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资讯>正文

羊巴氏杆菌病治疗措施:绵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人气:360 ℃/2024-11-29 15:22:24

巴氏杆菌病是羊养殖中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致病菌主要是多杀性巴氏杆菌,患病后病羊患有败血症,且出现炎性出血。绵羊比羔羊更易感染此病,多为局部感染,通常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合理,饲养环境不佳、饲料单一、营养摄入不足等原因导致,新引进羊只对环境不适应会导致其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引发此病。根据发病的急缓程度,此病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以及慢性三种类别。

一、流行特点

多杀性以及溶血性巴氏杆菌是巴氏杆菌病的主要致病原,此病的传染性较强,败血症是其主要患病特征,病羊会出现炎性出血症状。消化道是此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病牛的粪便或分泌物进行细菌传播。通常断奶羔羊及一岁左右的绵羊发病率较高,多发于冬末春初季节,具有散发性与地区性流行特征。

二、临床症状

绵羊巴氏杆菌病通常都为急性发病,病牛的精神萎靡,常趴伏于地或呆立,食欲减退甚至绝食,体弱且身体消瘦,行走能力下降,双目充血且流泪,鼻孔中存在大量粘液,呼吸短而急伴有气喘现象,部分病羊会出现下痢症状且体温异常升高,可达到41℃。

三、诊断方法

1、病理剖检

对病死绵羊尸体剖检可见其鼻部存在较多粘液,腹部皮肤为青蓝色,体侧为深红色,心内膜水肿严重,存在明显的出血点。肺部表面存在化脓病灶,颜色偏灰且有粘连物质,切片呈黄褐色,肝部周边颜色为深色,肝表面可见淤血现象。咽喉及气管处存在泡沫物质,皮下组织无出血点,有明显的淤血现象。

2、鉴别诊断

可结合临床特点进行鉴别诊断。根据突发性死亡绵羊的年龄及症状进行判断,通常七日龄的绵羊易感痢疾,2岁以上易患黑疫病。通过解剖发现患有巴氏杆菌病的绵羊其******并无肿胀现象,对其病料涂片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链球菌。

四、防治措施

1、药物治疗

可使用硫酸阿米卡星治疗此病,用药剂量为每千克体重9-10mg,每日肌肉注射两次,持续给药3-5天。使用乳糖酸阿奇素进行治疗,每千克体重给药量为9-10mg,每日注射一次,连续用药4-5天即可好转。根据病羊体重,以每千克使用0.4-1mg的剂量使用维生素K3治疗,每日注射一次,每疗程3-5天[1]。地塞米松磷酸钠药物也可治疗此病,每千克用药量为0.4-1.1mg,每日进行两次肌肉注射,连续3-5天可明显缓解症状。如症状减轻,每日注射一次即可。可对病羊连续喂服维生素C,每千克给药量为50-100mg,每日肌注两次,连续3-5天可消除症状。如病羊体温超过40℃,可按每千克2mg的剂量服用尼美舒利颗粒。可将多种维生素、维生素B12、B1等按相应剂量加入到日粮当中,也可对病羊喂服50mg维生素E,并根据其症状进行输液,确保水盐代谢及酸碱平衡[2]。

2、预防措施

一要定期消毒,优化饲养环境。应对病羊进行分栏隔离饲养,对羊舍及运动场地进行全面消毒,及时清理羊只的排泄物,消******物应选用有机氯类或季铵盐类,每日至少消毒一次。采用无公害方式进行病死羊处理,对未发病羊只喂服盐酸从西环素等预防性药物,每日一次,连续喂食4天。羊舍应建设于离生产及住宅区较远之处,且应安装消毒设备,及时更换消毒剂,使羊舍保持良好的通风及干燥的环境。夏季高温天气应做好降温措施,以抑制细菌的滋生与繁衍。加强对羊只进食量及精神状况的观察,确保及时发现与控制病情。

二要加强免疫接种,强化饲养管理。应根据当地绵羊巴氏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及时接种疫苗,合理饲喂,控制好饲喂次数及饲喂量,确保绵羊规律进食,以使之消化机能得以提升,提高其病菌抵抗能力。应合理搭配饲料,根据先粗后精原则进行饲料的添加,且不可随意更新饲料,以免影响羊只的食欲而使之抵抗力下降。

三要培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助的疾病防治意识。养殖户应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加强绵羊饲养知识的学习,在精心的饲养下,利用科学的管理方式降低绵羊感染巴氏杆菌病的几率,进而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五、由此可见

绵羊巴氏杆菌病传染性较强,且治疗相对困难,因而应在养殖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合理搭配饲料,优化养殖环境,做好消毒与免疫工作。针对病羊的症状选用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养殖户应加强相关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提升养殖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确保及时发现与控制疾病,进而提高其养殖收益。

作者:赵立伟 兽医师

搜索更多有关“羊巴氏杆菌病治疗措施:绵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5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