弑母之殇成都:如此冷血弑母谁是始作俑者
来源:庭前独角兽
作者:赵霏
特别提示:凡本号注明“来源”或“转自”的作品均转载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所分享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学习参考,不代表本号观点。
作者 │ 赵霏(黄浦法院 法官)
我今天所写的,都不是我办的案子。
一个,是去年的湖南沅江弑母案。
一个,是上周的江苏盐城弑母案。
他们的冷血不期而遇,
背后的真相却不谋而合。
我在法庭上,经常会遇见孩子。
这些孩子,一般在8到12岁之间,已经初步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但又处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灰色意识时期。他们对于我的提问,一般不设防,而我对他们的发问,却常常要慎重。
因为我需要反复询问同样一个问题:如果父母离婚,你愿意和哪一方共同生活?
而我得到过最令我错愕的答案是:爷爷奶奶。
法庭上,孩子说,他们(父母)根本不爱我。
谁夺走了她的天使?
故事回到2018年的湖南沅江。
那个地方,有一个叫吴某的12岁男孩,在别人朗朗读书的光景中,他熟稔的摸出一根烟点上,氤氲袅绕。
尼古丁的味道吸引了母亲。二话不说,她抄起皮带就是一顿抽。
其实,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抽打孩子。然而这一次的皮带,换来的是20下菜刀。
十年前,她生下他后,就外出打工,把他扔给乡下的爷爷奶奶带,直到10岁时,母子才团聚。
阔别十年,一朝返乡,眼前的景象却是这个不成器的儿子在吞云吐雾。她觉得自己的儿子被魔鬼夺走了:十年前离乡,他还是个萌萌哒的婴儿,十年后返乡,他却变成了一个放浪形骸,目光阴沉的混混,既不听话,又没出息。
这是我的亲生骨肉,但他是多么令人生厌!母亲是打心眼儿里喜欢不上这个儿子。
动物行为学中有一个现象:猫妈妈生下小猫后出去觅食,如果有人动了小猫,猫妈妈可能会嫌弃小猫,将它丢弃。而被丢弃的小猫,长大后则对周遭产生戒备。
一个母亲生下孩子后亲自带大,小孩即便调皮,在母亲看来都是可爱的,因为经年累月的情感链接能够抵消育儿过程中的疲惫;但如果孩子早早就被带走了,母子间的联系被生生切断,她可能会不爱这个孩子,于是,顽皮=顽劣,犯错=犯罪,怎么看都不顺眼。
一个从小与父母分离的孩子,他的内心是隐藏着对爱的巨大期待的,但当这种期待没有获得满足,他翘首以盼的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没有对自己温柔相待时,这种期待在那一刻崩塌继而转为仇恨,母亲近在咫尺母爱却可望不可及,那么,世界上还有谁会来爱自己。
因此,长期缺乏的亲子氛围,以及从未形成气候的教育模式,让母亲既没有耐心又手足无措,唯有通过暴力来宣誓家长制主权。
因此,这个十年来没有养育自己,见了面就各种嫌弃的母亲,也和想象中母亲的样子相去甚远。长久以来缺爱的心灵充满了敌意。
“我恨你。”
“没错,我也恨你!”
于是,一个暴力育儿,一个以暴制暴。一个理所当然的认为“我是你妈,我打你天经地义”,一个理直气壮的宣称“我杀的是我妈,又不是别人。”
有爱的世界里,眉间是银河,眼里有星辰。
缺爱的世界里,眼眸空如洞,眉梢皆是恨。
我曾在法庭上见到过这样一个男人。
母亲生了四个儿子,于是将他寄养到了外祖父家。20岁那年,外祖父去世,他回乡投奔父母。
然而久别重逢的景象,却没有电影中那般其乐融融,反倒因常年生活习惯的差异激发了彼此的矛盾,父子间时常发生争执。
但幸运的是,高素质的家教让这些矛盾没有持续升级,家庭成员用理性沟通将冲突遏制在了萌芽阶段。法庭上的气氛,理智而良性。
这个案子其实没有任何冲突,我能感受到双方都在努力的实现父慈子孝,但我也能感受,相对其他兄弟,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还是隔着一层纱。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如这个男人这般幸运——即便远在他乡,也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让他面对与原生家庭的冲突时能够摒除非理性因素。
许多留守儿童,他们的生存环境在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他们的父母进城务工,顺理成章的做着甩手掌柜,爷爷奶奶只要负责把他们养活养大,至于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冲突解决,这并不重要。
反正,他们还有一双拳头。
对于父母来说呢,一年回来看一次,一晃十年,孩子就大了,省事又省心。
然而回来时看到的场景,却是早早辍学,成群结队,抽烟酗酒,寻衅滋事。
于是,两个最熟悉的陌生人相看两生厌:一个恨铁不成钢,一个怨怒在心头。表面上是血浓于水的骨肉,内心深处却是固若寒冰的隔膜。
谁,夺走了母亲的天使?
谁关闭了他的人性?
故事再回到一周前的江苏盐城。
无独有偶,13岁的邵某弑母似乎重演了前一个故事的悲剧。
同样的家庭角色缺位,只不过这一次,是父亲。
邵某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母亲对他的管教则十分严厉,酿成悲剧的原因是儿子养宠物狗导致成绩下滑,母亲于是当着孩子的面摔死小狗。
但母亲并没有想到,这一摔,是以命丧黄泉为代价的。
让我们瞠目结舌的,或许并不是他趁母亲熟睡时在母亲脑袋上敲出一个洞,而是事后他若无其事的来到家附近的24小时餐饮店,要了一杯白开水,静静的坐了40小时。当被带走时,他淡定的就像这杯白开水,不温不火。
“你妈妈死了你知道吗?”
“知道”。
他的语气,平静得如同湖面上千年不散的暮霭,徘徊在讯问室的空气里,凝固成一块冰。
许多人会谴责邵某人情缺失,人伦丧失,人性灭失。其实不是他缺乏人性,恰恰相反,在一个少年心中,父亲缺席人生,母亲简单粗暴,一条与他朝夕相处的狗,则成了他最亲密无间的伙伴,他对它付出的爱,似乎就像他渴望已久的父母之爱,他自己也从中获得了情感慰藉。
而母亲的这一摔,扼杀了他的伙伴,浇灭了他的温情,也关闭了他的人性。
“关闭人性”在心理暗示中的叫法“turn it off”,它将所有的情感阀门关上,喜怒哀乐从此与己无关,风起云涌从此风平浪静。
因此,这类关闭人性者,他们在回答警察的讯问时,超乎寻常的镇定,他们在接受法庭的拷问时,良心真的不会痛。于是,这个13岁的男孩将母亲的脑袋捶出一个洞后,既不逃跑,也不哭闹,而是用了40个小时,将自己13年的情感全部化作了一杯白开水。
有人说,他变成了魔鬼。
他是变成了魔鬼,只是因为母亲已经提前让他看到了魔鬼的样子。
在审理抚养案中,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父母:他们对那些让孩子“玩物丧志”的东西如临大敌。曾经一位母亲将孩子收藏了多年的《哈利波特》全套读本撕成碎片,孩子的伤心在嚎啕的那一刻难以言喻。
或许对父母而言:只要你考个高分,我可以给你再买。而对于孩子来说:撕碎的书可以再买,而破损的心即便缝补,也永远有一道疤痕。
大多数孩子往往会原谅父母的伤害,是因为许多理性的父母也会反思和觉悟,但如若这样的控制欲发生在一个“丧偶式婚姻”中,则不那么乐观。
“丧偶式婚姻”中的母亲,自身缺少伴侣的情感滋润,为了生存殚精竭虑,为了育儿含辛茹苦,在一地鸡毛活中成了精疲力竭的女人。
他们需要贴心懂事,温柔可人,不会给他们带来麻烦的孩子,一旦发生矛盾和冲突,她们只想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把问题解决,而没有余力和耐心和孩子周旋。
而父亲的长期缺席,让孩子既缺乏一种男性的榜样力量,又缺乏一种高悬头顶的权威感和敬畏心。于是:一个焦虑的母亲 一个缺位的父亲 = 一个失控的孩子。
平心而论,这个故事中的母亲比前一个故事中那个把孩子扔在爷爷奶奶家的母亲更称职,也比那些外出打工的父亲更操劳,她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希望孩子能比自己有出息,过得比自己好,不受自己受过的苦。
但是,这样五十步笑百步的对比真的有意义么?一个单亲缺席的家庭,又能比双亲缺席的家庭积极因子多几何?
我真的想怒其不争的痛心谴责任何一方,因为任何一方,都是加害者。
我真的又哀其不幸的不忍怪罪任何一方,因为任何一方,也是受害者。
谁,关闭了孩子的人性?
谁聆听羔羊的沉默?
你以为这些孩子,只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
你以为这些孩子,事后捶胸顿足悔恨交加?
你大错特错。
一个用菜刀砍了母亲,然后淡定自若的说出“我杀的是我妈,又不是别人”的孩子。
一个用锤子在母亲脑袋上敲了个洞,然后气定神闲的在餐饮店喝着白开水的孩子。
他们的所作所为绝非一念之间,而是蓄谋已久。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以暴易暴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而在于亲情缺失衍生了畸形的人格。
在父母缺位的那些日子,他们历经着那个年纪不该有的早熟,忍受着周遭小伙伴未曾有的孤独。他们如同沉默的羔羊,在失乐园中渐行渐远。
他们的沉默,在十年后的某一天终于爆发,而这破晓时一瞬的爆发,却经历了黎明前一宿的酝酿。
我担心,他们今天在家事法庭上诉说着“他们根本不爱我”,明天却可能站在了刑事法庭上讨伐父母前半生的“孽债”。
我担心,他们今天只是选择了用一种沉默的叛逆,去挑战父母在抚养上的权威。但若明天,他们不再沉默,而是如黑暗中惊悚的羔羊一般,用一声划破夜空的凄厉呐喊,去挑战整个社会的人伦底限呢?
谁才是背后的始作俑者。
推荐
- 1龟肠炎能不能吃东西,龟龟大便不成形都是肠胃炎吗308
- 2五个有趣的冷知识看完不笑算我输:8条趣味冷知识不一定有用171
- 3查理王小猎犬绘画,可爱的狗狗,凯文丹尼尔绘画作品欣赏276
- 4母猫为什么每次只生一只小猫?被误解的猫生-002我的猫为什么要爬树440
- 5牛皮纸是真的用牛皮做的吗?牛皮纸为什么叫牛皮纸248
- 6养公狗好还是母狗好有讲究吗?为什么大部分女生都爱养公狗287
- 7金鱼可以大小一起混养吗?金鱼也有天敌啊不能随便混养414
- 8可爱宝贝捕捉视频,饲料被拿秒发现 乖宝宝鼠446
- 9特别毒的小黑蛇是什么蛇?为何会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毒的蛇290
- 10刚抱回来的小狗2天不吃不喝怎么办?来到新家不吃不喝怎么办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