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与蓝耳病的区别在哪里:非洲猪瘟,经典猪瘟蓝耳病之间的鉴别诊断与处理要点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非洲猪瘟病毒按毒力可分为高毒力毒株、中等毒力毒株和低毒力毒株,临床表现形式可以从最急性、急性、亚急性、慢性一直到无症状。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感染,家猪和欧洲野猪都表现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和许多其他猪的疾病类似,非洲猪瘟还容易与经典猪瘟、蓝耳病混淆,特别是经典猪瘟;所以需要我们正确地辨别这些疾病的差异,才能在猪群出现不明原因死亡时快速地及早地发现疑似非洲猪瘟,尽可能降低非洲猪瘟向外扩散的风险。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正确地辨别这些疾病的差异,减少不是非洲猪瘟感染而导致错判错杀的风险,从而减少损失。
一、流行病学
(一)非洲猪瘟
猪与野猪对非洲猪瘟病毒都是易感性的,而且不分品种、不分日龄、不分性别。白鼠、天竺鼠、兔、猫、犬、山羊、绵羊、牛、马、鸽等动物,都没有感染成功的报道。
健康猪与患病猪或污染物直接接触是非洲猪瘟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猪被带毒的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也存在感染非洲猪瘟的可能性。非洲和西班牙半岛有几种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贮藏宿主和媒介。一般认为,非洲猪瘟病毒传入无病地区都与来自国际机场和港口的未经煮过的感染猪制品或残羹喂猪有关,或由于接触了感染的家猪的污染物、胎儿、粪便、病猪组织,并喂了污染饲料而发生。
中国现在已查明疫源中的家猪疫情,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1、 生猪及其产品跨区域调运,占全部疫情约19%;
2、 餐厨剩余物喂猪,占全部疫情约34%;
3、 人员与车辆带毒传播,这是当前疫情扩散的最主要方式,占全部疫情约46%。
(二)猪瘟
猪瘟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及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
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
(三)蓝耳病
蓝耳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蓝耳病病毒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
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有蓝耳病病毒污染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持续性感染是蓝耳病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蓝耳病病毒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
二、病原学
(一)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病毒是非洲猪瘟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重要成员,病毒有些特性类似虹彩病毒科和痘病毒科。病毒粒子的直径为175~215nm,呈二十面体对称,有囊膜。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大小170~190kb。
本病毒能从被感染猪只血液、组织液、内脏及其他排泄物中证实出来,低温暗室保存在血液中的病毒可存活六年,室温中可活数周,加热被病毒感染的血液55℃30分钟或60℃10分钟,病毒将被破坏,许多脂溶剂和消毒剂可以将其破坏,如“百胜-30”,1:200稀释后,可以迅速杀死非洲猪瘟病毒。
(二)猪瘟
猪瘟病毒是ssRNA病毒,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其RNA为单股正链。病毒粒子呈圆形,大小为38~44nm,核衣壳是立体对称二十面体,氯化铯中浮密度1.15~1.17g/ml,有包膜。该病毒对乙醚敏感,对温度、紫外线、化学消毒剂等抵抗力较强。
(三)蓝耳病
蓝耳病毒为套式病毒目(Nidovirales)、动脉炎病毒科(Arteriviridac)、动脉炎病毒属(Arterivirirus)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呈卵圆形,有囊膜,直径在40~60nm之间,表面有约5nm大小的突起。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25~30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分子量约1.5×106,组长约15kb。无血凝活性,不凝集哺乳动物、禽类和人类红细胞。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相对较弱。病毒在pH小于5或大于7的条件下,其感染力降低95%以上。在4℃下仅存活一个月,37℃存活18h,56℃存活15min以内,干燥可很快使病毒失活。对有机溶剂十分敏感,经氯仿处理后,其感染性可下降99.99%。但在空气中可以保持3周左右的感染力,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如“百胜-30”,1:200稀释后,可以迅速杀死蓝耳病毒。
根据基因组的序列差异分为两个型,即以ATCCVR-2332(VR株)毒株为代表的美洲型(简称B亚群)和以Lelystadvirus(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简称A亚群)。毒株之间存在显著的抗原差异性,两者只有很少的交叉反应。我国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毒株均属美洲型,同时我国的分离毒株也存在变异现象,2005年流行的所谓的“高热病”,为基因缺失而毒力增强的蓝耳病毒株感染所致,目前为我国的优势毒株。
三、临床症状
(一)非洲猪瘟
自然感染潜伏期4~19天,往往更短,临床实验感染则为2~5天,发病时体温升高至41℃,约持续4天,直到死前48小时,体温开始下降,同时临床症状直到体温下降才显示出来。最初三至四日发热期间,猪只食欲逐渐减少,猪只躺在舍角,如果强迫赶起要它走动,则显示出极度虚弱,尤其后肢更甚,脉搏动快,咳嗽,呼吸快约三分之一,显呼吸困难,浆液或粘液脓性结膜炎,有些猪只会表现为便血、呕血,体温升高时发生贫血,往往发热后第七天死亡,或症状出现仅一、二天便死亡。
(二)猪瘟
一般为5~7天,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温和型三种类型。
1、急性型
病猪常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病猪精神差,发热,体温在40~42℃之间,呈现稽留热,喜卧、弓背、寒颤及行走摇晃。食欲减退或废绝,喜欢饮水,有的发生呕吐。结膜发炎,流脓性分泌物,将上下眼睑粘住,不能张开,鼻流脓性鼻液。初期便秘,干硬的粪球表面附有大量白色的肠粘液,后期腹泻,粪便恶臭,带有粘液或血液,病猪的鼻端、耳后根、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及齿龈、唇内、肛门等处粘膜出现针尖状出血点,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公猪包皮发炎,阴鞘积尿,用手挤压时有恶臭浑浊液体射出。小猪可出现神经症状,表现磨牙、后退、转圈、强直、侧卧及游泳状,甚至昏迷等。
2、慢性型
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体温时高时低,食欲不振,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逐渐消瘦、贫血,衰弱,被毛粗乱,行走时两后肢摇晃无力,行走不稳。有些病猪的耳尖、尾端和四肢下部成蓝紫色或坏死、脱落,病程可长达一个月以上,最后衰弱死亡,死亡率极高。
3、温和型
又称非典型猪瘟,主要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表现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也有耐过的,但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三)蓝耳病
本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引入感染后易感猪群发生蓝耳病的潜伏期,最短为3天,最长为37天。本病的临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诊症状的流行,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诊疾病,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
1、急性型
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妊娠后期(105~107天),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死产率可达35%以上,木乃伊可达25%,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阴道分泌物增多。
1月龄仔猪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0℃以上,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
生长猪和育肥猪表现出轻度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少数病例可表现出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腹部及尾部皮肤出现深紫色。感染猪易发生继发感染,并出现相应症状。
种公猪的发病率较低,主要表现为一般性的临诊症状,但公猪的精液品质下降,精子出现畸形,精液可带毒。
2、慢性型
这是在规模化猪场PRRS表现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上升。
3、亚临诊型
感染猪不发病,表现为蓝耳病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率一般在10%~88%。
四、剖检及病理变化
(一)非洲猪瘟
在耳、鼻、腋下、腹、会阴、尾、脚无毛部分呈界线明显的紫色斑,耳朵紫斑部分常肿胀,中心深暗色分散性出血,边缘褪色,腿及腹壁皮肤更为明显。切开胸腹腔、心包、胸膜、腹膜上有许多澄清、黄或带血色液体,内脏浆液膜可见棕色逐渐变成浅红色的瘀斑,小肠更多,直肠壁深处暗红色出血,肾脏弥漫性出血,胸膜下水肿。淋巴节出血,******肿大,髓质肿胀区呈深紫黑色,切面突起,淋巴滤胞小而少,猪******发生小而暗红色突起三角形栓塞。心包液多,心包及心内膜充血出血;喉、会厌软骨弥散性出血,肺脏大块出血斑块,气管内有血沫。
(二)猪瘟
急性型猪瘟表现为,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出血、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为土黄色,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呈“麻雀卵”状,******有梗死,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粘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胱粘膜有散在的出血点,胃、肠粘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形成纽扣状溃疡。
慢性型猪瘟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变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剖检时急性型以出血性病变为主,常见肾皮质和膀胱粘膜中有小点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常出现出血性肠炎,以大肠粘膜中的钮扣状溃疡为典型。
(三)蓝耳病
无继发感染的病猪,淋巴结轻度或中度水肿,肉眼变化不明显,呼吸道的病理变化为温和到严重的间质型肺炎,有时有卡他性肺炎;若有继发感染,则可出现: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及脑膜炎等。
蓝耳病病毒感染引起的繁殖障碍所产仔猪和胎儿很少有特征性病变,蓝耳病致死的胎儿病变是子宫内无菌性自溶;流产的胎儿血管周围出现以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动脉炎、心肌炎和脑炎。脐带发生出血性扩张和坏死性动脉炎。生长猪较成年猪更常见的病理变化是肺脏组织病变。单纯的蓝耳病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为间质性肺炎,其特点为肺泡间隔增厚,单核细胞浸润及上皮细胞增生,肺泡腔内有坏死细胞碎片。
蓝耳病病毒和细菌、病毒混合感染时,病变应和并发感染的细菌/病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合并感染细菌性病原常引起复杂的蓝耳病肺炎,间质性肺炎常混合化脓性纤维素性支气管肺炎或被化脓性纤维素性支气管肺炎所掩盖。有些感染病例还可见胸膜炎。
鼻甲部黏膜的病变是蓝耳病感染后期的特征,其上皮细胞纤毛脱落,上皮内空泡形成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淋巴结、胸腺和******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以发生肥大和增生、中心坏死、淋巴窦内有多核巨细胞浸润为特征,病早期可见******白髓、扁桃体滤泡淋巴细胞坏死,后期脾核淋巴结细胞增生;另外蓝耳病感染引起的血管、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的病变也主要表现为淋巴、巨噬细胞、浆细胞的增生和浸润。
表1 非洲猪瘟、猪瘟、蓝耳病的辨别诊断
五、诊断
(一)非洲猪瘟
1、临诊诊断
非洲猪瘟与猪瘟的其他出血性疾病的症状和病变都很相似,他们的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在生产现场实际上是不能区别的,因而必须用实验室方法才能鉴别。现场如果发现尸体解剖的猪出现******肿大和全身淋巴结严重充血,形如血肿,则可怀疑为非洲猪瘟。
2、实验室诊断
红细胞吸附试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动物接种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免疫电泳试验、间接酶联免疫蚀斑试验等,其中聚合酶链式反应试验(PCR)或者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试验(RT-PCR)最为常用。
(二)猪瘟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可作出初诊。
实验室诊断手段多采用免疫萤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血清中和试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等,比较灵敏迅速,且特异性高。中国现推广应用免疫萤光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采用抗猪瘟血清在病初可有一定疗效,此外尚无其他特效药物。
(三)蓝耳病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但要注意与症状相似的一些病毒性传染病相鉴别,如流感、细小病毒病、流行性腹泻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病毒性传染病,确诊必须进行血清学鉴定或病毒分离鉴定。
我们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直观判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基本原则,可以供临床参考使用,如果猪场在14天内出现下述临床指标中的2个,就可判定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疑似病例:
1、母猪流产或早产超过5%;
2、死产占产仔数15%;
3、仔猪出生后1周内死亡率超过20%。
六、处理思路
(一)非洲猪瘟
该病目前无安全疫苗可用,无有效治疗药物,养猪场(户)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律法规,发现疑似疫情立即上报,一旦确诊,要配合政府果断采取封锁、消毒、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将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做好生物安全和消毒工作,猪场划分区域,可以参考硕腾出品的《猪场生物安全建立与审查手册》进行操作。
抓好饲养管理。
做好常规免疫,减少其他疫情风险。
(二)猪瘟
立即报告,及时诊断。
划定疫点。
封锁疫点、疫区。
处理病猪,做出无害化处理。
紧急预防接种。疫区里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地区的生猪即接种猪瘟免弱毒疫苗,间隔一个月,加强一次,如果出现有症状猪只,及时处理。认真消毒被污染的场地、圈舍、用具等,粪便堆积发酵后无害化处理。
(三)蓝耳病
首先,控制临床症状,减少继发感染。
母猪群、后备猪群以及公猪:可采取饮水或者饲料加药。如:瑞替美(替米考星)1公斤 瑞多康(强力霉素)1公斤,对于个别猪只对症治疗,如发烧等,需要退烧消炎。如呼吸道严重猪只,可以颈部肌肉注射瑞可新(泰拉霉素),一次注射,药效可以维持在14天,1ml/40公斤体重,每个注射部位不超过2ml。
仔猪群减少饲料或者饮水加药,但可以添加诱食剂、营养剂,如添加硕维键1公斤,增加猪只健康水平。主要是采取注射给药,确保药物有效剂量和作用时间。如易速达(头孢噻呋晶体游离酸),注射一次,药效维持7~10天,1ml/20公斤体重。
其次,合理安全有效的疫苗免疫,使猪群抗体水平一致,减少感染。选取本场野毒同源性较近的疫苗免疫,如硕腾瑞兰安(高致病自然基因缺失蓝耳病弱毒疫苗),小群试验,7天无临床症状可以全群免疫,母猪群公猪群全群普免,间隔一个月后加强一次,根据猪场情况确定免疫频率,如3~4次/年。后备猪在配种前一个半月,完成两次免疫,两次之间间隔一个月。仔猪可以在感染前三周,完成免疫,如14日龄、21日龄、28日龄、35日龄等。免疫时,可以同时注射瑞可新,减少细菌病的干扰。
最后,根据本场猪群抗体消减规律,确定本场的常规免疫。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营养,加强管理,加强对其他疾病的监控。做好后备猪的免疫、适应、驯化工作,如果猪群排毒量可以有效的控制,猪场也可以启动蓝耳病净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