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有夜眼吗?鸭,有眼球膜吗
作者:亦鸣
爱吃鱼的知道,鱼眼睛可以吃,而且还挺“鲜美”的,家里老人还会说吃鱼眼睛补眼。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鸭眼球膜”再次让我们长了长见识,原来,鸭也是有眼球膜的,跟鱼的*********还挺像的,只是被放大后,被“误读”了。
梳理事情的时间线可以发现,广州在此次事件发展的全程表现得可谓及时专业。照片是7月17日通过网民爆料并开始流传的。先是及时表明态度“保存证物”:18日早上10点48分,广州市场监管微博迅速发布了情况通报,及时告知公众“相关样品已妥善封存并移交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中,核查结果将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19日早上9点20分,在不到24小时内,检测情况通报即刷屏朋友圈。
快是快了,专业也很专业,但一些网民认为“高度可能”有些碍眼,觉得不够“斩钉截铁”,进而对通报有些质疑。笔者认为,“可以理解,大可不必。”首先,有了此前“指鼠为鸭”的影响,公众对于“可怜的”鸭子还心有余悸,会不自觉地展开联想,为鸭子打抱不平。但需知,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鸭子又何尝不是。作为特大型中心城市的广州,我们应该对权威部门的专业检测毫无保留地给予信任。
真实性如何?三个角度可以再解读:首先,从最直接的证据看,笔者拿到的检测“近照”可见,这个*********只有直径只有约一厘米,还真不是之前网上网友们意淫的“橡胶制品”,这点在通报中已经以排除法进行排除,从尺寸到材质看,都非常可信。
再而,从科学角度看,“高度可能”是市场监管部门委托专业机构发布的科学论断,“高度可能”是专业术语,事实上即便是再专业的DNA检测,也是给出概率比例。比如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亲子鉴定,给出的鉴定意见也无非“XX是XX生物学父亲的相对机会99.99%”,科学就没有百分百的事啊!这在科研人员、医务工作者等专业人士看来稀松平常,是毫无“槽点”的。
再看检测的方法,广州此次检测不仅“对送检样品进行核酸检测,检出鸭源性成分;对送检样品进行蛋白质检测,检出蛋白质成分,说明样品是动物的有机质构成”,还邀请专家到第三方检测机构实验室,共同进行了形态学检验,“现场解剖煮熟鸭头眼球结构,取其外壁的巩膜与送检样品吸水复原后,形态对比高度相似,两者直径均为1.5厘米左右,并且外形、颜色、结构和触摸质地都非常相似”。因而,从科学的角度看,不管是DNA检测、蛋白质检测还是形态学检测的结果看,是鸭*********的论断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最后,回到开头鱼*********的例子,我们觉得不可信,或许是因为知道得太少了。没上过市场、也没见过宰鸭,此次事情确实给我们上了一堂自然科学课,原来鸭子也是有*********的!有兴趣的家长和孩子们不妨考虑和孩子们聊聊此事,带着他们到农村实地看看,再到饭馆看一看品一品,来一场自然科学探秘之旅。
唯一让大家觉得有点冤的就是那位被开除的厨师了。笔者认为,学校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发布通报和开除厨师虽然“不太专业”,但更多的可能是用“雷厉风行”表明学校的一个态度。从最后的结果看,学校还真没撒谎。所以,现在唯一的期待就是,学校能撤回此前“怒气冲冲”的决定,给厨师继续烹鸭的机会,相信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会有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