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冰块下鱼为啥不会冻死 下面的鱼为什么没被冻死
北方小伙伴们都懂,冬天结实的寒冰和土地一样坚硬,在上面多上个人跑跳都没有问题。
但你有没有好奇过,河流湖水都结了这么厚的冰了,为什么常常有人能冰钓出鱼来,它们在水下没被冻死,难道是不怕冷?
不对啊,家里冰箱里的鱼可不是这样告诉我的啊……
我们都知道,东北的冬天户外水域都会结冰,而且越往北,气候越冷,户外水面结冰的时间也就更长。
比方说著名的查干湖,每年进入11月份,湖面就会自然结冰了,一直到来年开春,才会慢慢融化。
每当冬季的时候,查干湖的“冬捕”是最有名的,人们凿开厚厚的冰面,从中下网捕鱼,这也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之一。
而之所以表面结冰的水里,鱼没有被冻死,主要原因是看起来寒冷刺骨的厚厚冰面,其实就好像是一床天然的大棉被一样,为里面的鱼起到了保温的效果。
除非是整个水域都完全冻成一个“大冰块”,否则,里面的鱼是绝对不会被冻死的。
因为在自然环境中,只要水体足够大,深度足够深,水体底部的温度是要高于水表温度的。
气温达到零下,水体表面的水就会结冰,结冰后体积会膨胀,密度会减小,一直漂浮在水的表面。
而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冰的存在又进一步减少了水中热量的散失,从而影响气温传导至冰以下那些未冻结的水,这时水的温度一般高于0摄氏度。
而且随着水深度的增加,温度会进一步的上升。
一般来说,温带湖泊的湖面结冰以后,湖底的温度可以维持在4摄氏度左右,只要鱼老老实实待在湖底,就不用担心会被冻死。
而且为了生存,鱼自身消耗的能量远低于我们人类这样的恒温动物,而低温环境更是进一步降低了鱼的新陈代谢。
而在一些较大的河流中,河水在流速较快的时候,只有表层会冻结,而下层的水仍然处于流动状态,水温也会高于0摄氏度,鱼也不必担心自己被冻死了。
人们根据鱼类对水温的适应情况将鱼类分成三种:
冷水性鱼类:是指那些能耐得住零下20°的低温,却受不住零上20°高温的鱼类,主要生活在我国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像虹鳟、达氏鲟、黑背条鳅(狗鱼)、******哈鱼都是冷水鱼。
暖水性鱼类:是指生活在20°~40°水温下的鱼类,罗非鱼、沙丁鱼、小黄鱼就是非常常见的暖水性鱼类。
我们在花鸟鱼市场里见到的那些色彩斑斓的热带鱼其实也都是暖水性鱼类。
温水性鱼类:相对于冷水鱼和暖水鱼,温水性鱼类在10°~30°都活得很自在,我国大部分的鱼类都属于温水性鱼类,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就是温水性鱼类。
一些广温性鱼类对温度的变化适应性很强,比如鲤鱼。
而不同的鱼对于温度的耐受性也不同,只要温度没超出它们的耐受范围,鱼类还是可以继续自由自在地享受它们的冬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