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狗狗>正文

现在网络流传的狗梗是什么狗?网络热梗,细狗背后的故事

人气:160 ℃/2024-08-11 11:18:41

喜欢刷抖子的小主们近日里有没有看到一条热梗:你行不行呀细狗?

这条热梗出自抖子上一个拥有六百六十万粉丝的程女士,用来形容身材弱小、骨瘦如柴的男生,带有着强烈的挑衅与调侃意味。

然而单看“细狗”,又或者“狗”本身,其实并无贬义。

客观地说,狗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被称为最忠实的朋友。狗在人类的社会中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狩猎、警卫、牧羊、拖橇、宠物等等。有则网络段子甚至还把“狗”的消费能力排在了男人前面,足以说明当今社会对“狗”的重视。

但是我们也经常听到诸如“狗血”、“狗腿子”、“走狗”、“X了狗”亦或者是现在的网络热梗“细狗”等等这些贬义用语。

谈到这里,你是不是与我一样好奇:

为什么“狗”伴随着当今社会较高认可度的同时,以“狗”组合的词语却多是贬义?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大家好,我是五分侠,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网络热梗“细狗”背后的故事。

我们不妨先从两组词开始,猜猜它们的褒贬意味,它们就是:

“丧家之狗”与“功狗”

先说“丧家之狗”。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

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

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

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外形、相貌不重要。不过说我像条丧家之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丧(sāng)家之狗”的原意指的是指有丧事人家的狗,因主人忙于丧事而得不到喂养,并不带有贬义。“丧(sāng)家之狗”中的“丧(sāng)”由“丧事”变为“丧失”中的“丧(sàng)”,最早也是唐代的事了。

再聊聊“功狗”。

《史记·萧相国世家》载:

汉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刘邦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仍然没有把功劳大小决定下来。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郧侯,给他的食邑很多。

功臣们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城掠地,都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现在萧何没有汗马功劳,不过是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没打过仗,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

刘邦说:“诸位懂得打猎吗?打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功劳不过像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功劳如同猎人……”

群臣听罢都不敢再说什么。

刘邦在说这一段话的时候,《史记》原文写的是:“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可见刘邦当时把众武将们比作“狗”,并不带贬义。

到后来,“功狗”就被比喻成了杀敌立功的人。

早期的历史中的绝大多数情况当中,把他人比作“某狗”其实并不代表贬义,有些甚至偏于褒义。

类似的词语还有《汉书·张冯汲郑传》中的“狗马之心”:形容像狗、马一样对主人忠心,一般都是形容自己,词义带有一定的自谦意思。

那么含“狗”类用语带有贬义是从何时开始大量传播的呢?

《北史》记载:

韩凤,字长鸾,昌黎人,北齐(550-577年)后期的权臣。

韩凤常常带刀驰马,不曾安稳行走,瞪眼挥拳,有吃人的样子,每次大声喝叱:“恨不能杀汉狗喂马!”又说:“刀只能用来砍汉贼头颅,不能除草。”

韩凤被宠幸,身居要职期间,特别嫉妒贤才士人,早晚饮宴,只是相互诽谤……

朝廷官吏问事,不敢抬头看他,动不动就大声呵叱,大骂说:“狗汉人真不可忍受(狗汉大不可耐)!只应该杀掉!”

插个题外话,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的罗新在《北齐韩长鸾之世家》一文写道:韩凤嘴上骂着“狗汉”、“汉狗”,把自己当做鲜卑人,实际上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祖上可能是汉人……

北齐

书归正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含“狗”类用语开始有大量的负面词性,除了上述我们提到的“狗汉”、“汉狗”之外,也有如“狗辈”、“人面狗心”等。

到了元代,狗的形象污名化更加重了

元代汉族地位低下,成吉思汗曾把他的忠臣称为“四骏”和“四狗”,汉人在继承了前期负面的含“狗”词汇同时,又创造出大量贬低的词汇,曲折表达怨恨。

至此可以看到的,“狗”类用语有着相当长的历史。

这一转变背后透露了哪些逻辑呢?

先说狗的本身。

狗作为最早被人类驯服的动物之一,在早期的渔猎文明中,与人类处于一个协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狗可以为人类带来食物,两者处在互惠互利的关系当中。

当文明进入了农耕时代,狗对人类依附开始增加,但人对狗的依赖却大为减少,狗的社会地位开始发生了渐进式的变化。

对以农耕为生的底层百姓来说,狗从“能为主人带来食物”到“消耗食物”,实用用途已经大大减少;对于中、上层阶级而言,狗的用途除了看家护院、祭祀、食用之外,很多“上层人士”也喜欢纵狗行猎、驱狗赛跑。

上层人士的这种享乐型的用途被底层百姓所诟病,继而开始采用含“狗”类用语曲折地表达这一怨恨。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对狗的评价以及含“狗”类用语由中性、褒意转变为贬义,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改变是脱不开干系的。

再聊聊狗的文化符号。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多种族、多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这个融合过程中,就会产生文明与文明的冲击。

早期文明中,动物崇拜较为普遍,其中就包含了犬图腾崇拜

汉族文明经济文化水平快速发展之后,这种动物崇拜开始瓦解,确立了人本位的思想。

在面对尚处在游猎、游牧的文明时,处在文化优越高处的汉族文明,在审视其他民族时就会产生鄙视的态度,继而才用了这种具有强烈侮辱性的用语来显示自身的文化优越。

当然了,文明的这种冲突是你来我往的,因此,当鲜卑化的韩凤喊出的“汉狗”、“狗汉”时就不难理解了。

郎世宁 十骏犬图 茹黄豹

“狗”的内涵负面化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及元代。底层原因就在于:这一时期内文化与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冲突激烈,“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才惨招污名。

不过发展到今日,含“狗”类用语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新生的网络用语如“单身狗”、“加班狗”、“舔狗”等等的出现,更多地赋予了“狗”类用词或自嘲或调侃的幽默意味在里面。

聊完了含“狗”类词语的转变,再来看看“细狗”。

与网络上正当其热、受到“嫌弃”的“细狗”不同,在中国的历史上,细狗受到了广泛的追捧。

细狗,是一种视觉性猎犬,因其身体修长,腿部肌肉发达,后驱有力,爆发力强大,非常适合高速奔跑,又叫做“细犬”、“快犬”、“疾犬”。

细狗堪称撵兔能手,《战国策》中“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若驰韩卢而逐蹇兔也”中的“韩卢”就是出自韩国(今陕西韩城境内)的细狗。

就是这种“直道快、弯道更快”的能力,令细狗受到了历代君王的追捧,常常活跃于狩猎场上。

嵩岳启母阙 猛犬逐兔图

除此之外,细狗还活跃于诸多史料与文学作品当中。

《晋书·陆机传》中“黄耳传书”的故事,极有可能描述的就是细狗

晋初大诗人陆机养了一只狗,名叫黄耳,甚受主人喜爱。陆机久居京师洛阳,十分想念家乡吴郡,有一天便对黄耳开玩笑说:

“我很久不能和家里通信,你能帮忙传递消息吗?”

不想这只狗竟摇着尾巴,连连发出声音,似乎表示答应。陆机大为惊诧,立即写了一封信,装入竹筒,绑在黄耳的颈上,放它出门。

黄耳不仅把信送到了陆机的家里,还把家人的回信带了回来。

家乡和洛阳相隔千里,人往返需五十天,而黄耳只用了二十天。

后来,黄耳就经常在南北两地奔跑,为陆机传递书信,成了狗信使。

为了感谢”黄耳”传书之功,它死后,陆机把它埋葬在家乡,村人呼之为”黄耳冢”。

古代有名的细狗除了“韩卢”、“黄耳”,还有活跃在文学作品《封神演义》中的“哮天犬”,此外,《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中也有细狗的身影,由此可见古人对细狗的追捧,充满了生活的角角落落。

到了现代,细狗原本已经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想不到今天却以这种姿态又成为人们口中议论的话题,真是令人感慨万千呀!

网络热梗“你行不行呀细狗”的背后,原来藏着如此深的文化内核,今天你学“废”了吗?

五分侠

2022年10月14日 北京

搜索更多有关“现在网络流传的狗梗是什么狗?网络热梗,细狗背后的故事”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