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公园植物配置图说明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建议

人气:191 ℃/2024-07-02 10:42:17

植物是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最具有生命力和代表性,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元素,因此,植物配置成为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内容。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是从植物要素特征(颜色、大小、质地和形态等)出发,根据湿地公园的立地条件和植物的生态习性,运用一定的科学与艺术手法,构建多种植物配置模式,将其组合成适合动植物、微生物栖息的、具有一定美感的整体植物景观画面。构建或再现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

1.深水区植物配置

对湿地公园中水深为0.9~2.5 m的水域,植物配置时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主要考虑湿地净化污水作用和自净能力。植物配置推荐模式为沉水植物 部分漂浮植物。如菹草、金鱼藻、苦草、黑藻、眼子菜 浮萍、槐叶苹、大藻和凤眼

莲等,给游人营造神秘、深邃的气氛。

2.浅水区植物配置

对湿地公园中水深为0.3~0.9 m的水域,植物配置时以叶形宽大的睡莲科、泽泻科、天南星科的挺水和浮叶植物为主,既可以单种群落独秀于湖面,也可以多种植物配植共生。该种配置模式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主要考虑

远观,植物配置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水生植物应用主要以量取胜,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感受。一般可采用睡莲群落、荇菜群落、千屈菜群落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组合式。为了形成稳定的水生生态系统,给水生生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多数选择挺水植物 浮叶植物的配置模式,可选用植物有荷花、睡莲、萍蓬草、慈姑、泽泻、芡实、金鱼藻、黑藻、苦草和眼子菜等。湿地公园浅水区以多种水生植物交错配置,可形成层次丰富、宁静和谐的水生植物景观。

3.水边植物配置

此区域为水域和陆地或沼泽地的过渡地带,水深0.3 m以下,可配置以线性叶为主的禾本科、莎草科和灯心草科等湿生高草丛和部分挺水植物。如香蒲、菖蒲、水葱、美人蕉、水鳖、莼菜、三白草、纸莎草、灯心草、花叶芦竹、菰、伞草、水生鸢尾类、千屈菜和再力花等。利用丛植、片植和散植的配置方式,点缀于水边,具有倒影入水、疏落有致的景象,使湿地陡然增色,野趣十足。

4.湿地公园沼生和湿生植物配置模式

沼泽区为湿地公园景观中最独特、最丰富的区域,也是湿地野生生物最重要的栖息地。沼泽区植被丰富,植物喜湿,亦耐干旱,主要为沼生、湿生植物和挺水植物群落,具有多种配置模式:①单层乔木配置模式,高大的湿生乔木如池杉、水松、落羽杉和湿地松等以树阵式排列,因其树体高,耐水湿,抗风能力强,能形成良好的湿地植物景观;②片植沼生植物配置模式,如芦苇荡,成群的鸟儿飞翔于湖面,戏穿于沼生植物之间,为湿地公园水生植物景观增添了不少野趣;③乔木 沼生植物 挺水植物模式配置,乔木在配置上为自然式栽植,在下层种植花叶芦竹、再力花、香蒲、灯心草等沼生、湿生植物或挺水植物,以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艺术手法形成良好的湿地植物景观。另外,沼泽区可以设置汀步或铺设栈道,引导游人进入深处,欣赏奇妙的沼生花卉或湿生乔木,体会大自然的独特气息。

5.湿地公园岸线植物配置模式

湿地公园的岸线植物不仅丰富了水面色彩。而且对水域、沼泽地和陆地的植物景观起到了自然过渡作用。岸线植物的配置要根据湿地公园驳岸的性质进行设计,而水体驳岸又以石岸和土岸居多。规则式石岸线条比较生硬而枯燥,需要配置一些合适的植物种类,借其枝叶遮挡来弥补其生硬之处。如垂柳、花叶假连翘、勒杜鹃和云南黄素馨等,其细长、柔软的枝条垂至水面,将石岸盖住,枝叶临水飘拂、婀娜多姿,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自然式石岸一般由英石堆砌而成,其线条自然丰富,选用形态优美的植物如蜘蛛兰、美人蕉、肾蕨、龟背竹、大春羽、菖蒲和花叶艳山姜等点缀其中,有藏有露,虚实结合,使景色更富野趣,生机盎然。土岸的植物配置要结合其蓝折蜿蜒的地形,以自然式的配置方式,使景观疏密有致、自然有趣。可根据土岸面积的大小进行设计。对于小面积带状土岸,可考虑用多年生花卉结合湿生植物布置花境,并利用不同种类与数量的乔灌木以丰富景观,营造乡土花境景观,充分利用花木的各种属性,展现其与所在环境主题相协调的意境美,以此强化环境主题,突出环境特征。对于大面积块状的土岸,可考虑用疏林草地的形式逐渐延伸到沼泽地中,可供配置的模式有:①乔木 灌木 台湾草,如大王椰子、假槟榔、南洋杉、散尾葵、蒲葵和台湾草等,可表现出一派南国风光;②乔木 地被 台湾草,如小叶榕、乌桕、凤凰木、木芙蓉、枫杨、杜英、蒲桃、美人蕉、文殊兰、花叶艳山姜和台湾草等,此模式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营造透视空间。在远离游人处的岸线植物配置中可模拟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阔叶林植物景观,配置岭南乡土植物,以形成多树种、多色彩和多层次的空间立体效果,以及线条优美的林冠线,显岭南湿地公园之特色。

6.湿地公园陆生植物配置模式

湿地公园陆地部分包括休息小广场、游乐区、林阴道、防护林带、科普教育馆以及服务设施绿化区等多种场所。因此,陆生植物景观的设计要考虑场地的需要,根据场地所要突出的观赏性或使用性或生态功能进行设计。如果需要突出观赏性,则考虑选择具有美丽的花朵、果实,树干散发芬芳的树种,这些树木形态优美或色彩丰富;如果突出使用性,则考虑选用更多能提供树阴的植物;如果突出生态功能,则考虑选用枝叶茂盛及生态效益好的植物进行配置。

6.1乔木 灌木 藤本 地被/草坪型配置模式

此模式护林带、服务设施绿化区和休息小广场等场所。应用于空间较大的组团绿地,采用多层次的配置组成复层林,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和地被等多种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生态效益集中布置以达到生态效果的最大化,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群落结构。该模式利用植物的形态、季相进行植物,错落栽植,前后搭配,形成密闭空间,适用于防护林带、服务设施绿化区和休息小广场等场所。

6.2乔木 灌木型配置模式

此模式具有乔木和灌木二层结构,设计时以常绿乔木为背景,前面栽植色彩鲜艳的灌木以提高灌木的观赏效果,或通过灌木的配植更好地突出乔木的形态和姿色,使湿地公园呈现变化丰富的优美景色。该模式能形成半密闭空间,适用于服务设施绿化区和科普教育馆等场所。

6.3乔木 地彬草坪型配置模式

此模式具有乔木和地被/草坪二层结构,可形成开敞空间。利用乔木和地被/草坪组成的植物群落,主要靠草坪或鲜艳的草本花卉衬托乔木的群体美或个体美,营造出空旷的植物空间景观,进而产生明朗、简单的视觉景观效果,还能形成良好的透景线。服务设施绿化区、休息小广场、游乐区和科普教育馆等均可使用该模式进行植物配植。

6.4灌木 地被/草坪型配置模式

花灌木观赏特性较强,常常作为景点之重点缀使用,从而形成植物景观特色。灌木可被修剪成绿篱,还可与地被植物一起配植形成花带、花坛,

以营造热烈气氛。该模式可形成半开敞空间,适用于湿地公园入口处、服务设施绿化区、科普教育馆和游乐区等场所。

总之,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模式的设计,必须依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遵循湿地植物的生态位特征以及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模拟相同地带湿地的植物群落,借鉴其自然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构建丰富多彩的湿地植物群落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小生境,为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招引各种昆虫、鸟类和鱼类等动物前来栖息,形成完善的食物链,以保障湿地生态系统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实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

搜索更多有关“公园植物配置图说明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建议”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