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立夏初候蝼蝈喧,李忠,末伏时节说鸣虫听取蝈蝈声一片

人气:155 ℃/2024-08-09 12:10:44

作者:李忠

暑热未消,秋声渐起。号称三大鸣虫(蝈蝈、蛐蛐、油葫芦)之首的蝈蝈,此时的声音最为高亢嘹亮。

我家刚刚两岁半的外孙女,听到邻居家的蝈蝈叫,吵吵着也要买蝈蝈。

我对她说,姥爷小时候,都是自己上山去逮蝈蝈。逮上蝈蝈放进自己编的笼子里,不用花钱买也能听蝈蝈叫。等好天气姥爷上山去给你逮蝈蝈。

外孙女根本不听这一套,坚持要立刻看见蝈蝈,听到自家的蝈蝈叫。

外孙女是我和老伴一手带大的。她的话,对于我们那就和“圣旨”差不多,必须“领旨”马上办。当天下午,我就带着外孙女直奔花鸟市场。

踏进花鸟市场,发现这个有几十年“场龄”的老市场,如今的人气,与开市初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记得花鸟市场刚开市那几年,真可谓人流如潮,热闹非凡。尤其是节假日,更是摩肩接踵,人多的挤都挤不动,大小摊位生意火爆,就连市场门口卖小河鱼、鱼虱子、红线虫的都走俏的很,有时甚至要排队。

风云变幻是市场经济的特征。当年红红火火的花鸟市场也难逃“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魔咒。试看今日之花鸟市场,早已没有了过去的人声鼎沸,许多摊位已经人去摊空,卖古董的、卖宠物猫宠物狗的门脸也都冷冷清清,不见了昔日顾客和游人的络绎不绝,熙熙攘攘。

领着外孙女逛了一圈久违的市场,发了一通今不如昔的感慨,来到已经踅摸好的卖蝈蝈的摊位。甭说,整个市场,就数门口这家卖蝈蝈的摊位热闹,上百只装在塑料笼子里的蝈蝈比赛似的叫成一片,吵的脑仁疼。

蝈蝈在当地被称作“叫鱼鱼”。过去人们都是上山或钻进庄稼地里去逮。后来,也有近郊或外地农民挑着挂满手工编的蝈蝈笼子进城走街串巷卖蝈蝈。担子停下来,大人小孩围着看热闹的多,掏钱买的不多。

在市场的蝈蝈摊上,看到这么多和蚂蚱长的差不多的蝈蝈,因为会发声爱叫唤,就被捉来关进这小小的笼子里,失去了“蝈身自由”,其遭遇还不如身无一技之长的普通蚂蚱。联想到已经或即将被卖掉的蝈蝈,从此不得不寄人篱下,靠叫声取悦于主人。若是遇到不负责任的买主,将难逃或饿死或早早被冻死的结局。想到此,竟为这些小精灵生发出一丝莫名的悲哀。

在摊位前认真观察了一会儿,询问摊主颜色翠绿与褐色的蝈蝈孰优孰劣哪个更好?摊主很圆滑地说,都差不多,绿色的叫声小一些,褐色的声音大一些。我盯住了一只褐色的、体型健硕、一直抖着翅膀在叫的蝈蝈。然后扫码、付款、确认。

15块钱买一只小小的蝈蝈,感觉有点贵。因为前几年才卖5块钱一只。几年功夫,蝈蝈还是一样的蝈蝈,身价却翻了几倍。看来,物价上涨的趋势,连小小的蝈蝈也难以幸免。

外孙女举着装着蝈蝈的笼子,兴奋地手舞足蹈,我心里也美滋滋的。甭管怎么着,外孙女高兴我就高兴。

看着笼子里一晃动就噗噗愣愣跳腾的蝈蝈,突然想起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画作里的蝈蝈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翡翠玉白菜”上的玉雕蝈蝈。

白石老人画作里的蝈蝈,工笔细腻精到,画中的蝈蝈栩栩如生,其纤细的腿上的小锯齿都清晰可见。”翡翠玉白菜”上的蝈蝈更是活灵活现,巧夺天工。尤其是那两条头发丝粗细的长須,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眼球。

当然,无论是传世画作里的蝈蝈,还是国宝级的玉雕蝈蝈,尽管或价值连城或无价之宝,从生物学角度看来,都是无生命的物件。而我刚买的蝈蝈是有生命的真实的活物,说起来还是画作里的蝈蝈和玉雕蝈蝈的创作原型。

我瞬间豁然开朗,觉得这只给艺术家们曾经带来艺术灵感的有生命的小精灵,买的一点儿也不贵。因为它是生命的真实。真实包括真相和真理,很多时候是无法用价值几何来考量的。

回到家把刚买的蝈蝈,挂在阳台的窗户上,小孙女眼巴巴地等着听蝈蝈叫。或许是对新环境不适应,到了第三天的晚上,蝈蝈才终于发出到我家后的第一声。

听到自家的蝈蝈叫,准备睡觉的外孙女竟然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非要看看蝈蝈是怎么叫的,并随之脑洞大开,发出蝈蝈为什么会叫、蝈蝈爱吃棒棒糖吗、蝈蝈喝水吗睡觉吗拉尿吗等一连串的“天使之问”。

买上蝈蝈之后,每天要喂蝈蝈,没事时凝神观察蝈蝈的动静,晚上入睡前听着蝈蝈的鸣叫,细细品味据说也算国粹分支的蝈蝈文化。

蝈蝈作为鸣虫之首,很早就被人们所喜爱。它象征多子多孙,被视为家族兴旺的吉祥物。蝈蝈还有招财纳福的寓意。蝈蝈也是一味中药,有解毒、行水、止痛等功效。

资料显示,我国从宋代就开始畜养蝈蝈。明代从宫廷到民间养蝈蝈已经较为普遍。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蝈蝈热。据说,从康熙,乾隆直到宣统,许多皇帝都喜欢蝈蝈。末代皇帝宣统与蝈蝈的故事更是带有浓重的传奇色彩。

电影《末代皇帝》中,年仅三岁的宣统在自己的登极大典上,在山呼万岁中不知所措,茫然地在人群中跑来跑去,当发现了大臣陈宝琛身上的蝈蝈,宣统才露出天真的笑容。宣统当年还把蝈蝈藏在金銮宝殿的座位下面。1967 年,宣统身穿中山服,以平民身份又出现在太和殿。为了证明自己曾是太和殿的主人,在红卫兵面前从宝座上掏出他藏的那只沾满灰尘、精致古朴的蝈蝈笼子………。

中国独有的源远流长的蝈蝈文化,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尤其在四九城的老北京,讲究饲养越冬蝈蝈。越冬的蝈蝈需要人工繁育,随之出现了专门饲养经营蝈蝈的行当。蝈蝈要越冬,就要有越冬的器具,专门饲养越冬蝈蝈的葫芦罐应运而生,且制作精良。葫芦罐表面有烫画或雕刻等装饰。葫芦罐的盖子用料考究,有的盖子还有改善蝈蝈音色的功效。那时有钱有闲的八旗子弟、遗老遗少,衣食无忧的公子哥等,寒冬腊月,一边涮着火锅,一边小心翼翼地从胸前的衣襟中掏出蝈蝈,侧耳聆听蝈蝈的鸣叫,相互攀比葫芦罐的精美、蝈蝈品种的优劣、谁的蝈蝈叫的声音动听………。

最后捎带着科普一下。其实,蝈蝈是不会叫的。蝈蝈发声时两前翅斜竖起,来回摩擦振动,从而发出有节奏的音响,用于吸引异性、呼唤同伴,恐吓天敌,而且只有雄性蝈蝈才会发出声音。

搜索更多有关“立夏初候蝼蝈喧,李忠,末伏时节说鸣虫听取蝈蝈声一片”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