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以前的两角毛票有收藏的价值吗?大言斋笔记之四十四,从

人气:383 ℃/2024-03-20 13:02:17

从“名票”到戏服收藏家

包畹蓉,一位名扬海内外的京戏服饰收藏家,离开我们已经三个年头了。一直想写点文章纪念这位从“名票”到藏家的藏界前辈。

包畹蓉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包句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沪上名中医和书画家,从小承受庭训。父亲希望能“子承父业”,做一名杏林传人。岂料这位包家独子却偏偏迷上了京戏,要当不入流的戏子。这种念头对于尊祖传道的父亲来讲无疑是一种叛逆。为此,父子几乎反目。幸好母亲理解,因为她是个戏迷。有了母亲的偏护,包畹蓉便大唱特唱,还常常把名角儿请到家中来教戏。十五岁那年,他拜在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门下学艺,成为了荀大师的入室弟子。

后来,他又受教于名旦黄桂秋,再后来师从人称“通天教主”的王瑶卿。年纪轻轻的包畹蓉成为了上海滩的“名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志高气昂的包畹蓉在母亲的支持下,筹资置行头,搭班子,与名伶孟小冬之妹孟幼冬、麟派名票陆锦荣等人搭档“下海”,开始了他的“名伶梦”。

尔后,他带着梦想,参加了新疆建设兵团文工团。这是包畹蓉一段辉煌的经历,他在新疆各地和邻省挑梁演出了《诓妻嫁妹》、《红娘》、《霍小玉》等荀派戏,一时在大西北小有名气。

不料,“名伶梦”被“文革”的浪潮打的粉碎。剧团解散,这位荀派弟子带着昔日的旧梦,被迫来到了上海机床厂当了一名起重工,每天与高架行车吊钩葫芦打交道。

我与这位荀门弟子相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其时我在《新民晚报》上看到记者翁思再写的一篇新闻报道,说的是浦东崂山新村有位京剧戏服收藏家叫包畹蓉,他收藏了梅兰芳曾在《宇宙锋》中穿过的黑色女帔。于是,我写了封信请翁思再转交这位收藏家。很快,回信来了,并热情邀请我去他家做客。

那天我去了他的家,在崂山新村的一幢老式工房的三楼,我第一次见到包畹蓉还有他的老伴马丽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的一招一式都有着伶角特有的“娘娘腔”。他的家是个两室户,住的很拥挤,除夫妻俩外,还养着一大堆波斯猫,这些受宠的猫儿,个个姿态优雅,特别是那一红一绿的眼睛,特萌,特招人。他从樟木箱里取出珍贵的戏服让我欣赏,看得我一片眼花缭乱。

那天, 我在他的斗室里,听着这位收藏家娓娓道来他的故事。那还是他刚刚下海不久,一次从无锡转道江阴的演出路上,船靠码头后,却在卸货清点时发现价值数万元的整箱行头不翼而飞。不得已,包畹蓉又出钱置办了第二批行头、第三批行头。在这种反复添置演出装束的经历中,无形地促使他比别的角儿更关注京剧服饰的学问。

岁月沧桑,转眼到了1981年,荀派弟子们在上海成立了“荀派艺术研究会”,荀夫人张伟君任名誉会长,包畹蓉任会长。可惜,在过去的岁月里,他的嗓子倒了,再也无法登台,但他转向致力于整理和研究荀派艺术的宝贵遗产,为了抢救京剧艺术中几乎被忽略而失传的服饰工艺,他毅然走向了收藏之路。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很多人不一定知道,上海在历史上曾经对京戏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是“天津学戏,上海唱红,住阵北京”。清乾隆年间,八大徽班进京。同治五年,上海英籍华人罗逸卿在五马路营造仿京戏园——满庭芳。翌年,另一位富商刘维忠(此人即为刘鸿生的祖父)在满庭芳边上建造了丹桂茶园,聘请北京三庆、四喜等戏班来沪演出。南方人听不懂来自北京的“皮簧戏”,于是刘维忠就出重金到广州去打造精美而华丽的服饰行头。演出大获成功,“沪人初见,趋之若狂”。由此可见,京剧精美的服饰是在上海成形的。

包畹蓉向时任上海市副市长谢丽娟讲解戏服展品。

精美的服饰行头,是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件件戏服就是一件件艺术品。有人说包畹蓉的这些戏服都是用金子做的,这话并不夸张。他为了做一件杨贵妃的那件女蟒,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耗资三千元,要知道当时一个上班族的工资才100多。为了改变头饰的欣赏价值,他让匠人将家中的银器打成钗饰。戏服上要绣盘金绣,他又叫人熔去了祖上传下来的金条。

改革开放后,他先后四次做了上千件行头,几乎耗尽父亲留下的遗产。为了抢救戏服艺术,他专程去苏州请来了早年曾合作过的年高八旬的老艺人。为了让老艺人进入更好的工作状态,这位收藏家就亲自动手为老艺人煨鸡汤、炖人参,此举深深地打动了老人的心,常常一干就是三更半夜。

除了制作戏服外,包畹蓉先生还收藏了不少名家穿过的戏服。例如梅兰芳大师在《宇宙锋》中穿过的黑色女帔,恩师荀慧生在《红娘》中用过的裙袄云肩,早年上海滩著名坤伶花旦雪幼琴穿过的马甲饰装等。他还收藏着曾红极一时的黄桂秋的点翠头面,以及蜚声海内外的一代名伶袁美云的行头等。

作为上海滩最早的民间收藏博物馆,包畹蓉戏服藏馆是幸运的,2002年4月26日,晴空万里,经过两年时间的筹划,包畹蓉京剧服饰艺术馆正式开馆了,这个博物馆从浦东崂山新村迁址到奉贤海湾旅游区的龙腾阁。记得开幕式的那天,精神抖擞的包畹蓉先生一身白西装红领带,满面春风的他,一点也看不出已是75岁的老人了。作为一位开幕式剪彩嘉宾,我见证了这位海派收藏家的华丽转身。从此,他举家迁居奉贤区南桥镇立新街,开始了他的收藏新征程。

这么些年来,我与包畹蓉先生成为了忘年之交,他生于1928年,长我21岁,是我父辈式的人物,自从他1989年入会后,我们就相处的很投缘,有着数不清的交往。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在2004年6月18日,当时由中国收藏家协会与《收藏界》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揭晓,上海收藏欣赏联谊会与包畹蓉中国京剧服饰艺术馆、四海壶具博物馆,分别荣获“中国十大收藏组织”与“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当时,我在全国政协礼堂主席台上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傅铁山手中领到奖牌与奖杯。

2004.6.18 包畹蓉中国京剧服饰艺术馆荣获“中国十大民间博物馆”称号

这次赴京领奖,我不仅与包畹蓉同行,而且在北京还同住在一个房间,白天开会,晚上我就陪同他接待北京朋友。朋友走了,我们就聊天,老包很健谈,从身世一直讲到梨园旧闻,但更多的则是他对收藏戏服的遐想,这让我感叹不已,要知道当时,他已是一位76岁的老人了。

从那以后,每年我都要与老人见面几次,他的寓所在奉贤南桥镇古华园边上,是一幢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的公寓房,他居住在底楼,每次到他家,我就会在他的窗下叫一声,不是他就是他老爱人马丽老师出来开门。老夫妇对我特别热情,总是一口一个“少华”。

2015年时,《奉贤报》资深记者景岚女士经过了数年的采访积累,终于完成了一部包畹蓉先生自传《霓裳畹蓉》,包畹蓉先生指名道姓要我为这本书作序,于是我就以“海派收藏家的担当”为题写了序言,我在文中结尾时写道:“它不仅叙述了一位收藏家跌宕而多彩的人生,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海派收藏家的历史担当”。

2017年10月26日,包畹蓉先生的学生吴峥嵘向我报了噩耗,包畹蓉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0岁。因当时我患病正在治疗中,时任常务副会长的张坚代表协会也代表我出席了包老先生在海湾园安葬仪式。张坚兄与这位京剧戏服收藏家也熟悉,因为“'90上海艺术节·首届收藏精品展”时,张坚是上海美术馆办公室主任,那时他们就相识了。

一位海派收藏家走了,但他留下了两座艺术馆,一座在奉贤海湾旅游区,另一座在他的故乡湖州市。

吴少华书于大言斋

搜索更多有关“以前的两角毛票有收藏的价值吗?大言斋笔记之四十四,从”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