幼儿,不过亦有不少体型较大的虎蛇会被海鸥啄击致盲。虎蛇的分布地由西澳洲州南部伸展至南澳州、塔斯曼尼亚、维多利亚州以至新南威尔士一带。除了海岸地区外,虎蛇亦常出没于内陆水道,与及墨累河等地方。另外,一些聚居于湿地的虎蛇,由于其居地近年受到当地郊区发展的影响,虎蛇的主要食物来源如蛙类数字因而大大减少,直接影响到虎蛇的生态。

8、世界最毒10大名蛇之一,分布在澳洲南部,栖息于沙丘、海滩、草丛等地,以两栖类、鸟类和小哺乳动物为食,卵胎生。原隶属于虎蛇。

9、南棘蛇,又称南部棘蛇、死亡蛇,是澳洲本土的特有种,也是在众多蛇类之中毒性最强的蛇种之一。该物种聚居于澳洲东岸的森林、草原与及石楠草原等地方。南棘蛇有着扁平呈三角形的头部,粗短的身躯和骤然缩窄的尾部,以及浅棕色、暗棕色和灰色相间的环状花纹,能巧妙隐藏在落叶堆和腐质层中。南棘蛇体长介于70至100厘米之间。

在澳大利亚的毒蛇之中,南棘蛇獠牙最长、攻击速度最快。

南棘蛇和其他蛇类一样听不见空气传播的声波,而是通过地面的震动来感知。

栖息于草原、森林与丛林地带。

一般南棘蛇都聚居于澳大利亚东岸的森林、草原与及石楠草原等地方。南棘蛇是伪装高手,凭著它幼条式的斑纹,它可以隐藏于草地及宽叶之间,而不被察觉。

南棘蛇主要进食小型的哺乳类动物及鸟类。不过南棘蛇的捕猎方式与其它蛇类不同,风格比较消极,它们会躺在某个地方静待它们的猎物出现(很多时候可能会等上数日)。它们以树叶覆盖身体藉以隐藏自己,蜷曲地把外型长得像食物一样的尾巴放在自己头部旁边作为诱饵,静静地埋伏著。当猎物靠近时,南棘蛇迅即行动,向对方猛噬并将牙出毒液注入对方身体,只要等待猎物毒发身亡后,南棘蛇便会把猎物吃下。这一种埋伏式猎食策略相当难以防范,而且很多时都会令人类误触陷阱(因为察觉不到南棘蛇的潜藏而向其接触),是澳洲人类在野外活动中的一大威胁。

10、西部拟眼镜蛇(学名:Pseudonaja nuchalis)是眼镜蛇科、拟眼镜蛇属动物,是一种分布于澳洲的毒蛇,在世界毒蛇排行榜上排名第十。卵生。栖息于树林、草原、沙漠等地,以小型爬行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西部拟眼镜蛇有着眼镜蛇科共有的主要特征:上颌骨较短,前端具有沟牙,沟牙之后往往有1至数枚细牙,系前沟牙类毒蛇,蛇毒液含神经毒为主;本科蛇类不爱活动,头部呈椭圆形,颈部扩张时呈扁平状,从外形看与无毒蛇不易区别;头背具有对称大鳞,无颊鳞;瞳孔圆形,尾圆柱状,整条脊柱均有椎体下突。另外,西部拟眼镜蛇的体色为黄褐色至深灰黑色,背鳞列数为21纵列。

分布于澳洲地带。

其实,除了西部拟眼镜蛇外,世界上的很多毒蛇也都分布于澳洲。澳洲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毒蛇种类。这是因为澳洲大陆并不与其他大陆连接,形成四面环海、长期“与世隔绝”的状态,又具有适合物种繁衍的气候,因而那里的生物种类也比较独特。澳洲地带的蛇由于隔绝进化,毒性极强。澳洲的蛇有一半以上是毒蛇。

搜索更多有关“最致命的10种毒蛇:全球最致命的十大毒蛇”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