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猫咪>正文

亲近自然探秘大熊猫园:自然探秘所,这就是大熊猫

人气:218 ℃/2024-11-07 16:42:42

大熊猫

圆圆的脑袋,胖乎乎的身体

随时一副呆萌的表情,奠定了它们在动物界

“武林萌主”的地位

它们也是中国的“国宝”、生物界的“活化石”

历经800万年的岁月变迁走到今天,与人类生存在同一个地球家园

娇小的始熊猫

始熊猫复原图 图据《你不知道的大熊猫》 金双著

20世纪80年代,大熊猫鼻祖——始熊猫的化石

在我国云南禄丰盆地元谋盆地出土

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

由此证明,至少在距今800万年前

中国的大地上就出现了大熊猫的足迹

云南昭通水塘坝大熊猫祖先的生态复原图 图据央视新闻 Mauricio Antón绘

根据化石复原的图像来看,始熊猫的个头只有今天大熊猫个头的三分之一

始熊猫的模样并不像现在的大熊猫那样

黑白分明、呆萌可爱

而是身型娇小毛发灰暗

看起来像一条较胖的狗

历劫的小种大熊猫

小种大熊猫复原图 图据《你不知道的大熊猫》 金双著

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熊猫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在250万年前,小种大熊猫出现了

从科学家对小种大熊猫头颅的复原图来看

小种大熊猫的头只有今天大熊猫头的一半大,身形仍然很娇小

小种大熊猫头骨和牙齿模型 图据新华社 刘恩黎/摄

在200万年前,地球经历了第四纪大冰期

也正是这一次灾难,导致了地球上的物种大灭绝

幸运的是,当时小种大熊猫坚强地熬过了那场灾难

也是在这个时期,小种大熊猫为了应对当时严酷的

生存竞争气候灾难

逐渐改变了以肉食为主的食性

开始以植物为食,并慢慢地将竹子作为主食

在经过了冰期一轮又一轮的生存考验之后

大熊猫对各类竹子有了很强的适应能力

为了更好地取食竹子,大熊猫演化出了很多“独门绝技”

伪拇指就是其中之一,在大熊猫的前掌上

除了正常的5个手指外,还有1个强烈增大的手腕部骨骼

桡侧籽骨,充当第6个手指

形成可以对握的“拇指”来抓住竹子

肥胖的巴氏大熊猫

巴氏大熊猫复原图 图据《你不知道的大熊猫》 金双著

巴氏大熊猫化石 图据新华网

从已经发现的化石来看,在距今约75万年前

大熊猫发展到全盛时期大熊猫巴氏亚种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

80万年前,地球迎来第四纪最漫长的温暖期

竹子也在中国大陆扩散开来,也许是竹子的种类越来越多

而且长势旺盛,再加上经历了严重的冰冻期

大熊猫的天敌也大量减少

因此,娇小的大熊猫也在这时越吃越胖

演化成了史上体型最大大熊猫巴氏亚种

并一度扩散到了北起陕西秦岭河北周口店

南至海南岛越南北部的广阔区域

大熊猫终于迎来了最鼎盛的时期

与人类同行的现生大熊猫

距今1.5万年到现如今的大熊猫,被称作现生大熊猫

现生大熊猫也就是

现在我们看到的大熊猫的样子

其体型比巴氏大熊猫小1/7~1/8

晚更新世之后的全新世开始,人类文明也在各大洲传播开来

现生大熊猫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进程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貔貅”“貘”

最常出现的大熊猫古名

位于宝兴县邓池沟的大熊猫起源馆内,关于大熊猫古名的展示 谨阳/摄

春秋时期的《诗经·大雅·韩奕》记有:

“献其貔皮,赤豹黄熊”

形似大熊猫的图案

见于3000年前西周时的貔貅旗

《礼记·曲礼上》记录着

“前有挚兽,则载貔貅”之说

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

提到在当时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

有异兽将近40种,其中的“貘”就是大熊猫

1975年的一次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该记载

1975年6月上旬,陕西省西安市郊的农民在白麓塬

挖出了一具完好的大熊猫颅骨,后经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考证

这具颅骨出自距今2100多年前的“汉南陵”

即西汉薄太后的墓地

此外,古籍记载中的“驺虞”“貊”

“白豹”等也被认为是大熊猫

古时,各个地方的人

对大熊猫也有更形象的称呼

比如:“竹熊”“花熊”“白熊”

“花白熊”“食铁兽”

随着农耕社会的发展,大片林地被开垦

大熊猫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康熙年间,生活在开阔地带的大熊猫逐渐绝迹

随着原有栖息地的消失,大熊猫逐渐退回到高海拔的深山密林之中

走出山林的大熊猫

位于宝兴县邓池沟的大熊猫起源馆 谨阳/摄

19世纪中期,来自法国的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

被川西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所吸引

1869年,他来到了

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的邓池沟

在这里,戴维发现了一张从未见过的黑白兽皮

这让他兴奋不已,当地人告诉他

这是一种被称作“花熊”和“白熊”的兽类

平时隐藏在密林之中

比较罕见

1869年4月1日,戴维终于见到了活体“白熊”

这是一只成年大熊猫

其毛发黑白分明

戴维意识到这有可能是一个新的物种

随后,他便将“白熊”的生存环境及体貌特征等

写成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寄给了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米勒·爱德华兹

不久之后,戴维又将一副“白熊”的标本

寄到了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

米勒·爱德华兹根据“白熊”的

毛皮和骨架以及戴维的报告

作出了结论

这是世界罕有的动物新种

初定名为“黑白熊”

后来,动物学家鉴于喜马拉雅山麓1821年

己发现了食竹的小猫熊(Lesser Panda)

于是将“黑白熊”定名为大猫熊(Giant Panda)

戴维的发现,让全世界人民认识、了解了

大熊猫这一可爱的物种

此后,大熊猫在全世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熊猫热”

100多年来从未衰减

大熊猫的生存危机

大熊猫生存环境复原图 谨阳/摄

20世纪80年代,一首名为《熊猫咪咪》的歌曲

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传唱,这首歌曲唱出了大熊猫生存危机

当时,大熊猫野外栖息地内的竹子

大面积开花枯萎,导致了大熊猫食物的短缺

作为大熊猫主食的竹子,经历几十年的生命周期

就会开花死亡,而且竹子是地下竹鞭繁殖

一片竹林可能最初来源于一棵母株

所以竹子的开花、枯死是整片进行的

因此,竹子开花对野生大熊猫是致命的打击

其实,大熊猫的主食竹有60多种

从大熊猫几百万年的生存历程来看,一种竹子或者一片竹林开花

并不会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因为栖息地的竹子开花后

它们会迁徙到其他竹子没有开花的区域生活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大熊猫的栖息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生存区域被大幅度压缩

同时,大熊猫的栖息地,因为河流、公路、森林采伐等原因

被分割成了一个一个的孤立“小岛”

生活在各个“小岛”的大熊猫

既不能与其他“小岛”的大熊猫进行基因交流

从而产生近亲繁殖的危害

竹子开花后也很难走出自己的“小岛”

这种现象被称为“孤岛效应”

“孤岛效应”让野外的大熊猫

陷入了生存繁殖危机

保护大熊猫刻不容缓!

科学保护大熊猫

保护大熊猫,首先要摸清楚大熊猫的家底

1974年~2014年,我国开展了四次大熊猫调查

在大熊猫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不仅了解了

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

而且也调查清楚了野外大熊猫的

分布区域及其栖息地的环境状况

这为大熊猫的科学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中国在大熊猫分布的四川陕西、甘肃三省

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对区域内的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

进行针对性保护

川*********在雪后的森林进行集群活动 何晓安/摄

小熊猫 李茜芸/摄

为了科学保护大熊猫

1978年,西华师范大学的胡锦矗教授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五一棚

胡锦矗也是我国大熊猫野外研究及保护事业的开拓者

因此,他被称为“中国大熊猫研究第一人”

“中国的大熊猫之父”

在胡锦矗的引领下,一大批优秀的动物学科研工作者来到野外

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科研工作者包括:

中国科学院魏辅文院士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泽钧教授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毅教授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杨奇森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杨光教授等

在科研人员野外科学调查的基础上,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内的珍稀物种进行保护

大熊猫栖息地廊道建设

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

逐渐从根本上缓解了大熊猫的野外生存危机

廊道建设主要是指在大熊猫栖息地内

通过建立廊道的方式

将相邻的孤立“小岛”连接起来,以促进“小岛”内大熊猫的的迁移扩散

增加野外大熊猫种群之前的基因交流

从而维持野生大熊猫种群健康繁衍

目前,我国野生大熊猫仅分布于

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山峡谷地带

该区域是全球地形地貌最为复杂

气候垂直分布带最为明显

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也是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域

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为了保护该区域的生态环境

及区域内以大熊猫为首的珍稀物种

我国于2021年10月正式宣布

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

“滚滚”温馨提示:建议横屏观看

大熊猫国家公园卧龙片区内的景色 何晓安/摄

大熊猫国家公园

跨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

四川省岷山片区

四川省邛崃山-大相岭和小相岭片区

陕西省秦岭片区

甘肃省白水江片区组成

这些片区主要涵盖了

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

大熊猫主要栖息地

大熊猫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

为大熊猫提供了更全面的保护

在对野生大熊猫进行科学保护研究的时候

我国对大熊猫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也在同步推进

对大熊猫进行人工繁育

其实是大熊猫迁地保护的一种措施

将人工繁育的大熊猫进行野化培训后

放归到被割裂的“小岛”上

有助于提升该“小岛”的大熊猫基因的多样性

从而维持野生大熊猫种群的健康

1963年,一只名为“明明”的大熊猫

在北京动物园出生

它是世界上首只在人工圈养条件下

繁育成功的大熊猫

在之后的1978年

科研人员采取人工授精技术

成功繁育了首只人工授精的大熊猫

这也为人工繁育大熊猫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大熊猫科研保护机构的建立

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

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特别是

圈养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

三大繁育难题

被科研人员一一攻破后

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数量

得到了稳定的发展

大熊猫科研保护机构的建立

不仅为拯救大熊猫这个濒危物种带来了希望

也让公众对大熊猫有了全面的了解

搜索更多有关“亲近自然探秘大熊猫园:自然探秘所,这就是大熊猫”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