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四月初八牛节:十月初一牛戴花

人气:473 ℃/2024-09-19 04:14:15

文/陈云庚

“今天是十月初一,牛王菩萨的生日,你家打了糍粑没有?”11月24日上午,当记者走进冕宁县沙坝镇环街村三组的时候,64岁的“老犁把手儿(善于犁田的老把式)”张兴友站在大门口这样问邻居。

这也难怪,采访途经沙坝街时,记者见到了许多雨后春笋般凭空冒出来的糍粑摊子,如此蔚为壮观的景象在平时是绝无仅有的。记者此行的目的,就是想深入了解一个即将消失的古老农耕民俗——“十月初一牛戴花”。在这一天,为了表达“吃饭要知牛辛苦”的感恩情怀,养有耕牛的淳朴农民往往要用灯烛纸火礼敬“牛王菩萨”,用刚刚从田里收获的新鲜糯米打糍粑喂牛,还要用糍粑把鲜花粘在水牛的两只角上,给牛“戴花”。

“刚刚分田到户的1981年,我们这个堡子有7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养牛。那时节每逢十月初一早上从巷口里走过,都能听到家家户户在碓窝里打糍粑的咚咚声呢”,忆起昔日盛况,张兴友饶有兴致。

“不过,现在的铁牛已经替代了水牛,我们这个堡子就只有我还养牛,不养牛的人家打糍粑也只是为了过‘牛王节’应个景,哄孩子开心,并不真正为了敬神”,张兴友语气里流露出一丝惆怅,慢腾腾地吐出一口兰花烟,幽幽地说:“至于牛,我一辈子都要养!”

打糍粑

“都十点半了,快点滤米打糍粑,记者都想先睹为快呢”, 《沙坝》乡土文化系列丛书的主编、沙坝文化遗产研究会会长李洪庆老师站在一旁敦促。真是难为了李老师,他早已知会过张兴友,要他妥帖安排,完整呈现“十月初一牛戴花”的仪式过程。

张兴友闻言,忙不迭地把泡了一夜的糯米用筲箕过滤,倒在吊杉卷皮甑里,放进架在土灶上的大铁锅里蒸。

张兴友的儿媳抱着孩子在灶门前添柴凑火。阳光光柱从瓦垄间的罅隙里像舞台上的追光斜斜地打下来,铁锅里氤氲的水汽在光柱里升腾起来,跃动的炉门火光在年轻媳妇光润而呈古铜色的脸庞上熠熠闪动,再加上庭院里的鸡鸣狗吠声、土灶锅里的开水沸腾声、炉膛里干柴烈火的呼啸声、怀里撒娇孩子的发嗲声混合在一起,俨然是一部唯美的声光影色俱全的田园农家谐趣生活片。

出甑的糯米饭还冒着腾腾热气,张兴友就将其倒入堂屋门前早已洗净备用的石碓窝里,再浇淋少许开水,然后使一根上细下粗的木杵在碓窝里用力舂捣。

打糍粑是一项不折不扣的的体力活。张兴友双手攥紧木杵的柄,在舂捣糍粑时向下蹲身,以便把全身重量也加在捣捶力度上,然后蹲地起身,举高木杵,如此周而复始。年过六旬的张兴友似乎在腰膝关节里安装了弹簧,而整套协调连贯的舂捣动作,又使得张兴友像往复运动的蒸汽活塞,总是那样精准而持久地把握力度和速度。

张兴友12岁的孙子在旁边看得性起,跃跃试试,主动要求打糍粑,谁知刚接过木杵鼓捣几下,黄豆大的汗珠就从额头上沁出来,累得气喘吁吁。

“这些个嫩南瓜娃儿,稍稍用一点劲儿,就满面冒油”,看着汗气蒸腾的孙子的狼狈样儿,张兴友用爱怜的口吻打趣道。

不一会儿,张兴友就将打好的糍粑装入一个青釉搪瓷盆,准备用来敬“牛王菩萨”。

敬牛王

看到热气腾腾的糍粑, 5岁的孙女撸起袖子就要“下手五爪(冕方言,赤手抓取食物塞入口中的猴急样)”,张兴友拍了一下孩子的屁股,顺势把她牵在一边:“孙女儿听话,今天是‘牛王节’,等牛王菩萨吃了乖孙女儿再吃哈!”

看到爷爷一脸的虔敬和严肃,孙女儿噙住在眼眶里打转的泪花,强忍着没哭出声来,知趣地站在一边。

敬牛王的福物其实很简单,一堂九品(九枝红蜡),一盆包谷,一叠钱纸,一根条凳。

“以前敬牛王菩萨,要用斗,斗里装一升谷子,一升小麦,一升大麦,一升大豆,一升包谷,代表五谷丰登。现在都简化程序了,我就用这一盆包谷来代替五谷了”,张兴友边往绿色塑料盆里盛包谷,边乐呵呵地说,露出一口被烟熏得很黄的牙齿。

条凳顺着进出牛圈的方位纵向摆在牛圈门口,上边依次敬献糍粑盆,包谷盆和一沓黄色的钱纸。所谓的“九品”就是团团围插在包谷盆里的九枝红烛:中间一枝,四周八枝。

“敬‘九品’可是大有讲究的,一般的神是没有资格受用的,只有最大的神才能够。一般的神点三只红烛就可以了”,张兴友用一只叫作“引蜡”的纤细蜡烛按照特定的顺序次第引燃“九品”。

“九品要最先把正中间的那枝红烛点燃,然后按照东南西北的方位依次把其余八枝红烛引燃”。此时,张兴友的孙子在爷爷的指导下帮忙点蜡,孙女儿则全神贯注地在一旁观看。农耕的情结就是在这种润物无声的氛围中悄悄地潜入灵魂深处的,积淀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和终生体认。

一切准备停当,张兴友把圈门板一块块取开,让水牛脑袋探出圈门。牛看到烁烁闪亮的烛火和袅袅升腾的香烟,显得局促不安,张兴友用手在牛的脑门上轻轻拍了拍,牛立刻就低眉顺眼,很快安静下来了。

牛戴花

趁着牛安静的当儿,张兴友叫孙子帮忙,张罗着给牛“戴花”。尽管“牛戴花”是整个仪程中重要的一环,持续的时间却很短。

其实,“牛戴花”就是用糍粑把时令鲜花粘在牛角尖上。张兴友准备的时令鲜花是溪边沟沿上顺手摘来的野生西番莲花,深红的花瓣,金黄的花蕊,看上去非常喜庆。

“给牛戴的鲜花,一般是红色的月季,也可以是西番莲,总之是看上去是既要鲜艳又要喜庆,图的是讨个好谶语(口彩)”,张兴友把扎成一束的西番莲粘在牛角尖上,解释道。

张兴友的水牛是一头“一岁半、八个牙”刚刚产崽满月的年轻母牛,所以当他给牛“戴花”的时候,那头调皮的小牛就在母亲身边挨挨擦擦,一会儿好奇地嗅嗅糍粑的味道,一会儿蹭蹭母牛的身体,一会儿从母牛的肚皮下钻过去,一会儿又用脑门轻轻地顶一顶主人。

“‘前山高一掌,犁田如水响’。牛的前山(牛膀子上方凸起有如驼峰的肌肉)一定要高,你看这牛的前山,足足比背脊高出半巴掌!”

给牛戴花的同时,张兴友念起了“相牛经”,不无得意地夸赞自己的牛。

“牛一定要是剪刀蹄。如果牛是磉墩蹄(牛蹄形如磉墩),而不是剪刀蹄(牛蹄形如剪刀),那牛的性子就皮得很,耖田的速度也很慢,一点都不好使。”

“你看我这头牛,筒罐嘴,食量大,前山高,力气好,鸡蛋皮,性子急,剪刀蹄,跑得快,胸脯宽,后腿夹,‘前开后夹翻土块’,是百里挑一的好牛啊!”

喂糍粑

给牛戴完花,张兴友把牛牵到洒满明暖冬阳的庭院里,准备用糍粑喂牛。

“别家喂牛舍不得糍粑,我舍得。管它哩,牛毛出在牛身上。每年十月初一我至少都要给牛打5斤酒米(糯米)的糍粑。去年时间忙,来不及打糍粑,我去街上买了5斤来喂。”

张兴友先把糍粑丸成两斤重的一团,然后提起栓牛鼻桊(穿在牛鼻中隔上的短木棍,棍上系绳,便于牵牛,又不伤牛鼻)的尼龙绳,让牛昂起头来,扯下一截糍粑,喂到牛嘴里。刚开始的时候,牛还有点不习惯。吃上两坨糍粑后,牛就主动伸出靛紫色的舌头,迅速地把张兴友擎在手上的糍粑团卷进口里。

张兴友一边给牛喂糍粑,一边讲起了“十月初一敬牛王菩萨”的传说。

从前,牛是既能干活又能说话的,顿顿吃的都是白米饭。要是主人稍稍使它不如意,它赌气就不干活,而且还骂骂咧咧的。有家老百姓养了头牛。一天,主人应邀去员外家吃喜酒,临行前牛叮嘱主人说:“你去吃酒要记得要给我带攒伴儿(冕俗:回赠给访客的零食果品及酒肉)来哦。”结果,主人吃酒忘了带攒伴儿回来,牛就不高兴。农忙时,牛不耖田,主人家没办法,只好坐在路边哭。正好罗英秀才(冕宁民间传说中金口玉牙的阿凡提式绝顶聪明的神话人物)路过,问起情由。罗英秀才听完过程,连说这个好办。于是,罗英秀才就用竹钉钉住牛的下巴,并且敕封说:“你从现在起不准吃饭,只准吃草。只有每年的十月初一是你的日子,你辛苦了一年,可以吃点糍粑。”牛从此就不能说话,只能吃草,而且犁田耙地,任劳任怨。

“不信,你看看这个”,为了佐证,张兴友提起牛鼻绳,让牛抬起头来亮出下颌。记者定睛一看,牛下巴上果然有一个肉瘤状的小白点。

“每条牛的下巴上都有这么一个白色的肉瘤,就是罗英秀才当年钉竹钉时候留下的疤痕”。

喂完牛,已是中午12点,插在包谷盆里的青香和红烛就只剩下未燃尽的竹签柄了。张兴友把钱纸一张张撕开,点燃,虔诚地行三拜九叩大礼,口中喃喃地念叨着:“牛王菩萨,当初为了我家母牛顺顺当当地产小牛,给您老人家许下一堂九品。现在小牛满月了,也正好是十月初一,我把这堂九品还给您老人家,望您老人家保佑我家小牛一长成牛!”

人牛情

“年年十月初一我都要敬牛王菩萨,给牛戴花,喂牛糍粑。畜比人同,一年就这么一个专门属于牛的节日,应该要善待牛,吃饭要晓得牛辛苦。对于种田人来说,牛是大财头,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平时不善待牛,到农忙时就会出现‘上坝找牛牛不闲,下坝找人人不闲’的落荒鸡(冕方言,指五心不定,有如落荒而逃的鸡那样的人)现象,像冕宁民歌里唱的那样。”

“我原来是喜德县光明镇农光村4组的人,1974年农历二月初六才到冕宁县沙坝镇环街村给吴家作倒插门的女婿”,心底无私的张兴友不仅记性超强,而且心直口快。

“1950年代在喜德县光明镇,我们家是最早的单干户,太晓得牛的重要性了。小时候看爷爷给牛戴花,长大了看父亲给牛戴花,现在是我年年给牛戴花。”

说起牛的好处,当了41年“使牛匠”、养了34年耕牛、种了7亩田地的张兴友总有那么多说不完的话。

“没有牛就没有农家肥。一个庄稼人,如果不养牛,难不成靠天上飞过的雀鸟屙屎来给你肥田啊?用牛粪上田,比起用化肥上田,大春收起同样一袋大米,不仅要重十多斤,而且口感和油质要好得多,自己吃得优游自在,也吃得安心舒心。”

养牛还有另一个好处:“哪怕铁牛的旋耕机能够把土坷垃打得很细,但就是无法实现深耕。铁牛耖田远没有耕牛耖得深,所以土壤也就不那么散疏透气,不利于庄稼生长,也不利于保持地力。”

尽管女婿已经说过多次,要张兴友卖了耕牛换铁牛,他总也舍不得,说自己这辈子要“坚持喂牛直到干不动”。

该是放牛晒的时候了。张兴友拉着自己的牛,穿过土墙根,走过菜地中间的一条甬路,把牛拴在一片“龙吟细细、凤尾潇潇”的竹林里。在老牛的左右,总也跟着那条活蹦乱跳的小牛。在村前屋后,在机耕道上,在穿过堡子的通村公路上,尖利刺耳的马达声无处不在,似乎就是专为打破这牧歌式的田园生活而存在的。是的,如果牛都没有了,哪里来的“十月初一牛戴花”呢?看着张兴友佝偻着背牵牛远去拖在阳光里的身影,记者似乎看到了一个远去的农耕时代以及它最后投射在文明地平线上的背影。

冬阳明暖可爱,麦田浅鬣寸许,清风徐来,竹树摩挲有声,正是农家少有的闲月。

搜索更多有关“四月初八牛节:十月初一牛戴花”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