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鹦鹉基因对照表:虎皮鹦鹉基因原理,-德州亮翅种
虎皮鹦鹉基因基础原理合集将阐述完整的虎皮鹦鹉变异基因种类及示例。虎皮鹦鹉基因基础原理将为虎皮鹦鹉变异基因的介绍做铺垫,方便后文阅读。本合集共整理了38种虎皮鹦鹉变异基因,文末将附上对专业词汇的解释。
本期要介绍的是德州亮体种(Texas Clearbody)虎皮鹦鹉。
德州亮体种,也被称为伴性遗传亮体基因(Sex-linked Clearbody),是三十多种影响虎皮鹦鹉颜色的基因之一。
多年中涌现了很多品种的虎皮鹦鹉都能生成亮黄色或白色的身体颜色,配上正常的黑色条纹,这种花色的虎皮鹦鹉在M D S 阿莫博士(Dr M D S Armour)的书《展示级虎皮鹦鹉》(Exhibition Budgerigars)中,被R A 沃尔斯(R A Vowles)称为”蕾丝黄”(laced yellow)。
在一篇刊登于《笼养鸟》(Cage and Aviary Birds)的书中,T 丹尼尔博士(Dr T Daniels)将1981年所知的这种鸟做了一个总结。其中有很多虎皮鹦鹉没有建立起稳定的血系,而有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鹦鹉则被报道,可能拥有同一种基因。
德州亮体种虎皮鹦鹉是其中一种成功在美国建立起血系的基因。
01 德州亮体种历史
关于德州亮体种虎皮鹦鹉首次被发现的细节已经无从得知,但弗洛伊德·吉尔格(Floyd Guelker)在1958年繁育的亮体种很可能就是德州亮体。
德州亮体最初很可能是在1955年左右出现在德克萨斯州的一间鸟舍。1958年威明顿市的盖里·特拉内尔(Gay Terraneo)和长滩的约翰·派品先生(Mr John Papin),分别得到了一对德州亮体虎皮鹦鹉和一只德州亮体母鸟,两人都在加利福尼亚,并证明了这种基因属于伴性遗传隐性遗传。
1989年杰夫·艾乌尔德(Jeff Attwood)将这个品种带入英国。
02 德州亮体种基因
德州亮体种属于伴性遗传基因,对野生型基因呈现隐性。同时,德州亮体种是Ino基因的复等位基因,位于基因位点Ino 上,记为Inocl。目前介绍过的三种Ino位点上的基因互相之间的支配关系是:ino 、inocl、ino(野生型 > 德州亮体种 > 白化/黄化基因)。跟Ino基因同为等位基因的基因会导致部分白化病(partial albinism),在鹦鹉品种中,这种类型被称为Par-ino基因(部分白化基因)。
鸟类中,公鸟的性染色体是ZZ,而母鸟是ZW。因此母鸟只需要在一条Z染色体上有Ino基因就可以完全表现出白化或黄化基因的特色外观。母鸟无法简单“携带”一条Inocl(德州亮体)基因(或任何其他伴性遗传的基因类型),一旦有,就能改变其表型。而公鸟则不同,由于Inocl基因是伴性隐性遗传,因此需要在两个性染色体ZZ上都具有Ino基因(纯合子)才能影响到表型。杂合子的虎皮鹦鹉公鸟跟野生型虎皮长得一摸一样。通常,我们把携带一条Inocl基因的虎皮鹦鹉公鸟标记为“/inocl”(/德州亮体种)。
同时携带白化/黄化基因和德州亮体基因的公鸟,在外观上和纯合子德州亮体基因的虎皮鹦鹉十分相似,但身体颜色更亮。这种杂合子的基因被写为”德州亮体/Ino”(inocl/ino)。
下表展示了德州亮体基因和Ino基因的所有组合方式:
性别 | 基因型 | 表现型 |
公鸟 | Ino /ino | 野生型 |
Ino /inocl | 野生型(携带德州亮体基因) | |
inocl/inocl | 德州亮体基因 | |
Ino /ino | 野生型(携带Ino基因) | |
inocl/ino | 德州亮体基因(携带Ino基因) | |
ino/ino | Ino基因(白化/黄化基因) | |
母鸟 | Ino /Y | 野生型 |
Inocl/Y | 德州亮体基因 | |
Ino/Y | Ino基因 |
位于Ino位点的德州亮体基因,跟其他所有的伴性遗传基因都有关联,包括蛋白石种、板岩种和肉桂翅种基因等。
资料来源:
- Budgerigar colour genetics, wikipedia
- Sex-linked Clearbody budgerigar mutation, wikipedia