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1980年的兰州阿干镇视频:兰州阿干镇不为人知的神秘往事

人气:295 ℃/2023-12-05 14:03:14

阿干街道往事旧闻趣谈(新修版)

从文化宫沿101公路向南行,经过沈家坡、石嘴子、川底岗子、清水营,过了下河坝,再走二里地,就是阿干煤矿,过了煤矿厂区大门,就是阿干下街了。

阿干下街的阿干煤矿,历史悠久。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是阿干煤矿的鼎盛时期。进入阿干煤矿大门,右首是阿干煤矿九十年代修建的职工食堂,左道是阿干煤矿的小广场,在小广场的西首和北首,是阿干煤矿办公楼。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时候,每逢星期六,阿干煤矿小广场都会开播免费电影。观众大多是煤矿职工和家属。电影内容大都是当时非常流行的革命题材,很受孩子们欢迎。

在阿干煤矿办公楼的西北边,是阿干煤矿职工浴室。浴室大约有六百平方米,里面有六七个浴池,每个浴池约有三十平方米。那时候,阿干煤矿职工浴室也是煤矿子弟们喜欢玩耍的一处乐园,孩子们在浴池里学游泳,打闹,感觉很有意思。孩子们把浴室叫"澡堂子",每逢节假日,澡堂子里,基本上全是顽皮的孩子们,在浴池里打水仗,闹得下班后洗澡的大人们没处洗澡,只能跑到淋澡下面草草洗一洗。那时候大人们看到澡堂里全是孩子,占了他们洗澡的位置。好像也不生气,而是一个劲地拿孩子们开玩笑。比如看到他们队长的孩子在洗澡,就嘻嘻哈哈地打队长孩子的屁股,捉队长孩子的"小鸡鸡",称之为"吃一个牛牛"。

男澡堂的旁边,就是女澡堂。女澡堂对青春期的男孩子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曾经有几个初中男生,爬到女澡堂的房顶,偷看女人们洗澡。但从没有发生过女人们爬到男澡堂房顶,偷看男人们洗澡的事。看来,男人天生好色,好像是有生理依据的。

在澡堂的西北面,是高大雄伟的苏式"选煤楼"。站在楼外,可以听到"选煤楼"内隆隆的皮带运转声,皮带上全是成块的煤炭,这些煤炭和煤沫是分开处理的。成块的煤炭,是阿干居民们冬日取暖的好东西。那时候阿干煤矿虽建了许多职工大楼,但都没有安装暖气,冬季还是生铁炉取暖。九十年代之前,阿干煤矿出产的煤,主要供应西固的兰炼和兰化两家大厂。多余产出的煤块,就给阿干居民们供应,用来取暖及生火做饭。不过那时居民们生活用的煤炭,都要有一个"煤炭供应本"。有了这个"本本",可以用很低的价钱,购买到质量上乘的炭块,烧起来旺度十足。没有煤炭供应本的外单位职工购买煤炭,价格要稍高一点,但也不是太高。这种比较人性化的地方政策,也是那个物质供应比较贫乏的年代里,一个令人感到温暖的闪光点。

在苏式大楼的西北边,是阿干煤矿机修厂。五六十年代,阿干煤矿机修厂里有许多技术过硬的高明师父。这些技术高明的师父们,大都来自河南、山东、上海。听说在窑街、靖远刚刚建立煤矿后,技术很是贫乏,许多采煤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都没有办法克服。于是派来不少职工,到阿干煤矿学习各种机床铣制修理技术。有了技术高明的师父,就能够带出技术高明的徒弟来。机修厂在七八十年代,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车床技术员。到了九十年代之后,这些好技术员,都被一些民营企业给高薪挖走了。这对阿干煤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但从大的方面来看,技术的流通,技术的社会化,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整个社会的工业化进步,有很大益处。

好技术有时也会带来麻烦,比如在机修厂,就有技术过硬的徒弟,偷偷在车床上制造出仿***************的事发生。这在今天看来可能是很危险的事情,不过在当时,厂领导知道后,对这个有点不懂事的傻徒弟进行了"革命教育",好在没有造成什么大的严重后果,这件事情也就这样慢慢过去了。

在阿干煤矿,那时也有不少艺术方面的人才,比如有一个姓车的职工,他的绘画技艺就相当高明。还有一个叫马保福的职工,他的书法成就,也是令人叹服的。

八十年代的时候,阿干煤矿里有一个从山西来的小伙,叫刘玉珠,他每天工作之余,喜欢写点文学作品,这在当时好像非常流行。他的好学精神,也影响了周围不少人。其中一个江苏小伙,就非常崇拜他,也学刘玉珠的样子,天天读书学习,出了不少成就。

那时候在阿干煤矿还有一个来自甘谷的高姓中年人,会点祖传的风水之学。人非常能言善辩,能把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职工家遇有丧事,死了人,看坟地的风水之事,是他最喜欢干的,因为他是一个比较喜欢出风头的人。他人也热情,爱给大家帮忙,但往往酒后胡说八道。比如有一个职工向他请教他的女儿能不能考上大学,他恰好喝了点酒,就闭着眼睛开始装模作样地问了这家孩子的生辰八字,又掐着指头子丑寅卯地算了一番。然后睁开眼说,你的姑娘大学很可能考不上,但只要嫁给我儿子,就可以考上。原来他的儿子和这个人的女儿在高中同一个班,很是喜欢这个女孩子,多次写情书给女孩,人家不搭理他,于是让他老爸出面。高师傅宠孩子宠得比较厉害,就想办法给孩子撮合。至于这门亲事到底成了没有,则不知下文了。

在八十年代之前,阿干煤矿在临洮开办有一个农场,农场里养有两条看护农场的狼犬,非常有灵性。农场管理人员还给这两条狼犬取了名,男狼犬叫黄英,女狼犬叫秀英。农场有时改善为职工生活,会做白菜夹猪肉馅的大包子,这两条狼犬站在放包子的蒸笼旁,馋得直流口水,嘴里不断发出呜呜声,围着蒸笼一个劲地转圈,但决不吃一口香气四溢的包子。只有农场管理人员将包子从蒸笼取出,放入狼犬的食盆内,这两条狼犬才会动嘴吃。

过了阿干煤矿,往上走三百米,有一个小水站。在小水站的北边,是宋家饭馆,这家饭馆的卤肉,味道独特,比较受食客欢迎。饭馆的主人身材高大,为人热情。他平时喜欢读一点书,尤其是对哲学类的读物非常着迷。他年轻的时候,爱读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书,自称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多多少少有点悲观。现在想来,可能就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其实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爱说爱笑,怎么也看不出对人生有悲观的态度。不过往深层里想,也许聪明的人大都对人生中的不如意事看得相当透彻,对生活中的不足和缺陷或多或少存有无奈与伤逝之情吧。

沿公路往上走,就是阿干煤矿五十年代修造的大食堂,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非常热闹。七十年代初的时候,阿干煤矿新招来了一批职工。上班第一天,要在大食堂让刚刚参加工作的工人免费大吃一顿,其中一个来自榆中的小伙,长得身强力壮,一下子吃了十三大碗还没有饱。队长怕吃出麻烦来,没有再让他吃第十四碗。后来这个小伙得了一个外号,叫"十三碗"。十三碗后来分配到了阿干煤矿救护队,每次遇到井下有了什么危险,他总是冲在第一线,救出过不少井下遇险的工人。

十三碗有一个同事,和他很是合得来,姓周,为人朴实。他在一次下井工作时,遇到了危险,其他人被塌陷的煤层挡住了退路。只有周师傅一个人跑了出来,紧急向领导汇报,由于处理及时,井下的工作人员全部脱险,没有发生伤亡。周师傅还遇到过一件事,下夜班后,刚好是冬天深夜的十二点左右,他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听到路旁的草丛中有婴儿的啼哭声。周师傅经常下井工作,视力非常好,在草丛中果然找到了一个花布包裹的婴儿。他将这个婴儿抱回家一看,是一个可爱的女婴。周师傅抚养了几天,他的邻居也喜欢这个女孩,于是由周师傅的邻居抚养长大。

大食堂东南部,101公路东旁,就是王家巷,巷深200米左右。王家巷里多是规规整整的四合院。

王家巷再往上走二十多米,公路的东面,是阿干工商银行,2000年后搬迁到了文化宫附近。在公路西旁,是兰州耐火材料厂。这家厂子曾出过一个有名的人,就是石雕"黄河母亲"的作者何鄂。耐火材料厂在2000年之后关闭,后来开办成了阿干鸽子市场。

耐火材料厂的旁边,是王师傅理发店。再往南走,离王师傅的理发店有十米左右,是一家药店。药店的南侧,为阿干菜馆,七八十年代,这家菜馆叫群众食堂,九十年代的时候,一个刘姓人家承包了这家菜馆,改名叫阿干菜馆。阿干菜馆的糖酥里脊和小笼包子极为出名,味道鲜美。阿干菜馆南侧不远,就是阿干门市部,玻璃柜台一溜排开,里面摆满衣料百货,油盐酱醋,品种相当丰富。

后来阿干门市部分配来一位男性小伙,叫尕五子, 曾下乡到阿干云顶山马场村生活过一段时间。在云顶山他结识了一个老爷子,是个相当有趣的人,也是个有故事的人。曾听过老爷子给他讲过不少有趣的故事,与老爷子交情很深。

尕五子刚到阿干马场村时,老爷子就告诉他,晚上不要一个人出门,万一不得已出门,也要有陪同的人,原因就是晚上有野猪和狼。这里的野猪体形并不大,但非常凶悍,曾有几位村民围捕一头野猪,手持铁锨,打野猪,不料野猪竟然将其中一人的铁锨一口咬下去,铁锨竟被咬穿了几个洞。

狼并没有传说中的那样阴险狡猾,这里的狼其实胆子小,知道与人类打交道的最好方法,就是远离人类,远离村庄。村民告诉他,狼在食物丰盛的夏秋季节,不会伤害村民养的鸡羊猪等家畜。只有在冬季,食物短缺,狼就会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来到村庄偷猎鸡羊。不过,付出的代价也极为惨重,村里有猎人,猎人一般时间不打猎,也是捡在冬季农闲的时候打猎。这时候狼如果伤害了村民的家畜,猎人就会在家畜主人的要求下,背******进入大山深处,寻找机会把狼打死。当然,世上没有白吃的馍馍,如果狼被打死,给猎人的报酬,就是逢年过节,将宰杀的猪羊的下水无偿给猎人。

野猪一般不会进村里来找死,秋天到了,野猪就会跑到洋芋地里,一个劲的用鼻子将地里的洋芋拱出来。吃个痛快。不过村民有的是对付野猪的办法,那就是用铁夹子,夹子上有锯齿,很尖锐,把夹子埋在地里,晚上野猪来了,用嘴拱地,一旦碰到夹子,野猪的嘴就会被锯齿形的夹子牢牢夹住,尖锐的锯齿深深的刺入野猪的皮肤里,野猪会痛苦的嚎叫。整个村子都能听得到野猪的嚎叫声。在那个贫困的年代,野猪肉是难得的美餐。村民自己舍不得吃,会把野猪拿到十几里外的镇子上,卖个好价钱,补贴家用。

毁坏庄稼的还有野鸡,野鸡最爱吃洋芋,一到秋天,野鸡也知道丰收的时候到了,带着长大的小野鸡,跑到洋芋地里,用爪子刨开土层,吃洋芋。当然,按照千百年猎人与动物达成的无言的规则,这是要付出代价地。村民一般会在洋芋地里布网,网线很细,线绳必须结实,否则野鸡会拉断线绳。布好网,就等野鸡来上钩了,野鸡刚到了洋芋地里时,也很警觉,绝不靠近拉网的地里。但时间长了,野鸡的贪婪和洋芋的美味促使它忘记了危险,不知不觉就会跑到拉网的地里吃洋芋,这时,埋伏的猎人就会出动,把野鸡向有网的地方赶,受了惊吓的野鸡此时慌不择路,向没人的地方飞去,而那恰恰是陷阱,可怜的野鸡就这样被捕获了。村里的知青都爱吃野鸡肉,那味道真是馋死人。一般第一次吃村民的野鸡,会免费给你,之后,你就必须拿钱买,或者拿新鞋、新毛巾、新盆子来交换。

当然,现在看来,不论是野鸡还是野猪和狼,都是大自然的生灵,它们有生存下去的天然权利,不毁坏它们的栖息地,不伤害它们,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在阿干门市部斜对面,有一条浅浅的小巷,只有十来米深,巷道里住有一户人家,进去是一个标准的四合院。整个院落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方向。院里房子的窗户要比门大,窗户是木槅子,四角帖有红色窗花。在院落的中间,搭有葫芦架,葫芦架下面种有各色花卉,看起来很清雅,比较有格调。这家四合院落的主人姓李,多才多艺,会唱戏,会弹兰州鼓子,二胡听说也拉奏的不错。每逢春节的时候,他都是阿干下街组织社火表演少不了的头面人物。他的厨艺也是少见的好,那时下街的人家遇有婚丧嫁娶的事情,一般都请他来掌厨。他最拿手的,就是能够将萝卜、黄瓜用刀雕成仙鹤,看上去活灵活现,使人舍不得下筷子吃掉。

小巷旁边,就是临街的阿干邮局。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在距阿干以南大约有十里路的高家湾,开办了甘肃省人民警察学校,有二百多名学生。每逢星期天,有一部分学员,带着其他同学的写给家里面的信,步行十里,到阿干镇下街邮局发信件,在阿干百货门市部买日用品,进阿干菜馆吃上一碗牛肉面或浆水面。这批当年行走在阿干街道的青年学子,今天大多都已经退休。但回想起阿干镇,阿干煤矿,阿干街道上流行的喇叭裤、马桶包,还有街道音响店里常常播放的那首'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歌曲,依然让他们感到很是难忘,很是亲切。

过了邮局,往东南走不远,就是两家临街面的菜铺子。过了菜铺子,穿过一座桥,桥的东面是一条往东南方向延伸的深巷,往里走,就是阿干小学,现在变成了阿干黄河历史博物馆。

巷口旁临街面为阿干肉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阿干肉铺原是何家醋坊,酿造的醋质量上乘,醋味十足,很受阿干河两岸居民的欢迎。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阿干肉铺变成了一家酒店,取名悦月红。

那时在肉铺子对面的下街桥头,开有一家小人书阅读摊。每看一本收钱二分,后来涨到了五分。摊主人姓辛,好像是临洮人,在耐火材料厂上班。

沿肉铺子向上走不远,在街道的东南旁,是阿干旅舍,阿干本是个移民小镇,居民多来自五湖四海,因而人流量大,前来住宿的客人大多在阿干旅舍落脚歇息。在阿干旅舍的斜对面,是一家五金店,兼买锅碗盆筷之类的家什。再往上走,就到了西沟桥,桥的东边大街旁,全是五六十年代建造的青砖红瓦商铺。

桥的西过,就是阿干茶园子,五十年代的时候,办过党员学习班,后来又变成了阿干小学的外办学校,到了八十年时,又变成了人来人往的茶园子,曾经热闹繁华过很多年。

(注:本文为故事性回忆,有虚构成份,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对号入座)

搜索更多有关“1980年的兰州阿干镇视频:兰州阿干镇不为人知的神秘往事”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