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宠物百科>综合>鱼类>正文

马友鱼的习性及特征:以及其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人气:214 ℃/2024-07-10 09:49:21

前言

马友鱼,学名四指马鲅,属于鲻形目、马鲅科、四指马鲅属,是一种特色水产品种。

在养殖过程中,通过对其清整处理和试验养殖池塘的科学合理搭配,包括与对虾及海水鱼的协调养殖,得以构建一个生态养殖环境,用来更好的探究马友鱼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

通过提高马友鱼的养殖效率,为养殖业界提供成功的经验,能够促进特色名优水产品的养殖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并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由此马友鱼的生态养殖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养殖意义。

一、马友鱼的生物特征

马友鱼是一种独特而受欢迎的淡水鱼类,常见于亚洲和澳大利亚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其生物特征包括身体形态、生活习性以及重要的生态角色。

马友鱼的身体特征非常引人注目,它们通常具有修长的身体,呈银灰色或金黄色,侧面覆盖着美丽的银白色斑点

最令人瞩目的特征是它们的背鳍,通常由四根长而细的鳍条组成,因此得名"四指马鲅"。这些鳍条呈现出独特的线状形状,使得马友鱼在水中游动时显得非常优雅。而它们的眼睛相对较大,具有敏锐的视觉,有助于捕食和避开潜在的捕食者。

马友鱼是底栖性鱼类,主要分布在潮汐河口、河流和沿海水域。它们的生活习性在不同的生境中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马友鱼通常是夜行性的,白天会躲在河底或海底的沙泥中,夜晚才会活跃起来,寻找食物。它们主要以小型底栖动物、虫类和小鱼为食,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在生态系统中,马友鱼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被许多捕食性鱼类和鸟类所依赖。

同时它们也是生态系统中的底栖清道夫,帮助清除底部的有机物质,维持水体的清洁和生态平衡。所以保护和维护马友鱼的种群,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二、马友鱼养殖池塘的选择及准备

为了养殖马友鱼,选择和准备池塘是至关重要的步骤。通常会选择标准的水泥护坡池塘,面积通常在3到5亩之间,可以是正方形或圆形,正方形池塘的四角可能会有圆弧形状,而进水口则通常位于一个角落。

池塘的深度一般在1.5到2.5米之间,因为马友鱼对水温有一定的要求,不能耐受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所以较深的水体有助于稳定水温。此外养殖场需要具备完善的供水、供电和供氧系统,以确保池塘中的水质和氧气充足。

在具体准备方面,养殖户会对池塘进行清整处理,通常使用漂******进行清塘消毒,以确保水体的卫生和净化。与此同时进排水系统也需要进行完善,以便充分满足养殖需要。

增加养殖设施如增氧设备、投料系统、水质监测设备以及在线摄像设备也是必要的,这些设备有助于监控和管理养殖过程,确保良好的生长环境。

养殖期间特别是在冬季,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持水温和养殖环境的稳定。通常会选择在冬天为池塘搭建冬棚,以提供保温效果,确保马友鱼能够顺利越冬。

三、马友鱼的养殖技术与管理

1.优质种苗保障技术

确保优质的种苗供应尤其需要跟踪种质来源,了解可用的马友鱼苗种供应情况,通常是一项挑战,因为供应商非常有限。

所以在马友鱼苗出苗前的5天内,可以进行现场观察,与苗种培育场合作,参与投料、拉网和收苗等过程,深入了解种苗的培育情况,确保从源头上把控好苗种的质量。

接下来则需要进行检疫检测,运用PCR技术来检测可能存在的病毒,如神经坏死病毒、虹彩病毒和链球菌等,同时使用显微镜检测寄生虫,如刺激隐核虫和本尼登虫等。

只有检测结果合格的鱼苗才能被选用,鱼苗必须具备体表光洁、附肢齐全、胃肠饱满、活力良好等特点。

而对于鱼苗的运输,也需要特别关注。马友鱼苗的最佳运输规格一般在1.5到2.0厘米之间,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运输的存活率。

在运输过程中,需要调节好水体的盐度和温度,同时充氧运输以确保鱼苗的生存。盐度的变化不应超过5,鱼苗装袋时需要逐渐调整盐度以保持与目标池塘的一致。

运输中的温度应保持在20~25℃之间,选择平坦的道路和适当的车辆进行运输,同时小心轻拿轻放,避免惊吓鱼苗。

对于放苗的密度而言,如果是单独养殖马友鱼,通常的放苗密度在每亩3,000到10,000尾之间;如果与对虾或其他鱼类混养,需要适当降低密度以确保养殖环境的平衡。

2.养殖模式

尽管已经有多年的马友鱼养殖经验,但大规模养殖模式的探索仍然相对有限。目前探索的几种不同的养殖模式,每种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限制。

一是单独养殖马友鱼的模式,虽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管理相对简单明了,包括放苗和投料等管理工作容易掌握。

但它的缺点在于养殖品种单一,生态系统调控有限,因此养殖风险相对较高。不过对于那些具有丰富的马友鱼养殖经验的养殖者来说,选择单一养殖模式可能效果较好。

二是马友鱼与对虾混养的模式,由于对虾生长速度较快,价格较高,因此在经济效益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此外混养对虾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养殖马友鱼的疾病,尤其是对于那些可能受到海水鱼类养殖中的寄生虫病害威胁的情况,如鱼鲺、刺激性隐核虫和本尼登虫等。

混养对虾的密度通常在每亩1万到3万尾之间。混养时关键是要掌握好放苗的时机。一般建议在放虾苗5到10天后再放马友鱼苗,这时两者的规格相当,不容易出现互相残杀的情况

三是将马友鱼与其他鱼类混养这种模式的目标是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混养不同食性的鱼类来实现生态位的互补。

例如杂食性鱼可以帮助调节养殖水环境,清理残余饵料,提高饵料利用率,净化养殖环境,减轻水体有机质积累,有助于促进养殖主要对象的健康生长。

为此特意选择了食性互补性较好的蓝子鱼、金鼓鱼以及少量的黑鲷进行混养。混养密度通常为金鼓鱼每亩50到100尾,蓝子鱼每亩3,000到6,000尾,黑鲷每亩300到500尾。

3.生态健康养殖水环境调控技术

在马友鱼的养殖中,采取一些关键的水质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养殖环境的质量和促进鱼类的生长。

投放有益活菌制剂对于养殖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措施,这些制剂通常包括复合芽孢杆菌、光合细菌、EM菌等有益微生物

它们的作用是改变池塘中的微生物群落,促进有机物的分解,降低池塘中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的浓度,同时调节和稳定水体的pH值,增加水体中的溶氧含量

在此基础上,投放水质改良剂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些改良剂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来改善池塘水环境和底质条件,提高水中的溶氧含量,降解有害的亚硝酸盐和氨氮等物质,从而促进马友鱼的生长。

为此特意使用一些新型过氧化物,因为这些物质具有强效的非氯氧化能力,一旦投放到水体中,它们会释放高活性氧,用于氧化和消除池塘中的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改善水质,创造出更加适宜的生态环境,利于马友鱼的生长和养殖成功。

4.饲料营养管理

马友鱼是一种特色养殖的新品种,其对饲料的营养要求较高。因此采用了以海鲈专用饲料为主,同时也尝试了其他更高营养价值的饲料。

在喂养饲料时,一旦鱼苗适应了新环境,就可以开始喂养了,起初先使用鳗鱼粉料作为主要饲料。为了实现投喂的有效性,专门制作简易的方形鱼苗投料框,采用不锈钢丝网,两侧附有泡沫板,使投料框能够浮在水面上。

这个投料框被固定在距离岸边2米处,并位于增氧机的水流下方15米处。鳗鱼粉料被加水揉成直径约为8厘米的团状,然后放入鱼苗投料框内。在水流的冲刷下,鳗鱼粉慢慢融化开来,从投料框下方的位置,马友鱼苗开始逐渐接受食物。

当鱼苗长到约5厘米时,开始使用投料机投喂浮性颗粒饲料。这种饲料的蛋白质含量需要达到44%以上。通常选择海鲈、慢沉石斑鱼料等高蛋白质饲料。

投喂分为每天两次,早晚各一次。投喂量会根据天气、水温、季节、水质、鱼的生长状况和食欲情况而有所不同,做好详细的饲料投喂记录。在温度过低、过高或恶劣天气条件下,要适量减少饲料的投喂量。

对于幼鱼,日投喂量通常占体重的3%到5%,而成鱼的日投喂量则通常为体重的1.5%到2%。这些投喂量的确定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饲养环境的稳定和马友鱼的健康生长。

5.日常管理

为了保证马友鱼的养殖工作正常进行,日常管理至关重要。每天早、中、晚都要进行三次巡塘。

巡塘时要仔细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包括它们的摄食行为、水色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增氧机是否正常运转等

此外定期进行水环境监测以及病害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记录水中的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水透明度、水温以及浮游生物等水质指标,同时要记录病害的发生情况和使用药物的情况。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马友鱼对光线非常敏感,在晚上巡塘时,使用强光电筒照射水面时要格外小心。

过强的光照会导致马友鱼产生应激反应,它们可能会乱游、乱窜、乱跳,甚至会盲目撞击池塘壁或者跃出水面,造成鱼体损伤。这就要求在夜间进行巡塘时,需要采取谨慎的态度,避免过度干扰马友鱼的正常行为。

结论

马友鱼养殖作为一项挑战性而具有潜力的水产养殖项目,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大大提高马友鱼的生长效益和品质,为养殖业增添一份光彩。

未来随着不断的实践和研究,马友鱼养殖有望在水产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给水产养殖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鲈鱼健康养殖技术[J]. 孙艳辉.河南水产,2022(01)

[2] 青鱼健康养殖技术[J]. 孙艳辉;马娟.河南水产,2022(02)

[3] 2022年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推进会在安阳召开[J]. .河南水产,2022(04)

[4] 鳜鲮循环水高效健康养殖技术研究[J]. 梁炽强;吕雷雷;林曼芬;何志英;陈金辉.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2)

[5] 泥鳅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分析[J]. 李清梅;张玉兰.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11)

搜索更多有关“马友鱼的习性及特征:以及其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的信息 [百度搜索] [SoGou搜索] [头条搜索] [360搜索]
CopyRight © 2021-2024 宠物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